社会位移视角下大学生无聊心态的质性研究

2023-02-06 17:46王佳伟
中国军转民 2023年24期
关键词:消极受访者心态

王佳伟

作为当代青年的主体,大学生群体的精神气质尤其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躺平、佛系等现代性消极心态的滋生与蔓延引起了学者的格外关注,但是,无聊作为一系列现代性消极心态最基本的心理状态,其本身却并未得到同等程度的解析。无聊是个体面对贫乏的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时,无法体验充分的需求满足,从而产生的冷漠、孤独、抑郁、无助等不愉快的复合情绪状态[1]。因此,无论是为了探寻现代性消极心态之根基的根源,抑或是基于无聊自身所具备的“亚健康”属性,大学生无聊心态都理应成为当下亟待深剖的心理症候。

一、研究方法

本文选择了质性研究的深度访谈方法。在选取样本时,“高无聊倾向者”是重点访谈对象,故而采用了“滚雪球”抽样,在N 大学先后访谈了15 位在校大学生。首先访谈了4位具有高无聊倾向特征的大学生,随后经其推荐,访谈到了其他样本对象。受访者涉及大二(B1—B9)、大三(B10—B11)、研一(Y1—Y2)和研二(Y3—Y4)四个年级段的学生,所有访谈都征得了受访者的同意进行录音,通过对文本资料的整理、编码和分析,形成了论文框架。

二、大学生无聊心态的现实表征

在“文化结构”发生变化的事实背景下,可将大学生无聊心态归纳为“及格万岁”下的无力型无聊、“替代体验”下的失真型无聊和“消极忙碌”下的加速型无聊三类现实表征。

(一)“及格万岁”下的无力型无聊

大学与高中各自侧重不同的学习方式。相比于高中视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关系和持续性正式成绩反馈,教师作为辅助者的角色和学习者的自我评价是高校教育文化的显著特征。大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经历着由“接受学习”到“自主学习”的转变。

“来到大学学习性质就不一样了,单纯是自主学习,你学的只要不算特别差,老师就不会管你,如果是高中,就会有来自老师的逼迫感。”(B5)。

“只要不算特别差,老师就不会管你”,实际表达了受访者所秉持的“及格万岁”的学习态度。“只要不算特别差”意味着在学习成绩上不以高分为追求,而以及格为底线。“老师不会管你”则表明自主学习环境为“及格万岁”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受访者认为学习不再是生活的全部,而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很少将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学习上。但是,在大学“评奖评优”中,同辈压力又“唤起”了高中内化的“追求高分”的价值准则,导致受访者转而产生改善学习行动的意向。在“及格万岁”与“追求高分”的张力下,自感无力改善学习行动的大学生便萌生出一种无力型无聊。

(二)“替代体验”下的失真型无聊

大学生与高中生的同辈群体有质的不同。大学生群体是成员间异质性较大的群体,其内部成员通常来自不同地域、出身不同阶层,有时还属于不同民族。千般差异“养育”万般个性,个体间在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其中所隐含的“不确定性”导致受访者对现实社交普遍持有“审慎”态度。“幸运”的是,在如今的网络社会下,受访者可以脱离现实转而选择一种虚拟的“替代体验”。

“我感觉大学的爱情,处两天分了,并没什么意思,我比较向往小说、电视剧中的爱情,因为跟现实不一样,非常甜蜜。”(Y1)。

网络发展到今天,已然能够与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因此诉诸网络是现代所有人都难以避免的一种行动取向。但是,在偏爱“替代体验”的背后,内涵着一个与大众活动形式截然不同的精神内核,其本质是追求效果最大化的工具理性取缔了注重行动本身意义的价值理性,受访者逐渐堕入“失真型”无聊的深渊。

(三)“消极忙碌”下的加速型无聊

大学与高中的生活节奏分别处于一个光谱的两极。相对于高中以学习为主导的“无闲”生活而言,以闲暇为主导的“有闲”生活是大学的结构性特征之一。但是,在高中以正式学习为首要任务的影响下,受访者往往以学习生活为惟一维度来衡量大学的生活节奏,从而得出大学生活“节奏慢”的结论。而事实却证明,未被受访者纳入衡量标准的闲暇生活恰恰呈现出与学习生活截然不同的“快节奏”景观。

“周六日早上一起来就开始打游戏,或者刷抖音,一刷三四个小时就过去了,特别快。”(B4)。

受访者在“快节奏”的闲暇生活中关心的不是忙碌所及的对象,而是忙碌本身,一种以空虚为驱动的忙碌,此为消极忙碌,“消极忙碌”映射着技术时代下的加速型无聊。“加速”是技术时代的特征之一,它是指现代社会的速度崇拜现象,海德格尔进一步将这种加速现象追溯至现代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即不再能忍受静止和等待[2]。部分大学生进入高校可能会因自身理想信念的缺失而日益显现出“空心病”的症状,生活意义感的匮乏与难以忍受等待的现代心理意象相互倾轧,导致受访者无意审视内心以寻求心灵自乐,而是投身外界“喧嚣”以追求强烈感官刺激,“消极忙碌”下的“加速”需求伴随着挥之不去的无聊体验。

三、大学生无聊心态的生成机制

在从高中场域跨入大学场域的“社会位移”过程中,大学生经历着这样一个内在事实,即自主—异质—“有闲”的结构性特征取代了规训—同质—“无闲”的结构性特征。大学场域的文化结构与大学生传统观念体系的“遭遇”导致文化调适失谐的大学生面对新的生活环境难以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观念体系和行为模式,陷入了“失范性”心理困境,无聊成为部分大学生的共有体验。访谈同样发现,受访者认为大学生无聊是一个普遍现象。因此,有必要揭示无聊何以超越个体,弥散为一种群体性社会心态。

首先,“情绪感染”是个体的无聊成为群体性社会心态的重要机制。情绪感染是指个体或群体通过有意无意的情绪状态和态度行为影响其他个体或群体的情绪和行为的过程[2]。无聊在日常生活中的传递与蔓延会影响受访者对大学生活意义的认知。例如“及格万岁”仅着眼于学习结果的底线,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忽视了学习内容与过程本身的意义。可以预见的是,当无聊成为某一个体的日常生活状态时,往往难以避免地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产生消极影响;其次,“社会认同”是个体的无聊向群体性社会心态转变的关键机制。社会认同是个体将自身归属于某个类别或群体的心理过程[2]。具备“及格万岁”“替代体验”和“消极忙碌”等生活表征的大学生会自觉形成“自我刻板印象化”,自我“加冕”为“无聊之人”。至此,无聊既是个体性的内在体验,更是群体性的归类标准,弥散为部分大学生当中的一种群体性社会心境状态。

四、大学生无聊心态的预防策略

(一)高校的外部支持

各大高校在开学季应从“社会位移”的客观事实出发,做好新生入学教育。高校要引导学生了解自身经历的“阶段性转变”,一方面要明晰大学与高中在学习方式、同辈群体和生活节奏上的差异性,阐明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所蕴含的独特育人意义;另一方面要明确大学与社会的联系,高等教育阶段是青年步入社会的知识、技能预备阶段,令大学生认识到高等教育对个人就业的实际价值是提升大学生的学业生活价值认同感的关键所在。总之,以“话语”形式明确大学生活的价值意义能够为大学生无聊心态的预防提供有效外部支持。

(二)大学生的自我救赎

无聊心态的预防在根源上取决于大学生自身。首先,大学生要认识到当下“场域”中的可用资源和发展机会,确立合乎需要的人生新目标,并为之坚实奋斗,令日常生活充满积极向上的情绪氛围;其次,大学生应走出虚拟的“仿真”生活,依据个人兴趣参与相关群体活动,积极接纳不同文化习惯的个体,建构多元化、联结强的社交网络;最后,大学生要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对各个年级段进行针对性安排,在“有闲”生活中创造丰富的日常生活,从而既能为生活营造“充盈感”,还有利于提升综合素质,做全面发展的有志青年。

五、结语

青年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精神状态,对大学生的无聊心态进行研究能够为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支持。具体而言,关注大学生的无聊心态对于我们了解大学生在从高中步入大学的“社会位移”中可能面临的种种处境;了解大学生于种种处境下自主建构的多元化生活样态;乃至了解大学生于多元生活样态下的特定精神世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从大众化到普及化这一历史性跨越的背景下,对大学生无聊心态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这种大跨越背后大学生群体之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精神层面的问题。中国军转民

猜你喜欢
消极受访者心态
从消极隐私保护到积极隐私保护:元宇宙中的隐私风险及其治理进路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还是“看掐架”心态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