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冰 傅吉尧 詹金林
随着新军事改革的推进,军士体系改革也在同时进行,根据新时期对军士能力需求的多样化,催生出了多样化的军士岗位,大量以前只能或者是主要由军官任职的岗位,将由军士担任,如军士教员、军士参谋、军士助理以及专业技术岗位军士等。而这就带来了一些新的特点和变化,新的岗位特点要求的任职军士不仅拥有过硬的军事政治思想素质、精湛的装备维修技能、熟练的装备操作使用能力,还要有较强的组织训练能力、一定的基层管理能力、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较为开阔的头脑视野以及相当的自我发展和学习能力。但是目前院校教育在课程体系上与多样化军士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为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需要,最终把军士培养成德、智、能、体全面发展的基层骨干和军官得力助手,多样化军士岗位下的课程体系改造迫在眉睫。真正做到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清晰、必须、够用”,岗位实践技能“精准、充分、管用”。
长期以来,在院校经过系统培训的军士学员回到基层后往往并未展示出良好能力,实际能力素质与部队所希望的到岗能用、在岗好用还有一定差距。而造成院校、部队和学员三方对培训效果尚不满意的原因是:一方面是由于专业不对口,部队岗位变化快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滞后,导致岗位要求和院校培养目标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则是构建课程体系不科学、不合理,往往未从“部队岗位任务-能力素质需求-相关课程开发”的顺序构建,或者虽然考虑到部队岗位任务需求,但相关开发课程体系支撑口径偏窄,基本能力素质支撑不足或定位不准,从而造成能力生成与需求脱节。因此,首先应摸清部队各类军士岗位任职能力实际需求,依据能力素质实际需求,重新设置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内容,拓宽课程体系岗位能力支撑口径,突显工作任务过程情境,增强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1]。
近年来,军队军士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构成进行了改革创新,但总体而言,仍没有完全突破“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或专业强化课”的三段式体系框架。任职能力生成的关键在于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中,同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再从学习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传统三段式课程体系编排并非按照任职能力生成过程进行组织,不利于将知识连续转化为能力生成的连续,与能力生成规律并不相符合,从而造成培训整体效益难以提高。
军士教育属职业技术教育,与军官院校的生长干部的学历教育有着显著区别,更加突出岗位实践技能的培养与应用,而现行课程体系往往围绕知识结构或者装备系统性组织课程,忽视了军士职业教育属性。因此,新型课程体系应打破学科专业束缚,以不同岗位职责和使命任务、清晰的能力生长发展路径为依据,以岗位任务的完成能力生成为目标调整课程结构,突出“以能力为中心、以任职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特点,
基于精细化的军士岗位能力分析,主要是采用问题倒逼式研究策略,对军士的各类岗位能力需求进行精细化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结合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详细梳理,确定各类岗位上海军军士能力模块组成需求,最终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2]。
先摸清平战时各类训练、保障、演习演练任务需要什么样素质的专业军士,部队技术岗位、管理岗位、训练教学岗位、参谋助理岗位、需要专业军士具备哪些能力,以部队岗位需求为依据,以任职能力为主线,以典型工作任务为牵引,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系统梳理和构建各类军士能力模块,并将精细分析的论证结果,细化破解的单项能力切实融入到军士人才培养方案,为重新构建以岗位任务为牵引的课程体系奠定基础。
院校要依据不同的岗位能力模块重新完善军士各类人才培养顶层设计。首先要包括将细化破解的单项能力切实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重新构建以岗位需求为牵引的课程体系、以能力生成和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模块化建设课程体系结构,采用适宜能力生成应采取的训练方法和手段,逐步创新和完善新型海军各类岗位军士人才培养体系。二是编写各类军士能力模块技术内容与标准手册。通过梳理典型工作任务,分类确定不同层次、类型专业军士各阶段所需能力范畴,规范培训技术内容与标准[3]。
同时,根据军士学员的个性需求和职业发展的需要,要充分考虑学员对基层管理能力的诉求,应该设置相应的能力拓展课程。军士学员将来在部队是兵头将尾,普遍同时扮演着“士兵”和 “军官”的角色,除了会操作装备,能维修,懂技术外,还要会带兵,能自我完善发展,这些都需要技术与管理能力的综合。因此,在建设课程体系结构时,需要设置相应程度的管理和教育学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让学员掌握相应知识和方法,更好地促进基层岗位的管理工作。
在军士的能力生成中,还要将心理适应调节能力纳入课程系统建设中去。军士是高技术兵器的直接操纵者,身处战场前沿,经受的心理压力更大,更加需要进行系统、科学的心理训练。让军士学员在平时训练中熟悉和适应各种刺激因素,掌握减轻、解除心理负荷的方法和技术,培养处变不惊的良好心理素质和能够在恶劣环境下求生存、求胜利的坚强意志力。
课程内容开发是课程体系构建的最终呈现效果的关键,也是军士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支撑。传统院校的学历教育多是按照学科体系框架、围绕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设置课程,忽视了课程内容与具体岗位任务之间的联系,实践已经证实不符合军士职业教育规律。基于任职能力模块的课程内开发,追求的不是课程知识内容依照学科架构的系统化,而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其核心是对不同典型岗位任务的具体分析。能力模块的构建明确了完成典型岗位任务所需知识、技能和素质,将理论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起,将学习单元划分为若干学习情境,按照认知规律和能力递增的原则,兼顾大类岗位任务能力需求,合理安排学习单元和学习情境的顺序,从而确定各类课程内容和组织结构[4]。
随着军士岗位多样化不断增加,针对不同的军士岗位能力特点,院校在拓展完善模块化课程系统中,结合已有的办学基础和条件,肯定会因为现有支撑的软件硬件条件不同,遇到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难度和完整度不一的情况,要根据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合理地进行拓展建设。
面向军士的岗位中支撑条件比较好,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比较充实的,如针对初级、中级专业军士岗位,要力争做精做强,采取扬优战略。而对于一部分不能满足软件或硬件支撑条件军士岗位,如军士长、军士教员的培养,在构建相应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时,要积极争取拓展完善,对缺口较小部分,可以引进专门人才,引智借力,进行专门充实,或者在硬件或软件上与地方院校或部队横向联合,将相应课程培训模块前移或后置,但是将课程体系中的骨干和特色精华部分保留在部队院校;而对一些军士新兴岗位培养归属尚不明确的,如军士参谋、军士助理等,在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中要勇于探索,借鉴军官院校相应岗位培养经验,广泛开展院校合作,扬长避短,在合作争先中充实提高,在充实提高中不断巩固军士人才培养效益。
本文论述了通过精细化分析多样化军士岗位的能力,构建基于能力生成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和基于能力模块开发相关课程内容,创造性地提出了多样化军士岗位下军士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构建的新的课程体系,实现了通过院校的系统化培养,把士官培养成德、智、能、体全面发展的基层骨干和军官得力助手,以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需要;实现了军士的多样化岗位下部队对军士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的需要。中国军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