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健伟 王冉冉 朱嘉卉 孙晚茹 叶蕾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全球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知识更新迭代加速、科技深度融合、科研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科学研究的新范式[1]。当前正在推进的全球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也在多个方面鼓励高校打破学科界限,开展跨领域合作或交叉研究,构建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制度和机制,培养具有多学科交叉背景的复合型人才[2-3]。回顾科学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晰看到,重大理论的创新、重大科技问题的攻克,甚至新学科的涌现,往往源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相互影响[4]。交叉学科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也正是世界一流学科形成的过程[5-6]。值得关注的是,2021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期间特别强调了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指出“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7-8]。”学科交叉融合不仅是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9],也是现今世界科技发展的主流趋势和必然方向[10];此外,其也被列为“四新”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11]。因此,如何突破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束缚、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促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我国医学高等教育迫切需要应对的重大任务[12-13]。康复高等教育是滨州医学院“两优两特”办学特色之一,近年来,学校积极响应“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对接社会需求,不断优化和调整专业结构,加大康复相关专业的建设力度,促进“医、理、工、管、教”等多学科门类交叉融合发展、布局结构合理的“大康复”学科专业体系。
健康是民生之本,强国之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卫生与健康事业,把全民健康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人民健康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求“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14]。这一发展标志着卫生服务理念从“大医疗”向“大健康”演变,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也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促进为中心”,康复服务成了现代医疗体系和健康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日益增加,康复医学迅速崭露头角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培养康复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已成为国家和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国家“十三五”教育发展观明确提出,要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康复人才[15]。当前我国康复高等教育发展较快,但也存在人才培养效果与现代康复服务业发展不相适应的情况。调研发现,目前在康复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大部分院校教育理念更新滞后、知识传授与科创能力培养割裂;人才培养形式单一、规模较小、水平较低等;康复学科发展滞后、水平较低。康复医学是一门具有鲜明交叉特征的新兴学科,学科交叉培养是提高医研究生科研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16]。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制造等技术快速发展,医工交叉加速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背景下[17],培养具备多学科交叉培养背景的康复高层次人才刻不容缓,以满足国家在新形势下对卓越医学人才的需要。发展康复高等教育是国家康复事业壮大和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内在需求。跨学科和跨专业培养高水平康复科研人才,能为康复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
康复医学运用多种治疗手段,解决人体各种“功能障碍”,是多学科融合的交叉学科,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18]。在学科发展的早期历史阶段,通过应用物理因子治疗、运动疗法和辅助工具等手段,训练患者身体、心理、教育、社会等方面,改善其功能,使他们能够重新融入家庭和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康复医学服务对象从伤病员扩展到儿童患者、慢性病患者、老年人急性和慢性疾病导致的功能障碍患者;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其治疗手段发展为智能康复机器人、脑机接口技术、居家远程康复等。不断提升的学科内涵、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对培养康复医学的高层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医学院校培养康复医研究生探究临床与基础内在联系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在改革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学校注重培养研究生交叉视野和交叉思维,强化创新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具备较强创新批判思维,具备独立开展科研工作能力的高水平复合型康复人才。
在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方向研究生课程体系中,设置医学、理学及工学多学科的交叉课程,如《康复基础与临床》《运动控制理论与实践》《康复工程学》《智能医学工程导论》《逐梦医学—生物医学前沿》等,通过选课学分设置要求,确保研究生学习多学科课程知识。在研究生课程建设方面,创建多学科方向的教学案例库和优质课程建设项目,安排具有“医、理、工”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为研究生上课,构筑研究生多学科知识体系。
此外,学校引导师生深入实践发现交叉学科需求,改革新学科交叉教学模式,开展了以交叉学科产业项目、科研项目与课题为引导,落实以项目为指导的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结合大研究生创新创业训练,激发研究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搭建康复专业课程与理工类课程深度融合平台,打破医学类与理工类课程之间的壁垒,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成长创造空间。
康复医学作为高度交叉的新兴学科,迫切需要相关学科人才聚集形成合力效应,通过聘任国内名校的高水平专家学者作为专业导师,实行“双导师制”,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形成交叉融合的高水平研究方向,建设一支医、理、工学科交叉共享的导师队伍,通过打造学科交叉融合的导师团队模式,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复合能力,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近年来,本校引进材料科学工程、康复治疗技术、假肢矫形工程、智能医学和临床康复等专业方向的硕士生导师,根据导师研究方向和科研需求组建“主导师负责、合作导师协作”的导师团队,精心设置交叉研究课题,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每名研究生至少需要配有“医、理、工”中的两个学科导师,导师组需配有临床康复导师,实现以康复临床需要为导向,引导研究生在“医、理、工”学科交叉中寻找新的研究方向,突破原有学科界限,推进科研创新,提升复合能力,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打造和形成交叉科研团队。
在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院校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尤为重要。基于康复领域医、理、工多学科合作交流需求,建立了有效的研究生跨学科学术交流机制,组织其阅读相关文献和学术交流,提供机会让其参加同一学科、不同研究领域甚至不同学科领域内的权威学者、专家的学术报告,获取最新学术信息,追踪前沿研究热点,碰撞思维火花,形成跨界效应,提升创新意识。
学校层面设立“康复学部”,促进医、理、工学科交叉,创新和推动康复学科发展。在康复学部统筹协调与管理下,学校将隶属不同学院和科研院所的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康复治疗技术、听力及言语康复学等学科进行资源整合,统一调配;成立教学实验中心、科研实验中心,搭建学科建设与学术交流综合平台,组织建设学部范围内跨院系交叉研究机构,学部各机构研究人员可以在各学科平台自由流动,开展各类学术研究和科研工作;发挥各学院理念、文化、教学科研等优势,围绕“仁心妙术”校训内涵,实现医学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基础厚、专业宽、素质全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在高水平育人平台建设方面,学校与山东省假肢矫形康复中心合作共建校内康复辅具实训中心,打造一流康复工程人才培养平台。在国内较早建设康复治疗技术虚拟仿真实验室,达到直观、高效的教学效果。学校直属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国家手功能康复培训基地、全国首批国家级重症康复培训基地、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单位,为研究生临床实践及临床研究提供强有力保障。
学校设置康复医学研究所、康复工程研究院和医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为研究生搭建优质科研平台。其中康复工程研究院(烟台市康复产业技术研究院)是市级重大科创平台,在烟台市生物医疗器械产业链的重大布局中承担着康复辅具产业链上游研发链的科技攻关任务,将本学科建设与国家创新体系、地方医疗装备产业紧密结合,培养康复人才、发展康复学科。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了大健康产业的重要性,该规划指出,在2020 年,大健康产业的规模已达到8 万亿,而到2030 年,预计将增至16 万亿,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9]。此外,历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以及毕马威(KPMG)的《康复医疗趋势引领新蓝海》预测表明,2020—2025 年,我国康复医疗行业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率将高达20.9%,到2025 年,市场规模将突破2 000 亿元[20]。这一趋势明确表明,国内康复医疗产业规模正在迅速扩大,显示出巨大的市场需求和产值潜力。然而,人才短缺、人才质量不高与不断增长的康复与健康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矛盾,这不仅严重妨碍了各个康复产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在这一背景下,教育部要求高校要革新办学理念,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随着当代社会知识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新技术和新工艺不断涌现,职业内容和工作领域频繁变化,传统模式培养的康复人才与不断变革的社会医疗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通过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复合能力,能够通过知识创新和科技研发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卓越人才,已经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目前,康复医疗领域正在积极引入现代高新科技,如生物传感、微电子脉冲、人工智能、全新数字摄影、分子设计等,如何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康复治疗成为当前康复医学研究的热点,这也是整个康复学科创新化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
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源于学科间的合作与交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变得更加频繁,这成为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培养卓越人才的重要途径[21]。本校开展康复医学研究生学科交叉培养后,研究生专业创新素养显著增强,多数研究生在医、理、工康复交叉学科领域发表以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为主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就业率保持在100%,多就职于三级甲等医院和高校,就业质量逐年提高。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文章以“导师团队合作”为指导原则、依托团队“学科交叉科研项目”作为支撑,通过上述系列举措,开展具有显著“学科交叉融合”特征的康复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了具备显著学科交叉融合思维和能力、能够融会贯通解决康复医疗基础与临床等方面问题的高水平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在培养卓越人才的同时,也为康复学科的内涵发展丰富了理论研究。学科交叉融合不仅有助于推动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还能最终促进医药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学科交叉融合直接涉及人才培养和公众健康,因此在未来需要更多的重视与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