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伟 (安徽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22)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双碳”目标,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和实现绿色低碳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2021年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全面推广绿色低碳建材,推动建筑材料循环利用[1]。由此可见,建筑节能材料的规模化应用势在必行,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推动作用。建筑节能材料除了具有绿色环保的材料性能之外,还能够为建筑单位节省一定的建设成本,得到应有的财政补贴。因此其被众多的建筑单位所青睐,逐渐成为工程建设中重要的建筑材料。为保证建筑节能材料的质量和性能可以达到工程建设的标准,材料检测的流程不可或缺,然而当前建筑行业中的材料检测多关注于传统建筑材料,如钢筋、混凝土等[2-4],对建筑节能材料的检测重视不足,从而给工程建设埋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亟需提高检测技术和完善检测流程。基于此,本文结合当前“双碳”目标的实现,剖析“双碳”目标下建筑节能材料检测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为提升建筑节能材料的检测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双碳”目标对节约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今后建筑节能材料的使用将以能源节约型、资源节约型、可循环利用型为主[5]。首先,能源节约型建筑材料不仅在建筑材料制作过程中主要使用清洁能源,使材料生产的能源消耗降至最低,还要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减少能源消耗。同时在建筑日常维护过程中降低能源投入,达到整体降低能源消耗的效果。其次,相较于传统建筑材料,资源节约型建筑材料的生产较少开采诸如矿山、煤田、砂坑等容易破坏生态环境的资源,而是使用其他可替代的资源进行生产,进一步降低资源使用量,缓解资源紧张的问题,有助于改善当前我国人均资源水平较低、建筑能耗较高的发展困境。同时在保证建筑材料基本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建筑废弃物制备建筑材料,以达到进一步节约资源的目的。最后,能源节约型和资源节约型建筑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仍有提升的空间。而可循环利用型建筑材料作为近零碳排放的重要材料,是今后节能材料推广应用的有效选择。如石膏类建筑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隔音、隔热和防火性能,还能有效降低材料消耗量,不会产生建筑垃圾,现已在国外得到了广泛应用,是可循环利用的绿色建材。
建筑节能材料检测作为材料应用的前提,对保障工程建设质量、降低工程建设安全风险具有重要作用。在工程建设质量方面,由于建筑材料是工程建设中最为基础的一项内容,在施工过程中若存在材料质量不达标的情况,会影响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安全。因此,在材料使用前要对其进行质量检测,监理部门要对质量检测的流程进行重点监督,使用适宜的专业工具进行现场检测,详实记录材料构成成分的技术指标,并与相关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进行比对,判断材料是否能够达到使用标准,严格保证材料质量安全。在降低工程建设安全风险方面,当前导致我国建筑工程安全风险事故的主要因素便是不合格的建筑材料[6],而精准的材料检测无疑有助于提升工程施工的安全和后期使用的安全。在施工过程中若使用保温性能差的材料,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将会降低;若使用燃点低的材料,则容易引发火灾,对工程安全及社会安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针对建筑节能材料的检测十分必要。在提升建设单位经济效益方面,当前建筑节能材料主要集中于混凝土空心砌块、粉煤灰砌块、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等,材料成本较低,可有效降低建设单位的投资。同时这些节能材料还能重复使用,对该类材料进行检测,可在对比中挖掘材料优势,淘汰落后的建筑材料,间接提升经济效益。
当前,建筑类企业对建筑节能材料检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尚未意识到材料检测对建筑工程安全建设、节能减排、资源节约的重要意义。建筑节能材料设计单位机械地套用其他建筑材料的设计标准,采用的设计参数不准确、设计数据不详实,由此形成的节能设计图纸与本地区的实际气候条件偏差较大,无法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部分生产厂家在生产建筑节能材料时,生产流程不严格,生产标准也无法统一,缺乏必要的检测项目和检测标准,导致提供的节能检测报告失去效用。在采购建筑节能材料时,施工单位并未按照统一的采购标准进行采购,导致建筑节能材料质量不一,在施工过程中难以根据建筑节能材料的特性进行差异化实施,缺乏必要的材料抽查和日常监管。这些意识方面的认知问题均会对建筑工程的安全建设带来严重威胁。
我国幅员辽阔,地跨多个气候区,难以针对建筑节能材料制定统一的检测标准。各省份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材料检测标准,但各地区的气候、经济、社会等条件差异较大,部分沿用国标或其他标准,从而造成建筑节能材料质量标准的不统一。同时,各地的检测设备、检测方法和检测程序有所不同,容易导致同一建筑节能材料在不同地区的检测结果不同,因此出现地区间建筑节能材料检测的混乱。此外,统一的检测标准只适用于大部分地区,对于特殊地区以及某些特殊的建筑工程项目则需要特殊的检测方式,加之各个地区的气候条件、建设要求存在较大差异,使得国标难以满足现行建设项目的需要,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
在“双碳”目标下,我国建筑节能材料的研发、生产及应用得到了较大提升,建筑节能材料的类型愈加丰富,应用场景愈加广泛,对节约资源和降低能耗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我国建筑节能材料的检测管理制度仍不完善,相关部门尚未建立起建筑节能材料检测的标准和规范,容易造成部分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威胁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当前,相关检测管理部门对诸如钢筋、水泥等传统类建筑材料的关注较高,而建筑节能材料作为新型建筑材料,因为应用时间较短、应用途径有限,所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施工单位在采购过程中也忽视相应的采购标准,导致材料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在材料检测过程中,因检测流程的不完备、检测技术的不标准、检测操作的不规范等的影响,使得施工过程中的建筑安全受到不利影响。
建筑节能材料作为新型建筑材料,在我国应用时间较短,相应的专业检测人员也较为匮乏,难以满足大量的材料检测需要。当前,我国建筑行业中能够熟练掌握建筑节能材料检测技术、标准、制度的专业人才较少,检测人员的专业技能较为低下,部分检测人员在未经过系统的学习之后,就开展建筑节能材料的检测工作,对相关检测设备、流程等不熟悉,从而造成检测结果的偏差,无法起到保障材料质量安全的作用。此外,我国建筑节能材料的研发、应用等飞速发展,建筑节能材料的检测技术也随之不断进步,而部分检测人员无法及时学习最新的检测知识,导致现有的检测技术难以满足新型建筑节能材料的检测需求,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建筑节能材料检测涉及建筑企业、检测单位和施工单位等多方群体,为保障建筑节能材料的安全使用和“双碳”目标的实现,首先需要加大对建筑企业的宣传,组织相关的建筑节能材料检测培训课程,提升建筑企业管理人员的检测意识,使其了解当前建筑节能材料检测的流程、技术规范等常规知识,以便建筑企业整体把握建筑节能材料的安全使用;其次要加强检测单位对建筑节能材料检测的关注,在对传统建筑材料检测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建筑节能材料检测的规范,提升检测人员的专业技能,更新相关的检测设备,确保在检测技术上满足当下材料检测的需要;最后要不断引导施工单位对建筑节能材料的常态化检测,完善检测制度,加强对材料送检人员和检测人员的约束作用,以达到建筑节能材料质量监督的目的。
在“双碳”背景下,我国建筑节能材料发展较快,应用场景愈加广泛,大量新型建筑节能材料不断推出,相应地对检测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当前建筑行业尚未形成统一的建筑节能材料检测标准,大量未达到国家标准的材料流入市场,导致部分建筑企业采购到质量较差的建筑节能材料。因此,相关部门需要提高建筑节能材料的准入门槛,制定完善的建筑节能材料标准规范,并且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材料检测,在信息备案之后才可进入市场。作为检测单位,需要不断优化建筑节能材料的检测标准,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①建立建筑节能材料信息平台,及时录入、更新材料数据,并向社会公开,方便相关企业单位了解建筑节能材料的特性,基于该信息数据开展建筑节能材料的检测;②合理选择建筑节能材料试验基地,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有序开展材料检测,及时记录检测数据;③通过采集材料检测的基本信息,进一步反馈、优化既有的检测标准,不断完善检测规范。
建筑节能材料作为新型建筑材料,应用时限较短,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检测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部分检测人员的检测工作不规范,容易造成检测结果的不准确,同时“双碳”目标对建筑节能材料的检测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相关部门需要改进建筑节能材料的检测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在材料检测过程中需要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工作人员同时进行检测,然后对比各自的检测数据,提高检测的准确性。检测完毕后,需要及时将检测数据记录下来,形成检测报告,并上报给相应的管理部门。此外,需要建立日常抽查制度,不定期对建筑节能材料的检测报告进行抽查,抽查报告中所记录的检测设备、检测流程、检测对象、检测人员、检测结果等信息,不断完善检测管理制度。
检测人员检测技术的高低对建筑节能材料的检测结果影响较大。当前我国缺乏对检测人员的专业培训,大部分检测人员检测技术的增长速度落后于建筑节能材料的发展速度,难以满足当前行业发展需要。因此,为提高检测人员对建筑节能材料的检测技术,需要结合检测人员的实际情况,开展专业培训或者继续教育。一方面,对即将从事材料检测的技术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教授有关建筑节能材料的检测仪器、检测方法、检测制度等知识,为其开展建筑节能材料的检测垫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批、分类有序的开展在职人员的专业培训,逐步提高在岗人员的专业技能,不断传授新的检测方法、技术规程;最后,可以邀请资深检测专家,开展建筑节能材料的检测教育,提升材料检测行业整体的检测技术水平。
在“双碳”背景下,建筑节能材料的大量应用已成为时代所需。建筑节能材料的检测作为材料应用的关键环节,需要注重加强技术人员的检测意识、规范材料检测的标准、建立完善的检测管理制度和提升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以确保建筑节能材料的使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