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阳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南京 211100)
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推进城乡融合,进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我们课题组在研究样本的选取中进行了多重比较,最后选取马鞍山市为研究的样本,安徽在中国农村改革进程中有其特殊性,他的农村改革具有标杆价值,而马鞍山市恰恰是新一轮安徽改革的先锋,马鞍山市在2012年在安徽省率先进行美好乡村建设,2021年城镇化率为72.39%,居全省前列,农民人均收入在全省更是独占鳌头,具备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条件,下面我们以安徽省马鞍山市为研究样本来进行城乡融合路径的探析。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不能孤立简单地从某个片面的角度来审视问题,而应该有放眼全局的视野,要考究马鞍山市的城乡融合,必须要有跳出马鞍山来观察马鞍山的大视野,这个大视野就是系统观。马鞍山市虽是合肥经济圈、南京经济圈、皖江城市带、长三角城市圈、江淮城市群、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成员,但城市能级较低,面临的竞争压力较大,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迫切需要新动能的支撑。这个新动能在哪儿? 这是推进马鞍山市城乡融合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要从城市发展的整体视角来审视和思考,要从城市的定位与布局上通盘谋划,集中解决两个问题:
要进一步明确城市发展方向和定位,关于城市发展方向,接南京连芜湖是一个总体的定位,这是一个纲。过去,在城市发展的定位过程中出现过迷失,对于城市发展的定位变化过于频繁,没有找准发展方向和突破点,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所造就的,既有城市所处的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缘由,也有我们没有完全静下心来,缺乏精心谋划的考察。从总体看,未来五至十年应该是我们深度对接南京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的关键时期,一定要咬住青山不放松,把对接南京放在首位,接南京应是我们最为迫切的选择,应集中主要力量,力争有新的突破,而不应纠结于小节,应是全方位,各方向全面对接南京,特别是要争取在城市轻轨建设方面实现共建和互联(宁马城际铁路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把连接芜湖放到次中心位置,把融入合肥经济圈作为更为长远的考察。
马鞍山市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中心城区距离南京市和芜湖市主城区均在40公里以内,距离合肥市代管的巢湖市也仅60公里的距离,周边乡镇和南京、芜湖城乡融为一体,无缝连接。但多年来,却难以将这种地理位置优势化为区位优势,区位优势是一个囊括自然禀赋、地理位置、交通、科技、文化、教育和管理等内涵的复合体。其中的某一个具体构成部分难以独立形成区位优势。从当前看,马鞍山市要为地理位置的优势为区位优势还有不少工作要做,其中交通是一个突出的短板,一定要加快建设枢纽型城市。
在找到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动力之后,摆在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城乡融合发展需要现行城乡布局的优化以及发展要素自由流动的支撑,进而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的格局,促进各种发展要素有效流动。
要构建协调互动的新型城镇格局。以中心城市建设为引领,构建“组团式、网格化、田园城市”的格局体系,明确中心城区、县(新)城、重点镇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点的各自发展定位,按照“统筹兼顾、重点突破、量力而行”的原则,注重城市内涵和品质提升,做精中心城区,做强县(新)城、做特重点镇,发挥乡村和城市两种资源的优势,实现乡村振兴与城镇发展良性互动。
规划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引领功能不可或缺,我们要结合马鞍山市“一江两岸”城乡互动融合发展的基本要求,统筹谋划城市和乡村各种规划的制定、修改和完善,进一步采取市级层面统一制度设计的办法,加大各种规划统筹力度,推进城乡发展资源有效布局,合理发挥城市带动功能和乡村支撑作用,兼顾各板块联动发展,进一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水平。
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可以更好配置各种行政发展资源,从而起到城镇对乡村发展的带动功能。从现状看,马鞍山市有三个县,在周边城市群中属于下辖县较多的市,不利于全市城乡资源的适时配置,可进一步优化,要加快推进县改区工作,通过“撤乡并镇”等方式,适当减少乡镇数量,积极争取“镇改市”试点,推动特色小镇建设,促进农业人口就地城镇化。
从目前马鞍山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处境来看,我们一方面仍然面临过去战线过长的压力,另一方面也面临收缩取舍不当的双重挑战,城市和乡村发展所需资源整合不够充分,推动城乡建设的发展动能亟需整合。近年来,马鞍山市在打造城镇亮点与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这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仍有一定的差距。从整体看,主城区新兴的城市亮点较少,城市综合承载力不高,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急需提升。
要加大秀山地区新一轮大发展的谋划力度,高规格设立推进秀山地区发展的组织机构,尽快从花山区划出,给予特别的政策倾斜与资金扶持。要有效整合秀山地区各类发展资源,突出交通、生态、教育、医疗等资源的优化配置,突出高铁、秀山湖、学校和医院对新区发展的支撑和拉动作用,加快新区的各类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满足市民的正常生活需求。
要注重提升重点,要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心城区要加快谋划轨道交通和城市快速公交系统(BRT)、社会公共停车场以及新能源汽车充电站(桩)建设,建设智能交通管理系统,适时启动城市地下管网建设,城市组团和重点镇要加快连接主城区的路网建设,争取能早日开工建设新的过江通道,实现与主城区的快速通行。
挖掘乡村新价值新功能是推动马鞍山市城乡融合的新路径。过去,谈城乡融合往往过多强调城市的带动功能,却忽视了乡村自身作用乡村有其无可替代的作用,推动城乡融合也要做好乡村这篇大文章。
安全绿色有机农产品有其不可或缺性,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同时也只有乡村才能大量提供这种产品,但从马鞍山市的乡村农产品加工现状看,我们大多提供的只是初级农产品,加工只处于初级产品的处理,深度加工特别是全产业链加工极度鲜见,我们要推动科技与农产品的深度结合,不断利用新型技术,推动地方农产品的粗加工和深加工,推进农产品的深层次转换,不断提升初级农产品的价值,将更多的价值留在乡村,真正让农民增收致富。
田园综合体建设能有效整合城市和乡村各类发展资源,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力量,更是推进农业融合跨界发展的新生力量,江浙一带的田园综合体建设较早,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建设和运营经验,对马鞍山市来说建设田园综合体的难度不大,关键是后续的有效运营,在推进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过程中要将后期运营和维护摆在突出位置,提前加以谋划,切忌先建设后考虑运营这种舍本逐末式发展推动。
特色小镇前些年发展建设较火,这些年又处于一个冷静发展期,但实际上特色小镇,特别是各种农字特色小镇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十分有效,它是城乡融合的枢纽,这种连接功能独一无二,我们要抓住特色小镇建设处于冷静期的机遇,积极争取农字特色小镇建设。同时在农字小镇的建设中,我们要善于把握农字特色,一定要让当地独特的特色和乡村浓浓的味道融入特色小镇建设之中。
总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加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皖南地区在安徽乃至全国具有乡村振兴的标本作用,研究只期抛砖引玉,愿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关注乡村,研究乡村,找准推进我国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