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风险管理理论为指导的标准作业程序对老年病房院内感染的防控效果研究

2023-02-06 12:10:30邓祥红
大医生 2023年2期
关键词:病房防控管理

邓祥红

(莒县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山东 日照 276500)

院内感染一般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院内感染的发生部位主要有呼吸道、泌尿道与胃肠道等[1]。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较多,如患者生理层面的因素,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患者长期卧床,患者患慢性基础疾病等[2]。老年病房是院内感染的高发场所,要予以重视:一方面,患者年龄偏大,普遍存在多种合并症,身体机能与免疫能力下降,对病原菌的抵御能力较弱;另一方面,老年患者发生院内感染事件,不仅会加重生理层面的痛苦,影响后续原发疾病的治疗,还会诱发心理问题,降低治疗的依从性。因此,做好老年病房院内感染的防控工作,规范各项护理措施的实施及病房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既往管理实践中,老年病房的管理工作相对复杂,需要结合老年患者的群体特征、个体差异等进行分析,并制订个体化风险防控策略。以呼吸道感染的防范为例,相关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与季节有关,在高发季节,医院内部收治的呼吸道感染病例将明显增多,此时致病菌的传播、扩散增加了院内感染防控的工作压力。不仅如此,老年患者是呼吸道传染病的易感人群,受身体机能减弱以及慢性病侵害等因素的影响,老年患者发生感染后可出现多种严重症状,并导致肺炎发病、入住ICU 的概率升高[3]。针对老年病房院内感染防控工作的诸多难点,莒县人民医院积极组织医务人员,选取了160 例患者进行研讨,从风险管理的视角分析既往院内感染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老年病房管理制度的缺陷,制定并实施了标准作业程序(standardized operation procedure,SOP),取得了良好的防控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莒县人民医院老年病房收治的160 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 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44 例,女性36 例;年龄65~93 岁,平均年龄(79.30±8.24)岁;疾病分类:肺部37 例,心脑血管39例,其他4 例;护理分类:一级26 例,二级54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43 例,女性37 例;年龄65~93 岁,平均年龄(77.79±8.28)岁;疾病分类:肺部36 例,心脑血管38例,其他6 例;护理分类:一级25 例,二级55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莒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无意识障碍可进行沟通。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躯体疾病;②有精神疾病者。

1.2 防控方法两组患者的院内感染防控方案如下。

对照组:①按照医院感染办的要求,落实各项医院感染的管理措施,具体包括手卫生、病房消毒、感染监测等;②按照文书管理要求,详细记录各项感染防控措施的执行情况;③定期对参与院内感染防控的工作人员进行专项培训。

观察组:成立专项管理小组,组内5 名成员:科室护士长担任组长,2 名高年资责任护士,1 名医院感染护士,1 名主治医师;明确管理小组的具体职责,包括老年病房防控计划的设计与实施、SOP方案与工作流程图的绘制、各项防控任务的督导、病房工作人员的专项培训等;按照SOP的实施方案进行院内感染的防控。SOP 实施方案具体内容如下:①完善制度流程,重点从入院、住院及出院阶段的护理出发,完善各个阶段的制度流程,入院阶段包括预检分诊、护理评估、疫情防控制度的落实等;住院阶段包括各类疾病的常规护理、病房护理期间院内感染突发的应急预案、感染病例的报告、病毒核酸的检测等;出院阶段的重点为终末消毒制度的实施,具体包括通风换气、医疗废弃物的处理等,为保证管理制度的指导效果,由管理小组绘制各个阶段的工作流程图。②强化院内感染风险的识别与综合评估,由管理小组成员整理近3 年与老年病房常见风险相关的监测数据,围绕病房布局、人员管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各项消毒措施的执行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采取头脑风暴法,罗列各层次对应的风险项目,明确可能引起老年病房风险事件的各类诱因,参考灾害脆弱度分析(HVA)的相关理论,对各项目的风险系数(风险系数=发生频率×风险严重度×应变准备)进行分析,按风险系数的计算结果进行排序,得分越高,则提示该风险项目的改进需求越迫切。③以风险系数的计算结果为指导,在管理小组内部商讨、制定各重要风险项目的改进计划,从病房环境的合理优化、患者(尤其是高危群体)的针对性管理、消毒制度的落实情况等多个方面入手,制定标准作业程序,为后续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依据。④强化病房患者的管理,病房护士按要求做好患者的体温检测,外出时正确佩戴口罩,加强手卫生与安全距离等相关制度的执行力度,患者出现发热等症状后,及时按应急方案进行处置,安排其接受相应检查,必要时进行专家会诊;探视期间,严格按照老年病房的探视规定控制探视人数及探视时间,并督促探视人员做好手卫生、个人防护。⑤加大消毒隔离制度、医疗废物处置制度执行过程的监管力度,督促老年病房工作人员严格执行和落实消毒隔离制度(包括地面的清扫与消毒、高频使用物品的消毒等),对感染患者或者疑似感染患者产生的医疗废物进行及时地处理,做好标记并使用双层医疗废物包装袋收纳和处理,同时要求医护人员严格按照医院感染防控的具体要求进行个人防护,最大程度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⑥重视老年病房医护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定期(1~2 次/月)围绕老年病房的护理规范、医院感染防控的相关常识、消毒隔离制度以及日常护理操作等内容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细化各项培训的目标,并结合培训内容制订考核方案。

1.3 观察指标①院内感染的稽查问题,对两组患者院内感染防控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稽查,记录稽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②感染发生率,统计院内感染人数,总发生率=感染例数/总例数×100%;③手卫生与口罩佩戴情况,检查医护人员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时手卫生情况及口罩佩戴的规范性,计算合格率;④管理质量评分,采用科室自拟问卷,由患者填写,问卷内容涉及病房管理、基础管理、专科管理以及消毒制度等相关措施落实情况的评价,各项目的得分分别为20 分、30 分、40 分、10 分,总分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管理质量越好;⑤统计其他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包括意外型事件、差错型事件、操作不当型事件、投诉型事件。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2.0 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校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院内感染的稽查结果对比观察组患者院内感染稽查问题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院内感染稽查结果对比[例(%)]

2.2 两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对比观察组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25%(1/80),对照组为8.75%(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7,P=0.030)。

2.3 两组患者护理期间医护人员手卫生与口罩佩戴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护理期间医护人员手卫生、口罩佩戴的合格率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期间医护人员手卫生与口罩佩戴情况对比[例(%)]

2.4 两组患者管理质量对比观察组患者各领域的管理质量评价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对管理质量对比(分,)

表3 两组患者对管理质量对比(分,)

2.5 两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其他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对比[例(%)]

3 讨论

规范开展老年病房院内感染防控工作,是降低老年患者治疗风险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医疗安全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医疗服务理论指导下,参与病房医疗服务的工作人员必须认清院内感染防控工作的形势,强化自身的防控意识,从病房管理实际及患者的临床条件出发,坚持执行医院制定的院内感染防控制度[4]。具体到防控工作实践,医护人员需认真学习院内感染防控的相关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无菌操作的要点,熟悉病房管理、患者管理层面容易出现的风险,最大程度降低交叉感染的概率。对管理人员而言,院内感染的防控需要妥善处理现有医疗资源、风险管理能力与实际防控工作之间的矛盾,明确不同科室、不同层次患者院内感染防控的关键点,并就如何将有限的资源、精力应用于防控工作的关键点进行深度分析,据此制定完善的防控方案[5]。风险管理是通过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带来的实际危害及合理选择控制方法等一系列措施对特定风险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方法,其主要目标是以最小的管理成本获得最佳的安全保障效用[6]。有报道指出,在院内感染防控中引入风险管理理论,充分利用现有的评估方法及检查制度,发现防控工作内部、外部的薄弱点,加强高风险科室的防控,有助于提高医院整体的防控水平[7]。而老年病房的患者相对特殊,涉及的院内感染风险因素较多,各个管理环节之间的影响机制相对复杂,在缺乏可靠工作流程的情况下,院内感染防控可能出现规范性不足等情况。SOP 是用统一的格式描述特定实践的标准操作步骤及各个环节的操作要求,其在指导、规范日常工作等方面有着重要价值[8]。基于此,在风险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分析既往防控工作的薄弱环节,结合既往的管理经验,制定老年病房防控SOP 的实施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莒县人民医院自2020 年开始落实老年病房院内感染防控SOP 的准备工作。准备阶段,为提高科室医护人员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能力,安排其接受风险管理理论的系统培训,并在风险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对科室既往发生的院内感染事件进行分析,以掌握病房防控工作的重点,并检验风险管理培训的成果。在制定SOP 方案时,结合前期研讨掌握的信息,拟将描述重点落在管理制度、人员管理、培训考核、感染控制管理4 个层面。同时,结合疫情背景下院内感染防控的工作形势,参考院内防控的推荐方案[9]及大型综合医院的防控策略[10],丰富了SOP 方案的内容,采取流程图形式描述各个层次的工作要点及操作步骤,对应罗列了各项管理要点的具体要求。各类风险因素的准确识别与定量评估是病房风险管理的重点,围绕老年病房患者的医疗体验进行分析,除院内感染外,其他常见风险的防控也有必要纳入考虑范畴。故本研究在制定SOP 方案时,也将各类风险事件的诱因分析方法以及风险系数定量计算方法进行了明确规定,以近3 年的历史监测数据为基础,由小组成员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分析,详细罗列常见风险事件对应的风险项目,并参考灾害脆弱性分析(HVA)的相关理论,对各项目的发生频率、风险严重度、应变准备等进行赋值,按既定公式计算各项目的风险系数,明确该项目改进的迫切性。

从SOP 实施过程的反馈信息看,本次探究制定的SOP方案有效规范了院内感染的防控工作,提升了老年病房的管理质量。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院内感染稽查发现的问题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科室医护人员执行手卫生制度及口罩佩戴等情况也明显更佳。院内感染事件的统计结果显示,观察组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25%(1/80),对照组为8.75%(7/80)。除上述指标外,本研究还统计了患者对病房管理质量的评价,以及其他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数据表明,观察组患者对管理质量的评价普遍较高;观察组患者发生其他风险事件(含意外型事件、差错型事件、操作不当型事件、投诉型事件等)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上述研究结果提示SOP 可改善院内感染防控水平,提高病房管理质量。不过,研究过程也存在不足,如选取的指标相对单一,编制SOP 的时间较短,SOP 方案尚不完善等,需在后续研究中做进一步完善。

综上所述,在防控工作中,以风险管理理论为指导,对院内感染发生的相关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制定完善的SOP,可降低老年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病房防控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6:20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环球时报(2022-04-25)2022-04-25 17:20:21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 08:20:18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人大建设(2020年3期)2020-07-27 02:48:40
整建制接管改造COVID-19重症监护病房的实践与探讨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今日农业(2019年14期)2019-09-18 01:21:44
便宜的病房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杂文月刊(2016年1期)2016-02-11 10:35:51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现代企业(2015年8期)2015-02-28 18:54:47
CCU病房医院感染的预防
哈尔滨医药(2014年2期)2014-02-27 13:3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