贠聿薇 谭启鸿
(西安欧亚学院,陕西西安 710065)
2019年,国内旅游人数60.06亿人次,同比增长8.4%;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同比增长11%,占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11.05%。同年,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87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31%[1]。截至2022年,旅游行业的发展则呈现出较多变化。
洪俊运用PEST分析法,分析了目前旅游教育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2]。隽雨仙等认为40多年来旅游高等教育呈现“外延式”而非“内涵式”发展状态,存在旅游人才需求的分层化与培养的同质化、人才需求的专业化与培养的“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两大矛盾,使得中国旅游业面临“人才过剩”和结构性人才短缺的矛盾[3]。因此,从根本上来说旅游教育目前存在的一些困难是其脱离了社会现实需求,难以根据行业发展变化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的侧重点造成的。本研究以陕西省为例,通过对陕西省旅游行业代表性企业相关负责人访谈资料的扎根理论分析,并结合学界对旅游行业发展的新走向的相关研究成果,探讨新形势下旅游人才的能力构成要素,希望能为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打开思路。
在样本选择过程中,本研究在充分考虑代表性和理论拓展需要的基础上,选择了8家陕西省旅游行业代表性企业的相关负责人作为访谈对象(见表1),这8家企业都具有在其所属领域业务独具特色、人才管理经验丰富的特点。
本研究资料收集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个人访谈,借助行业企业调研的机会,对企业的负责人进行访谈;微信或电话访谈。访谈问题设计包括:①目前您所在行业领域发生了哪些比较大的变化(如市场需求、业务板块、业务量等,不限于这些方面),请列举3~5条,并对其内容详细解释;②您所在企业希望人才具备哪些新的能力以适应目前旅游行业的变化(如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等,不限于这些方面),请列举5条典型能力特征,并对其内容进行详细解释;③您所在行业领域现有人才岗位胜任能力存在的问题,请列举并尽可能详述。
其中,前两个问题主要希望了解新形势下旅游行业发生的变化及这些变化对从业人员能力提出的新要求,第三个问题希望了解现有旅游人才供给与需求存在的矛盾焦点。根据扎根理论专家卡麦兹的观点:当搜集新鲜数据却难以再产生新的理论见解时,也不能解释核心理论类属新的属性时,就达到了饱和状态[4]。本研究在不断访谈的同时也在进行编码,在对这8家企业调研结果的基础上又继续调研了两家企业后未能有新的发现,于是停止增加新的访谈样本,并以现有样本作为扎根理论研究的资料来源。
开放性编码是用概念来标示资料和现象的资料诠释过程,通过拆解和理解文本来确认和发展概念,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并最终提取范畴[5]。本研究共获得389条原始语句,采用双盲法对收集到的389条原始语句分别进行编码,遵循最大可能性原则(相同内容保留一个初级代码)最终形成123个初级代码,进一步按照意思相同或相近原则(意思相同或相近则合并保留一个代码)将123个初级代码整理和归类得到78个代码。其中,两位编码者编码一致的代码数为63条。对63条代码进一步总结提炼,并剔除个别前后矛盾的代码,最终共形成54个概念与17个初步范畴,分别为文旅融合、“微”旅游、新媒体运营、危机处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文化积淀、文字功底、信息技术、“旅游+”、思维开阔、学习能力、表达及表现能力、勇于尝试、适应力、抗压力、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开放性编码的示例如表2所示。
表2 开放性编码示例
主轴式编码是将开放式编码进行连续不断的比较,按照不同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逻辑次序,对其加以合并和类聚,发展宏观层面上新的范畴,最终使范畴化更加具有指向性和理论性[6]。本研究通过主轴式编码,对不同范畴在概念层次上的相互关系与逻辑次序进行归类,共获得六类新形势下旅游人才需要具备能力的主范畴关系,分别为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变革、处理及走出危机的能力、文化创新及新媒体运营、寻求变化的能力、适应变化的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主轴编码过程如表3所示。
表3 主范畴与对应范畴关系结构
本研究将核心问题范畴转化为“新形势下旅游产业变化对人才能力构成提出的新要求”,而故事线则围绕着6个主范畴展开,可描述成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需求,旅游行业供给侧发生了深刻的结构性变革,要求从业者除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外,还特别要具有应对危机的能力,以及在“旅游+”跨界融合的过程中不断求新求变的能力(见图1)。
图1 新形势下旅游人才能力构成模型
通过研究发现,目前一些高品质文化旅游项目却依然火爆,如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大唐不夜城夜游、长恨歌主题旅游演艺等,这充分说明深挖文化内涵与表现形式新颖的文旅项目是符合市场需求的,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正如马波等学者在研究中所指出的,旅游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已成为新时期民众美好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内容;旅游既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领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旅游回归文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和高级形态。新形势下,旅游业应高扬文化灵魂,加快文旅融合进程[7]。此外,人们的旅游形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短途、户外、休闲、中高端民宿、乡村旅游等在逐渐取代大规模的跨省观光游。旅游目的地、旅游景区则借助新媒体,利用高度发达的数字化技术为旅游者提供着虚拟化的时空穿梭、文化体验、美食休闲活动,通过在线沟通、讨论等全方位的视觉、听觉及行为刺激,让旅游者获得心理和情感体验。这既为旅游者提供了居家云旅游的各种可能,也为旅游企业维持足够的广告曝光率,不断唤醒、提醒旅游者的注意及流量变现等提供了可能[8]。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也是从业者能帮助企业共渡难关的重要因素。因此,旅游企业在用人方面十分看重人才的职业道德及其对企业、行业的认同感,鼓励人才发挥自身既有能力和潜在力量,突出个人职业优势。
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只有主动求新求变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因此要求旅游人才在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方面不能只局限在本专业领域内。例如,在文旅项目的岗位上工作,从业者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旅游企业的宣传营销岗位上工作,则要求从业者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并具有相当的文字功底来设计出好的新媒体宣传文案;在户外旅游相关岗位上工作,则要求从业者除了懂旅游,还应热爱体育运动和休闲活动,并了解一些基本的医疗常识等。当然,最关键的还是从业者应具备开阔的思维、良好的学习能力、表达及表现力,并且勇于尝试任何改变,进而在不断变化的行业大背景下实现自身价值。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从一线旅游企业调研入手,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旅游产业变化对人才能力构成要素提出的新要求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为旅游教育应对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丰富了旅游人才培养方面的现有文献与研究。
主要研究结论包括两点:第一,旅游产业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文旅融合进一步加深,“微”旅游已成为目前市场的主流,旅游产业与信息化技术结合更加紧密,智慧旅游和新媒体平台已深入旅游活动各方面;第二,行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能力构成要素在知识、技能、能力及素质方面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特别强调旅游人才应进一步跨出本行业,培养跨界融合的能力。
由于本研究的调查样本都为陕西省的旅游企业,会更加强调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对旅游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然而每个地区都有其旅游发展的独特性,需要结合自身特点提出对人才能力构成的不同要求。此外,受样本量及访谈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限制,本研究建立的模型还有待于进一步检验,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