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雨馨 刘莉莉 段晓亮
【摘要】 目的 调查育龄女性对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母婴传播阻断治疗的认知情况,并探讨宣教策略。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2年1月于九江市都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体检的60名育龄女性作为研究对象,统计60名育龄女性一般资料,并进行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母婴传播阻断治疗的认知情况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育龄女性对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阻断治疗认知情况的影响因素,据此探讨宣教策略。结果 60名育龄女性对于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的基础知识、传播途径、防治知识、喂养方式以及总体认知知晓率分别为70.00%、65.00%、63.33%、58.33%、48.34%,将总体认知情况评分≥60分的育龄女性纳入知晓组,共29名,其余育龄女性纳入未知晓组,共31名。2组育龄女性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及生育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生育情况为育龄女性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阻断治疗认知情况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育龄女性对于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母婴传播阻断治疗的认知水平有待提高,文化程度、生育情况可对其认知水平造成影响,临床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 育龄女性;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母婴传播阻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35-0008-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35.003
母婴传播也称围产期传播,指胚胎内婴儿通过宫内感染或产道感染患上与母亲相同的疾病。由于此类疾病的传播可从母体传至下一代,属于垂直传播[1]。艾滋病、梅毒以及乙型肝炎(简称为“三病”)等疾病均可通过母婴传播,对胎儿造成严重影响,预防为目前控制艾滋病、梅毒以及乙型肝炎流行的有效途径。育龄女性指处于具备生育能力年龄阶段的妇女,我国规定育龄女性年龄范围为15~49岁。现阶段随着国内对于育龄女性艾滋病、梅毒以及乙型肝炎预防宣传教育的广泛开展,人们对于艾滋病、梅毒以及乙型肝炎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但对于艾滋病、梅毒以及乙型肝炎母婴传播阻断治疗的认知宣传较为薄弱[2]。对于育龄期女性而言,健康宣传教育可加深女性对疾病的认知,提升其自我保护能力,定期进行体检与妇科检查,从而有效预防与控制疾病[3]。为制定有效的健康教育策略,本研究针对60名育龄女性对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母婴传播阻断治疗的认知情况进行了调查,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5月—2022年1月于九江市都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体检的60名育龄女性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非孕、产妇;年龄20~48岁;无语言、听力、视力障碍;主动配合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本人为医护人员的育龄女性;存在严重的神经器质性疾病或精神疾病者。
1.2 方法 自擬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及“三病”母婴传播阻断治疗知识问卷,记录60名育龄女性的一般资料,对其“三病”母婴传播阻断治疗相关知识认知情况进行调查并计算知晓率(每答对1项计1分,总分换算为百分制,分数≥60分即为知晓)。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文化程度、民族、职业、月收入、婚姻状况、生育情况;“三病”母婴传播阻断治疗相关知识包括基础知识、防治知识、传播途径和喂养方式,统计60名育龄女性总体认知情况,将基础知识、防治知识、传播途径和喂养方式总分均≥60分育龄女性纳入知晓组,其余育龄女性则纳入非知晓组。问卷填写需在医护人员监督下进行,若填写时存在疑惑则可询问医护人员,由医护人员对问题进行解答,问卷填写完毕后由医护人员统一回收与核对。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60名育龄女性平均年龄为(27.14±4.62)岁,其中25~34岁共31名,占比51.67%(31/60);文化程度为本科学历人数最多,占比48.34%(29/60);家庭月收入以3 000~6 000元居多,占比60.00%(36/60),见表1。
2.2 认知情况 60名育龄女性对于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的基础知识、传播途径、防治知识、喂养方式以及总体认知知晓率分别为70.00%、65.00%、63.33%、58.33%、48.34%,见表2。将总体认知情况评分≥60分的育龄女性纳入知晓组,共29名,其余育龄女性纳入未知晓组,共31名。
2.3 认知情况单因素分析 2组育龄女性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及生育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民族、职业、家庭月收入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认知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60名育龄女性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阻断治疗认知情况(知晓=0,未知晓=1)为因变量,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变量文化程度(硕士及以上=1,本科=2,高中=3,初中=4,小学及以下=5)、婚姻状况(已婚=1,未婚=2,离异=3,丧偶=4)及生育情况(生育1胎=1,生育2胎=2,未育=3)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结果显示,文化程度、生育情况为育龄女性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阻断治疗认知情况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见表4。
3 讨论
相关数据调查显示[4-5],有90%的艾滋病、40%~70%的梅毒以及30%~50%乙型肝炎新生儿通过母婴传播方式患病。新生儿健康不仅与遗传、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受母体、母体个人行为、卫生服务、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6],明确现阶段育龄女性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母婴传播阻断治疗认知现状,针对性开展母婴阻断宣传教育,可提高育龄女性认知并改变其高危行为,降低母婴传播风险并保证母婴健康。
本研究对60名育龄女性的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母婴传播阻断治疗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60名育龄女性对于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的基础知识、传播途径、防治知识、喂养方式以及总体认知知晓率分别为70.00%、65.00%、63.33%、58.33%、48.34%,基础知识认知最好,传播途径、防治知识、喂养方式知晓率均低于70%,总体知晓率低于50%,表明该地区在育龄女性“三病”母婴传播知识传播途径、防治知识、喂养方式方面仍需加大宣传力度。虽然目前育龄女性对于“三病”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但仍存在较多模糊不清之处,如对母婴传播具体途径、日常生活接触与蚊虫叮咬是否会传染艾滋病等了解不足,易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可能與疾病宣传教育中过分强调传播途径有关[7-8]。另外,以往以电视等媒体进行健康教育宣传的方式,不仅互动效果不佳,且未解释非传播途径及相关原因,易使人们产生误解[9],因此相关医疗部门或社区应加大对“三病”母婴传播途径与非传播途径知识的宣传力度,在加深疾病认知的基础上减少盲目恐慌。本研究育龄女性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阻断治疗认知情况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生育情况为育龄女性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阻断治疗认知情况的独立影响因素,与韩振艳等[10]的研究结果相似,表明文化程度高的育龄女性更愿意自主学习疾病相关知识,接受医疗指导、宣教与建议,未生育育龄女性则更加重视自身及下一代健康问题。究其原因为,健康教育与文化程度相关,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体对于疾病更加了解,认知更深刻。对于文化程度较高及未生育的育龄女性而言,其生活较稳定,日常休息时间更多,可花费较多时间与精力专注自身健康,更易从互联网、书本等媒介获取“三病”相关知识,因此她们对于“三病”母婴传播阻断治疗认知水平更高[11-12]。
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为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在调查60名育龄女性对“三病”的母婴传播阻断治疗相关知识认知情况后,本研究针对调查情况提出2点建议。(1)提高相关部门对于疾病的重视程度,联合医院、社区等部门开展合作,对医护人员及社区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基层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及对疾病的认知能力。(2)通过互联网广泛开展社会宣传,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可采取知识问答形式提升育龄女性、文化程度较低女性、已生育女性、青少年等特殊群体的认知水平。
综上所述,育龄女性对于“三病”母婴传播阻断治疗的认知水平有待提高,文化程度、生育情况可对其认知水平造成影响,应对文化程度低、已生育女性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黄志琴,李艳,夏建红.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机制及阻断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21,32(7):1077- 1082.
[2] 陶玲玲,严双琴,黄小红.2018—2020年马鞍山市城区婚前医学检查中艾滋病梅毒及乙型肝炎检出情况分析[J].安徽医学,2021,42(9):1067-1070.
[3]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育龄女性临床管理共识[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8,26(3):204-208.
[4] 傅雅丽,吕年青,许豪勤,等.孕前妇女对艾滋病、梅毒和乙型肝炎母婴阻断服务的认知需求调查[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20,28(11):1748-1751.
[5] NAYAGAM S,SHIMAKAWA Y,LEMOINE M.Mother-to- child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what more needs to be done to eliminate it around the world?[J].J Viral Hepat,2020,27(4):342-349.
[6] 安哲,董炜,张妮,等.西安地区8 268例孕妇乙肝梅毒艾滋的检测与分析[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20,27(8):1350- 1353.
[7] 王爱玲,宋莉.守护生命起点保障母婴健康:中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2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1,27(7):677-679.
[8] 李汶枷,郑敏,毛颖,等.云南省跨境婚姻家庭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现状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21,48(9):1682- 1686.
[9] 龚贵丹,周列磊,杨立珍,等.慕课混合式教学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21,37(12):1125- 1129.
[10] 韩振艳,白小艺,张媛,等.初次产检孕妇对HBV感染和母婴传播防治知识知晓率的横断面调查[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8,39(1):138-144.
[11] 高爽,朱颖贤,梁海英,等.2016—2020年广东省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效果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21, 37(10):872-875,893.
[12] 闻立芳,黄晓媚,蒙雨莎,等.2015—2019年深圳市罗湖区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效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21,28(1):83-85.
(收稿日期:2023-10-09)
作者简介:刘雨馨,女,本科,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