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梅
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教育方针围绕“五育并举”全面发展,陆续印发针对美育的一系列重要文件,对美育师资提出要求。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同样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了“新时代”背景下推进学校美育的迫切要求。
一、我国音乐美育师资的现状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出台后,全国美育教师数量有明显增长。但多个省份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美育师资目前仍然缺乏,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育教师的数量、专业性和国家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据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于2020年12月发布的《全国中小学美育教师队伍现状调查报告》,义务教育阶段美育教师数量缺口达74.71万人;全国12省调研数据表明超过70%的学校缺少美育专职教师,或存在由其他专业教师兼任美育工作的情况。音乐美育师资状况相同。例如福建省,根据吴蔚《中小学音乐学科及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调研探析——以福建省“十四五”新时代美育工作发展为背景》一文调查除厦门以外的福建省八地市数据表明,无论在省会、发展中上游城市或经济水平落后的山城地区,音乐教师都结构性缺编严重。专业音乐院校以及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的本科音乐学专业尽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相同,但无论是技术型还是应用型,事实上目前大部分学生毕业后进入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中,成为中小学专任或兼职音乐教师、社会音乐教育教师。他们是义务教育美育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中小学美育的实施过程。相较于师范类音乐教育方向的本科生,其他类型本科音乐学人才的培养更注重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缺乏教育教学素养的训练,因此这些学生在教学实践能力上,尤其是将美育意识与基础音乐教育融合的能力是比较薄弱的。
二、音乐美育师资的基本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艺术和审美教育水平取决于美育教师具备的素质。学生通过学习艺术类课程、参与审美活动获得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美育成效是决定其人格精神发展全面性的重要因素。因此,美育教师需要对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对艺术和美学知识有较为透彻的理解,需要掌握审美教育的方法,拥有能够适应各类教学环境并运用自身专业知识、技能的素质。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未来义务教育中美育师资的有力补充,音乐学专业培养出的音乐美育教师应深入理解美育是教育现代化的人文素养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美育教师应具有较高水平的音乐艺术审美能力和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能够感知和创造性地解释音乐艺术的内容和现象,通过与生活经验的联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贴近多元的音乐及文化,感受音乐美的内涵,掌握利用音乐的力量提高自身修养,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时代音乐美育师资的培养理念
(一)音乐美育思想与教育现代化理念相联系
高校培养音乐美育师资,要使学生明确,古今中外教育家重视音乐的道德教化这一重要的社会功能,教育现代化要求“以德为先”,音乐美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因素。教育现代化的思想早有提出,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其真正落实。该文件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个人素质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成果体现,而教育的现代化才能实现社会的现代化。以人为本,是肯定人的社会价值,教育现代化为个人符合新时代的精神文化形成、理性审美观念的构建创造条件,反之,审美教育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之一。
艺术的审美教育,使人能以感性的形象正确认识世界,通过审美活动的实践,获得理性、真实的知识以及分析本质的能力。人类意识存在许多共性,在中西方美学、美育思想的演化中,都包含美育与德育的连接,即通过美育达到树立高尚德行的目的。如近代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等美学家将中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西方美育思想进行对话、融合,肯定了音乐的美育功能及其对德育起到的间接作用。每个时代的美育思想都有其社会发展背景,加强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首要工作则是“将学校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音乐美育通过引入音乐的文化价值,强化中国传统音乐、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使受教育者在参与或创造音乐的活动中积累审美经验,有目的地形成对音乐和其他艺术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态度,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建立文化自信。教育如果缺乏对审美的诉求,就难以形成群体的高尚品格、创造性人格,及具备思辨的审美思想,将阻碍教育现代化进程。
(二)音乐美育方法与人的自然感知相契合
高校培养音乐美育师资,要使学生认识到音乐美育方法的学习、设计与运用的底层逻辑来自人对音乐的自然感知。认识音乐美育方法的自然性,即认识人与自然、自然与音乐的紧密联系。在不同的一般标准下,音乐被描述为不同的艺术类型,包括时间艺术、听觉艺术、表演艺术,是动态展示的、仅供欣赏非实用的,它与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相对,故因成为统治者淫纵工具而不被承认其价值,或因人类对视觉的推崇而被轻视。而在德国哲学家谢林的哲学体系中,音乐是造型艺术,是一切艺术的根基,这源于他“把一切以创造性的自然力量为本原、以自然事物为载体的艺术都纳入‘普遍造型艺术的范畴,从而把以声音为载体的音乐归为造型艺术”,“音乐呈现的是宇宙运动最初且純粹的形式,所以它是所有艺术门类的第一个潜能阶次,也是最基础、最具有普遍性的艺术形式,因而必然在别的艺术形式里也有所反映”,他认为“音乐无非是可见的宇宙本身的可听到的节奏与和声”。在谢林及其思想继承者叔本华、尼采的推崇下,音乐在艺术世界的地位得到极大提升。人们无时无刻处在生活、宇宙的节律中,身体适应、感受着自然的循环律动,而音乐正是对自然界的声音更高层次的模仿,“像自然界那样呈现声音的运动”。以人为本的音乐审美教育既要从这样的自然性中出发,也是面对当下音乐审美复杂现象的返璞归真。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审美教育主要来自学校音乐课,基于美育实施任务和受教育者的年龄特点,教学应使学习者在音乐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掌握音乐文化与基础技能,避免单纯的知识输入。在音乐美育师资培养过程中,音乐教学方法的学习和运用是连接教育学理论知识与义务教育音乐教学实践的桥梁,音乐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从聆听、体验到想象、模仿、律动、游戏等,都离不开学习者对音乐感性的认识,即人对音乐自然感知的本性。这种隐性学习的实质可以在广泛运用的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等教学法中寻得根源,即肯定人感受音乐的自然性,肯定人学习音乐的本能,通过人声(歌唱)、动作声响、肢体律动等方式进行对音乐从感知到理解的提升。音乐学专业学生在学习这些教学方法时需避免刻板地照搬和采用固定的评价标准,首先在学习期间要保证有足够的实践经历,注重寻找自己表达方式的过程,再从自身对音乐的体悟经验以及实习中受教育对象的自然反应、表达中进行理解、运用,以促进音乐感知活动中产生的积极结果。
(三)音乐美育原则与新时代媒介环境相适应
高校培养音乐美育师资,要使学生把握在复杂多元的新时代媒体环境下的美育原则。新时代的媒介环境较传统经历了大的变革,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新媒体时期,音乐学专业学生要如何积极认识音乐美育的意义、如何在音乐教育实践中正确判断并引导受教育者感受音乐作品的审美价值?电子信息技术带来了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短视频、人工智能等成为生活的常态存在。海量碎片化信息营造的拟态环境、刺激视觉的图像和景观制约了人们的感知,削弱了听觉的敏感性,剥夺了人们主动参与和深度思考的机会。由于生产音乐的门槛降低,生活中充斥着良莠不齐的音乐资源。即使是流行音乐也不再是主流的娱乐方式,音乐的存在更多依附于其他载体,比如互联网、娱乐节目,而不局限于传统观念中单纯的艺术欣赏形式。科技进步的同时改变了音乐产品的资本运作方式,商业性、娱乐性的资本力量使音乐大量被生产以获得播放量的版税收入,而音乐质量和播放量不成正比,优秀的音乐很难被动地传播。另外,因电子媒介迅捷性导致音乐文化裂变、融合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地域区隔或差异,模糊了时代的界限,却隐隐透露着身份认同的危机。
传播学奠基人麦克卢汉在著作《理解媒介》中希望人们积极主动借助艺术操练感知,进而能够感知环境对人的渗透和控制:“自古以来,艺术家就能完全有意识地避开新技术的强暴锋芒和粗暴打击,他能在意识尚未被新技术打击的麻木时,矫正各种感知比率。”“在媒介融合时代,以美育抗衡媒介技术与消费社会对精神滋养的侵蚀不仅必要而且紧迫。”这也是新时代美育实施的意义所在。音乐审美的训练中,美育教师该如何保持清醒地对不同媒体的各种音乐资源进行选择、质疑、理解、思辨?音乐若是个人化的一般表达或仅是获得“好听”的感性的感官鉴赏,不能成为真正的音乐审美材料。在音乐美育中,“美”的音乐除了引起人感性的愉悦,还存在理性的逻辑,是可以用语言表达传播的。音乐美育需要能够回到音乐的严肃审美中进行反思鉴赏,能探讨作品背后的深度和价值,并给予批评或者赞同,通过这样的方式对抗消费社会的功利性;需要在后现代去中心化的审美泛滥中,通过经典的、优秀的音乐作品找回人类的、民族的精神共通性而形成凝聚力。
根據心理学和教育学观点,义务教育中受教育对象正出于对周围世界态度敏感、期望形成自我观点和兴趣、满足自我需求的年龄,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因此,在组织音乐美育的感知过程时,音乐材料需要经过仔细严谨的选择,即要成为合格的音乐美育教师,音乐学专业学生要有丰富的音乐鉴赏积累,以经典文化中所认同的、具有高度艺术性思想性的音乐作品作为参照标准,运用音乐史辩证的发展观进行价值判断。音乐是否能表达社会大众的真实情感,是否能紧贴历史发展的脉络、紧扣时代跳动的脉搏,是否能展现正确的历史、国家、民族的观念?这些都是值得考量的。同时,音乐美育的内容也应与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者的心智水平相对应,教师要了解他们的音乐生活焦点,帮助他们理解音乐作品与周围现实、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引导他们掌握音乐艺术的表达方式、互动特征和美学知识,在培养、建立艺术交流的需求中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将美育纳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是社会主义办学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音乐美育不仅是欣赏音乐、演唱歌曲、弹奏乐器,新时代的音乐美育教师要从音乐的本质出发,回溯扎根于人类历史进程的音乐美育思想,理性辨析新媒体时期的音乐现象,以此为基础恰当地运用音乐使受教育者建立对世界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态度,通过审美活动经验的积累提高对审美进行评价的能力,使音乐真正起到审美教育的作用。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诚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