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寒山拾得”形象中的“赤子”情结

2023-02-05 12:23:07冯亚雄
剧影月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赤子寒山童子

冯亚雄

在当今社会,提及“寒山”与“拾得”这组形象,可以说是既陌生又熟悉,陌生是因为不少人日常的工作或生活与“寒山”“拾得”相关甚远,熟悉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可以对“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句信手拈来。实际上,二者形象在中国佛教绘画、禅画、文人画中反复出现、经久不衰,二人的事迹与诗集为历代文人僧家、市井百姓共同传唱,在中国诗歌史、文学史、宗教史、文化史乃至外国诗歌、文学、宗教、文化交流史上都占有独特的地位。

一、“寒山拾得”的形象流变

“寒山拾得”二人生卒年不详,早期形象源于文字描述的转化,闾丘胤在《寒山子诗集》序中记载:“详夫寒山子者,不知何许人也。自古老见之,皆谓贫人风狂之士……寺有拾得食堂,寻常收贮余残菜渣于竹筒内,寒山若来,即负而去……且状如贫子,形貌枯悴。”可见寒山一看就显得有些许疯癫,经常去找拾得吃竹筒内的残羹冷菜,而且看起来很贫穷,容貌也十分憔悴。“乃桦皮为冠,布裘破弊,木屐履地。”可见二者对于穿着也很不讲究,头上戴着桦树皮做成的发冠、衣袍破烂不堪,脚上还穿着木鞋,这就是早期文字中“寒山拾得”的形象。

两宋之际,吕本中(1084-1145)在他的《东莱先生诗集》的第三卷中,有一篇《观甯子仪所蓄维摩寒山拾得唐画歌》,其中提及“君不见寒山子,垢面蓬头何所似”这一形象特征,与闾丘胤伪序中所描述的“状如贫子,形貌枯悴”相呼应。这幅唐画如今已无处寻觅,然可见“寒山拾得”这一题材在唐末、五代时,就已经走入丹青,现多认为“寒山拾得”最早的绘画作品为五代贯休所做的《罗汉图(“寒山拾得”)》(见图1),其中寒山双手展卷、拾得脚旁边放着扫帚,且二人都是蓬发的老叟模样,这样的造型成为以后同类作品的模板范式。

到了宋元时期,“寒山拾得”的形象在演化过程中,出现了“四睡图”的题材,“四睡图”最早应是来源于《二祖调心图》(见图2)中丰干禅师倚虎而眠的形象。一般“四睡图”中位于主体位置的是丰干禅师,他倚靠着老虎,睡姿松弛,面容安详,身旁两个童子,也就是寒山拾得二人,都处于酣睡状态。由于四睡图中处于视觉中心的老者是丰干禅师,故一旁的寒山拾得形象便发生了改变,不再以老叟面貌出现了。

到了明代的“寒山拾得”图开始削弱禅意,主在呈现天降祥瑞之兆,以宫廷画家商喜所作《四仙拱寿图》(见图3)为代表,佛教、道教的神仙们出现在了同一幅作品中;同时期王问的《“寒山拾得”与旺财金蟾图》(见图4),则通过与民间旺财神兽金蟾的结合,表达和谐兴旺之意;因陀罗《寒山拾得图》(见图5)中,二人蓬头赤足、相对而坐,于古树下恣肆大笑,好似一对老顽童在嬉戏玩耍。可见这个时期“寒山拾得”形象已经逐渐脱离世外高隐禅僧的影子,逐渐朝贴合民众的祥瑞形象转化了。

到了清代,“寒山拾得”的形象在明代的基础上,演变为象征吉祥的“和合二仙”,他们的形象出现在百姓家中的瓷器、香插、年画或是雕刻上,已然寻觅不到的癫狂的枯槁老者的踪影,大多形象是面部饱满圆润、笑容喜庆的圆脸童子像,或是如儿童般嬉闹痴笑、游戏玩耍的老顽童形象。

二、“寒山拾得”形象“孩童化”的成因

其實,孩童这一形象并非与宗教毫无干系,甚至可以说孩童题材是宗教传播中重要的一部分。唐代佛教盛行,雕凿了大量的石窟,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出现儿童游戏和童子礼佛等图像;道教的长生不死的观念,也使得童子骑飞鹤之类的图像颇为流行;包括宋代的莲花童子、观音送子形象,都受到当时百姓的欢迎,可以说,儿童形象在宗教艺术世俗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文提及的“寒山拾得”形象在传播的过程中的孩童化,不仅仅是二人在身形、外貌方面的孩童化,还有行为举止上的孩童化,尤其是二人的表情或动作出现了孩童才会有的特征。那么,为何二者形象会发生这样孩童化的转变?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对“赤子”的追求

在“寒山拾得”内容相关的作品中,画家对“赤子之心”的追求一直都有体现,由于选取“寒山拾得”作为表达题材的画家主要为禅僧,或是受到佛禅浸染的文人画家,他们的画中都流露出对“赤子”的羡慕与推崇。例如明代徐渭,才名早扬却命运多舛,从戎幕到牢狱,最后潦倒晚年抱愤而卒,但他笔下的《寒山拾得图》却描绘了二人在树下慵懒横卧、酣睡安然的状态。“睡”,意味着放下和解脱,像个孩子一样心无挂碍安然入眠,直至心身安宁的生命状态——这是徐渭理想中的境界,也是他无法触及的梦想。他羡慕寒山拾得的潇洒恣意,将寒山拾得画做孩童模样,是他在尝遍了人生苦难后,想要追求宁静自然但又不能够,只能通过画作来表达内心的求而不得。又例如在嵩山少林寺,有一明朝成化年间的石刻线画:一位体型较大的和尚位于石刻图中间,右侧为两个蓬头的童子,左边是一头老虎,三人一虎躺作一团。这幅图在《少林寺石刻艺术》(1985)中被称为《伏虎罗汉图》,实际上就是“四睡图”。三人与老虎这样一种庞大凶恶的猛兽一起,竟能毫不担心安然入眠,这种形式展现可以追溯到老子所推崇的“赤子”观点:“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攫鸟猛兽不搏。”大意是:含德深厚的人,比得上初生的婴儿。蜂蝎毒蛇不咬伤他,凶鸟猛兽不搏击他,可见“四睡图”传达出的是一种对德行深厚的人的敬重。赤子天性纯良,没有伤害到猛兽之心,那猛兽也没有伤害赤子之心,甚至会受到婴儿醇厚天性的影响而平静温和。由此可见,“四睡图”的题材中,寒山拾得都是以丰干身边童子的形象相伴左右的,这就是画家受到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以“猛兽不据”的形象表达对童真、纯朴的认同与追求。

(二)对未来的期待

这种赤子之心不仅是画家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心之所向,也包含画家对“寒山拾得”这组人物的期待。孩童形象往往象征着新生与希望,是人生这一长长的旅途中最开始的阶段,亦可以把这个阶段理解成一件事情发展的初期。孩童的成长和变化使得“寒山拾得”这组人物形象本身有了发展或演变的可能,用孩童作为象征,“寒山拾得”身负的意义便有了进一步传播发展的希望。随着佛教艺术世俗化的推进,“寒山拾得”二人形象逐渐走向民间,承担起百姓们希望“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景。儿孙满堂代表着家族的兴旺绵延,于是童子的形象就成为“福气”的象征,百姓认为将这样的形象放在家里供奉,或是挂在墙上祈愿,都是可以带来福报的。故“寒山拾得”这组形象逐渐以童子或是老顽童的形象出现,以剪纸、刺绣、版画、瓷画等形式,出现在了普通百姓的家中,迎合了百姓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

(三)内外因的影响

除了自古以来的“赤子”理论以及民间期望的因素以外,“寒山拾得”形象的孩童化还与两方面因素息息相关。一方面是儿童题材绘画作品的流行。儿童题材绘画自汉代萌芽,到宋代发展达到了顶峰。两宋时期,婴戏图的创作出现了极为兴盛的局面,这与当时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一是生育政策的颁布,战乱后的国家需要休养生息,南宋的统治阶级颁布了一些鼓励生育的政策,如提倡早婚、鼓励生育,适龄婚嫁男女超过一定年龄而未完婚,法律亦有干预。人口的增加无疑是人口政策力求促成的最终目的,因此通过塑造可爱孩子的形象来扩大这样的政策宣传再合适不过了。二是城市的兴起,市民文化逐渐声势浩大,带动了“婴戏图”这类风俗画的兴盛与发展。三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绘画作品交易活动日益频繁,城镇中开始有了固定买卖绘画作品的交易场所,甚至出现了专画儿童题材作品的职业画家。在如此的社会环境中,加之画家受到佛教思想及传统道家文化的影响,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笔下的人物与佛道精神相结合。例如法常的《寒山拾得图》,画中寒山拾得二人为两小儿模样,头顶发髻,咧嘴露齿地笑着,研究手中的诗文手舞足蹈,似是到了兴奋之处。乍一看还以为是两孩童看到了什么稀奇的玩意儿。又例如李嵩的《骷髅幻戏图》,画家增加了孩童与佛法的互动,女子怀抱着胖乎乎的婴儿,大骷髅操控着傀儡小骷髅,象征生命起点的婴儿想要去触摸象征死亡的骷髅,表达出庄子“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生命哲学观。另一方面,古人很少以瘦为美,认为“瘦”是一种病态,赋之以病字头。故当“寒山拾得”二人从宗教散圣转化为和合二仙之时,“状如贫子,形貌枯悴”的形象便不再受到欢迎,取而代之的是面部圆润的童子或是身材丰满的禅僧形象。崔小敬2008年在《和合神论考》中详细讲述了和合神的演变过程,其形象大都为两个蓬头笑面的童子,一人持荷,一人捧盒,寓意和合美满、百年好合等,一般称为“和合二仙”或“和合二圣”,相传为唐代僧人寒山拾得化身。和合神是在中国民间受到广泛尊崇的神祇,旧时的喜庆与节日场合中也往往可见和合神的身影,蕴含着人们追求和谐安宁、向往幸福美满的和平精神。带着对未来如此美好的憧憬,画家更愿意用纯真的孩童形象来代表以和为贵、百年好合的和合二仙,来表达自己的传统信仰和美好祝愿。

三、结语

其实,这样一种对“孩童化”的追求并非仅仅存在于“寒山拾得”形象的转变,世界各地的人都将保持童心作为幸福生活的追求。当寒山拾得的形象流传至日本,也逐渐转化为“可爱的孩童”,迎合了日本一直以来就有“以小为美”的美学观念;1985年《纽约时报》中首次提到的“Kidult”一词,也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主要指孩童化的成人,或是拥有童心的成人,进一步可以解释为拥有赤子之心的人、心思纯真如孩子般的人。在厘清“寒山拾得”形象“孩童化”的形成因素后,不仅可以感受到创作者内心的“赤子”情结,还可以重新审视形象转变背后涉及的文化波动,更對当代重新审视“寒拾”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如今,张继诗中“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场景已经无法再现,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已然麻痹了大多数人想要慢下来的身心,像“寒山拾得”这样有着东方传统智慧积淀的人物,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愿那样的赤子情怀,能让今人感受到当年“夜半钟声到客船”的纯粹。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赤子寒山童子
谁的节日到了
赤子
心声歌刊(2022年6期)2022-02-14 13:20:18
鹧鸪天·赤子赋
黄河之声(2021年17期)2021-12-16 01:59:54
“海外赤子”指的是谁
熊童子
学生天地(2020年24期)2020-06-09 03:08:56
寒山化育一身诗
Poet’s Peak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寒山与寒山诗
书法作品欣赏
金沙江文艺(2019年7期)2019-07-29 01:57:08
山童子和一串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