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盼盼
小时候我们一家人住在三间瓦房里,中间是堂屋,东间是卧室,西间是厨房。记忆中厨房里妈妈炒豇豆的味道真香,这是童年中无法忘却的味道。在东间的卧室里,每学期发新书的时候,爸爸用报纸给我包书,用剪刀削铅笔……
后来家里又盖起了三间侧房,一间厨房,一间牛棚,一间过道。家里又拉起了大大的院墙,把院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种菜,一部分孩子们活动。夏天用压井浇菜,虽然满头大汗,但是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井水快速流进菜地的每个角落,那种成就感无以言表。
记忆中菜园子里的西红柿真的酸甜可口,摘了用井水洗洗直接吃,真的太美味了,这是长大后再也品尝不到的味道。
记得在那间牛棚里,我养的第一头牛,我能读懂他的眼睛。
夏天的下午当别的孩子放羊的时候,我牵着他去学校旁边的野地里吃草。平时早读回来,我把他牵出去晒太阳,然后清理牛粪。当我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感觉他的眼睛在看着我,那种感觉幸福极了。
一个冬天的早晨,爸爸要去集上把这头牛卖了,我跟着牛走了很远,在村口我看到了牛的眼泪……从此我再也没有养过牛。
接着那间牛棚改装成了妈妈的裁缝铺。晚上在妈妈的裁缝铺里,妈妈做衣服,我在墙上画画,用妈妈剪裁下的小布块缝制沙包或者头花,多么温馨的画面。
几年后,爸爸跟随时尚加盖了一间卫生间,里面是蹲便池,虽然不能自动抽水,但那时的我们也觉得幸福極了!
又过了几年,我们长大了,开始外地求学生活,回家成为一种奢望。随着我们的长大,家里的房子也不再那么宽敞……
再过了几年,农村开始翻盖楼房,我家也搬出老宅,在村头盖了新房。打算盖房子的那个春天,我们一家人很兴奋地听爸爸规划房子的结构。一年后一栋两层的小楼盖好了,每个人都有了独立的卧室,有了独立的卫生间、厨房……一切看起来现代化了很多,但没有了院子,总觉得少了很多乐趣,后来爸爸又在楼房的南边加了一个小院子,院子里种了葡萄,顿时增添了很多生机。
2010年我工作了,居住在学校教学楼简单隔开的教师宿舍。宿舍简单极了:一张床,几张桌子。饮用水要去外面的公共自来水处拎,使用学校的公共厕所……我每天几乎吃住都在学校,学生的吵吵闹闹为这本有点儿简陋的住所增加了很多生机;同事之间的聊天、陪伴也丰富了彼此的人生色彩。
后来我结婚了,在当地的县城买了一套商品房。那年我带着儿子一点儿一点儿地装修这个小家:家里的涂料、瓷砖、地板、门、厨具……所有的一切都用心挑选用爱制作。它不仅仅是一套房子,它寄托了多年来我对家的理解和爱。
当安上家里的最后一条窗帘后,我如释重负地躺在新家的床上小憩,那种感觉就像童年时代躺在田里一堆堆的麦袋上,望着蓝天白云……
现在有稳定的工作、一双儿女和勤劳的父母,有了这个家,我要好好工作,用心生活。
然而人的欲望就是这么奇怪。一切安稳了,我开始追求生活的质量:孩子的爱是否完整,教育质量是否优良,生活与工作的关系,等等。最终我带着孩子离开了这栋房子,这个我努力了很多年的家,来到了杭州,开始了租房的生活。
一切又回到了原点,我没有了房子,在这个偌大的城市没有属于我的一砖一瓦。我时常想起老家的瓦房子,老家的一切……
这期间困惑过,迷茫过,后悔过……
最近一切都闲下来了,反复思索家的意义后,我通透了——
家不就在心里吗?有人才有家,在一起才是家,在一起,才有了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