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改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当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式教法,让学生在开放性的氛围中,学习到更多更全与更加实用的知识技能。文章主要对指向素养发展的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学习的教学意义和策略进行阐述,希望对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参照作用。
关键词:素养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51-0131-04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涉及学生社会生活层面上的个人品德、法治观念、家国情怀。采取主题式学习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做中学,切实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利于促进新课改的纵深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实践经验总结,借鉴优秀的经验,促使教学体系更加完善,从而构建高效的课堂。
一、 主题式教学概述
主题式教法是指教师结合学情和教学工作经验、教材内容,对某个知识点或某一单元进行整合,精心选择一个事件或人物为中心思想,将其相关的内容预设成一个问题教学情境,在师生互动中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教学方法。主题式教学需要教师渗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极具创造性的个体,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搜集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资料,设身处地地去体验和理解学生的情感,确保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调查研究结果去筛选主题,明确主题后,在备课时围绕主题连贯教材内容。通常会将一个单元的内容融合成一个主题,并在多次课中完成。
从主题式教学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一是促使知识更有生动性。教师在引入主题式教学时,会依托现代教育技术的视频和图片等多种信息载体,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抽象的教材内容,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求知欲、成功欲等,更利于调动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能力。三是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高效利用。主题式教学实现了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尤其是社会上各种物质资源与现实资源的融入,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 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教学策略
(一)创设课堂主题大情境
传统的教学情境存在碎片化的、无内在逻辑联系、相互孤立等特点,而小学道德與法治课堂上的主题大情境,整节课围绕教学内容,扣住一条“主线”,创设贯穿全课的完整情境。
教师需明确创设主题大情境的原则,一是围绕教材,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体现了国家意志,需要师生提高对教材的重视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下的教学,需要教师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促使其育人价值得以实现。课上主题大情境的创设需紧密围绕教材,立足教材的重难点、知识点、训练点等。二是关注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立德与树人同样重要,需要教育工作者想方设法地成就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领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始终维持高涨的学习热情,潜移默化地强化主体意识,才能有效地规训和成就学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作用于学生德行心理结构的有效手段,可以有计划和最集中地夯实学生道德成长的基础。因此,课上主题大情境的创设需聚焦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贴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道德发展规律。
优化主题大情境创设的教学策略:一是内容贴近学生和生活。道德与法治教材贴近学生生活,要想利用静态的教材充分表达学生的动态生活,让存在个体差异的全部学生受益,缩短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还需渗透“生活德育”的理念,以达到创建高效课堂的目标。而通过创设主题大情境的教法,可促进课堂走向生活,让课堂与教学内容有更多的生活气息,增加学生学习的亲近感。如在“人大代表为人民”的教学中,模拟参与社区人大代表选举的情境,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经历选民登记、投票、计票等环节,通过亲自体验可减少陌生感与距离感。情境模拟将真实生活场景搬进课堂,打破了时空、学生阅历等方面的限制,让教学内容真正对接学生的生活,让课堂走向学生的真实生活。二是利用结构化的课堂突出知识环环相扣的特点。让学生在情境中潜移默化地了解和掌握知识,更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材编排注重各板块间的内在逻辑,遵循学生的道德认知规律,有因果关系与递进式、承接性等结构。需贴合教材内在的逻辑合理地去创设主题大情境,将知识点镶嵌在大情境中,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深入研究,建立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全面取代以往学生孤立知识点学习的局面。如在学习“美丽文字民族瑰宝”的相关知识内容时,教师创设“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大情境,利用结构化特点的课堂,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综合的线性知识,更利于学生吸收内化和理解所学的知识内容。三是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道德情感利于促进个体德行的生长,这就需要教师在情境教学中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通过春风化雨般的教学,带给学生别致的情感体验,触及其内心深处,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放于形。创设了课堂主题大情境,使其情感体验贯穿情境教学的全程。如在学习“这些事,我来做”相关的内容时,创设“夏令营”的主题大情境,设计讨论和实践家务活的夏令营考验项目,在交流与行动中感知做家务活的意义,讨论解决活动中的问题,贯彻认知—明理—导行的教学过程。情感交流在主题大情境教学中一以贯之,学生沉浸在情境中,尤其是扮演“夏令营的小营员”等角色、“选择生活区”的入营考验、“知识问答比赛”的情绪调动、“活动共同体”搭建的互帮互助等过程,顺着情感脉络,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情感更加深入。四是逐层递进地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体现出教材的内在逻辑性。立足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合理创设课堂主题大情境,促进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潜移默化地发展。如在学习“大家排好队”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创设“参观旅游景点”的主题大情境,学生体验排队买票、取票、照相、乘车等活动。鼓励学生在各体验环节提出各种问题,如插队等问题,发挥班级集体的头脑风暴去解决,在各执己见的辩论中,使其思维逐步深入。学生在主题大情境中围绕排队的核心问题去发现、分析、推断、解决问题,在思维碰撞中,从浅显的认知逐步走向深刻。在主题大情境中体现出极具逻辑性的教学去裹挟着学生,使其在思维探究中经历内生道德认知、外化道德行为的经历,更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贴合教学内容与学情去创设课堂主题大情境,使课堂走向生活化,放大课堂的生动性与深刻性等教学特点,更利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学习与德行生长。
(二)实施单元主题式学习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发展学生的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为促使素质教育目标得以尽快实现,需渗透德育为先的教育实践原则,要求教师创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方案,明确教育改革的方向,深入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积极开展单元整体教学,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单元整体主题学习中内化知识,在产出性的实践中,实现所学知识的学以致用、触类旁通,从而尽快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如在“班级生活”的单元主题学习中,采取以下教学策略进行:首先,立足生活本位,突出教学的真实性。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根据小学生道德生活成长的需要和特点,合理开发与编排课程素材和资源。教师需探求教学的真实性,切实将教与学植根于小学生的生活。一是利用真实性的教育素材。利用源于生活的教学素材,这就需要教师观察和保留学生在日常学校生活中的画面,用图片或文字等形式记录下来,以此作为教学素材,实现生活与思政的有效转化,切实将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现实。二是突出教学环节的真实性。教材设计关注生活、反思生活及超越生活的三个教学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启发式教学和情景教学等策略,引导学生从生活视角入手,从班级生活中启思与讨论,在实践中找到方法,将思考与观念落实于行动。三是引导学生发现真实。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设置了阅读角、活动园和知识窗等栏目,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使用栏目中的内容,将其转变为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素材。针对阅读角内容滞后性的问题,积极引入热点事件,唯有利用真实的教育素材,才能让学生透过表象看到本质。针对栏目内容中的思辨问题,可引导学生通过课前填写调查表等形式完成,在自主调查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在发现中进行研究与反思性的学习,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更利于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力等学科核心素养。其次,立足教学目标,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教师根据学情、学科素养培养要求、课程标准等决定性因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突显课堂教学价值,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收获与进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落地,明确教学目标后,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启发式等教学策略。再次,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增强主题式教学效果。现代教育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利于带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更利于发挥课堂的育人功能。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多媒体与电子白板等辅助教学设备凭借信息载体多样等优势特点,俨然成为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不可缺少的手段。教师在课前预习和课上拓展、课后巩固等环节,利用PPT或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去助力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最后,突出课堂德育价值,实现“教”“育”的有机整合。小学是培育思想道德的关键阶段,为解决课堂教学在构建小学生生活方面的局限性问题,需注重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德育活动的整合,积极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教师加强班级和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各种班级活动与学校活动,包括节日庆典等德育活动,推进“教”“育”的结合,让道德与法治课程持续深入地影响学生的实际生活。小學道德与法治课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等特点突出,找到更适宜的教学策略,利于提高小学生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教学的效率,更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切实将道法小课堂融入生活大课堂中。
(三)设计主题实践性作业
迎合学科的活动性特点,通过布置劳动教育主题的实践类作业,让道德教育整合劳动教育,使其在劳动的实践和体验中,不断强化劳动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的劳动实践智慧和道德素养。
首先,丰富劳动教育主题实践性作业的形式。一是明确作业设计目标:在道德教育中,要求教师尊重小学生的理念,想方设法地呈现一个富有童趣的生活世界。在布置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主题实践性作业时,需契合小学生的特点与需求,明确劳动教育要达成的教学目标。突出各年级劳动教育目标的层层递进性,如一年级的劳动教育主题以家务劳动为主,教育目标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会自己整理物品;掌握简单的家务。二年级的劳动教育主题以班级劳动、感谢劳动者、社会劳动为主,教育目标是掌握值日的方法与技能,养成乐于值日和乐于服务的集体责任感;了解各种工作中的辛苦与贡献,尊重劳动者并为其感到自豪;观察与了解种子,学习观察的方法,发现生命变化的奇妙。五年级的劳动教育主题以家务劳动、感谢劳动者为主,教育目标是理解自立自强是承担家庭责任的表现;尽量多关心和帮助家人,为家庭建设出谋划策;了解建设者们敢于探究和创新、不惧艰辛的奋斗精神。二是明确作业展开形式:劳动教育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综合育人价值。在布置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主题实践性作业时,需不断探索作业的劳动价值,结合地方特色和时事资源等展开,让劳动教育深入落地。根据各劳动教育主题及其教育目标,组织学生展开动手操作、调查问题与实地考察等作业活动。
其次,明确劳动教育主题实践性作业设计的原则。采取问题探究的劳动价值挖掘方式,强化学生的主动劳动意识、基本劳动技能、劳动智慧。一是目的性。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主题实践性作业的设计需紧密围绕教学内容和学情,突出作业的针对性。如在学习了“可亲可敬的家乡人”的内容后,设计赞美家乡抗疫人员等主题实践性作业,引导其了解各行业家乡人在抗疫期间的贡献。作业目标设定为采取设计情境、小组探究等方式,使其在资料收集整理中,充分体会到工作的辛苦,为家乡人感到自豪,更利于发展学生的资料整理和合作、语言表达等能力。二是实践性。实践性原则是指知行合一的体现,确保所学知识的吸收与产出,在问题探究或社会调查等各种社会实践中完成作业。如在学习了“让我自己来整理”的内容后,布置“整理打卡”的主题实践性作业,让学生亲自动手练习整理内务,帮助家人整理物品,促使学生提高操作与实践能力以及养成爱整理的习惯。三是主体性。在作业布置的过程中,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作业的设计与实施、评价等过程,鼓励学生在家长或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如在学习了“我们的衣食之源”的内容后,布置“寻找衣食之源”主题实践性作业,在家长的帮助下,要求学生完成探寻家里常用物品的来源及其背后故事。四是过程性。重视学生在完成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主题实践性作业过程中对问题的体验、发现、解决等表现,关注学生的作业结果,更关注和肯定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在学习了“试种一粒籽”的内容后,布置“种西红柿”的主题实践性作业,学生经历购买西红柿种子、种西红柿、照顾秧苗、观察其生长过程、做菜等劳动的过程。
最后,探索劳动教育主题实践性作业的素养培育价值。一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劳动技能。从生活德育论入手,整合学校知识教育与生活中的活动,更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设计劳动教育主题实践性作业时,需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提升劳动技能。学习了“这些事我来做”的内容后,布置“家务小能手”的主题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尝试做各种家务,掌握做家务的技能。二是促进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同。道德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选择一种更有意义的生活,使其在实践中体会劳动价值,以此涵养其德行。三是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如在学习了“我们爱整洁”的内容后,布置“衣柜大作战”的主题实践性作业,在家长的监督下,挑战一个月的衣柜整理任务,以图片等形式打卡,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四是激发学生的劳动情感。实践类作业可升华学生的劳动情感,如在学习了“生活中离不开他们”的内容后,布置“寻找身边最美劳动者”的主题实践性作业,在寻找劳模的过程中,尊重和感谢各行业的劳动者,并珍惜其劳动成果。
三、 结论
主题式学习强调做中学,利于帮助学生整体性地学习教学内容,契合学科内容的逻辑性、实践性等特点,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教师合理设计主题情境和实践活动,重构教材内容、引领学生思维发展、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动态性地调整教学方案,确保主题式教学更加贴近学情与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全面发展需要,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石雨晨,曹曙,刘群英.学生参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论证式议题教学的学习体验[J].全球教育展望,2022,51(10):87-104.
[2]杨正勇.体验式教学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J].甘肃教育研究,2022(8):76-78.
[3]李越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践[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9):4-5.
作者简介:佘萌(1995~),女,汉族,江苏扬州人,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华君外国语学校,研究方向:道德与法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