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价值观建设的基本历程及经验启示

2023-02-05 23:11韩东云
河南社会科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韩东云

(河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1]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及新时代不同历史时期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道路。价值观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其核心任务是进行社会价值观建设。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100多年的光辉历程,系统梳理党领导我国社会价值观建设的历程,并从中总结经验和启示,对于增强人民群众“四个自信”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价值观建设是历史必然选择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5000 多年而经久不衰,曾经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到了近代,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封建统治者的腐朽,造成“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文明一度遭受沉重打击。大批仁人志士在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我国的文化发展道路,但是由于缺乏先进理论的指导和自身存在的种种局限性,最终以失败而告终。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主动承担起领导我国社会价值观建设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社会价值观建设具有历史必然性。这种历史必然性主要体现在:

第一,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的指导。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先进,是因为它不仅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选择了最能为多数人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目标,为实现人类解放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的有机统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2]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列宁曾经指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3]近代以来,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各类政党组织相继成立,你方唱罢我登场,多数政党组织昙花一现。此时,国内急需成立一个先进的政党组织,以实现救国救民的迫切需求。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广泛传播和不断深入人心,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开启了领导我国社会价值观建设的实践先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终极价值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鼓舞全世界无产阶级为之奋斗的最高价值目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我国社会价值观建设过程中,始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理念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价值观建设道路。

第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我国先进知识分子就已经开始学习西方政党的理念和制度,先后成立很多政党组织,但是这些政党组织代表的多是少数人利益,他们还没有认识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这些政党组织注定昙花一现。与之相反,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就把目光聚焦在广大劳动人民群众身上,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把它固化为一种永恒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任何特殊的利益,这是其他任何政党组织无法做到的。社会价值观建设的根本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为什么人”的问题。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价值观建设为的是千百万劳动人民群众。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承担起领导我国社会价值观建设的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起根本作用。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根本内容。尽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民本”思想,但是它与马克思主义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有着根本区别。有学者就指出:“历史上任何一种剥削阶级的所谓‘民本’或‘人本’思想,都是虚伪的、抽象的和唯心主义的,其最终目的,都仅仅是为了占少数的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4]根本而言,中国共产党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价值追求,符合我国社会价值观建设客观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第三,天然的文化使命担当。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传统社会遭遇到严重的文化危机。虽然一大批仁人志士竭力寻求文化复兴道路,但因种种原因,都以失败而告终。以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就自觉承担起这个历史任务。历史充分证明,除了中国共产党,没有其他任何政治力量能够承担起我国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根本而言,中国共产党具有天然的文化使命担当,这种担当主要体现在:首先,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我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建设,既不崇古倒退,也不皈依西化,而是始终沿着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建设道路前进。其次,进行社会价值观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政治和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三者共同推动社会进步。文化的作用决不可忽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我国文化建设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再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社会价值观建设注入灵魂。灵魂是主宰,是统帅。对于一个人而言,没有远大理想,就像大海中失去航向的小船,只能随波逐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对我国社会价值观建设始终起着引领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始终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从未偏离这个目标,为不同时期我国社会价值观的建设注入了思想灵魂。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价值观建设的基本历程

(一)改造转化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1921—1956年)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5]113中华民族在延续发展中,不断传承和发展这些价值观念,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从而得以繁衍生息,创造了中华民族5000 多年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且从未间断过的世界奇迹。“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5]106我国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历代统治阶级都按照自己的意志构建社会核心价值观,用于巩固和维护其统治地位。江畅教授认为我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主要有十一种主导观念,分别为:“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自求多福、修身为本、转识成智、仁者爱人、以义为上、隆礼由礼、忠孝两全、和而不同、民为邦本。”[6]这些核心价值观念对于维护安定的社会秩序曾经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我国传统社会价值观在历史上曾经起到的积极作用越发与发展的社会实际不相适应。当封建社会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剥削阶级社会土崩瓦解之时,也是我国现代化的探索道路开启之时,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如何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价值观念就成了最为紧迫的任务,无数仁人志士为此提出过许多价值主张,但都因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而以失败而告终。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成立后,始终高擎马克思主义理论大旗,积极对我国传统社会价值观进行改造转化,使之不断与我国社会发展相同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注入马克思主义思想灵魂。历史地看,早期共产党人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就已经开始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我国实际问题的尝试,这样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国内的广泛传播,又对我国的社会价值观建设产生重大影响。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7]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注入社会价值观建设中之所以会产生巨大的作用,一方面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真理。与人类以往历史上的任何一种理论相比,马克思主义理论都以其严密的逻辑性、生动的实践性和鲜明的价值性等让广大人民群众信服。另一方面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历史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唤醒思想灵魂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一经把它与我国的社会实际相结合,就会焕发出巨大的能量。

确立社会主义价值目标。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直接使用过“价值”来描绘社会主义,但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却有着大量的关于社会主义价值性的论述。科学社会主义与剥削阶级社会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在价值目标上主要体现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众所周知,剥削阶级社会里的价值目的都是为少数人服务的,科学社会主义则改变了这种价值目的,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为多数人服务的价值目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积极改造我国传统社会价值观,不但提出了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还把人类解放和幸福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从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总之,在1956 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前,党的中心工作始终围绕着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展开,始终没有偏离这个方向。

肯定人民群众价值主体地位。谈到价值观,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搞清楚“谁”的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建设同样如此。马克思主义指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8]178这就是说,在阶级社会里,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往往编造出一套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念,并通过各种手段,不断把这些带有极大欺骗性和虚伪性的价值观灌输到被统治阶级头脑中。毋庸置疑,我国传统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那些主导价值观念的编造者也都是统治阶级,他们是社会价值观的主体。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社会价值观建设,首要任务就是肯定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革命时期,我们党吸取革命失败教训,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得出必须重视人民群众的道理。从此以后,我们党把一切工作都与人民群众联系起来,最终取得革命胜利。总之,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扭转了以往统治阶级的虚伪做法,真正肯定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为进一步改造传统社会价值观提供了根本遵循。

更新传统社会主导价值观念。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不断更新,从而源远流长,这种更新主要体现为继承和发展的关系。马克思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8]168任何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都不可能自动生成,它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之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价值观建设绝不是无源之水。一方面,它批判继承了我国已有的思想文化;另一方面,紧密结合人们当前的社会实践。在这一时期,我们党对传统社会价值观进行改造转化并形成了“独立、统一、解放、富强、幸福、爱国、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既继承了我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又丰富了它的时代内涵,是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取得革命胜利的精神支柱。总而言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不断对我国传统社会价值观进行改造转化,更新后的社会主导价值观念不仅适应了革命战争的实际需要,而且推动了我国社会价值观建设的巨大进步。

(二)探索认知社会主义的价值性(1956—1978年)

科学社会主义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性,但需要结合各国实际进行深入挖掘。世界各国共产党人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不断对其价值性进行积极认知。1956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价值性的认知不断得到突显。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总的来说,是我们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9]具体表现为:在经济上,“从1953 年到1976 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9%,其中工业增长11.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 年的119 元增加到1976 年 的319 元”[10]638。在政治上,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在文化上,“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从1949 年到1976 年,小学在校生从2439 万人发展到1.5 亿人;中学在校生从103.9 万人发展到5836.5 万人;高等学校在校生从11.7 万人发展到56.5 万人”[10]639。众所周知,以上各项成绩的取得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伴随着前进与倒退、正确与错误的交织。根本而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价值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对社会主义价值性的认知。我国价值哲学奠基者王玉樑曾经指出:“在建国后,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影响,理论界长期讳言价值,把价值问题视为禁区。到了十年浩劫时间达到顶峰。”[11]这就表明,改革开放前,不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就连整个社会都很少探讨价值问题,甚至在中国共产党的文献中也查找不到“价值”这个词。这是因为,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只有资本主义社会才探讨价值。在特殊历史时期,人们不能正确对待价值问题,自然也就容易理解了。然而,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价值性的认知却包含在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中。通过查阅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论述发现,尽管他们很少使用“价值”一词,但是在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探讨中,却大量使用了“好不好”“优越性”等具有价值属性的词语。毋庸置疑,虽然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并没有关于社会主义价值性的直接论述,但是在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探讨中已经内在包含了关于社会主义价值性的认知。

第一,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1956 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刚刚确立以后,我们党多是从生产关系角度片面地理解社会主义,从而导致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错误实践。经过深刻总结,我们党逐渐认识到,脱离生产力来发展生产关系违背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建设社会主义就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由于战争带来的破坏,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严重落后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急于建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无异于空中楼阁。然而,这种急于求成的冒进思想却一度占据上风,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过一系列的曲折探索之后,我们党才逐渐摆脱片面重视生产关系而忽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错误做法。在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我们党多次就发展社会生产力进行研究,不断为科学建设社会主义提供正确的决策。总的来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不断克服割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错误做法,逐渐认识到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根本作用。

第二,要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一大二公三纯”被看作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体现,我们党在一段时间内甚至错误地认为“越贫穷越是社会主义”,进而导致“平均主义”“大锅饭”等违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做法。经过深刻总结,我们党不断克服错误做法,逐渐对社会主义的价值性做出正确认知。譬如,1961 年,张闻天就指出:“生活富裕些,就是应该的,正当的。”[12]除此之外,毛泽东、周恩来、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从不刻意回避社会主义价值性问题。然而,由于国际复杂环境的影响,我们党未曾直接在公开场合探讨过社会主义价值性问题。总的来说,我们党在这一时期关于社会主义价值性的认知经历了由表面到深入的过程。总之,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高度重视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并把人民群众是否拥护社会主义作为检验我们党的工作成功与失败的标准,为深化社会主义价值性认知奠定了基础。

第三,要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终极价值目标就是要使无产阶级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积极贯彻执行这一价值理念,围绕共同富裕提出系列价值主张:一是物质上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只有满足了吃、穿、住、行等物质生活需要之后,才能从事精神生产活动。中国共产党是唯物主义者,历来坚持把物质资料生产作为根本任务。1955年,毛泽东就指出:“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13]众所周知,虽然当时全国上下的物质生活极其匮乏,但是我们党始终没有忘记共同富裕初心。二是精神上的共同富裕。只有物质上的充裕,没有精神上的富足,共同富裕目标同样不能实现。这一时期,我们党也在全社会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三是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共产党人追求的共同富裕价值观而言,它的主体就是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全体社会主义建设者。

(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978—2006年)

1978年以后,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加强社会价值观建设,总结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我国价值哲学体系逐渐得到确立。我国价值哲学开创者李连科指出:“在改革的潮流中,‘价值’一词几乎成了人们的口头禅了。然而,在我国的哲学领土上,它还属荒僻之壤。这个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在目前流行的哲学体系中,没有立足之地。在打破哲学教学、宣传、研究的沉闷的教条主义习气时,似应加强对价值问题的研究。”[14]众所周知,我国的价值哲学是在借鉴国外价值哲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创立的,为了打破“言必称希腊”的被动局面,我国价值哲学奠基者王玉樑、袁贵仁、李德顺等同时代的大批专家学者不断冲破国外价值哲学理论的种种束缚,最终确立了中国价值哲学理论体系。王玉樑指出,“实践价值哲学是对西方理论价值哲学的超越”[15],对我国价值哲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实践价值哲学与国外价值哲学相比,有其自身独具特色的理论优势。李德顺指出:“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中国,也正在走向人类文明建设的前列,这就使我们的价值研究如果能够密切地联系中国和世界的现实,就完全能够处于理论的前沿地位。”[16]总之,我国价值哲学理论体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经过多年的发展,其理论体系日趋成熟完善,为我们党在接下来的时间持续探索社会主义价值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

邓小平注重社会主义的价值性探索。主要体现在:第一,社会主义的价值主体是人民群众。邓小平一生有着深厚的为民情怀,改革开放前,虽然他曾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但是他出来主持中央工作以后,仍然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第二,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17]他在后来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时,也是从其价值属性出发的。不得不说,邓小平看问题总是富于真知灼见,一语就道破了问题的本质。第三,社会主义的价值评价标准是“三个有利于”。从“三个有利于”的价值判断标准可以看出,邓小平在制定评价标准的时候,克服以往习惯于从科学性视角片面认知社会主义的倾向,更为注重从价值性的视角来认知社会主义。总之,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价值性的认知,为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价值观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角。

江泽民积极认知社会主义价值性。20 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等多种国际国内错综复杂因素的影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面对这一客观形势,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以更加宽广的视野看待社会主义。有学者指出:“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系和本质来看,江泽民同志实际上越来越多地触及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问题。”[18]江泽民关于社会主义价值性的认知主要体现在:第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江泽民曾指出:“要十分注意处理好一个问题,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19]之所以要强调这一问题,是因为当时的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国内一些人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问题了。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个根本问题。第二,维护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也是江泽民全面总结国内外形势得出的根本结论,深刻反映了江泽民关于社会主义价值性的科学认知。第三,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江泽民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愚昧更不是社会主义。”[20]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既有物质上的规定性,也有精神上的规定性。

胡锦涛持续深化认知社会主义的价值性。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紧密结合社会实际提出了一系列的核心价值理念。第一,以人为本。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1]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指归,也是我们党的最高价值追求,在科学发展观中得到充分彰显。第二,公平正义。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没有公平正义,发展社会主义就偏离了我们党的初衷,因此,围绕着公平正义核心价值理念,胡锦涛带领广大人民群众采取多种手段进行了积极的实践。第三,全面协调可持续。胡锦涛指出:“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问世。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概念和范畴,而是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升华,是人民群众智慧的提炼和凝结,是时代呼唤的产物,经历了一个提出、完善和确立的演化进程。”[23]马克思主义是根本指导思想,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社会的阶段理想。自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命题后,历届党中央都把坚持和发展这一时代命题作为一项根本任务不断推向前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集中表达。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时期的社会道德规范。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思想道德领域不断出现“滑坡”现象。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成为我们党在新时期的社会道德规范。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06年至今)

这一时期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价值观建设可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我们党在十八大之前凝练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前,我们党积极凝练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概括。2006年10月,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一次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并列使用;2007 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2008年2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上对“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等作出深刻阐释;2008 年11 月,李长春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指出,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及实践要求;2011 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提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其次,专家学者为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言献策。在这一时期,柯缇祖、杨明、戴木才、田心铭等知名专家学者不断从历史的视角、理论的视角、实践的视角等不同侧面全面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张,积极为我们党凝练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言献策。从专家学者发表的见解可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概括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伴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的深化,它的凝练与表达也必将会动态调整,这为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明确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方法论支撑。

再次,确立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这个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5]1142013年12 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正式明确“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身份。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论上,持续深化发展其深刻内涵。“三个倡导”的表达形式不是一种固定了的、终结了的论断,而是一种开放的表达方式,不断在实践中得到深化和发展。譬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4]众所周知,“美丽”一词与我国社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相衔接,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生态环境的价值理念。因此,学者普遍认为,“美丽”也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理论的发展向来是以实践的深入为前提的。虽然我们党在当前还没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提法,但是我们党关于它的理论表达一直处于深化和发展过程之中。

在宣传上,不断丰富和创新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巨大能量主要来源于理论和群众的有机结合,真正用理论掌握群众,这除了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自身的彻底性,还需要对人民群众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5]108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上的措施有:第一,积极发挥传统新闻媒体作用。传统新闻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等)在宣传党的政策主张上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仍要继续发挥其固有优势。第二,充分借助新媒体技术优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应用,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兴媒体在社会上广泛应用,不断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赋能。第三,充分利用我国重大节日。近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每逢重大节日都会在全社会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广大人民群众有着很好的社会教化作用。总的来说,我们党积极创新各种宣传载体,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在实践上,充分挖掘和拓展其活动形式。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提出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抓铁有痕的决心和信心积极促进其落地生根。第一,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截至2022 年12 月31 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804.1万名。”[25]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国各地党员积极行动,在全社会掀起了实践的高潮。第二,引导公众人物自觉践行。公众人物是当前社会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广受社会关注。因此,我们党高度重视公众人物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引导他们自觉把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起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并时刻发挥“风向标”的作用。第三,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据统计,我国现有基层党组织506.5万个,总支部32.0 万个,支部445.6 万个。这些基层党组织经常与人民群众接触,最为了解基层,因此在宣传教育上也最为“接地气”。

在制度上,不断建立健全各种体制机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26]第一,建立组织机构。为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党成立了专门组织机构,这就是以中央宣传部和中央文明办为主要负责部门的自上而下的各级组织,从而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有序开展。第二,健全保障体系。我们党积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制度体制中,不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教化功能的“软实力”转化为具有强制性的“硬实力”,从而使其在培育践行过程中有“法”可依。第三,制定评价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的重要依据,为了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我们党积极制定评价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中明确规定:“各地各部门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工作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27]在中共中央的指导下,各地还因地制宜地制定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指标测评体系。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价值观建设的经验启示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逐渐成为领导我国社会价值观建设的核心力量。经过100 多年的实践探索,我国社会价值观建设经历了从一盘散沙到得到高度认可,并日益在当今世界舞台上展现出强大生命力的艰难过程,这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密不可分。深刻总结这些经验和启示,不仅有利于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价值观建设的客观规律,而且有利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支撑。

第一,坚持党对社会价值观建设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任何事情都不能取得成功。我国社会价值观建设一刻也不能脱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革命战争时期,面对帝国主义的全面侵略,国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救国主张,社会价值观建设一盘散沙。为了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在全社会大力营造“革命”“牺牲”“奉献”的浓郁氛围,一大批共产党员率先垂范,舍小家、为大家,为赢得革命战争胜利提供强大信念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为了摆脱对别的国家的依赖,我们党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公无私”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改革开放新时期,为了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我们党围绕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价值主张,并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概括出“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纵观我国社会价值观建设的基本历程可以看到,社会客观实际是我们党建设社会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摸清我国社会实际并提出与之相适应的价值主张,才能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价值观发展进步。毋庸置疑,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领导我国社会价值观建设的核心力量。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社会价值观建设必将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二,以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为指导。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建立起来的政党组织。近代以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经过比较和鉴别,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自从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来,就不断尝试着把它运用到我国社会实际当中,各种社会矛盾得到有效缓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先进,是因为它建立在人类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成果基础之上,并代表着人类社会未来的方向。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引领我国社会价值观建设的方向。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始人在批判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价值体系,有着严密的理论逻辑,它的产生和发展与特定的时代相关联。靠着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的指导,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领导我国社会价值观建设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级阶段。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接力棒,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引领下,正昂首阔步行进在社会价值观建设的新征程上。

第三,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明的价值立场就是为人民服务。马克思主义理论自问世以来,就把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者谋利益当作根本价值追求,与以往剥削阶级只为少数人谋利益的价值准则有着根本不同。中国共产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任何特殊的利益。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或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从来都是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穿始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价值观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密相连,人民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党就去做什么,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彰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社会价值观建设,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壮大。除此之外,广大人民群众在追求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同时更加重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价值观。自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至今,已经有10 余年时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得到极大丰富,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实践证明,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既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价值观建设的情感指归,又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价值观建设的根本动力。

第四,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社会价值观。思想观念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任何一个社会进行价值观建设都不可能抛弃固有的传统价值观念。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人们在思想观念上至今还保留有我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痕迹”,这也是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显著标识。因此,我国传统社会价值观念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价值观建设的“母体”。我国5000 多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不仅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塑造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性格特征。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社会价值观建设的“本土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价值观建设深深扎根于我国传统思想观念,要不断激活那些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生命力的传统价值观。我国传统社会价值观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相契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把我国传统社会价值观高度概括为“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并深刻指出,这些传统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相契合。当前,尽管专家学者对于我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内容缺乏系统总结,但是其中蕴含的价值准则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吻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为我们党今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社会价值观建设指明了方向。

第五,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当今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面对各种安全威胁,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只有携起手来共同应对,才能取得胜利。文化具有地域性,更具有整体性。一个国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会形成与本国发展道路相符的优秀文化。世界各国文化只有通过交流互鉴,不同国家才能够从中取长补短,为己所用。中华文明不仅源远流长,而且中间从未间断过,这与它善于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是分不开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我国社会价值观建设的过程中,除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还积极学习借鉴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为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价值观建设注入新鲜血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洞察世界各国发展道路的同时,明确提出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称赞。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对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高度凝练概括,对我们党领导社会价值观建设具有引领性。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世界各国人民选取自身发展道路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正在以昂扬的姿态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为我国社会价值观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我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