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全面振兴要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重要支撑

2023-02-05 22:43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吴 昊

(吉林大学 东北亚学院暨东北亚研究院,长春 130012)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1]。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意义重大,为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指明了方向。

一、准确把握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

生产力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既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社会生产力都是历史的,即当前的生产力是过去世代积累的成果;生产力又是现实的,即生产力是各个时代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社会财富的综合现实能力,并且是未来生产力的现实基础。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生产力发展并推动生产关系实现变革的过程。因此,区域发展和振兴归根结底是解放和发展区域生产力的过程。

1.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特点是“新”,关键点是“质”,落脚点是“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人类社会新形成的或新引入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新”,关键在于创新的“新”和质量方面的“新”。在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基础上,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生产力三要素发生质的创新性变革,进而实现对原有生产力质的重大跃升。因此,质量是衡量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点。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改变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当支撑社会生产的一系列关键性技术实现新突破,并引发生产力主要构成要素发生重大变革,就会产生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落脚点是生产力,这意味着各种科技进步只有投入到生产活动中,并成为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迭代升级的现实力量,成为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现实能力,才能成为新质生产力。

2.新质生产力需要以现代产业为实现载体,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产业转型升级。在现代经济社会体系中,生产力都需要通过复杂多样的产业部门呈现出来,不同的产业部门所呈现或者实现的生产力存在明显的差异。当前作为传统生产力迭代升级成果的新质生产力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即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以及实现“质”的转型升级的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知识技术密集型先进产业。《“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划分为网络经济、高端制造、生物经济、绿色低碳和数字创意五大领域,主要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以及数字创意产业等八大产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拓展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外延,将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纳入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范围。

未来产业是尚处于孕育孵化阶段的具有高成长性的先导性产业,同时也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社会财富的崭新领域。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未来产业的认识和界定存在着较大差异。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了我国发展未来产业的重点领域,提出要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也包括传统产业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质的迭代升级,特别是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融合发展,也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形式和途径。

3.新质生产力范畴对经典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在传统农业社会,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极为缓慢,甚至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各个时期的生产发展主要都是在继承和复制以往“文明的果实”。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的爆发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大大加快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程。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总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生产力发展的重大影响,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主义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33-36但传统工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还是较为缓慢的,马克思在给安年科夫的信中说:“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3]532

当代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极大地重塑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程。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力迭代更新速度也在前所未有地加快。为此,社会生产力已不再单纯为“一种既得的力量”,而更可能的是人们有明确针对性的科技创新成果。从这个角度看,生产力也不再是完全不可选择的“以往的活动的产物”,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了能够选择生产力发展方向和发展领域的时代。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谋划未来产业成长以及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一定意义上讲,都是主动选择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当今世界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形势,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新范畴,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要创新发展,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东北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

二、推动东北地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点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1]上述论断深刻明确了东北地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政策选择原则。

1.充分发掘区域科教资源优势,建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新机制,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东北地区科教实力雄厚,拥有一批著名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但长期以来,这种科教优势并未充分转化为东北地区的发展优势,科教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度不高,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得到充分确立,社会总体研发经费投入明显偏低。当前迫切需要打破科教领域与产业部门之间的壁垒,推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产业企业的深度合作,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深度参与企业实验平台建设。国家和东北地区各级政府应该调整对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资金支持方式,将更多的科技项目经费用于鼓励开展产学研合作,设立产学研重大科技攻关专项,鼓励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以及科研人员参与企业重大技术攻关,与企业合作解决技术难题,帮助企业解决发展技术瓶颈问题。

2.实施有利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政策,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作为人才评价的重要标准。近年来,东北地区各级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人才工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吸引人才和激发人才活力的政策措施,基本解决了人才持续外流问题,但人才评价还没有完全破除“五唯”现象,还没有完全确立“不唯帽子重实绩、不唯奖项重贡献、不唯资历重能力”的评价导向。东北地区应该对标形成新质生产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探索设定人才分类评价机制,鼓励高级人才积极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技术研发以及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立鼓励各类人才积极献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制。

3.全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将传统生产力“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增量”。产业转型升级实质是利用新科技深度改造传统产业的过程,通过科技创新传统产业可以焕发新活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东北地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可或缺的内容。近年来,东北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结构不够合理、产品附加值偏低、技术创新不足等问题。当前最紧迫的是需要推动东北地区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加快解决企业技术创新缓慢、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偏低等瓶颈问题。

4.深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展高质量产业国际合作。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必须基于全球科技前沿领域创新成果的广泛深度利用。因此,只有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国际合作,才能够更好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对外开放水平偏低一直是制约东北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大部分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水平较低,很少参与前期技术国际合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推动东北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深入开展东北亚区域合作,加快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猜你喜欢
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再造战略性大单品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丘区传统产业仍大有可为
专家开方:传统产业创新互动做强做大
传统产业
新兴产业
为传统产业注入创新活力——浅谈传统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