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人参对东北地区人口变迁及社会发展的影响初探

2023-02-05 08:03:53初赛君张益恺董亚南孙卫东曹志强娄子恒吉林人参研究院吉林通化134001
人参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长白山人参东北

初赛君,张益恺,张 倩,董亚南,孙卫东,曹志强,娄子恒(吉林人参研究院·吉林 通化·134001)

长白山位于中国吉林省的东南部地区,其常年积雪、巨岭深壑、纵横千里,有“关东第一山”之美称。长白山物产富饶,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自然资源。两千多年前,中原地区生活的人们,因长白山的冰雪像盐一样白,却又没有盐的咸度,把长白山称为“不咸山”,从那时起,古代中原人士便对神秘的长白山有着无穷尽的想象和向往。

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是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是第三纪北半球温带大陆孑遗植物,距今已有6000多万年的历史[1]。

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是人口[2],其是推动生产力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人口变迁是人口流动的一种形式,一般是指人口分布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动。由于不同区域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差异,人们为了各方面的生活和工作需要会进行人口变迁。

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界定“社会发展”,即它“是社会事实与社会价值的统一”[3]。而作为这样的统一体,“社会发展”表现出了鲜明的系统性和开放性。就其系统性而言,“社会发展是社会系统的协调运行过程”[4],因而它不仅指经济层面上的发展,也指政治、文化、生态、民生、安全等等方面上的发展,而且能使所有这些方面都依照某种发展比例而相得益彰。而就其开放性而言,“社会发展”不是某种封闭的甚至僵化的系统,它是随着以下两方面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着的:一方面,随着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的不断增强,“社会发展”系统便会因为有源源不断的物质力量的注入而永无止境地向未来开放;另一方面,随着对自身生存境遇的不断反思,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追求也不断升级,从而为“社会发展”系统不断调适和更新价值尺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人类一直在向大自然寻求一种神奇的力量,以抵御病痛的折磨,并使身体变得强健,而长白山产出神奇物产长白山人参因其稀缺且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更加对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5]。从古至今,长白山人参一直被看作是治病救人,保健滋补之佳品,有着“百草之王”的美誉。《神农本草经》记载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现代医学证明人参具有多种药用价值并且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如:提高免疫力[6]、增强记忆力[7]、保护和改善心血管[8]以及抗肿瘤[9]等功效。利用长白山人参来滋补身心、益寿延年、治愈疾病是从古至今人类社会共同的愿望。长白山人参名声显赫,吸引许多人们前往探寻,因其经济价值较高,旧时很多人亦想通过挖参来摆脱贫困的生活状况,加之我国人参交易的历史悠久,而人参交易主要集中在产地,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商人前来长白山进行人参交易,因此长白山人参的经济作用和药用价值对人口变迁形成一种“拉力”,进而影响我国东北地区及社会的发展。

1 长白山人参对东北地区人口变迁的影响

《名医别录》中记载,人参生上党山谷及辽东。中国人参历史上有两大主产区,以山西上党为代表的中原产区和以辽东为代表的东北产区。历史上的辽东,曾经斜跨现在的东北三省,这些地区所产的人参,以产地命名,都被称为辽东人参,简称辽参。历史上辽参分布的区域是在长白山余脉所及的辽宁东北部,这就是说辽参和长白山人参系一脉相承,所以史书上记载的辽参就是现在我们所称的长白山人参。由于长白山腹地开发较晚,那里的人参储量更多,因此近代以来东北的人参多出产于此。上党太行山区的人参由于过度采挖及资源环境的破坏已告绝迹。至明清时期,长白山已经取代了上党成为我国人参的主产区。

长白山人参和貂皮、东珠等特产资源一样,近代以来都为官用,其采捕皆有官办。原因有二,一是用于朝贡和交聘,二是在市场上销售换回食盐、军器,保障生计,因此严禁私营。

明朝末年这期间的采参经营活动掌握在满族八旗手里,并对盗取人参者处以重刑。当时的东北人烟稀少,关外百姓也因封禁不能入关,东北的人口也主要是原住民后裔,人参采挖也处于封关自采阶段,对区域人口变迁影响不大。

1.1 长白山人参对清朝时期东北地区人口变迁的影响

清朝初期,清政府认为长白山是祖先发祥之地。清军入关后,随着清政府政权的巩固和国家空前的统一,通向东北区域的障碍取消[10]。由于常年的战乱,更因关内人口已趋饱和,东北充足的土地千里沃野的吸引着农民去开垦,大众百姓向往可以养家糊口的东北区域,闯关东人数众多。

清顺治元年(1644年)开始实行封禁政策。顺治十年(1653年),出于发展经济的需要,清政府首先开放了辽东地区,出台《辽东招民开垦条例》鼓励关内人口到东北移民开垦荒地,大量的移民陆续迁来,涌入包括长白山地区在内的东北地区安家屯垦,沿大辽河右岸开荒占草,私垦土地,刨挖人参,繁衍生息[11]。此时大量的内地百姓流向关外,对东北的边疆开发做出了贡献。

康熙四年(1665年)秋七月,诏令禁止私采人参,违者施以重刑。清政府于康熙七年(1668)年颁布“封禁令”,关闭了进入东北区域的大门。康熙十六年(1677年),对长白山地区实施封禁。虽然有封禁政策,但仍然阻止不了山东和中原移民的迁入。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又发出“移民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的禁令,限制进入长白山区[12]。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上折子称“每年去吉林、宁古塔等地偷采人参者,不下三、四万人”[13]。

乾隆十年(1745年)议准,官商有私立小票,远接采参之人,至宁古塔货卖,巡查管未经拿获者,降三级使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下令全部封禁。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又不得不解除封禁。

考参户领票,始于嘉庆初年。而参户所住地点,即在夹皮沟、苏拉河一带。嘉庆十五年(1810年)出现了秧参混入山参的状况。所谓秧参,就是人工栽培的人参。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园参栽培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而从事园参栽培的应该是关外到东北开垦土地的移民和当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随着山参的连年采挖,资源已近枯竭。另外,1840年之后陆续开始有大批朝鲜人渡鸭绿江越境进入东北区域及长白山地区。

咸丰元年,参票追回。二年,吉林将军派人员收买官参,名曰官拣人参。至咸丰二年(1853年),划分的山场已采不到人参,吉林将军奏请歇山。咸丰帝准奏,长白山腹地再次封禁。但此时长白山周边人口日渐增多。在浑江流域,东西宽百余里至二三百里不等。南北斜长约千余里,即现今的通化、新宾、桓仁一带,多有垦田、建房、栽参(秧参)、伐木之事。至此,采集山参的黄金时代已成往事,园参栽培已经兴起。咸丰十年(1860),清政府开始鼓励移民,开禁放垦,发展关外经济。同时,关内的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发生水灾且存在人地矛盾,为了寻找能够生存的土地,大批人举家迁移到东北,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移民进入到长白山地区[14]。

《柳边纪略》云:甲子、乙丑(1864年至1865年)以后,乌喇、宁古塔一带采取已尽,八旗分地徒有空名,官私走山者,非东行数千里入黑斤阿机界中或乌苏里江外不可得矣。因此朝廷停办官参。由民办代之而起,开始土著旗人居多,渐为闯关东之民取代,于是东边外出现了一个“千山利落”的行业,滥采长白山天然资源。民办采参,不交额参,只纳税银。朝廷用参,则由“吉林将军采买呈进”。长白山解禁之后,通化县的庙儿沟、汤河口等处山岗出现无数的“棒槌园”采取了野参家植或籽播之法,才使长白山土产人参得以延续至今。同治八年(1869年)以后,朝鲜国内出现饥荒,难民越境进入中国境内居住垦荒,从图们江、鸭绿江越界到我国境内开垦荒地的朝鲜人日益增多[15-21]。

清李廷玉等撰写的《长白设治兼勘分奉吉界限书》中“江岗后参园”篇记载:人参为药品最良,尽人而知矣。然有山参、园参之别。其山产以濛江之那儿轰为最,园产以敦化之沙河崖为最。故长白冈后,每年业参者,常五六千人。四月入山(俗称放山),八月下山(俗称插杆)。

光绪初年(1875年)清政府开始给移民发放执照,移民垦荒合法。光绪五年,吉林将军奏明:秧参归并药品,一律纳税,值十抽一。至光绪七年(1881年),清政府在珲春、延吉等地设招垦局,公开招募关内人来东北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因政策性移民和民间的自发移民,使得大量人进入东北定居生活,有一部分人进入到长白山地区,与当地人生活在一起[22]。清政府允许朝鲜人加入我国国籍,成为中国朝鲜族人。从光绪年间到宣统年间有大批朝鲜移民陆续越境来到长白山地区定居生活,并且因清末时期朝鲜国内出现灾祸,加之战乱不断,促使大批朝鲜人举家越境迁移到长白山地区并居住下来[23]。中国朝鲜族人口持续不断在增长,最终在清末形成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潮[22]。仅珲春县,光绪十七年(1891年)有人口10043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达到96629人,次年(1908年)118920人,宣统元年(1909年)130230人,1910年增长到162990人,1911年增长到188790人,五年间增加92161人,增长了95%。

从以上汇总的资料不难发现,在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中(1644年至1735年间)由山海关内进入东北的百姓近10多万,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吉林珲春有耕地1205垧之多[22]。清朝存在近300年,总体形势是人口在逐渐增加,人参对促进人口流动起到了一定作用。

1.2 长白山人参对民国时期东北地区人口变迁的影响

闯关东,指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由于自然灾害和其它原因,中原地区的许多人被迫或主动越过山海关,到东北地区闯荡,开垦和定居的过程。由于关外地广人稀,沃野千里,各种自然资源丰富,并且关内特别是山东省周边人多地少,贫苦百姓生存困难。加上鼓励移民出关,以振兴经济,固边守防。两大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关内人口大量涌入东北区域[24]。中华民国前期,长白山区解禁前,关内山东等地人民为了谋生,大量涌入来到长白山,从事狩猎、打鱼、垦荒、采参和伐木等活动。1908年左右,大批百姓从辽宁等地再往山里迁徙,加上朝鲜族移入,人口逐渐增多。1911年东北三省人口总计1841万,其中约有1000万人来自关内的山东、河北、河南等省。

由于民国时期东北区域多种产业兴起,发展空间巨大,经济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因此更加引关内百姓向东北区域移民。是中国进入近代时期以来,在东北全部开放后形成的又一个关内人口向东北迁移高峰。进入民国时期,“闯关东”的浪潮仍然没有消退,据统计,在1912年到1923年间,每年平均有大概20万到30万的移民进入东北区域;在1923年到1931年间,每年大概也有十万甚至百万的人口进入东北区域,在此期间大约有500多万人移入东北区域。其中1927年东北移民数量高达100万以上[25]。据不完全统计,1912年至1949年,流入关东的人口接近2000万。

“闯关东”对国人来说最大的影响就是改变了东北的面貌,人口数量上大幅度增加,大量的土地被开垦,生长出来足以维持自身需求的粮食,解决了温饱,就为其它行业的兴起打下了基础。其他行业的兴起又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到关东,形成了人口迁移的良性循环。虽然“闯关东”的人中只有一少部分是奔着东北的人参而来,但在东北人参文化文献的记载里,关内人到东北想通过挖参来摆脱贫困的生活状况,在人参故事、传说和记载里都有记叙。所以我们说,经济是促使东北人外流的主要原因,过去关内人投奔东北也是经济的原因,通过挖参过上富足的日子,只是改善自身经济状况的一种方法而已。换言之,人参,对东北区域乃至全国人口变迁有一定的影响,它促进了关内人口向关外的转移,大幅度增加了东北地区的人口数量,对开发祖国边陲,促进国内的文化交流,守卫祖国边疆,防止外敌入侵,到后来子孙后代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3 长白山人参对新中国时期东北地区人口变迁的影响

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恢复、发展生产,人民生活有了保障,长白山区人参产业平稳发展,从业人员沿袭传统生产模式,多为自主经营,外埠人口基本没有迁徙流入,人口状况基本稳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人参产业得到迅速发展。随着长白山区特产业的发展,国营参场星罗棋布,伐林栽参方兴未艾,各地对劳动力需求猛增,全国各地的百姓大量涌入长白山区,为国营参场提供了劳动人口,成为人参种植的重要力量。这期间几乎每个参场都有大量的从关外迁入的新人被招为职工,成为参场的主人。进一步吸引了关外农民来到长白山区,从事人参生产和经营活动。

长白山人参不仅是一种物产还是一种经济作物,更涌动着巨量的财富。每年秋天,周围山区的农民将他们种植的长白山人参到人参交易市场进行交易,较大的长白山人参交易市场有通化快大人参交易市场、清河澳洋人参交易市场、万良长白山人参交易市场及辽宁桓仁中国东北参茸城等,伴随着长白山人参上市,全国各地的买家都蜂拥而至,将长白山人参销往世界。吉林省的长白山人参资源非常丰富,吉林省鲜参年产量约一万五千吨,折合成干品的产量约为四千五百吨,全国80%以上的人参,世界上70%的人参都出自于长白山人参[26]。吉林省人参的国内市场主要是广州、深圳、上海、港澳等大中城市,年销量1100吨左右;国际市场主要是销售到韩国、日本、欧美、东南亚等地区,年销售量达到1200吨[27]。

受人参连作障碍瓶颈的制约,1998年国家启动了中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试点,逐年减少采伐迹地用于栽培人参的面积,用于保护林地资源,至2015年原采伐迹地栽培人参的生产模式又向非林地转移,2020年国家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国办发〔2020〕44号文件,采取有力举措防止耕地“非粮化”,因此人参种植业进入转型期,种植人参不再需要更多的体力劳动者,数以万计的四川、贵州等地来长白山区的参地打工者季节性流动逐渐停止,人参种植模式的改变减少了人参从业人员的大量流动。

2 长白山人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社会发展的内涵丰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方面。这里我们主要探讨人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是谈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因为长白山人参是一种经济植物,是一种经济资源,它对社会发展的主要作用来自于它的经济价值,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行为,最终的结果是改变个体或群体的经济面貌。

长白山人参一直以来都是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长白山资源的一部分,自从人参被发现使用到后期的地方政权向中原王朝纳贡,乃至辽、金到明清时代,人参贸易均为官办,利用其互市换回粮食、军器,保障生计,都体现了人参对当时地方政权经济的强大支撑作用。百姓的采挖也是谋生的一种手段,支撑着家庭经济的命脉。

以长白山人参做贡物在史籍中多有记载。《册府元龟》中记载:唐玄宗天宝七年(748年)三月,黑水貊赫黄头室韦、和解室韦、如者室韦、赂丹室韦并遣使献金银及六十综布、鱼牙绸、朝霞绸、牛黄、头发、人参。貊赫是东北地区古民族之一,来源于肃慎,北魏时称为勿吉,隋唐时称貊赫。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二月间,渤海国王多次遣使贡人参、松子、貂鼠皮等特产。唐明宗大成四年(929年),高丽国王遣使以大量金属工艺品和人参、松子进贡。至五代的后晋高祖大福二年(938年),契丹派使进献马匹、人参、貂鼠等。上述这些古代少数民族都是中原王朝在东北地区的属国,说明当时人参在东北地区和中原王朝看来都是珍贵的物品,其经济价值都是很大的。契丹国志记载,人参贸易是辽换取外域物质的重要途径。到了明代,山西上党的人参资源濒于枯竭,所需人参主要靠马市、互市贸易获得,即以辽参和高丽参(都指长白山区人参)为主要来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今所用者皆是辽参”,也就是长白山人参。由于明朝长期大量进口人参,给国库造成了极大的消耗,由于价格争执还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人参贸易战,因为采参业已经是女真人的重要产业,是其主要的财源。

明朝采取关闭辽东马市的措施,停止了人参交易的活动,迫使女真人降低了人参价格。由于女真人一时找不到新的市场,致使人参失去了正常销路,蒙受了巨大的物质损失和经济损失。

清代统治者采取多种采参制度垄断人参,为了满足清王朝对人参的需求,进行了无止境地采挖,达到无参可挖的地步。为了休养生息,又两次封禁长白山,共200年,对近代长白山地区野生人参的休养生息起到了保护作用。

二十世纪初,随着野生资源的减少和园参栽培的兴起,人参业的主角转移到人工栽培的园参上,人参也进入了对外贸易的时代。据《中国年鉴》(1912年)记载,1906年至1910年,每年出口中药价值200万至400万港币,没有列出人参的出口量,到1928年出口人参8.2万千克,1929年5.3万千克,之后每年长白山人参的输出总量在10万千克以上。可见园参产业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经具有了相当大的规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参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1956年全国人参产量只有90吨,到2000年已经发展到5700吨。据统计,目前全世界鲜人参的产量约为10万吨,我国产量约为6.6万吨,其中吉林省4万吨。野生人参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不能作为商品销售。随着我国野山参标准的修订,林下参即目前林下人工播籽自然生长15年以上的人参可视为野山参,这就为我国野山参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野山参(林下山参)是我国独有的特色产业,野山参市场销售目前还未形成规模,其中产品四成来自吉林省,六成来自辽宁省。但吉林省的林下参发展面积在逐年增加,由于林地资源优势,发展潜力已经超过辽宁省。吉林省是我国人参主产地,人参产业在吉林省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目前人参业的产值每年超600亿元,正在逐步迈上1000亿元的既定目标,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长白山人参也形成了独特的人参文化,包括人参文化的长白山文化对长白山区、吉林省,对东北区域乃至全国的经济提升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3 结语

一个区域、一个地方的人口变迁是正常的社会现象,它是人们为了各方面的生活和工作需要而进行的正常的人口流动。但如果在一个时期内某个区域大量的人口变迁,则反映出当地的经济生活条件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大量人口变迁的结果,一种是人口大量的涌入,一种是人口大量的外流。产生的原因就是资源禀赋、生活条件、发展形势等出现了明显改变,各种条件趋好就有利于涌入,趋劣则形成外流。纵观东北区域人口变迁的历史,不难发现人参资源禀赋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有过无数先辈为了土地、粮食和资源迁入东北区域,也有百姓因为战争导致流离失所而迁入东北,还有先人们为了更好地生活而移民到东北繁衍生息。有过清朝统治者封禁长白山以及东北区域,也有过清朝统治者为了保护国家边疆而解禁长白山引入百姓开垦土地,守护家园。人口的迁移流动对个人、家庭、地区乃至国家均会产生影响。

古时关内人投奔迁移到东北是经济的原因,希望通过采挖长白山人参能过上富足的日子,来改善自身和家庭经济状况;现在则是通过人参交易获得长白山人参的经济价值。长白山人参品质优良,市场认可度高,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吸引着人们前往东北地区创业发展的同时,还成为当地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特色的长白山人参交易市场的形成,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人参价格导向、整合人参资源,使人参交易集约化、有序化,有利于人参质量及流通环节的规范畅通,扩大人参产业的经济影响。目前长白山人参产业经济发展迅速,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也是吉林省外汇创收出口的第一产品,带动了吉林省经济的发展。其不仅作为一种经济作物能够带来经济价值,在农业、加工业、文化产业等多种方面也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发展人参产业逐渐成为东北长白山人参主产区的一种特色发展模式,为东北地区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民的增收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来源,此外还拉动了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也为东北地区的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

长白山人参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是享誉中外的名贵中药,是吉林省的重要特产。千百年来,在人们的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特别是长白山野山参,药效显著且价格昂贵。随着野生资源的枯竭,林下繁育的野山参(林下山参)已成为市场的新宠,是人们强身健体的首选,更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人工栽培的长白山人参,由于栽培面积增大,产量提高,已经成为百姓能够享用得起的普通性产品。中国人普遍都吃人参,这是人参文化普及的重要任务[28-33],也是大健康产业发展中必将解决的现实问题,长白山人参会成为推动区域生态经济、旅游经济、医疗经济、工业经济、食品经济、农业经济的潜在动力。

长白山人参不仅是我国的传统中医药,人参产业更是长白山地区的一项经济支柱产业。历史上,人参是百草之王,是千金不换的救命灵药;近年来,人参已被列入“药食同源”的范畴,大幅度拓展了长白山人参的应用领域。如何在新时代应用好这一传统良药,让长白山人参真正走近千家万户,发挥长白山人参的价值,让长白山人参造福百姓,是科研工作者,长白山人参产业从业人员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猜你喜欢
长白山人参东北
MADE IN CHINA
汉语世界(2021年6期)2021-12-17 10:51:50
Make ’Em Laugh
水中人参话鳅鱼
基层中医药(2021年7期)2021-11-02 07:20:06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意林(2021年3期)2021-03-11 03:07:24
漫步四季,探索不一样的长白山
学生天地(2020年34期)2020-06-09 05:50:38
长白山册封始于金代
清爽可口的“水中人参”
海峡姐妹(2019年8期)2019-09-03 01:01:04
大东北的春节
胡萝卜为什么被称为“小人参”
吃人参不如睡五更
华人时刊(2016年13期)2016-04-05 05:5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