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合机构贷款增长乏力的根源在哪里?

2023-02-04 13:40张倩王娅莉王瑞祥
发展 2023年11期
关键词:农合信贷全市

张倩 王娅莉 王瑞祥

农合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发展普惠金融的主力军,也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但当前部分农合机构存在诸多问题,日益商业化、市场化、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市场使农合机构的市场地位受到了挑战,全省农合机构贷款市场份额持续下滑。定西市辖区农合机构贷款增速自2018年以来持续低于全市贷款平均增速,连续10个月同比负增长,且下滑幅度不断扩大。农合机构信贷增长乏力的关键症结在哪里?如何紧跟国家政策步伐,从容应对同业竞争、有效提升风控能力、稳步推进改革发展?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对定西市辖内7家农合机构、70家企业和200户居民开展了专题调研,结果显示,在宏观经济承压叠加等其他因素影响下,县域有效信贷需求明显减弱,作为支持县域经济主力军的农合机构信贷投放难度加大,富余资金持续增加,资金使用效益持续低迷,很大程度上影响其盈利水平。

一、近年来定西市农合机构信贷增长乏力

2017年以来,定西市辖区农合机构贷款增速持续低于全市贷款平均增速且差距逐年加大。截至2022年9月,全市农合机构贷款增速-3.12%,低于全市平均贷款增速9.23个百分点,连续10个月负增长,较2017年降低14.42个百分点。相应的,全市农合机构存贷比持续走低,由2017年的101.31%降至67.38%,下降33.93个百分点,高于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比降幅16.43个百分点。从行业结构看,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领域成为拉动定西市信贷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对贷款增长的贡献度合计近90%。从承贷主体看,企(事)业单位贷款占比反超,成为拉动贷款增长的核心,其中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对贷款增长的贡献度分别为65%、23.47%和-3.47%。从金融供给端看,政策性和全国性银行机构贷款增速高于全市13.37百分点,成为拉动全市贷款增长的关键因素,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中小银行信贷投放持续走弱。

二、农合机构信贷增长乏力的主要原因

(一)从贷款行业分类来看,农林牧渔业“稳信贷”作用减弱,房地产、住宿餐饮等行业贷款下降明显。一是农林牧渔领域信贷增长乏力,有效融资整体放缓。作为传统农业地区,定西市农合机构农林牧渔业贷款在总量中占比近40%,但随着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以及农村企业扩张趋势渐缓,县域信贷市场基本面弱化,传统农业生产意愿持续降低,融资需求放缓明显。据统计,定西市年输转劳动力50万人以上,占农村人口的1/4,中青年劳动力外流严重,“空心村”“空心镇”等问题突出,潜力贷款客户储备不足。同时,县域优质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经营一般,专业合作社中能正常开展运营的占比不到1/3,导致贷款需求不足,制约农合机构贷款支持力度。2020-2022年全市农合机构农林牧渔业贷款增速分别为-2.79%、-0.83%、-5.47%,分别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11.92、8.44、11.58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小微企业及合作社贷款增速分别为10.69%、-9.76%、-21.610/0,农用物资和农副产品流通贷款增速分别为-31.44%、-4.44%、-47.72%,下降趋势明显。调查显示,77%的农户表示希望进城打工或做小生意,23%的农户愿意继续从事农业生产,而农户贷款需求中,用于购房、教育等消费支出的需求占比70.48%,用于传统种养殖等农业生产的比重不足30%。35家调查贷款企业中,57.14%的贷款企业也表示近期无新增融资计划,其中,“没有较好盈利预期项目”和“经济形势不乐观”分别占比40%和34.28%。

二是过去几年疫情反复对住宿餐饮等生活服务行业带来挑战,贷款增长下拉明显。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三产行业近年来受疫情反复影响经营压力较大,投融资意向均较弱,是造成辖区农合机构贷款下降的主要因素。截至2022年9月,全市农合机构批发零售业贷款增速-23.86%,较疫情前下降23.57个百分点,下拉全市农合机构贷款增速3.38个百分点。调查显示,2022年第三季度定西市县域服务业企业市场需求指数为30.84%,较上年同期降低10.67个百分点。其中,认为当前“企业产品或服务市场供大于求,存在客流、订单需求不足等问题”的服务业企业占比42.50%。“当归之乡”岷县受疫情影响,中药材外销下滑30%以上,购销企业贷款需求持续降低,受此影响近三年岷县农商行发放的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年均下降1亿元,拉低该行贷款增速1.89个百分点。

三是建筑、房地产领域受政策调控及市场低迷影响,贷款规模下滑明显。房地产贷款是近几年拉动辖区农合机构贷款增长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个人住房贷款由于业务需求大、不良率较低、盈利稳定,成为农合机构展业的重要方向。房地产集中度新规实施以来,全市7家农合机构涉房贷款占比均接近调控上限,3家占比超标机构还暂停办理了相关业务,房地产贷款及个人住房贷款新增投放明显放缓。截至2022年9月末,全市农合机构建筑业、房地产业贷款同比增速分别下降17.8%和18.34%,贷款净降量是全市农合机构贷款下降量的1.15倍,下拉全市农合机构贷款增长3.42个百分点。

(二)从贷款供给端看,政府投资挤压、域外金融机构贷款替代及同业竞争等因素抑制信贷投放。一是农业重大项目等基建融资需求结构发生转变,对农合机构信贷投放产生明显挤出。农业重大项目是稳定农村发展的“压舱石”,长期以来对信贷增长拉动作用明显。但由于全市地方政府存量债务已接近省上核定的政府债务限额,在隐性债务清理、监管收缩等政策影响下,辖区基建融资需求结构由银行表内融资为主,转变为主要依靠专项债、财政预算等融资方式,农合机构难以直接接入。特别是在监管单位审计审查下,还存在部分存量平台类客户提前归还贷款的现象。2021年以来,定西市各县区新开工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林水利等95个重点投资项目,均通过发行专项债券进行筹资,涉及项目总投资54.34亿元。其中财政预算安排15.92亿元,专项债资金38.41亿元,银行配套贷款均为零。这些资金占农合机构贷款总量的比重高达17.58%,主要投向辖区农村基建项目,不仅没有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反而对农合机构信贷投放形成直接挤压。二是域外金融机构信贷流入增长较快且替代效应较强。近年来,定西域外国开行、进出口银行等省级金融机构积极对接辖区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和龙头企业融资需求,凭借低成本的中长期信贷支持持续扩大市场份额。截至目前,国开行甘肃省分行等金融机构在辖内各县区贷款余额71.38亿元,2020-2022年年均增长10.56%,高于农合机构贷款增速10.63个百分点,贷款余额占全市农合机构贷款总量的23.09%,对农合機构在交通运输、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等领域贷款形成明显挤占。定西市农合机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贷款余额分别下滑16.1%、25.71%、4.69%。2022年9月末农合机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贷款增速均为-4.46%,低于全市金融机构该行业贷款增速21.71个百分点。三是辖区金融机构同业竞争加剧导致市场份额流失。随着互联网金融深度渗透及商业银行战略重心持续下沉“三农”市场,县区国有银行分支机构凭借完善的业务产品体系、强大的创新服务能力、领先的信息科技优势等,直接以低价大额、线上申贷等方式“掐尖”优质客户、“挖根”年轻客户,导致农合机构原有客户转向他行,农合机构新业务竞争失败大幅增多,进一步加大了信贷投放压力。以漳县为例,逐笔数据显示,2022年1到9月,某行漳县支行借助“网捷贷”产品,挖转漳县联社30万以下客户63户,导致漳县联社贷款余额下降7218万元,贷款总量降低5.64%。推出的10万元以内的超低利息“乡村振兴贷”产品,挖转漳县联社小额农户贷款客户2165户,导致漳县联社贷款余额下降6581万元,贷款总量降低5.15%。四是农合机构金融科技及自身经营能力不足限制了信贷项目开展。在传统业务模式中,农合机构通过网点布局与业务下沉,发挥人海战术优势在县域、乡镇和农村形成了“人熟地熟业务熟”的差异化优势,主要依赖线下渠道办理业务。受体量、地域、业务、资源等诸多限制,农合机构数字化转型总体偏慢、金融科技人员配置占比较低,线上场景信息获取、深度数据挖掘方面明显不足,线下业务规模缩减较多,获客量受到限制。据调查,辖区农合机构中,71.42%的机构金融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不足2%,85.71%的机构开发人员占金融科技从业人员比例不足100%。

(三)从贷款方式看,信用类贷款产品用信率不足现象突出。合格抵押物缺乏、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不畅制约农村融资需求。一是信用类贷款产品用信率不足现象突出。信用贷款在全市农合机构贷款总量中占比超过30%,一直以来都是业务增长的最主要支撑点。其中99.52%为个人信用类贷款,企业信用贷款占比仅0.48%。随着经济下行及过去几年疫情冲击影响,当地特色产业发展遭遇诸多冲击、种养殖规模出现缩减,农合机构可挖潜的有效授信人群减少,而且授信后授而不用现象较为普遍。全市农合机构近年来广泛开展的“整村授信”活动,虽已完成授信60.34万户,授信金额262.48亿元,但目前实际用信户数仅9.82万户,占比16.28%,实际用信额62.74亿元,占比23.9%。陇西农商行上线的“兴陇e贷”贷款产品最高额度30万元,年利率低至3.7%,具有“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循环使用”等特点,但也同样面临着“有授信无需求与有需求无授信”的供需矛盾,授信总额1.9亿元,目前贷款余额2448.23万元,用信率仅13%。

二是抵质押类贷款融资瓶颈突出。抵质押贷款是辖区农村企业类融资的主要途径,占比近70%,主要贷款对象是小微、制造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根据实地调查和农合机构反映,61.52%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贷款的需求较为旺盛,但受制于抵质押物不足、经营成本高、利润率低、风险抵御能力弱等原因,难以获得农合机构信贷支持。其中核心问题是企业拥有的土地、苗木、牲畜等资产登记难、评估难、处置难,不符合银行抵押物标准。比如,辖内陇西县作为全国人大授权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的试点县,在各方共同努力和推动下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试点以来颁证率仅43.3%,累计发放农房抵押贷款1.33亿元、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2698万元,在扩大范围、增量扩面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调查还发现,农合机构一笔抵质押类贷款从发起融资申请,经实地调查、资产评估、办理抵押到签订合同放款,融资过程烦琐,评估费、登记费等中间费用推高了贷款综合成本0.05-1.5个百分点。办理抵质押贷款的11户调查企业中,36.36%的认为“贷款利率仍较高”,45.5%的认为“贷款审批手续烦琐”。

三是担保保证类贷款呈逐年下降趋势。保证贷款曾是农村最主要的贷款方式。前几年,企业间盘根交错的互保联保成为风险传导和扩散的一大途径,农合机构普遍提高担保类贷款的准入门槛,而农户担保贷款由于农村保证资源的不足呈现加速下降趋势。据渭源县联社对辖区8个乡镇、35个村开展的信用资源摸底调查,农村可用保证资源仅为15.4%,其中7.6%的农民具有强烈的“冻信”意识,不给任何人提供担保,可用保证人力资源实际仅有7.8%的可用空间,即将面临无保可担的尴尬局面。

同时,辖区尚未形成数量适中、结构合理、竞争有序、稳健运行的融资担保机构体系,普遍缺少资金规模大、覆盖面广、专业性强的龙头企业,示范带动效应弱。全市融资担保机构平均注册资本仅1.06亿元,最大一家机构注册资本4亿元,即使不考虑风险准备、代偿损失和其他费用因素,担保撬动信贷规模仅28.7亿元,占全市农合机构贷款余额的8.96%。

(四)从风险化解角度看,金融风险暴露和不良贷款核销制约信贷增长。近年来定西金融风险形势有所好转,高风险机构由6家降至2家,不良贷款连续两年实现“双降”,但风险逐步暴露对农合机构信贷增长的影响短期难以改善。一是不良贷款核销对信贷增长下拉明显。为压降不良,农合机构通过核销、以物抵债、资产置换、打包转让等方式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2020年、2021年分别处置18.86亿元、24.82亿元,2022年上半年处置17.46亿元,同比多处置14.31亿元,拉低全市农合机构信贷增速5.45个百分点。

二是风险管控趋严影响信贷投放。农合机构沉重的坏账、呆账负担使资本消耗过快,2家高风险行社合计资本充足率仅为3.07%,风险暴露使得风险偏好显著降低,农合机构通过加强风险管控、限制行业准入等方式收紧审贷权限,信贷人员拒贷、惜贷等观念仍然存在,严重制约信贷投放。同时,全市7家农合机构中仍有2家被列入高风险机构,单笔贷款审批额度权限相应调减,支小再贷款等信贷政策难以享受,严重影响信贷资金投放。

三是信用环境欠佳影响农合机构业务开展。近年来,部分农产品加工、种养殖等骨干企业经营困难较多,违约失信行为增加,特别是农合机构大中型企业客户不良贷款占比达29.04%,防范化解风险的任务依然艰巨。同时,农合机构立案诉讼贷款基数大,抵债资产处置成功率不足10%,平均处置时长1.5年,各项税费高达20.63%,执行收回成效不明显。

三、政策建议

(一)坚持支农支小定位,完善贷款发放激励机制,推动农合机构“涉农信贷基本盘”更加坚实。充分发挥财政、税收、金融、监管等多部门政策合力,建议通过减税降费、费用减免、适当放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支持范围等措施,激励农合机构加大对民营小微、脱贫攻坚、农业生产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投放。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指导农合机构充分发挥点多面广、普惠能力强的优势,准确掌握不同集群客户的行业规律、用款习惯,积极支持经营规范、实力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及其延伸的产业链条,推动农合机构在拓客模式、服务模式上的深度转型,促进信贷规模稳步增长。

(二)坚持科技赋能转型,持续扩大贷款覆盖面,推动农信社信贷投放“引擎动力”更加强劲。考虑到与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资源禀赋和客户群体的差异,建议农合机构在发展金融科技规划方面需要找准自身定位,立足于加强差异化竞争优势,深度挖掘存量数据,重点发展县域及农村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创新模式,改变“一味抓大”的营销模式、“等客上门”的经营观念,开展“线上+线下”“存款+贷款+中间业务”“物理网点+流动金融点”等多元化营销方式,拓宽金融的覆盖范围与延伸力度,解决乡村民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坚持聚焦主责主业,积极深入推进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推动农合机构“增量信贷需求”更加丰盈。围绕盘活农村要素资源,引导农合机构深入挖掘融资载体价值、拓宽抵押担保范围、精简贷款审批手续、改进贷款模式,积极创新纯信用、交易流水、纳税信息、活体畜禽、大棚、保单等农村产权融资形式,持续打造“陇药通”“畜牧赢”“电商贷”“货运贷”等特色信贷产品,推动“两权”抵押贷款持续增量扩面,不断扩大其授信总量和贷款覆盖面。同时,完善外部增信等机制,加强与政策性农业融资担保公司的业务合作,推行“政银担”“政银保”等融资担保方式,持续扩大农业信贷担保规模和覆盖面。

(四)坚持压实风险化解主体责任,以防风险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农信社“底线思维”更加牢固。积极引导农合机构提高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意识,有效弥补客户基础信息不完整、获取难度大、管理工作量大和滞后性高的短板,进一步筑牢风险防控防线,全面推进农合机构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手、赢得新机。推动农合机构在灵活运用依法清收、呆账核销、以资抵债、表外利息减免等常规处置手段的基础上,探索打包出售、资产证券化等新模式,提高不良贷款的处置效率。严格落实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政策,积极满足房地产企业和刚需购房客戶合理的资金需求,避免稳增长和控风险出现冲突。同时加大同地方党政、纪委监委、公安机关、法院和检察院等汇报对接力度,建立完善司法惩戒、经济惩戒、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失信惩戒机制,优化金融诉讼程序,坚决查处和打击各类逃废债务行为,为农合机构“增加信贷、降低不良”创造良好的法治和信用环境。

猜你喜欢
农合信贷全市
嵊州市鹿山街道农合联农事服务中心
浙农与嘉兴多市县农合联签署服务协议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第三届“农合之星”产品展示
第二届“农合之星”产品展示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