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姜学森
排球作为我国一项令国人引以为傲的运动项目,近年来中国女排在世界排坛的优异表现大家有目共睹。虽然我国排球在国际排坛有着较高的地位,但并不代表我国的校园训练是安全有效且高质量的,因此适合中学生这一学龄阶段的训练有效方法亟待被发现。研究基于中国新时代“体教融合”及“双减”政策的背景、结合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现状和基层学校训练时排球训练所遇到的困境,提出了关于未来我国校园排球训练的方法与建议。
采用文献资料法,以“学校体育”、“竞技排球”、“体教融合”为关键词在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检索到文献,了解全国各地学校体育发展的统一特点和现状。采用实地考察法,到焦作、新乡、济源几所重点初高中实地调研学校体育发展状况。再采用逻辑分析法对所得到的所有数据加以整合推理进而提出“体教融合”及“双减”背景下中国学校排球训练的对策与方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排球作为“三大球”之一,其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对我国的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排球作为绅士运动的“隔网性”使其无论对老人还是青年儿童都具有“普适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方面,在近期由我国举办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成都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我国女排斩获冠军男排斩获季军,这一优异成绩既彰显了排球运动对我国竞技运动发展的实质性促进又展现出我国学校体育运动近年来取得的长足进步。“女排精神”作为我国的重要精神谱系,在精神层面上为我国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自2020年8月31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后,意见为体育局和教育局未来的发展做出了顶层设计,为体育和教育的相关部门在未来对青少年体育健康的影响指明了方向。“体教融合”虽对我国的体育发展效果十分显著,但受制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排球项目体教融合仍存在以下弊端:①“体教融合”单位之间对各方所应承担的责任和所应履行的义务没有明确的界定;②训练项目缺乏均衡;③缺少训练计划支撑;④教练员综合素质偏低;⑤学校经费投入不足[1]。缺乏优质的师资和周密的运动计划是制约我国学校排球发展的重要因素。
学校排球的发展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教练员的执教水平、学校场地设施是否齐全还有训练经费是否充足等都是制约和影响学校排球发展水平的因素。科学的训练计划是提高训练质量的的唯一途径,训练计划必须是科学且可靠的,否则不仅不会促进学生技术的发展,还会导致过度疲劳或运动损伤。通过深入焦作、新乡和济源的几所省级排球项目传统学校,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缺乏合理有效的训练计划。当前,我国的体育院校在培养体育师资力量方面的人才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在体育产业方面的相关学科数量却相对比较少,而且每个学科的招生人数也比较少,这就导致了体育人才的素质不够全面且数量较少,并且我国各学校的体育社团主要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缺少与社会的沟通和协作,如果学校训练队的训练可以得到社会上体育相关专业组织的认可与帮助,就可以发挥教练加专业人员“1+1>2”的效果[2]。
(2)经费投入不足,学校场地设施的缺陷。受制于经济发展的制约,发达城市与欠发达城市还有城市和农村在经济发展上有明显差距,导致学校在体育建设资金投入上有明显差异。欠发达城市和农村学校的体育经费不足、学校训练器材数量缺乏、形式单一、安全性低等问题尤为突出。这样的实际情况,使学校运动员对训练或力量训练不感兴趣甚至是产生畏惧[2],也导致了学校排球运动员训练积极性低。
(3)师资力量的缺乏,教练的专业水平仍需提升。师资力量缺乏主要原因存在于:一区域发展不均衡,导致优秀教师资源倾向于发达地区;二是部分地区存在着体育教师收入水平低,津贴和奖励待遇力度不足,而且对于职称评级方面与发达地区无法一体化,人们不愿意到学校担任体育教师的工作;三是面对优秀体育教师缺乏问题,部分学校不够重视,严重的甚至让其他学科教师担任教练这一职务,导致了教练的专业水平大幅下滑,训练的专业性大幅下降[3]。
(4)学习压力过大,练习后无法得到足够的恢复。虽然国家近几年大力实行“双减政策”,但部分地区全方位育人观念仍未落实,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不可能亦不会瞬间消解,部分教师和家长仍然认为教育看的是考试分数,文化学习最重要,所以通过多种途径侵占学生休息与娱乐体育的时间,导致学生压力过大,训练后无法完全恢复。
(5)校长健康教育意识落后,不重视体育的发展。校长作为学校的第一责任人,如果不带头落实“双减”政策,不重视体育的发展,坚持唯分数论,必然会导致学校资源倾向于其他学科,从而忽视体育的发展。
(1)深化“体教融合”,增加体育教师数量,合理分配比例,尤其是政策要向欠发达或农村地区倾斜,尽可能缩短或消除差距。农村学校在每年招聘时,为确保每所农村学校都有专职体育教师,应适当提高体育教师的比例,可通过集中高校教育扶持资源、个别地区实施“教师走教制”的形式[4]。
(2)深化“体教融合”,尽可能提高体育教师的薪酬待遇,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往往在满足了低级需要后,才会向高层次的需要发展,要完善体育教师的编制制度和职称评级制度,解决体育教师的后顾之忧,让体育教师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
(1)摒弃以往学校为应付教育有关部门的检查而随意任用教练的行为,对待教练员的选择要“优中选优”,教练员对学校排球运动员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必须重视排球教练员的专业性,优秀教练员要具备以下品质:①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专业知识储备、有制定训练计划、运动技术诊断的能力;②要对队员认可,具有对比赛的把控、指挥和决策能力;③要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反思能力、分析与总结能力;④要具有组织管理能力、激励和调节能力、压力应对能力;⑤要具有发掘培养人才、引导球员成长两个方面的能力;⑥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正确的价值观,具备在教学训练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能力[5]。
(2)体育有关部门要定期组织教练员培训,给教练员提供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学校应尊重教练员的进修培训权,鼓励教练员积极参加体育相关的科研会议与培训会。
科学的训练计划是训练的指导性方案,对训练的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教练员要遵循适度性原则、周期性原则、整体效应原则[6]、训练与德育相结合原则制定训练计划,既要保证训练的高效,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将学生培养成一名符合国家需要又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力量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排球比赛对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要求运动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项力量,力量训练尤为重要,科学的排球力量训练方法必须要针对于排球的发力特点进行。排球运动的项目特征表明,排球运动员的上肢力量、下肢力量还有核心力量尤为重要。在实际比赛中青少年更多使用的是核心力量,以核心力量让青少年的排球对抗更有机会获胜。此外,在训练和比赛中,排球运动员需要用上肢发球、接球,如果排球运动员的上肢力量较弱,发球、接球力度不够,可能会导致发球、接球失误,输掉比赛。另外,若排球运动员上肢力量不够,可能无法承受接球时产生的冲击力,很可能造成肌肉或关关节损伤。最后,在训练和比赛中,排球运动员需要长时间、高频率地奔跑和跳跃,因此排球运动员的下肢力量必须足够强大,才能支撑整场比赛[7]。结合青少年运动员的实际需求,推荐开展的力量训练有:核心力量训练、上肢力量训练、下肢力量训练。其中,上肢力量可通过弹力带挥臂、俯卧直臂支撑、卧推杠铃等形式进行训练;下肢力量可通过负重上下台阶、仰卧双脚踩瑞士球、顶髋与仰卧提臀抬腿等形式进行训练;核心力量的训练包招仰卧举腿抬头静止、单腿交交替蹲起与双脚在瑞士球上直臂侧支撑等练习[6]。
学校领导要增强自己的体育意识,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克服唯分数论,为学生的未来幸福考虑,让学生在丰富自己知识的同时也拥有一幅强健的体魄,做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先进的训练器械可以针对运动员的需要,使运动员可以进行高精度的训练,大大提升运动员的训练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先进的训练器械相较于老式的自由器械保护性更高,克服运动员在训练时的心理恐惧,消除心理障碍,对运动员的身心健康都有良好的保护效果,并且干净、整洁的运动场地也有利于提高运动员对训练的热情[2],提高训练效率,还能吸引更多人参加到体育运动之中,促进了群众体育的发展。
“双减”背景下,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地位愈加突显,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协同同性是提升教育质量的现实需要[8]。三方要积极配合,通力合作,加强对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培养,减轻学校运动员压力,保证运动员有足够的训练与恢复时间。
(1)深化“体教融合”,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2)选择教练员要坚持“优中选优”,通过多渠道提高教练的水平。
(3)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提高力量训练的科学性。
(4)增强学校领导的体育意识,引导教育资源向体育倾斜。
(5)加大体育资金投入,引入先进的训练器械。
(6)家校社三方合力,深入贯彻“双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