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背景下碳标签在贵州特色农产品市场及贸易发展中的应用

2023-02-04 06:03:20凯,梁龙*,韩
热带农业科技 2023年1期
关键词:足迹生命周期标签

孙 凯,梁 龙*,韩 韬

(1.贵州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贵阳550025;2.贵州财经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所,贵阳550025;3.贵州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贵阳550025)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同样也是脆弱性产业,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发挥农业的基础性支撑作用,重视其战略地位[1]。尤其是在当前我国进行绿色生产和消费转型,落实行业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等国际承诺的关键时间点上,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各地区农业生产仍然普遍存在同质化、高碳排和不绿色的突出问题,与国内外市场对低碳、优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不匹配[2];另一方面,随着碳标识制度在国外的广泛应用,碳标签正逐渐成为国际进出口商品贸易通用的“通行证”,长远来看,势必影响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议价权[3]。因此,如何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促进农产品生产从追求数量向重视品质和生态转变,是我国典型农产区农业“内循环”与“外循环”需要关注的重点。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作为欠发达生态优势区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重点关注地,近些年通过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使得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困难。鉴于此,202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贵州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定位“四区一高地”,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具体到农业领域,《意见》允许贵州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将符合条件的园地、灌木林恢复为耕地,调整优化耕地布局,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随后,农业农村部出台《推进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实施方案》,为贵州进一步发展特色农产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本文综合分析了贵州特色农业发展现状以及农产品国内外市场前景,借鉴国外碳标签制定和国内农产品碳标签实践的成功经验,探索贵州特色农产品构建碳标签制度及认证体系,以期在双循环新发展背景下发挥其联通生产与消费的服务功能,助力贵州特色农产品国内市场及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

1 贵州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产品市场前景

1.1 贵州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高原山区,土地细碎分散,平坝耕地稀少,过去一直以玉米种植为主,但单位平均产量低且不稳定,在全国长期处于比较劣势地位。因此,为最大限度地开发山区耕地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生产向高产、高效转变,贵州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依照农业部《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调减低效玉米播种面积,积极开展特色经济农作物种植,探索发展更具优势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目前,贵州在优化作物生产布局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主要表现在传统低效玉米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度缩减,以高效蔬果茶、食用菌、中药材等为代表的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稳步提升。从统计资料来看[4],特色农产业在贵州省全域遍地开花(表1),生产优势较强,现已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推手。

表1 贵州省地方特色农产业发展现状

此外,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5],在2015年贵州全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到2020年快速发展特色农产业期间,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投入强度基本维持稳定,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并未对生态环境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相反,在调整结构的同时,当地政府部门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制定的一系列提质增效方案,使得产业发展得以持续,绿色生产得以保证,为今后贵州特色农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1.2 贵州特色农产品市场前景

目前贵州特色农业产业总体规模已初见成效,特色蔬菜、茶叶、水果等许多地方名优农产品泉涌出山,畅销国内外市场。蔬菜作为贵州第一大特色经济作物,总种植面积约151.1万hm2,产量、产值较高,现已通过“黔菜出山”产销对接机制,将夏秋商品蔬菜基地和保供蔬菜基地产出的白菜、萝卜、韭黄等特色优势单品成功推入上海、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茶叶作为贵州地区农业发展支柱产业,种植面积已从2015年的41.9万hm2上升到2020年的47.6万hm2,正式确立了贵州进入全国茶产业第一方阵的地位。近年来,各茶叶主产区致力于本土茶产品开发及品牌化建设,先后涌现出都匀毛尖、湄潭翠芽、梵净山翠峰、凤冈锌硒茶、雷山银球茶、普安红茶、普定朵贝茶等国际知名品牌,茶叶出口量及贸易额大幅度增加,成为贵州第一大出口农产品。水果作为贵州第二大特色农产业,发展增速明显,截至2020年,全省果园面积近78万hm2,产量约548万t,均比2015年增长了253%。贵州省内区域既能生产热带水果又能生产温带水果,种类丰富,包括刺梨、猕猴桃、蓝莓、火龙果、百香果、蜂糖李、玛瑙红樱桃等特色名优产品,大部分已成功获得绿色、有机认证,并拥有国家地理标志,除在当地市场销售外,还远销华北、华南、华东等地区,具有一定的市场占有量。不仅如此,在2021年,贵州绿茶、凤冈锌硒茶、朵贝贡茶、都匀毛尖、织金竹荪、兴仁薏仁米、麻江蓝莓、从江香禾糯、水城猕猴桃、修文猕猴桃、安顺山药等特色农产品还被纳入中欧地理标准保护与合作互认清单,为今后贵州其他相关特色农产品进入海外市场奠定了坚实的经贸合作基础。

总体上,贵州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上的发展前景明朗。未来大力推进山地特色优势农产业发展必须深入分析国内国际农产品消费市场的变化,正确看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随着居民收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粮食的直接消费需求将逐渐减量,而对优质水果蔬菜类产品的消费需求会持续增多,贵州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为国内市场提供大量种类多元的特色农产品;另一方面,近年来各国或地区已经实施的碳标签制度正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态度,这对贵州稳定国内市场份额和推动特色农产品深度融入国际出口外贸合作带来了更多的阻力和不确定性。

2 贵州特色农产品碳标签的制定及服务对策

2.1 农产品碳标签制定的经验借鉴

碳标签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欧美等发达国家(地区)对食物运输里程碳排量的探讨,由碳足迹衍化而来,是一种将产品“从摇篮到坟墓”(从原材料、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到最终消费和处理)整个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数值以商品标签形式表达的环境标识,旨在为进出口贸易国和消费者揭示产品生产的环境影响,通常以单位产品质量的二氧化碳当量(kg CO2eq/kg)表示[6-7]。进入21世纪以来,农产品碳标签在引导低碳经济与绿色消费转型[6],促进农业生产节能减排、实现农业生态价值市场化[8],倒逼农产品供应端进行低碳技术创新[8-9],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规避国际潜在碳贸易壁垒等方面作用巨大[10]。国外推行产品碳标签标识的时间较早,并获得了利益相关者的广泛接纳和支持,但现有的碳标签制度仍然存在碳排放测算方法多元化、边界范围不一致以及碳标签贴标形式多样化等问题[11-12]。

我国农产品领域碳排放贴标行动起步晚且相对国外发展较为缓慢,直到2021年才正式推出全国首枚初级农产品碳标签即浙江临安“天目水果笋”碳标签。因此,探索制定贵州山地特色优势农产品碳标签,可以利用国内农产品碳标签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契机,加强与个别已施行农产品碳贴标计划的省份或企业的合作,通过交流碳足迹评价方法和贴标经验,为地方特色农产品碳标签的制定提供可参考的成功范本。如此,不仅能提高不同地区相同或相似产品之间碳排放信息的可比性,同时还可减少碳足迹核算前期因数据库建立、方法开发等实施流程所负担的高额服务成本。

2.2 建立“大数据+碳足迹”的低碳农产品可溯源基础数据库

精准核算农产品全生命周期累加的碳排放强度是制定碳标签的基础和前提。贵州作为全国大数据统计服务中心,为地方特色农产品制定碳标签能够充分发挥本省的大数据资源整合优势,将大数据与特色农产业项目进行融合,基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发布的农业碳排放清单指南及我国本土《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通报的农业活动排放源信息清单,建立覆盖农业生产全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大数据+碳足迹”信息采集、监测、统计计算平台,为后续对农产品进行全方位的碳排放核算提供技术支撑。具体而言,即是依托大数据对产前农资生产和运输、产中农田耕作与栽培、产后农产品加工、包装、贮存、运输、销售到废弃处理等各环节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来源进行细分,从而建立符合贵州典型特色优势农产品全生命周期生产特点的碳排放核算清单数据库,支持产品碳足迹核算工作。

但在建立核算清单数据库时需要注意,不同种农产品全生命周期产生的碳排放情况及特点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分属不同类别的作物产品,由于生物属性的差异,其生长的环境(水淹或旱地)、所需要的农资投入种类及数量各不相同,直接导致产生的碳排放来源也不同。因此,在配合大数据技术收集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物质流投入产出活动数据时,必须结合当地特定种类农产品的实际情况,参照国际及其他地区对农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碳足迹评估及标示的一般性原则,优先对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的碳足迹核算范围进行明确地划分,以提高碳标签上碳足迹指标数值的精准度。还可以依托大数据为特色农产品供应链创建“大数据+碳足迹”的可追溯云平台,做到准确记录和管理产品“从摇篮到坟墓”每个环节单元的具体能源投入和碳排放情况,最终通过碳足迹溯源二维码的方式附加在碳标签上。

2.3 开发特色农产品碳标签方法学

自2007年伊始,随着碳标签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全面铺开,各国政府部门及相关行业组织皆致力于研究开发碳足迹核算方法和制定碳标签测评标准。目前国际现行的碳足迹核算方法主要有过程生命周期评价法(PLCA)、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法(I-O LCA)和混合生命周期评价法(HLCA)[13-14]。产品层级的国际碳标签测评标准主要有英国早期制定的《产品与服务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PAS2050)》和《产品生命周期核算与报告标准(GHG Protocol)》、201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产品碳足迹量化与交流的要求与指导技术规范(ISO14067)》[15],其中PAS2050标准在全球范围内的使用率已达到35%[11]。在国家层级,已使用的标准主要有2009年日本实行的《产品碳足迹的评估及标示的一般原则(TS Q 0010)》、2008年泰国推出的《产品碳足迹国家指导方针(NGCFP)》、2008年法国制定的《多环境指标体系评价的一般准则与方法》以及美国的《气候意识方法(CCM)》等[8]。从以往的实施情况来看,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标准都有其独特的用途和不同的情景优势。

考虑到今后国际碳标签产品交易市场的统一性和可比性,为贵州特色农产品制定碳标签需要把握国内放眼国际,选择全球范围内使用率较高且影响程度较大的主流碳足迹核算方法体系和碳标签制定标准。首先在方法的开发上,沿用目前商业及科研领域针对产品或产业链级别常用的过程生命周期评价法,并按照该方法的基本框架及步骤对特色产品进行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碳足迹评估;其次在标准的选择上,优选符合国情的、具有一定普适性和国际通用潜力的碳标签评测标准作为生命周期评价实施的依据,比如,面向国内的《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原则与框架(GB/T 24040)》和《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要求与指南(GB/T 24044)》标准以及国际主流的《PAS 2050》和《ISO14067》标准。

2.4 构建特色农产品碳标签制度及认证体系

碳标签制度是一种融合政府法规和市场力量的环境经济激励制度,其完整的推广体系框架包括碳标签制度方案发起与部门协作、碳足迹计量标准与方法及碳标签认证与审核三个内容[16]。在国内,鲜有企业愿意自发为其所售产品贴上标榜低碳环保的碳足迹标识,政府部门直接组织并引导生产者加贴碳标签以披露产品环境影响信息的政策性文件和法规也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从碳标签制度发展经验来看,国外碳标签实践大都是由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或法规后,企业、消费者等利益相关主体积极回应。因此,贵州要构建特色农产品碳标签制度必须面对农业企业因短期内难以获得先进低碳生产技术和长期内大量资金投入来源不确定性,导致企业不愿选择为其产品加注碳标签的客观事实,把重点向政府部门偏移,以政府为主导加紧农产品领域标识制度的顶层设计。既要通过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及法规进行自上而下的规定,催促企业披露其产品碳排放信息,又要通过政府专门部门积极开展碳标签项目,加强非盈利机构及第三方独立组织支持企业创新,进行自下而上的自愿贴标,最终形成以政府为组织者和监督者的多方参与模式,共同推进地区特色农产品碳标签制度的建设。

3 结论

贵州山地特色优势农产品种类繁多,国内国际市场前景明朗,但产品品牌化建设及标签化认证任重而道远。在双循环新发展背景下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贵州不能忽视特色农业国内国际两个资源,畅通区域经济内循环与外循环两个市场的潜力和作用。而建立碳标签制度及推广体系,为特色农产品加贴环境影响信息标识是一种有效且可行的方案。通过开发碳标签服务乡村特色农产业,有助于贵州农业发展补齐农产品市场和贸易竞争能力弱的短板,促进区域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适应国内国际新形势变化。

猜你喜欢
足迹生命周期标签
动物的生命周期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从生命周期视角看并购保险
中国外汇(2019年13期)2019-10-10 03:37:46
民用飞机全生命周期KPI的研究与应用
成长足迹
无惧标签 Alfa Romeo Giulia 200HP
车迷(2018年11期)2018-08-30 03:20:32
不害怕撕掉标签的人,都活出了真正的漂亮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1:02
足迹
心声歌刊(2018年6期)2018-01-24 00:56:12
标签化伤害了谁
足迹
社会与公益(2016年2期)2016-04-13 02:4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