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权华
安康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陕西 安康 725000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课堂教学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把好“课程关”是高等教育守正创新的第一步[1],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工作实效最根本的保证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之中,这也是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课题。高校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两种途径。思政课程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则是在专业课教育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达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目的。因此,课程思政建设一方面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科及专业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也要肩负精神塑造和价值观教育的责任,通过课程思政,着力将理论思想教育、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等融入教育教学之中,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力求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责任之心,在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大思政育人体系。
长期以来,高校专业课程教学实用主义倾向比较严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只教不育”的现象[2],即侧重于知识经验传授和对教材内容的考核,本应该具有的独特的课程育人优势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得不到专业课程教学层面的支撑,日益陷入孤岛化困境,课程思政建设普遍存在“两张皮”问题[3]。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明确除了思政课之外,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简而言之,就是要大力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效协同,把高校专业课程的知识技能教育同价值塑造有机结合起来,改变以往“就专业而讲专业”的狭窄视域,将专业学习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结合起来[4],以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载体潜移默化地开展育人工作,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制定有效的课程思政实施策略和评价机制,落实专业教师的育人职责。
实践证明,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将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融入教育教学中,将会使生硬枯燥的专业知识教学具有思想政治的意义与活力,学生喜闻乐见也易于接受,不仅避免了对思政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而且教学内容更具感染力,能有效提升教书育人的效果。目前,专业课教师和课程群团队教师在编写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集体研讨、系统规划、统一建设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时普遍缺乏课程思政意识、能力和水平,大多数专业教师存在不知道课程思政是什么,不会深入挖掘所任教科目课程思政元素,不愿开展课程思政等现实问题。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建设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有效实施课程思政是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目前,高等院校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在教学内容体系上,专业课教学主要依赖并过分强调教学大纲和教材的主导作用,并局限于对教材内容和知识进行教授,重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习得而忽略了学生思想教育,需要转变“表层教学思维”,推动现有课程体系向“深度教学”变革[1];其次,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大多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名义采用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以完成规定内容,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忽视学生中心地位,学生缺乏主动思维的过程,至于思想教育更是无暇顾及;最后,在融入方式上,由于课程思政对专业课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育教学设计等各项能力有较高要求,如何做到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保证思想教育内容的有机融入,且保证内容系统化,在潜移默化中发挥课程思政的长效机制,是目前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课程思政蕴含师生的情感、价值、认识等元素,具有多元化和主观化的特点[5]。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评价体系是对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分析与评价。对于课程思政育人价值实现效果的评价而言,目前的困境是显性的教学质量评价与隐性的课程思政效果评价之间存在矛盾。例如,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内容和过程难以用显性指标来量化;现行的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忽略对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整体评估;有的教师通过显性的思政化考核来评估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难以全面考核课程思政实施的效果和学生的获得感等。在“大思政”背景下,为了评估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效果,促进和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教育工作,通过调整和修订现有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在现有的考核评价体系中针对性地增加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依据学生中心、面向产出、面向过程、面向发展的原则,建立多维度内容、多主体参与、多元化方法、多渠道反馈的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现代教育技术”是为全校师范专业学生开设的教师教育类必修课,主要作用在于引领学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成长,培养具备较高信息技术素养的未来教师。在课程教学以及探索实践课程思政的过程中,笔者坚持处理好三对关系:现代教育技术的共性与不同学科个性化需求的辩证关系、师范生的成长与地方基础教育需求之间的辩证关系、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辩证关系。依据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纲领、学校办学定位及课程属性,课程团队理顺三对辩证关系,合理设定教学目标,深入挖掘蕴含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坚持将知识传授与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以及信息技术发展观相统一,实现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一体化推进。据此,厘定该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如表1所示)。
根据“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内容与特点,制定科学的课程思政建设规划和科学合理的课程培养目标,从学校办学定位出发,根据人才培养的特点,针对学生思维特点,指导并要求教师首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从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方面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切入点和课程思政元素,以可描述、可测量、可调节、可评价的“融入”为要求,发挥课程思政的引导作用。据此,教学团队设计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发展与创新精神、严谨求实的职业精神、“三新”融合(新思想,新规划,新政策)等五个维度的课程思政元素,根据课程知识内容的特点,厘清了该课程思政融入点(如表2所示)。
表1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思政目标
表2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思政融入点
融合课程思政的首要任务是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能力,引领专业课教师提升思想政治素养,进一步树立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并以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时效为目标[6]。主要基于“三个支撑点”、“四个能力目标”和“五种提升手段”系统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能力。其中,“三个支撑点”是课程思政元素、课程思政教案、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四个能力目标”是课程思政理念、课程思政素养、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课程思政融合能力;“五种提升手段”是指自主学习实践、教研活动研讨、校内外培训提升、观摩学习和教改课改项目等质量工程。通过笔者有效实施“三四五”实践模式,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和育人效果也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
课程思政教学过程实施的主要关注点在:①强调产出导向,深入挖掘课程的育人价值功能,使课程成为培养未来优秀教师,与其他专业课协同育人的有机载体;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主体的教育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安排,系统规划和布局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同向同行和协同育人;③注重加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前沿性,教学方式突出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过程突出探究化和个性化,学习结果突出过程性和全面性;④不同类型课程思政内容选取针对性教学方法,如理论阐述类的思政点用情境教学法,行为规约类思政点用案例教学法,情怀与精神涵养类综合运用讲授、情境教学和案例教学法,问题应对类思政点采用情景展示、小组合作探究、课堂讨论陈述等教学法;⑤重视教学评价和质量监控,用可评、可测、可复制的标准有效衡量育人效果,从而对教师和学生产生正向激励作用,促进专业教学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发展。
与考核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程度不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考核关键是考查学生能否实现“知行合一”[7]。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教学评价将重点关注教师能否从过去以知识传授转换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建构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是否能充分调动和保持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能否使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悟”中提升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正确的价值观[8];能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与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要求一致;能否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否培养学生在正确思想指导下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等。
教学团队通过近两年的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以面向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为主要手段、以面向学习结果的成果评价为主要载体的评价形式。教学过程管理和评价中注重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监测指标,通过自主学习实践、团队协作实践、案例分析点评、展示交流互评等手段综合评价学生知识能力增长和思想意识升华,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紧密融合,在此框架下主要从四个方面设计并开展课程思政效果评价。
①多维度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发展评价、思想政治教育运用能力发展评价、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发展评价和教师素质能力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②多主体参与评价过程中任课教师和教学团队主要负责过程性和结果性材料综合评价,学生、同行、辅导员、教学督导、管理服务人员主要负责具体表现的描述性评价。
③多元化方法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结果性评价为辅;以描述性评价为主,适度采用量化评价;实施实践活动和学习表现的发展性评价。
④多渠道反馈形成了“评价—反思—改进”的闭环结构,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个体反思改进、教学团队的反思改进、学科专家和思想政治教育专家指导改进。
经过近两年的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初步达成部分建设目标,课程评价形式更加灵活多样,评价效果较好。该课程教学在校内外同行中的评价较高,我们开发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满意度达到95%以上,自编教材被国内多所院校采用,反馈良好。课程在安康学院教学质量评价中反馈良好。从学期结束后开展的调研和访谈数据分析中发现,41.38%的学生对课程思政改革及考核评价非常满意,51.72%的学生满意,整体满意度为93%;在通过改革促进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方面,31.03%的学生认为非常高,65.52%的学生积极性比较高;在是否愿意继续进行课程改革方面,35.63%的学生非常愿意,59.77%的学生选择愿意。通过数据整体分析可以为教学改革提供定量依据,通过对学生问卷调研和访谈为教学改革提供定性依据,同时也加强教学团队持续改革的坚定决心。
综合分析,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主要体现在:①从平时的教学过程访谈和课后问卷调查中学生表现出关心中国教育现状、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现状,在今后努力去创新变革教育的勇气和决心;②在协作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展示中,学生表现出从容果断、敢于创新、敢于质疑、诚实正直、团结协作、友好互助等优秀品质;③平时作业和实践项目以及各类测验和考试中学生体现出辩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善于思维的能力,学习成绩好于课程思政实施前的学生;④从期末考评中表现出学生具备优秀的专业素质和信息技术素养,能与时俱进;⑤学生毕业走上中小学教师工作岗位后热爱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师风师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在思政建设过程中按信息技术支持教师教学发展的脉络组织教学内容,实现“课程育人”的总体目标,在尊重基本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在课程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挖掘和凸显在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引领和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和教育信息化的理解,使课程建设更符合“三全育人”的教书育人总要求。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以面向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为主要手段、以面向学习结果的成果评价为主要载体的评价形式。以思维导图、范例展示等为代表的过程评价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实现了师评、互评、自评的结合,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对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反思能力、合作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处理能力和创造能力等进行合理评价。成果导向评价强调学生知识的整合运用能力,使每次课程实践活动都与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相呼应,提升评价实效。
虽然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目前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教师不是很多,学生受益面还不是很广。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是具体的实施者和落实者,目前教师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和设计实施能力不是很足,生搬硬套居多,润物细无声融入的能力欠缺,今后需要加强教学团队课程思政设计和实施能力,使教师形成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的自觉行动,把提升课程思政能力作为与专业知识教育同等重要的目标,让课程思政意识在内心深处扎根,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