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权 朱德全 王志远
新时代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而“课程思政”则是其持续深入落实这一育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实践形态。2017 年12 月,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目标。2019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可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及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新时代以来为时间序列断点,重点对该时序内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研究的成果予以回顾。在此基础上,聚焦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研究主题样态,并提出未来该领域研究的学术前瞻。
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界面,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截止到2021 年12 月)这一时间段的文献进行检索,来源类别主要限定为“核心期刊”和“CSSCI”,同时根据研究需要,剔除书评、会议综述、人物传记等非研究性文章,以“课程思政”并含“高职院校”检索文献共得到96 篇,以“课程思政”并含“高等职业教育”检索文献共得到1篇,以“课程思政”并含“高职”检索文献共得到5篇,共计获取文献102 篇。从发文年份、主要载文期刊及高被引文献三个层面对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研究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厘清研究的前提概貌。
文献数量是衡量科学知识量的重要标度,文献的逐年变化趋势能够反映该领域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与特色。以发文年份为横坐标,历年载文数为纵坐标,绘制新时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研究文献年份分布图(见图1)。
图1 新时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研究文献年份分布图
从研究文献年份分布图来看,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研究总体呈现递增趋势,尤其是2018 年之后,相关研究的集聚效应十分显著,这与2018 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以及2019 年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存在密切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就“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作出了重要指示,研究者围绕这些重要精神开展研究的热情激增。
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研究的载文刊物相对比较集中,载文量2 篇及以上的刊物占总载文刊物的81.37%,其中,《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育与职业》《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是主要载文刊物,总发文量占主要载文期刊发文量的75.90%,并且《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和《教育与职业》的总载文量占职业教育四大中文核心期刊总载文量的68.25%,遂成为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研究成果传播的高地(见下页表1)。从期刊载文的时效性来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育与职业》《职业技术教育》在2021 年刊登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研究的相关文章数量分别为9 篇、8 篇和7 篇,占2021 年度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研究发文总量的60.00%。
选择设定被引次数为30 次及以上文献为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研究的高被引文献(见下页表1)。从表中数据来看,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研究在短期内已经产生了“高下载”和“高被引”效应,尤其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和《教育与职业》两本期刊的下载量和被引频次均处于“断层式”领先位置。如《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 年第14 期发表的《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一文下载量高达5816 次,被引频次高达157次;《教育与职业》2019 年第3 期发表的《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一文下载量达5309 次,被引117 次,二者均产生了“下载破5000 次,被引破100 次”的重大研究影响力。同时,就这些高被引文献的作者分布来看,大部分是高职院校一线教师,而相关高校等研究机构的研究较少。因此,不论是研究课题,还是研究人员结构方面,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研究的空间还很大。
表1 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研究高被引文献情况
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研究主要聚焦在“本体论”“价值说”“体系论”“模式域”以及“行动阀”五个维度,呈现出内涵研究、价值研究、体系建设研究、模式研究以及问题路径研究等主要主题样态。
对于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研究的首要关注点是“本体论”,即重在探究“课程思政”以及“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内涵。关于“课程思政”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但研究者基本赞同“课程思政”并不是一门具体课程的观点。如谭泽媛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界定为学校利用所有非思政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一个体系,它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其所指的“课程”是指所有的非思政课程,因而“思政课程”不是“课程思政”研究的对象,课程思政研究的范畴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高德毅也认为,课程思政不是增加一门课或者一项活动,而是在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其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也有研究者具体分维度阐释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内涵,如邱开金认为,课程思政是指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科目(活动)都贯穿着思想政治教育。王学俭等认为,所谓“课程思政,就是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①。肖润花等认为,课程思政就是结合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具体应包括思想政治素养培育、道德品行素养培育、心理健康素养培育三个方面,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环境呈现出高度复杂性,新形势背景下开展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具有重要价值。程舒通认为,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具有特定的政治价值、思想价值、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有效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从根本上回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②。冯筱佳等认为,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是我国培养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有助于培养创新人才与锻造大国工匠,助推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合力育人,为高职院校学生寻求人生出彩机会提供关键支撑。胡培业等认为,加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可以促使高等职业教育回归铸魂育人的价值本源、全面提升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质量以及有力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陈磊等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作为联结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协同发展、深度融合的有效桥梁,在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切实提升立德树人成效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③林瑾等则从本质理念、核心要义、根本原则、基本方法等维度探讨了高职院校理工科专业推进课程思政的应然价值。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研究主要围绕两个维度展开。
一是宏观层面包括课程建设体系研究、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教学目标体系研究以及协同融合的体系研究在内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研究。吕增芳从“课程开发步骤、课程内容纳入‘六新技术’、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环节考核评价方案等方面进行构建与实践,形成‘662-N61’课程建设体系”④,解决高职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生搬硬套、不系统、不科学的问题。焦兰萍从立德树人和协同育人理念出发,针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特点,构建了政府、社会、学校协同联动的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陶文辉等基于“领域维度目标”“心理维度目标”“能力维度目标”,构建了高等职业教育思政课三维教学目标体系。方志贤等在对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总目标及内容进行确定、分解的基础上,针对具体专业课的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考核与效果评估方式,设计了基于专业课程群的课程思政协同教育体系。安彦彦等通过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以及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与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等,构建了生态文明教育与高职思政课程有效融合的体系。
二是重点聚焦在医学高职院校以及高职医学专业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研究。沈力等在探讨了基于医学特色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必要性的基础上,构建了“‘专业—课程—教学单元’基因链式医学特色课程思政融合体系及‘思政课程主渠道其他课程分渠道’的基因浸入式医学特色课程体系”⑤,旨在实现具有医学特色的“大思政”格局。顾润国等以菏泽医学专科学校为例,按照专业—课程—课堂分层次设计实施课程思政任务,围绕课程思政主题系统设计和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构建了基于资源库建设的“系统性、一体化”高职医学院校专业课程思政体系。
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研究的模式探寻也在该领域研究中占据着极大的分量。从已有研究来看,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两个方面。
一是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如张兆英等构建了基于微商的高职创业课程思政实践模式,旨在促使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端正创业意识以及养成良好的创业素质。李孟君针对高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特点进行课程改革,尝试构建了包含“‘一鸟两翼’(思政课本身以及课程的时效性和实效性特点)、‘三项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四个结合’(课程建设方案的设计体现与历史资料结合、与时政新闻结合、与专业导向结合、与地区特点结合)的‘一二三四’课程建设模式”⑥。陈荟洁等在“大思政”“强思政”的思维下聚焦育人队伍教育素养提升、教育方法与载体创新融合、全方位育人实践协同推进,继而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融合发展模式。鲍宇科以社区矫正专业建设为例,从课堂教学、网络互动、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等视角构建了高等职业教育“四维”协同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二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研究。如惠朝阳通过建设在线课程学习和校园文化育人“两大平台”,实施教师培育双带头人工程、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工程和特色活动创建工程等“三大工程”,打造课程思政“金课”品牌、一总支(支部)品牌、百名学生讲思政品牌等“三大品牌”,实现从“新学生”到“新员工”、“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到“课外实践”、“线下活动”到“线上引领”等“四大融通”,构建高职院校“大思政”课程育人模式。平静等针对“‘多元化’的教育主体、教育对象以及教学环境,在深入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以及企业实践课‘三课堂’课程思政教学不同特性的基础上,探索包括空间、双育人主体以及覆盖式涟漪圈构建的‘三全’育人有效路径,进而构建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以及企业实践课堂在内的‘三课堂’课程思政协同式育人模式”⑦。王丽华基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差异性原则、育人方向与育人步调一致同向同行原则,建构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
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研究者设计了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发展路径。
在宏观层面,尹颜丽等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面临着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德育资源整合融入不理想、教学方式缺乏融入性和个性化设计、思政育人环境缺乏针对性和连续性、思政培养效果的考核体系缺少统一协调机制等现实困顿,要从教师、教材、教法、教学环境与评价机制入手构建“五三”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予以解决。孔德兰等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在制度设计、载体选择、融入程度、教师队伍等方面存在不系统、不丰富、不紧密以及参差不齐等问题,应通过“系统推进课程思政贯穿人才培养过程,充分结合不同类别课程特点挖掘思政育人元素,不断丰富课程思政教学实现形式,持续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育人能力,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激励机制,保障课程思政建设成效”⑧。闾春飞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呈现出主体性疏离、过程性疏离、空间性疏离、体制性疏离四重教学限制,因而需要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从主体育人的共识、教学过程的共创、教育空间的共融以及体制机制的共建四个维度探索其实践途径。冯宝晶针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在思想观念、教育理念、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机制等方面的困境,提出应加强党委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强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设计、强化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深挖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及大力选树“课程思政”改革先进典型等建设路径。
有研究者以高职院校某一具体课程或专业为例展开分析。周萌梦认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程思政实施存在课程思政表面化、师资队伍兼职化、教学管理松散化、经费设施保障不齐等困境,随之提出了建立健全教学机构、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构建立体教学体系等改革策略。刘勇针对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管理目标不明确、学时难以保证、不能覆盖全体学生、教学管理存在随意性等问题,提出要根据课程的特殊性,进一步提升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不可替代性的认识,学会用好‘活页’教材,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循序渐进地做好课程建设工作”⑨。贺静在对高职旅游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指出,该专业存在的问题有“教师思政意识与思政教学能力不强、思政元素与专业课契合度不高、教学方法未能与时俱进、课程思政建设机制有待完善,高职旅游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应通过提高教师思政教学能力、深度挖掘专业课思政元素、引入思政教学内容、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等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⑩。
基于上述研究分析,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研究的理论性文献较少,大量的文献以发文作者所在高职院校的实践案例总结为主。从现有的研究主体来看,研究者多为高职院校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以及大量的管理者,虽然这类研究者本身身处高职院校教学和管理的最大实践之中,但是研究主体的相对单一也会使得研究领域人为过度窄化,研究的理论深度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研究的学术空间仍然十分广阔。
展望未来,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研究还应在加强理论研究与研究队伍多元化建设,以及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政策研究、评价研究和效果追踪研究等方面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实践研究占据该领域研究的关键性位置,这种结果与研究队伍的结构有天然的联系,以高职院校教师为主的研究队伍长期扎根实践,对于课程思政的问题、案例等具有全程参与性。因此,要从根本上破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理论研究不足的状况,首要的举措是加强科研队伍的协同建设,鼓励高职院校一线教师、管理者与国内高水平普通院校或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科研,以研究队伍结构改善、撬动、弥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理论研究薄弱的最大实际,做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研究“理实一体”发展,不断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研究的学理化水平。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除了学校教师主体的区别之外,尤为关键的是能够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的作用,强调校企“双元”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也有少部分研究提出需要从校内外师资队伍教学定位、师资队伍结构优化以及教师资源的吸收这三方面入手,重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当然,今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研究还需要注重探讨课程思政教师本身“思政”能力的建设、校企合作中企业指导教师(师傅)对思政教育把握程度等问题,真正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
目前大部分研究均是在政策的前提下去探讨教学实践中宏观的、中观的或微观的课程思政问题,而对于“政策是什么”“政策为什么”以及“为政策研究”的关注度不够。未来在开展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研究时,应注重厘清我国已有课程思政政策发生发展背景、逻辑,更要立足当下,深入探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政策的制定、课程思政政策的参与主体、政策工具、政策执行、政策评估以及政策文本等,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健康长效发展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
目前,无论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模式,还是体系建设,均缺乏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评价研究和效果追踪研究,容易导致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成为模式与体系建构者的“自说自话”,缺失实际执行效果的追踪评价。因此,需要加大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评价机制建设,以及构建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追踪机制,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完整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效能诊断技术,进而结合“点”“面”调查评估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实施的实际成效,注重课程思政的时效性与长效性。
[注释]
①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51.
②冯淑慧.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推进的三重逻辑[J].职业技术教育,2021(16):35.
③陈磊,张兴海.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进路[J].广西社会科学,2021(2):180.
④吕增芳.“三教”改革背景下“662-N61”课程建设体系构建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21):53.
⑤沈力,刘丽君,李小山,等.基于医学特色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体系建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1):77.
⑥李孟君.“一二三四”课程建设模式在高职思政课中的构建与运用[J].职教论坛,2013(6):81.
⑦平静,徐飞跃,王钢.现代学徒制视域下的高职院校“三课堂”课程思政协同式育人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9(11):88.
⑧孔德兰,王玉龙.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及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3):14.
⑨刘勇.“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阶段性目标的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4):58.
⑩贺静.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