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江,朱 荣,许 强,樊巧云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 a.公共管理学院;b.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连云港 222006)
教育乃国之大计,高等学校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必须注重立德树人,通过培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政治修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系统深刻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为推进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目前国内高校对于课程思政的内涵、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以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实践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笔者结合“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育环境、学习模式、教学评价等五个方面深入探讨“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效应,挖掘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把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各个教育教学环节,并提出相应实践策略,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协同效应研究,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思政教育改革、培养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高学生思政水平和综合素质等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价值。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相关研究没有明确使用“课程思政”或者“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1],尚未见到国外有关高校课程思政专题研究成果[[2],与之相似的是国外的价值教育[3]、道德教育[4]、公民教育[5]等,主要表现在以课程育人的理念和实践来展开相关概念的教育[6]。美国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化,集中体现在通识教育[7]。英国有关的课程教育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一个好的公民,注重将宗教、道德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融入各种课程中[8]。德国高校主修课程要求学生从哲学、历史学等角度来发散思维,进行深入探讨,同时以考促学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9]等。总之,国外的这些相关研究也对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10]。
近十年来,课程思政引起了大量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课程思政研究可以说方兴未艾。根据中国知网的检索结果,截至2023 年7 月31 日,与“课程思政”直接相关的学术期刊文献达43 713 篇,学位论文达846 篇;与“高校课程思政”直接相关的文献共10 677篇,学位论文达427 篇。课程思政研究呈现多样化、精细化特点,一些专家学者对课程思政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姚晓玲[11]、吴晖霞[12]、虞剑英[13]、张红娟[14]等结合相应的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探讨和实践研究;二是刘玉秋[15]、高晓峰[16]、郭根[17]、殷冀飞[18]等的课程思政理论内涵研究;三是史林[19]、马金虎[20]、王文[21]、石岩[22]等的课程思政建设问题研究;四是熊智伟[23]、陈玉和[24]、姜韶华[25]、田俊[26]等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等。这些研究为更好地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从而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正确价值引领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上学者对高校课程思政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丰硕的成果,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做出了有益的贡献。但很多学者都是从思政课程探讨和实践、理论内涵、建设问题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相对来说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而且在实践中,一些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某些学科教学内容偏重实践技能,缺乏思想内涵,特别是思政教育与学科教育之间还缺乏有效的协同。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而且也阻碍了高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所以笔者尝试运用协同效应理论,结合“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把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作为一个协同育人的有机整体,形成协同效应,产生协同育人合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效应是指通过课程思政教育,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学科知识的协同发展,其内涵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课程思政教育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科教育中。在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教师通过知识讲授、举例分析、案例讲解、社会实践等多种方法,深入讲解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推动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学习和理解,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通过课程思政教育,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课程思政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人文关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此外,还要注重大学生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具备一定的担当精神,为将来的就业与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思政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的就业与创业需求。课程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就业与创业的政策,促使他们努力学习技能和知识,以便在将来的就业与创业中勇于担当,抓住机会,接受挑战。
高校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971 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提出了协同的概念,1976 年,他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并发表了《协同学导论》等著作,协同论认为整个环境中的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27]。课程思政协同效应把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作为一个协同育人的有机整体,对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协同所产生的整体性的作用和效果进行分析,从而形成协同育人合力[28]。目前,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的思政课程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上述课程着重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其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帮助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二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三是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主阵地,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国际形势,激发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四是提升理论思维,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精神,高校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高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除了思政课程外,其他各类课程还有人文素质类课程、身心健康类课程、职业规划创业能力类课程、逻辑思维计算统计能力类课程,以及专业核心能力类课程等。其中职业规划创业能力类课程有“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该课程结合当前就业形势和政策,把职业生涯与就业创业指导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全面、系统地提升大学生的职场竞争力。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和人生。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实现人生价值。
课程思政建设协同效应研究是指通过研究协同育人合力,探索如何通过课程来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科学素质、职业素质。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融入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然而,单纯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中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还需要考虑课程与思政的协同发展。课程思政建设协同效应有五个维度:一是课程设置与思政教育目标协同,二是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目标的协同,三是教学环境与思政教育目标的协同,四是学习模式与思政教育目标的协同,五是课程评价与思政教育目标的协同。笔者以“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为例,绘出课程思政建设协同效应模型逻辑图,见图1。通过五个维度的协同,从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科学精神、职业素养几个层面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把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各个教育教学环节,从而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
图1 课程思政建设协同效应模型逻辑图
课程思政协同效应把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作为一个协同育人的有机整体,通过融合资源,以形成协同育人合力。为此,需要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育环境、学习模式、教学评价五个维度构建与思政教育目标的协同效应。
通过研究不同课程设置对于学生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探索合理的课程设置方式,使课程与思政教育目标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通过整合思政课程和学科课程来实现协同效应。例如,在“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块六个项目中,可以增加一些思政元素内容,如在“开启创业之旅”项目中,增加“人文精神、团队协作、创新精神、创业精神、主动学习、乐学善学”等思政元素;在“心怀创业梦想”项目中,增加“坚定信念、吃苦耐劳、脚踏实地、持续学习、自主学习、勇于探究、善于总结”等思政元素;在“创业机会识别”项目中,增加“精益求精、承担风险精神、探索精神、批判精神”等思政元素;在“创业团队组建”项目中,增加“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奉献精神、进取精神、勤于反思”等思政元素;在“创业方案探索”项目中,增加“严谨治学、学做相融、实践创新、善于沟通”等思政元素;在“创业扬帆启航”项目中,增加“家国情怀、追求理想、开拓视野、团结友爱、爱岗敬业”等思政元素,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了解社会的各种问题,提高思想政治素养。
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是实现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目标协同效应的关键。在“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中,课程思政建设应注重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例如,课程强调了创业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并通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市场,提高学生的风险意识和判断能力,进而引发学生对于风险与收益的思考;课程强调了创新和创意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引领学生了解和认识创新对于经济和社会的重要意义;课程强调了事业心和责任感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环境方面,可以营造一个鼓励协同教学的环境。课程思政建设协同效应要求教育环境要有利于思政教育的开展。学校要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支持,鼓励教师参与思政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思政教育活动和平台,营造浓厚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教育环境与思政教育目标的协同效应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学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要贯彻落实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在政策上加强协调配套,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条件保障。二是加强对教师的思政教育培训,提高他们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的能力和水平,例如,可以线上线下参加教育部、教育厅组织的各类教师思政教育培训,如教育部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系列专题研讨会等,通过参加学习,聆听国内专家对课程思政的解读以及经验的介绍,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课程思政内涵以及课程思政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三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探索教师教学与思政教育目标的协同关系,为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相应的教学手段。四是在校内或兄弟院校之间开展学科教师和思政教师的互动交流活动,互相学习,使得学科教师能够了解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向思政教师学习教学方法和思想教育的技巧,增强自己的思政教学素养。
思政教育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学习则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关注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将所学知识与思政教育目标结合起来,以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学习模式除了课堂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还要注重对学生提高自我认知、自我定位和自我提升方面的培养,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在“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中,一方面学生要积极主动参与各类创业活动,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课程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职场素养和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个人能力。所以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思考和实践,可以将思政教育中的价值观贯穿自己的学习和行为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课程评价与思政教育目标的协同效应是通过课程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进行评估,探索评估结果与思政教育目标的协同关系,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效果和学科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能力。为了激励学生学习与思政教育目标的协同发展,评价机制需要优化,要将思政教育所强调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奉献精神、爱岗敬业、家国情怀等因素纳入评价体系中。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是否科学是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建设的重要前提条件,可以运用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建设指标进行筛选,有利于克服评价指标构建的主观性。评价方法可以采用上级评估、教师评估、同行评估、学生评估以及用人单位评估等方法,也可以运用行为锚定等级量表法等。通过对课程思政建设协同效应的评估,了解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的提高情况,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课程思政建设,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政治素养。
本研究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构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育环境、学习模式、教学评价等五个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协同效应模型,结合“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从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科学精神、职业素养几个层面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把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各个教育教学环节,并提出相应实践策略,使“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协同效应,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实现全面协同育人,实现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熏陶和价值引领,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