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科创“主引擎”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滁州市科技创新工作主要做法和经验启示

2023-02-03 19:11崔道成奚海兵高旭东
安徽科技 2023年12期
关键词:滁州市科创科技

文/崔道成奚海兵 关 闯 耿 美 高旭东

[1.安徽省科学技术厅;2.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省科学技术档案馆);3.滁州市科学技术局]

滁州市2022 年获省政府创新驱动发展督查激励,在2023 年全省二季度“赛马”评议中拔得头筹,经济运行连续6 个季度位居全省第一。滁州市科技创新异军突起的背后,有哪些经验做法值得学习借鉴?近日,安徽省科学技术厅赴滁州市有关园区、新型研发机构、企业、科创平台等进行了调研座谈,梳理总结滁州市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的好经验和好做法。

一、总体情况

近五年来,滁州市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和主观作用,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旗帜性抓手,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线,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创新体系建设为支撑,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加速科技赋能产业发展,2022 年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地区生产总值连续5 年稳居全省第3 位,实现科技创新“四个位居前列”。

科技创新实力位居前列。滁州市2019—2021 年科技创新指数分别居全省第5 位、第4 位和第3 位,连年进位、不断攀升。天长市和全椒县2021 年县(市)科技创新指数分列全省第2 位和第3 位。

企业主体数量位居前列。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2018 年的341 家增加至2022 年的1045 家,总量居全省第3 位;A 股上市企业累计达14 家,居全省第3 位。

科技产业融合位居前列。2018—2022 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从8.3%提升至10.3%,位居全省前列。2023 年二季度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8.2%,居全省第3 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从25.7%提升至44.6%,从全省第8 位升至第5 位。

开放创新位居前列。持续深化与沪苏浙等地区的对接合作,全市共有中新苏滁高新区等跨省合作园区8 个,数量和体量均居全省第1 位。

二、主要做法

滁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有关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统筹谋划推进、积极实践探索、不断迭代升级,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和举措。

1.高位推

(1)高规格统筹。成立市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担任组长,常务副市长任办公室主任,在市科技局设立市创新办,成员单位囊括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单位,统筹推进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全市8 个县(市、区)科技部门均为单列,主要负责同志平均年龄42 岁,其中有7 个科技部门设置了二级机构。天长市科技局行政编制20 人,在岗职工达30 人,超过了部分省辖市科技局,为工作落实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

(2)高质量谋划。以市委、市政府名义相继印发实施《滁州市实施四大工程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滁州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若干举措》,形成国家创新型城市“指导文件+支持政策”的顶层设计。

(3)高效率推进。将科技创新工作考核作为全市仅保留的两个专项考核之一,连续六年对县(区)开展科技创新考核,查找短板,精准发力。每年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新春第一会”,表彰奖励科技创新综合考评前三的县(市、区)、园区等。

2.真金投

(1)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重点保障事项和战略投入重点,市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由2018 年的10.9 亿元跃升至2022 年的15.9 亿元,财政科技支出占市公共财政支出比例达3.1%。

(2)提升科技投入效能。加强科技专项资金统筹,2022 年,全市8 个县(市、区)科技部门实际统筹支配资金达1.7 亿元,其中市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达6790万元,居全省前列。全市R&D 经费投入总量由2018年的43.1 亿元提升至2021 年的67.7 亿元。

3.品牌聚

2017 年以来,滁州市着力打造滁州高教科创城,按照“六个一”工作法,即“一人才(团队)一项目、一院校一基地、一平台一产业”,探索“高教+科创+产业”相融相生新模式、新生态。

(1)“大手笔”推。整体规划面积30 平方千米,累计投入70 多亿元,已成为引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科创品牌。

(2)“大规模”建。已初步建成三大片区:汇智湾片区、无人系统智能制造示范区和南工大研发区,约5平方千米,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生产、生活类创新创业载体达200 万平方米。

(3)“大项目”落。累计签约落地34 个亿元以上项目,招引博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115 名,南京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等高校院所,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中关村发展集团等创新主体,以及丰树现代综合产业园、华云大数据、东洲电子等项目纷纷入驻,引进和孵化初创型科技企业300 多家。入驻久盈超滤净化机及中空纤维超滤膜制造、南航先进直升机研发制造等成果转化项目23 个,实现年产值约10 亿元。

4.积极引

(1)“定向”招引。针对科教资源不丰的现状,滁州市前些年根据当时经济实力和企业需求,把引进大院大所“定向”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作为工作重点,将每年引进2 个大院大所产学研合作项目作为对县区考核的重点内容,支撑企业创新发展。

(2)“多元”招引。近两年,滁州市已迭代将科技招商作为主攻方向,紧扣光伏、智能家电、汽车及装备制造等“八大产业链”,按照“一个产业链、一个研发平台、一支基金”机制,着力招引大院大所“多元”共建共享高水平科创平台,相继招引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大院大所大企,建成上海工程技术大学5G 人工智能研究院、南京大学天长新材料与能源技术研发中心等省级科创平台247 家。其中,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由本地龙头企业安徽光智科技有限公司牵头,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广东先导稀材股份有限公司等上下游高校院所和企业“自由组队”,成功揭榜组建了先进光电子材料及系统安徽省产业创新研究院。

5.全力帮

(1)政策上给予倾斜。出台研发投入奖补政策,2022 年对研发投入百强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10%的企业奖补2300 万元。推动科技政策应享尽享,2022 年度,滁州市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企业1626 户,累计金额67.5 亿元。

(2)项目上倾力支持。设立实施八大产业链强链补链攻坚项目、创新创业资助项目等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00%用于支持企业科技创新。

(3)服务上精准高效。在全省率先成立市县两级企业服务中心,建立“企业家绿卡”等帮扶机制,开设12345 热线“企业诉求1 号键”话务端。市科技部门组建9 个服务团,主动靠前服务,对口包保县(市、区)和园区。选派双链专员、技术经理人190 名,服务解决企业技术需求。创新开展“遍访企业、助企纾困”“深入联企、深度助企”系列帮扶活动,让企业家安心创新创业。

(4)行动上双管齐下。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和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两清零”行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分别达1045 家、1125 家,均居全省第3 位。亿元以上无研发活动清零企业115 家,5 亿元以上无研发机构清零企业32 家,分别完成目标任务数的92%和84%。

6.持续改

(1)创新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天长市紧紧围绕“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紧密结合,历经多次迭代升级完善,探索出“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市场阅题”政产学研合作的“天长模式”,已实施128 项政产学研合作项目并实现产业化,带动企业研发投入10 亿元,新增产值50 亿元,有力地推进光电缆、制造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转型升级。该模式2021、2022 年连续被列为安徽省十大改革案例,2023 年被中央改革办《改革情况交流》刊载推广。

(2)创新科技人才招引新品牌。天长市连续举办了31 届的人才科技节,是该市集聚创新资源的又一张靓丽名片。滁州市组建副处级事业单位滁州市创新驱动发展研究院,正在探索“企业下单、政府招引、编在研究院、干在企业”的新机制,着力解决高层次人才招引难问题。

(3)创新科技人才服务企业新模式。来安县积极对标长三角先进地区,不断探索帮助企业创新升级新路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副总”模式。2022 年为企业引进科技人才19 人,开展各类培训178 次,解决企业技术需求83 项。

7.积极融

(1)招才借智汇人才。大力实施新时代“满天星人才计划”,近三年引进高层次人才1200 多名,其中60%来自长三角地区,获评“全国最佳引才城市”。2019年引入的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孙轶民(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创办了工大开元环保科技(安徽)股份有限公司,2023 年预计销售收入超3 亿元,并“以才引才”引入南京工业大学多位高层次人才,围绕环保产业上下游开展“集聚式”科研攻关。举办“星耀滁州·会客虹桥”系列活动,在长三角等先发地区建立了10 家“人才研发飞地”,实现“创新研发在外地、产业落地在滁州”。

(2)共建园区联动发展。先后建设中新苏滁高新区、南京经开区凤阳省际合作园、江宁- 明光合作产业园、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定远合作产业园,形成“1+3”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发展格局。深化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与南京市相继共建顶山- 汊河、浦口-南谯、天长- 六合、明光- 盱眙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4 个,率先实现毗邻南京江北新区扇形区域整体融合。

(3)共享共用创新资源。加入长三角创新创业发展联盟和“双创券”试点区域,近期与上海市杨浦区、徐汇区签署合作协议,开展“科创+产业”战略合作,嫁接更多长三角创新资源,加速融入长三角科创共同体。

三、经验启示

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已经逐渐成为滁州市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滁州市的很多经验做法并不神秘,关键是要真抓实干,其他地方可学可做。

1.突出顶格统筹,“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

真重视,滁州市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和加强科技创新工作,成立了高规格的市科技创新领导小组,顶格谋划、顶格协调、顶格推进,构建了权威高效的指挥体系,为统筹凝聚全市各方面科技力量提供了组织保障。真统筹,在具体工作层面,紧紧抓住顶层设计指引和专项考核落实“首尾两头”,初步形成科技创新“顶格推进、统筹发力、同步考评、上下联动”的“一盘棋”工作格局。真投入,在市委、市政府顶格推进下,滁州市持续加大“真金白银”科技投入,配齐配强科技系统队伍力量,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2.突出科技招商,做大增量做强变量

滁州市和省内大多数省辖市一样,科教资源并不丰富,但滁州市充分运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打造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力量,为企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真金白银打造“大平台”,滁州市投入70 多亿元建设的滁州高教科创城科创品牌,充分发挥标杆引领作用,正成为集聚吸引各类创新资源的“强磁场”。市场逻辑谋事干事,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从多年前的招引大院大所“定向”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到现今的招引大院大所“多元”共建共享高水平科创平台,及时调整科技招商的重心,增强了科技供给,为全市科技创新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3.突出企业主体,以系统性思维扶优培强

滁州市着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从政策、项目、服务、行动等全流程,给予企业系统性扶持,统筹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实现高新技术企业“五年三倍”良好成效。政策上,除加计扣除等普惠政策,滁州市还出台了企业研发投入奖补等特色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研发活动。项目上,100%全部用于企业科技创新。服务上,有机构有渠道,率先设置市县两级企业服务中心,组建企业服务团,发放“企业家绿卡”,开设“企业诉求1 号键”,打造出“让企业家有感”的营商环境。行动上,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两清零”行动,推进全市科技企业增量提质,为构建企业为主的科技创新体系打下基础。

4.突出改革创新,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

滁州市继承和发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不等不靠,自己想办法,脚踏实地去实践,结合自身发展基础和产业结构特点,先后探索实践出“天长模式”“科技副总”等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新举措、新机制,让企业等创新主体享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科技改革成果和效益,不断塑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5.突出开放创新,从更大空间内配置创新资源

滁州市是安徽省的“东大门”,不仅在“南京一小时都市圈”内,也是“合肥经济圈”和第一批长三角经济圈成员。虽然在区域上具有一定优势,但是滁州市坚定不移推进开放创新,着眼从更大空间内配置创新资源,按照主动靠上去、全力融进去的要求,精心谋划、主动出击,无论是实施“满天星人才计划”、举办“星耀滁州·会客虹桥”系列活动、设立“人才研发飞地”,还是共建跨省合作园区、“双创券”通用通兑等,汇聚创新资源“为我所有”和“为我所用”方面均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面拥抱、加速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大局“借船出海”提供了示范借鉴。

猜你喜欢
滁州市科创科技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习作点评
Mother's hands
习作点评
科技助我来看云
浅析如何提高滁州市城市防洪标准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