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探讨

2023-02-03 16:36:10白松科
人才资源开发 2023年13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文旅人才

□白松科

推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人才培养是其中的关键动力和根本保障。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旅游人才发展报告(1949—2021)》显示,我国旅游人才的培养既符合旅游业的发展需求,又符合时代的需求。但是,在“大众旅游”时期,人才的短缺和供需的错位一直是旅游产业面临的难题。如今,旅游业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因此,对人才进行有效补给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更是政府、企业、组织机构和院校所关心的重点和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文旅融合背景下面临的新要求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与发展,文旅产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随着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必然急需大量的旅游管理人才。国家旅游局办公室发布了《十三五旅游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加强旅游人才工作的政策和措施,并实施多项人才培养工程,如“万名旅游英才计划”“中高级导游云课堂研修项目”等。而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人才战略、人才政策、人才培养的方法与模式等问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产生了许多新的方向,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文旅融合新形态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供给提出新的要求

文化和旅游各有内涵、各具特色,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两者的有机融合使原有单一产业内涵发生系统性变化与拓展。高等院校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场地,对旅游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高等院校往往受到单一产业管理体制的影响,难以就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新形态培养旅游人才,且滞后于其他行业的创新和发展,这是目前推进文旅融合发展需要重视的问题之一。如今的旅游市场急需懂得相关文化知识和具备旅游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

(二)产业环境变革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内容提出新的要求

文化和旅游业的产业发展环境正在不断变化,这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衍生了很多的高新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极端等,这些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旅游产业的智能发展要求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因此,高等院校应全面把握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在“十四五”期间,根据旅游产业的发展动态和旅游相关单位对人才的需要,实施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

(三)产业功能变革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提出新要求

文旅融合新形态是我国新时期的选择,其目的在于加强和彰显文化自信,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与旅游资源相结合,既可以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又可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旅融合可以提高旅游的文化品位和旅游的吸引力,进而推动旅游产业大发展。同时,文化和旅游的产业功能也逐渐从单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变为帮助大国外交等综合功能。文化和旅游产业功能的变革要求高等院校适应文旅融合的新形态,培养出具备融合理念新思维、前瞻性、有创新思维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二、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

在新时代,高等院校的培养既要顺应信息化潮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契合于服务行业价值创造的核心需求。文旅融合既可以提高旅游的文化品位,又可以提高旅游的吸引力,进而推动旅游业的大发展;推动文化的有效交流,进而实现文化的大繁荣,最终实现两大产业的转型升级。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政府和公共管理人才

目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比我们历史以往任何时刻都渴求人才、需要人才。政府和公共管理人才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我国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和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我国文化和旅游的政府和公共管理部门运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推动公众的参与,构建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文化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出一批既懂得政府和公共管理,又对文化和旅游的独特规律熟悉,同时还具有较高的公共管理水平和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培养文化和旅游的政府和公共管理人才,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通过科学的人才培养,才能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二)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

旅游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综合了餐饮、食品营养与卫生、地理、历史等知识,设计的内容包括旅游区前期规划、旅行社管理和饭店及餐饮管理等同旅游相关的各个方面。因此,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非常重要的。首先,高等院校可以与旅游企业、景区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学生可以在实践教学基地中学习和实践,了解旅游行业的实际运作情况。其次,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如实地考察、实习、实训等。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然后,高等院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所需的资源,如旅游管理软件、模拟实验设备等。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旅游管理知识。最后,高等院校应该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估和反馈,这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

(三)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旅游人才,发扬中华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文化是灿烂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之所在,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之所需。工匠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的是对工作的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态度和精神。然而,我国旅游业一线高技能人才非常缺乏,具有工匠精神的服务人才较少,现有技能人才存在教育年限偏短、知识水平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中国旅游人才发展报告(1949—2021)》显示,导游队伍和A 级景区就业人员中一线高技能人才占比较少。因此,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中华文化意识的旅游人才,是提高服务质量、推动旅游业发展、发扬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而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中华文化意识的旅游人才,高等院校可以针对现有技能人才教育年限偏短、知识水平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加强教育培训,延长培训时间,提高培训质量,注重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应加强对中华文化的教育和传承,让旅游人才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高等院校还可以加强国际交流,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旅游服务理念和经验,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同时,要积极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旅游资源的优势,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和旅游业的发展。

三、结语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当前,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我国旅游产业面临巨大的现实挑战,这不仅给理论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也给理论创新带来了巨大的空间。文化和旅游理论研究是一门应用学科,应紧跟产业实践的脚步,依据产业需求进行人才的培养,进而促进理论创新,助力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文旅人才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1:52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金桥(2021年9期)2021-11-02 05:54:28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金桥(2021年1期)2021-05-21 08:22:00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金桥(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30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文旅照明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