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
——以南通职业大学为例

2023-02-02 07:51周开俊周小青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高水平岗位实训

周开俊,周小青

(南通职业大学 a.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b. 教务处, 江苏 南通 226007)

高职院校专业群是随着现代产业发展需求演变而产生的专业集合体,是高职院校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培养人才的适用性。因此,《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将专业群建设作为“双高计划”的关键内容之一。该计划遴选了50 所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47 个高水平专业群,并要求高水平高职学校完成建设2 个专业群的任务。此外,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也把建设省域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作为推进高职专科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目前,第一轮“双高计划”建设即将期满,但在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动态适配、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校企深度对接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南通职业大学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的建设为例,探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路径,以期为下一轮“双高计划”建设和全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需求背景

1.1 党和国家的新期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且特别强调培养的是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因此,专业群人才培养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优培的教育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这个中心环节,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开齐开足各类公共课程,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

1.2 产业转型的新要求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正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新变革推动下,人工智能、大数据、5G、量子科技、区块链、柔性电子、生物科技等新技术不断突破,且与制造业深度渗透融合。制造业技术体系、生产模式和价值链正在发生系统性再造,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业态、新设备层出不穷,制造企业正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快速发展[1]。另外,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企业“走出去”加速实施,我国的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企业国际化程度日益提升,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和产业快速转型升级对智能制造岗位人员的知识、技能和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单一劳动、重复劳动逐渐由机器换人完成,智能制造岗位人员需要掌握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专业知识,不仅要掌握某一方面技能,还要能对多台机器乃至整条生产线进行监控、调试和维护,对机器人进行训练、编程和调试等[2]。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复合技术技能水平成为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新考量标准。

2 与国内同类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差距

南通职业大学基于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智能装备产业覆盖领域相容,智能设计与制造、智能设备控制、智能设备维护等工作岗位相关,智能控制技术共用,现代装备制造技术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共享的条件,组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群内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等5 个专业。

该专业群建设基础深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是与学校共生共长的专业,至今已有50 年办学历史,先后获评江苏省首批特色专业、央财支持提升服务地方经济能力重点专业、江苏省高水平骨干专业、国家骨干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先后获评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群、江苏省高水平院校专业集群、国家“双高计划”申报专业群和2021 年江苏省高水平专业群。专业群依托国家生产性实训基地——现代装备制造技术公共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社会服务、校企合作等方面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形成了专业特色和区域性品牌。

然而,与国家“双高计划”专业群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即使与江苏省同类高水平专业群相比,在主持职业教育国家资源库建设、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等指标上也不占优势。该专业群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产教融合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差距:一是产教融合不够深入,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链的协同仍存在一定偏差,专业动态更新速度不快,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引入反应不够灵敏,专业群课程体系更新不快;二是人才培养模式亟须更新,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项目受疫情影响出现了停滞,现场工程师项目仍在探索过程中,整合企业资源为教育所用才起步;三是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社会服务能力不够强,缺少大师、工匠和领军人物。

3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路径

3.1 绘制产业链全景图,建立“市场需求+建设水平”的动态调整机制

从人才培养供给改革入手,围绕产业群办专业群,围绕产业链建人才链,深化产教融合,全面对接产业需求[3]。

首先,摸清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所服务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链的企业组成和岗位群,以典型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全生命周期为时空主轴,以上、中、下游产业生产对象与产品服务之间的关系为纽带,对产品全生命周期所涉及的产业部门、企业群体及关键岗位加以系统梳理,绘制形成区域产业链全景图,并融入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计算机集成制造、绿色制造等新技术。

其次,根据学校的办学实际和专业发展方向,确定专业群服务面向的产业链段与岗位群,科学布局专业群,确保与区域产业需求高度匹配。

最后,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基本维度,开展招生和就业市场调研,建立由就业情况、用工情况、招生情况三个指标组成的市场需求评价体系;构建覆盖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社会服务、实践条件、教学管理、培养质量、国际交流和特色优势等十个方面的专业群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市场需求和建设水平两个维度的评价结果,对专业群内各专业进行评估,并对应采取品牌发展、加速发展、错位调整、分流淘汰、补充专业等对策,形成基于“市场需求+建设水平”两维度的“评价→调整→适应→再评价……”全过程动态调整机制,使专业群调整更为科学有序,产业需求对接机制更加有效,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

3.2 锚定“三型”人才培养目标,“三会四审”系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和区域行业企业需求,结合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确定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技术技能型、复合创新型、国际视野型“三型”人才培养目标。“技术技能型”指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职业道德和新时代工匠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智能制造过程性知识及必需的数学基础和理论知识;具有安全、环保、质量意识;经历必要的职场化训练等。“复合创新型”指具有两个或以上专业领域知识或创新技能;能应用专业技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具备独立思考、沟通合作、信息采集、自我反思能力等。“国际视野型”指在达到“技术技能型”和“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地理、历史及文化;具有境外实习经历;获得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等。

为把“三型”人才培养要求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对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系统修订,形成“三会四审”修订机制,理顺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的整体流程,做实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的各项工作。“三会”指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指导会、职业能力分析示范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会。指导会邀请国内领军高职院校的负责人对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剖析指导;示范会邀请全国职教专家、区域行企一线专家与各学院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共同研讨;推进会由校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围绕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话政策、谈思路、说观点、提要求。“四审”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议、校外同行专家评审、教学委员会审核、学校党委会审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中行企专家成员应超过50 %,以便充分吸纳行业建议;专业群建设方案按专业大类送省内外同行专家评审;教学委员会侧重检查企业和同行专家提出意见的整改情况;党委会侧重把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情况。

3.3 依据专业群岗位能力需求,优化“五段”课程体系

依据智能设计与制造、智能设备控制、智能设备维护岗位能力需求,基于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构建“素质为先、能力本位、实践导向、岗位课程统整”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了“通识基础课程→专业基础(群平台)课程→岗位融合课程→专业拓展课程→职场过渡课程”体系框架,实施大类培养,共享通识基础课程和专业群平台课程,提供岗位融合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职场过渡课程三次选择,实现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的三次递进[4]。

该课程体系突出思政引领,五段课程均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红色文化、丝路文化等教育,强化学生的“德”和“职业素养”。专业基础(群平台)课程和岗位融合课程通过岗位统整技术,综合技能等级证书要求和岗位能力要求,并将之融入课程内容,强化学生的“技”。专业拓展课程以专题形式融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等新技术,跨专业、跨学院、跨大类进行专业视野和专业技能拓展,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复合跨界培养。职场过渡课程依据学生就业和成长需求,设计了若干套餐模块供学生选择:有求职需求的可进行企业实践项目或创新创业项目实习;有升学需求的可选择继续学习深造。特别开设境外岗位实习课程,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积累岗位过程性知识和技能。

3.4 深化产教融合,优化整合校内外实训基地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推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关键举措。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需要引入企业优势资源,打破体制机制壁垒,整合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专业群内专业的相互融合、教学内容与企业项目的深度融合、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的深度融合[5]。

一是整合校内实训资源,建设校内实训集成平台。根据“课堂与车间对接、培训与工种对接”的思路,依托专业群现有实训资源,建设“一平台、一中心、一基地、一学院”(即现代装备制造技术产教融合实训平台、施耐德电气南通培训中心、教育部中兴通讯ICT 行业创新基地、阿里巴巴培训学院),以此开展专业群实训体系建设,形成专业群实训集成平台(图1)。

图1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实训集成平台

二是按照工作岗位能力要求,强化校内实训子平台功能。“一平台、一中心、一基地、一学院”采用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产教深度融合模式,完成智能制造相关的实验实训、人员培训、技术服务等任务。现代装备制造技术产教融合实训平台主要支持数控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机电设备操作与维护等实训,对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等专业岗位能力培养需要。施耐德电气南通培训中心主要支持PLC 控制、组态控制、电气自动化和低压电气控制等实训,对标电气自动化技术和新能源汽车技术等专业岗位能力培养需要。教育部中兴通讯ICT 行业创新基地主要支持工业机器人、云计算、移动通信等实训。阿里巴巴数据中心培训学院主要支持IT、物联网技术设施运行维护、管理系统开发、智能控制软件系统开发等实训,对标群内各专业岗位能力培养需求。子平台功能对接企业真实岗位工作任务,相互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协同满足专业群课程体系模块化组合的要求。

三是对接工作岗位,建设“一专多能”校外实训基地。针对智能设计与制造、智能设备控制、智能设备维护三个工作岗位,各选3~5 家地区智能装备典型制造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重点建设。建设过程中力求满足一专多能的要求,即在重点满足某个工作岗位实训要求的基础上,尽量兼顾其他工作岗位实训项目的要求,以实现群内专业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训练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校外实训基地成为训练学生专门技能、培养拓展能力和综合能力的主要场所。

3.5 “技能大师”领衔,建设校企混编教学团队

长期以来,制约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之一是教师技艺不精,实践水平欠佳,难以真正发挥培养学生核心技能的关键作用。为此,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要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引进行业企业技能大师,全面推进教师专业发展[6]。

一是引培并举。将企业能工巧匠和技能大师引入学校、引入课堂。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采取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等方式培养青年教师,举办教学观摩、技能比武、沙龙研讨、技术攻关等活动,带动校内教师快速成长。

二是以赛促教。将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作为“技能大师”关键工作任务之一,激励“技能大师”指导传承精湛技能,有效提高参赛队伍的信心和水平。进而以大赛理念和经验促进专业课程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全面推进专业群内涵建设。

三是建设团队。在提升个人能力的基础上增强团队能力。“技能大师”领衔申报省级“青蓝工程”教学团队、省级科技创新团队、省级名师工作室、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等项目,吸引更多教师参与教学建设,形成一系列优秀教学团队,最终全面提升专业群教师的“三教”改革能力。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在当前专业(群)建设的基础上找差距、明目标,以发挥高水平专业群示范引领作用为目标,从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训实践、教学团队等多方面发力,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高地。

猜你喜欢
高水平岗位实训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