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峰
把看似平常、人人都知道的概念讲清楚,是学术研究中最难的工作之一。在中国文化艺术尤其是书法的语境下,『书如其人』就是这样一个重要而难以说清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刘熙载的《书概》,所谓『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不过,『书如其人』思想的出现要早得多。西汉扬雄就提出了『书为心画』,唐代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元代郝经的『书法即心法』,明代项穆的『书法乃传心』等,都为『书如其人』命题的正式提出作了观念和理论上的铺垫。那么,『书如其人』的内涵究竟是什么,这一命题在古今中西的艺术思想坐标中处于何种位置,对于当代书法乃至艺术建设又有何种价值?哲学博士张利国先生新近出版的《『书如其人』思想研究》(线装书局,二0二三年)作了严谨清晰而富有现实意义的解读。
在思想演变中阐明『书如其人』的理论内涵。张利国博士毕业于中央党校,本书是在他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全书共分四章,分别论述『书如其人』的内涵以及『书如其人』的哲学观、生命观、审美观。通读全书,可知作者的全部论述建立在书法艺术实践和理论评论的基础之上,但又跳出了书法本身的局限,从整个文学艺术以至于美学思想的大视野中加以考察。而且,作者充分考虑到中国传统艺术『书画同源』『诗书一家』的特性,认为『文如其人』『诗如其人』『画如其人』『书如其人』,可归纳为『艺如其人』,在此基础上,立足历史文献的梳理,对『艺』和『人』的关系作了思想史意义的研究。
他指出,在不同历史时期,『艺如其人』命题虽都指向艺术和人品之间的关系,『艺如其人』中的『人』却因历史时代、主流思想的变化而各有其内涵侧重。先秦主要集中在道德修养、心志性情,两汉主要是道德水平,到了魏晋南北朝则重在气质才情。可见,这一命题中的『人』是一个综合概念。『艺如其人』实际上包含了三层逻辑结构,即哲学、文学是内在的思想修养,书法、绘画是外在的艺术表现,人是连接内在与外在的桥梁纽带。
具体到『书如其人』,作者发现,历代文人更加看重『心』对于笔的驾驭,也就是所谓『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唐代虞世南在《笔髓论》中说,写字时要『收视反听,绝虑疑神,心正气和』,如果『心神不正』『志气不和』,字就不可能写好。值得注意的是,当『书如其人』这一观念和不同思想流派相结合,便会在内涵上出现微妙的变化。柳公权依据儒家思想明确提出『心正则笔正』,郝经则在佛道两家的影响下,提出『书法即其心法』。
在这些扎实而要言不烦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作者对书论中重要观念的分析细致而妥帖,如同高明的古籍修复师,把被历史岁月粘连在一起的观念逐层揭开,让人窥见思想之本意。正是在这样的方法论指引下,作者一方面对『书如其人』做出了清晰的界定,即『书』的内涵主要包括技法、章法、墨法、格调、形质(筋骨血肉)、神采、气息等;『人』的内涵主要包括心性、情性、人品、学识等方面;另一方面又对其相关命题做出了富有新意的阐发。比如『无意于佳』『心手合一』是古来众多书家向往和追求的状态,苏轼就说过『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并以怀素为成功个案。对于这种可求又不可强求、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境界,作者在老庄哲学那里找到了思想源头,他指出苏轼品评怀素时说的『没人之操舟』即出自《庄子》,而郝经所说的『不知书之为我,我之为书』,也同样源自老子『无为』『无欲』、庄子『物化』等思想。类似论述在书中还有很多,无不提示读者从文化的、历史的角度看书法和书论,才能了解其真谛。
在文化视野中探究『书如其人』的思想要义。如前所述,作者始终坚持以大文化的观念考察书法理论和概念,在书中从哲学观、生命观、审美观三个层面对『书如其人』作了进一步阐发。
在哲学观方面,作者紧扣书法与心性的关系,对『睹迹明心』『观书知人』『心画传神』等命题作了细致辨析。比如,针对宋人书论中常见的『想见其人』的说法,指出其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指看到书法被其魅力所感召,想见到本人;第二层是指透过书法见识其人品、风采,窥见其内心世界』。史载,黄庭坚看到颜真卿赴死前的壁间题字,感动流涕,『如对生面』。实际上,也正因为书法中包含着哲学精神,才成为文人共鸣共情的纽带。这就提示我们,古代书论对『心』的强调,不仅在书法创作论、鉴赏论上有其价值,对于书法教学论同样颇有启发,所谓『书者心学』,书法艺术的传续,不仅是技巧的模仿和延续,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傳扬,故而王阳明认为对着古帖临习,只能得其形,若想得其神、得其妙,则须从『心上学』。
在生命观方面,作者指出,书法作品不仅是纸上的线条艺术,而且表现为『一个立体的人』。『外层展现出人的生命形质(筋骨血肉等),内层展现出人的生命精神(精神气质、心志性情、格调修养等),可视的生命形质反映出抽象的生命精神,他们之间反映出外在与内在的统一。』古人多以生命现象类比书法,比如张怀瓘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我认为,这不仅是一种视觉比喻,而且是对书法中灌注的书家精魂生气之揭示。作者把构成书法的每一笔、每个字称为『生命共同体』,实在是再贴切不过了。在此基础上,再来品读古人『筋骨血肉』的书法品评,自然更能体会其要义。对于神采、气韵等看似玄而又玄的概念,也会多一份理解。
在审美观方面,作者站在真善美统一的高度,对书法中的求真精神和尚善追求作了专门的分析。他提出,『艺术可以「造乎自然」。因此,做作不是艺术,艺术重在求真,而求真的主体是「人」。「书如其人」审美观恰恰实现了求真与求美的高度统一。』书法以书写为基础,是产生于实用的艺术,天然具有美善统一的特性。而历代书家对『尽善尽美』的追求,又促进了道德与艺术的融合,王羲之、颜真卿都是人品书品相统一的典范。
在现实观照中开掘『书如其人』的时代价值。毋庸讳言,当代书坛充满着争议和矛盾。如何建立书法的科学评价体系,是焦点之一,也是推进当代书法艺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作为一本理论著作,本书的内容和主旨相对超脱,但这并不代表作者自闭于书斋之内。相反,『书如其人』既是一种艺术思想,也是一种评价哲学。对这一命题的清晰阐发,本就是建设书法评价体系的应有之义。比如,本书以蔡京、赵孟頫为例,对书品人品不一致的问题进行了辨析。关于蔡京,作者引用了岳珂的评价,一方面肯定蔡京的书法豪放有力,激昂而有起伏,另一方面指出由于政治声誉低下,书法受品节牵连而遭人唾弃,进而提出,『以文艺自居者,必须重视自身名节,否则其文艺无法得到世人认可,更谈不上传承有序』;关于赵孟頫,作者历数明清以来对他的正反两方面评价,指出理解这些评价产生的原因,可以『启发当下书家注重修养和学养,践行德艺双馨』。
此外,书中一些具体论述也对建构书法评价的当代标准颇有启发。比如,作者指出,不同时期对『人』的理解,往往直接影响到艺术评价的标准和重心。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大盛,以政教为中心的批评标准便转向了以审美为中心,而其中的审美性又主要源于对自然的审美观照。《笔阵图》提出的『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撇』如陆断犀象,『折』如百钧弩发,『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雷奔,『横折钩』如劲弩筋节,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这就启示人们,确立书法的评价标准和评论话语,既应回溯历史、接续文脉,又要关注当代,洞悉时代思潮走向,从中提炼美学精神并将其转化为书论语言。
总之,《『书如其人』思想研究》是一本融通学理艺理、贯通历史现实,打通观念文献的学术佳作,在包括书法在内的文艺事业高质量推进、艺术学学科深刻调整的今天,相信该书的出版必将对艺术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健康推进起到积极作用,也必将对书法理论汲古开今、繁荣兴盛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