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雨鑫,段小云,寇 楠 ,李儒杰 ,于余平
《中医方剂大辞典》收载上自秦汉,下迄1986年底的1 800余种中医药及有关文献中有方名的方剂9万余首,是将历代中医药著作中的方剂进行整理、研究、编纂而成的一部方剂学大型工具书,具有全面、准确、易检、实用的特点,为当代中医方剂学中无出其右的划时代巨著[1]。中药延胡索为罂粟科紫堇属植物延胡索的干燥块茎,性温,味辛苦,入心、脾、肝、肺经,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妙品,尤以止痛之功效而著称于世。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延胡索含有生物碱类、甾体类、有机酸类、糖类等多种化学成分[2],可在镇痛、抗焦虑、镇静催眠、抗心肌缺血、抗脑缺血、抗胃溃疡、抗肿瘤、戒毒、增强内分泌系统功能、抗血小板聚集、抗抑郁等方面发挥药理作用[3]。
数据挖掘是指从大量的数据中通过算法提取或搜索有效、新颖、有潜在应用价值的信息及模式的过程,已广泛用于用药规律、药物作用机制等医药领域[4]。中医药数据具有非线性、模糊性、复杂性、非定量等特征[5],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可以提取、搜索其海量数据中有效、新颖、有潜在应用价值的信息及模式,对促进中医药发展有重要意义[6]。中药数据挖掘技术包含方药统计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其中方药统计分析是研究的基础,获得组方中药物的频次排序、性味归经、功效分类的偏向性,可提升后续关联规则分析的准确性[7]。
本文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延胡索的方剂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配伍中药的功效、性味、归经及主治病证进行频次统计,并运用关联规则分析方法对处方配伍规律进行挖掘和数据分析,为延胡索的临床合理应用及探索其后续方剂开发提供参考。
1.1 数据来源及筛选 以“延胡索”(或“元胡索”、“元胡”)为检索项,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1~11册)中含有延胡索的方剂。排除标准:①方剂中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8](以下简称《中国药典》)、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学》、《中药大辞典》[9]及《中华本草》[10]中均不收录的药物;②主治病证不明确,第十一册病证索引页检索不到者;③方名不同而组成相同的方剂按重复方剂剔除,方名相同而组成不同的方剂按不同方剂累计[11]。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共得到符合条件的方剂908首。
1.2 数据规范 药物录入名称以《中国药典》为标准,并参考《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进行药名规范,同种药物不以地域、炮制方法、别称区分,均记录为同种药物。如“云木香”、“广木香”、“川木香”统一为“木香”,“麦门冬”、“寸冬”统一为“麦冬”,“蓬莪术”更改为“莪术”。为使数据更具典型性,去除对性味的修饰词,如微寒、微甘等统一为寒、甘。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将检索、规范后的方剂内容录入Excel建立数据库,对方剂中的药名、配伍频次、主治病证、性味、归经等内容进行整理。运用 IBM SPSS Modeler 18.0 软件建模后实施Apriori关联规则分析,调整支持度、置信度,从而得到核心药物组合[12-14],并应用Cytoscape 3.7.2软件对其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15]。进一步对高频病证下的药物进行关联分析,并通过不断提升支持度对所得药对以网络图形式进行简化,更为清晰直观地展示药物之间关联关系的强弱[16-17]。
2.1 高频药物频次统计 在908首含有延胡索的方剂中,涵盖392味中药,用药频次共计9 622次。其中频次≥100次的高频药物共23味,高频药物中,与延胡索配伍使用最多的是当归 562次(5.84%),其次是肉桂285次(2.96%)、白芍266次(2.76%),参见表1。
表1 含延胡索方剂的高频配伍药物及频次
2.2 中药功效类别频次分析 在含延胡索的908首方剂中,用药功效类别总频次为9 622次,其中使用频次最多的 5 项依次是活血化瘀药2 444次(25.40%)、补虚药1 824 次(18.96%)、理气药1 212次(12.60%)、温里药753次(7.83%)和清热药707 次(7.83%),见表 2。
表2 含延胡索方剂的中药功效分类使用频次
2.3 药物性味及归经频次分析
2.3.1 药物性味分析 含延胡索的中药方剂中,药味总频次为 16 264 次,主要为辛(6 148次,37.80%)、苦(5 388 次,33.13%)、甘(3 260次,20.04%)味,药性总频次9 622次 ,以温(5 216次,54.21%)、寒(1 921次,19.96%)、平(1 775次,18.45%)居多,配伍中药的药性、药味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含延胡索方剂的中药性味分析
2.3.2 药物脏腑归经分析 含延胡索的908首方剂中,392味中药归经使用总频次为 23 655 次,使用频次前 5 位由高到低依次为肝经(6 058次,25.61%)、脾经(5 907次,24.97%)、心经(3 320,14.04%)、肾经(2 674次,11.30%)、胃经(2 628,11.11%),见图2。
图2 含延胡索方剂的中药脏腑归经分析
2.4 含延胡索方剂主治疾病分布情况 含有延胡索的方剂共计主治病证112种,高频病证(频次≥80)有经闭痛经 202 次、产后瘀阻157 次、跌打肿痛 97次、疝气作痛 81 次,见表 3。
表3 含延胡索方剂主治病证频次统计
2.5 中药的关联分析 IBM SPSS Modeler 18.0 软件的 Apriori 算法是通过重复迭代的方法分析已建立的数据库,进而分析出数据库中的频繁项集并递推出中药间的配伍关系[18-19]。运用 IBM SPSS Modeler 18.0 软件建模后,实施Apriori关联规则分析,设置置信度≥80%,支持度≥10%,最大前项数为2,统计得到最小支持度为10.03%,最大支持度为61.96%。支持度越高,对应的规则出现频率越高,支持度较高的药对及药物组合见表4。
表4 关联规则分析(置信度≥80%,支持度≥10%)
2.6 中药核心复杂共现网络构建 利用Cytoscape 3.7.2 软件对关联规则进行可视化展示,利用软件内置工具进行网络分析,根据自由度(Degree)值判断节点的重要性,越高代表越重要,代表其在整体网络中作用越强,核心中药网络拓扑属性值见表5。
表5 含延胡索方剂的核心中药网络拓扑属性值(Degree≥70)
最终核心网络关系见图3,关联网络图中节点大小代表该药频次,连线粗细反映药物间的关联性强弱。由图3可见,延胡索与当归、肉桂、白芍、木香、香附、陈皮和川芎具有密切关联。
那么,到底怎样去理解文化?我曾给文化作了一个定义性的说明:文化是相对稳定的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的统一。文化的根本在于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这样一种关系。为此我先后写过几篇文章,对这个观点加以论证。这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假说。因为关于文化的定义非常多。任何一个新的文化定义,都可以作为一种假说提出来。我关于文化的定义也可以说是一个假说,问题是需要加以论证。我一直试图作进一步的论证。前年我出的一本书,题目叫《社会的文化程序》,就是把整个社会看作由文化程序来调控的过程。
图3 含延胡索方剂的核心中药网络图
2.7 含延胡索方剂的高频病证用药关联分析 根据“2.4”项结果,含延胡索方剂主治高频病证是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打肿痛、疝气作痛,分别提取高频病证的组方药物信息,进行组方规律分析。分析方法即将方剂中高频药物的组合关联进行可视化网络展示,运用Apriori 算法,设置最低支持度10%,最小置信度 80%,最大前项数2,并不断提升支持度,对网络图进行简化,并展示可反映本病证的核心用药特色。
2.7.1 经闭痛经用药关联分析 治疗经闭痛经的含延胡索中药方剂共202首,如图4所示,当设置支持度≥35%时,展现出核心药物组合“当归-延胡索-白芍-川芎-肉桂-香附”。
图4 含延胡索方剂治疗经闭痛经的药物关联规则网络图
2.7.2 产后瘀阻用药关联分析 治疗产后瘀阻的含延胡索中药方剂共157首,如图5所示,当设置支持度≥50%,展现出核心药物组合“当归-延胡索-肉桂-白芍”。
图5 含延胡索方剂治疗产后瘀阻的药物关联规则网络图
2.7.3 跌打肿痛用药关联分析 治疗跌打肿痛的含延胡索中药方剂共97首,如图6所示,当设置支持度≥30%时,展现出核心药物组合“当归-延胡索-赤芍-肉桂-白芍-桃仁-木香”。
图6 含延胡索方剂治疗跌打肿痛的药物关联规则网络图
2.7.4 疝气作痛用药关联分析 治疗疝气作痛的含延胡索中药方剂共81首,如图7所示,当设置支持度≥25%时,展现出核心药物组合“木香-延胡索-川楝子-小茴香-甘草”。
图7 含延胡索方剂治疗疝气作痛的药物关联规则网络图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归纳延胡索有“活血、利气、止痛、通小便”四大功效,并推崇其“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在《中医方剂大辞典》含有延胡索的908首方剂中,组方中药的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以辛、苦、甘为主,归经以肝、脾、心、肾经为主,方剂的主治病证主要为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打肿痛和疝气作痛。中药功效类别使用频率较高的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理气药和温里药。
活血化瘀药性味多为辛、苦、温,主入心、肝二经。味辛则能散、能行,味苦则通泄,且均入血分,故该类药能行血活血,使血脉通畅,瘀滞消散。代表药物有延胡索、川芎、没药、桃仁,其中延胡索与川芎为临床经典的搭配组合,川芎性属辛温,归肝、胆、心包经,二者配伍行气、活血、止痛力增强,常用于治疗头痛及胸痹心痛、胃痛等病证[20]。没药味辛、苦,性平,具有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的功效,与延胡索配伍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瘀滞疼痛。
补虚药能扶助正气,补益精微,根据“甘能补”的理论,大多具有甘味,兼有驱寒、润燥、生津、清热及收涩之功,能补充人体气血阴阳之亏损而治各种虚证。代表药物有当归、白芍、甘草,其中又以当归的使用频次最高,延胡索行气止痛,当归养血调血,二药合用,气顺血调,经脉通畅,自无游走身痛之证,用于治疗妇女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及产后淤滞引起的腹痛。延胡索配以甘草,乃止痛之佳配,治疗心、胃之急痛。
理气药主归脾、肝、肺经,多辛苦温,气味芳香,味辛能辛散,味苦能疏泄,芳香能走窜,性温能通行,故可通过畅达气机、消除气滞而达到止痛之效,代表药物有木香、香附、陈皮,其中木香行气散结,与延胡索搭配宜用于气滞者。香附与延胡索配伍,前者走气分,理气解郁、调经止痛;后者走血分,活血祛淤、行气止痛,共奏疏肝解郁、活血化淤、行气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肝郁气滞、血淤之胸胁胀闷不舒、乳房胀痛、疝气疼痛以及痛经等。
温里药药性偏温热,辛散温通、大热除寒,故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回阳救逆、温经止痛等功效,对于里寒兼有寒凝气滞血瘀者,当配行气活血药。代表药物有肉桂、小茴香、附子等,其中肉桂补虚温阳、止痛散寒,延胡索缓急止痛、活血化瘀,二者配伍补血行滞,尤善于治疗寒凝血瘀者。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延胡索核心配伍药材有当归、肉桂、白芍、木香、香附、陈皮、川芎,其中当归、白芍均为补虚药,均入肝、脾经,能补血调经,不同的是当归尤宜血虚寒滞,白芍善敛阴补血。肉桂为温里药,可治心腹冷痈,寒疝作痛。香附、木香、陈皮均为理气药,可理气止痛,其中香附药性相对平和,疏肝解郁,调经止痛;木香善于行脾胃大肠之气,可以起到消食导滞的作用;陈皮理气健脾,可配伍治疗脾胃气滞者。川芎为活血化瘀药,性属辛温,亦有行气开郁、祛风止痛的作用,与延胡索是临床经典配伍药对,尤其在妇科和骨科搭配使用,二者协同可起到活血行气、散瘀止痛的功效[21]。延胡索方剂的核心药物网络关系亦证实,补虚、理气、温里为延胡索组方配伍的主要用药偏向。
本研究针对高频病证进行分类系统研究,分别对治疗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打肿痛、疝气作痛的方剂进行组方分析,发现延胡索常配伍当归、白芍等补虚药,但针对不同病证,亦有其不同的配伍规律。经闭痛经常存在肝郁气滞、血热夹瘀以及寒凝气血的病机,故延胡索组方治疗该症常配伍肉桂温经散寒,温肾助阳,配伍香附理气解郁、调经止痛。产后瘀阻以产妇分娩后下腹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症状,多因产时失血过多或受寒,或产后触犯生冷、寒凝血瘀而致,治疗宜调理气血、散寒止痛,故延胡索组方治疗产后瘀阻时常配伍肉桂补火助阳、引火归源。跌打肿痛病因病机为外力作用,损伤筋肌骨骼,导致经络阻碍、内伤淤血、肌肉肿胀、气血凝滞,故延胡索组方治疗该症还常使用木香行气散结,使用清热药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消肿。疝气作痛的病机湿热痰瘀,复加外寒所束,以致经脉收引,相搏而痛,引起腹胀、便秘等,故延胡索组方治疗该症常配伍川楝子苦寒降泻,清肝火,除湿热,二药伍用,相得益彰,清热除湿,行气活血,理气止痛,亦常配伍小茴香温肾散寒,和胃理气,配伍甘草缓急止痛。
结果表明,延胡索的功效切中各病证病因病机,用药规律符合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对药-证关系的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在支持度较低时,表现为本病证的常用临床辨证加减药物;当支持度较高时,可反映本病证的核心用药特色。
针对不同病证,延胡索可配伍补虚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治疗,说明不同病证在其发展变化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因而在治疗上存在一定的共性,反映了延胡索治疗不同疾病时的用药规律和配伍特点,符合中医在诊疗中“异病同治”的基本思想;针对同种病证,亦可因疾病的发展阶段和类型不同而配伍不同药物进行治疗,体现中医诊治的“同病异治”的思想[1]。
延胡索作为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药,常用于胸胁、脘腹疼痛,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扑肿痛,但本研究通过对秦汉至今的含延胡索的908首方剂进行深入挖掘,发现延胡索对疝气作痛、食积、五心烦热等病证亦有广泛的应用,拓宽了延胡索在现代中医药临床及方剂开发的应用。同时,本研究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揭示了延胡索方剂的核心药物网络,并对治疗的高频病证中“经闭痛经”“产后瘀阻” “跌打肿痛”“疝气作痛”的高密度中药、组方规律进行分析与探讨,充分总结了不同病证中组方的用药规律和配伍特点,为延胡索的现代临床应用和合理开发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