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楚华
(南海区农业农村局,广东 佛山 528200)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地处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佛山市东北部,下辖桂城街道、九江镇、西樵镇、丹灶镇、狮山镇、大沥镇、里水镇7个镇(街道),有66个行政村,224个社区,常住人口367.69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6.39万人。南海区具有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全区土地总面积107 155.45 hm2,其中耕地11 811.46 hm2,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丰富,雨量充足。2020年,南海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6.04亿元,其中,农业产值为43.1亿元;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8 844.8 hm2,蔬菜总播种面积13 008.66 hm2,蔬菜总播种面积占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9.03%,占全市蔬菜总播种面积的38.41%;蔬菜产量30.53万t,占全市蔬菜产量的35.89%。为了促进蔬菜产业发展,佛山市南海区坚持贯彻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要求,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强“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稳定重要农产品生产供应,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民生保障支撑。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南海区蔬菜种植不断受到工业化、城市化挤压,蔬菜产业发展进入了瓶颈期,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促进南海区蔬菜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南海区重视蔬菜产业发展,采取多项措施稳定蔬菜生产,保障重要农产品生产供应,2018—2020年蔬菜播种面积及产量均比较稳定,平均每年蔬菜播种面积12 503.04 hm2,平均年总产量303 231 t,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总体平稳(表1)。
表1 2018—2020年南海区蔬菜播种及产量情况
南海区蔬菜种植主要分布在狮山、里水、丹灶、西樵等镇,种植品种多,主要包括叶菜类、根菜类、茄果类、瓜豆类等,生产的蔬菜以当地销售为主。蔬菜种植模式以单家独户种植方式居多,种植面积在0.13 hm2以上的蔬菜种植户共2 000户以上,以蔬菜种植为主的市级“菜篮子”生产基地共2家。农产品名品(蔬菜类)包括谭边苦瓜、盐步秋茄、吊丝丹笋、塱沙笋、黑皮冬瓜、象岭胡萝卜等。
一直以来,南海区严把农产品生产源头关,严格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坚持实施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强化生产者农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加大蔬菜种植技术指导服务,积极推行“两品一标”认证,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力度,监管能力和水平得到不断提升。2019年,南海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通过广东省实验室资质认定扩项评审和广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复评审的现场考核,通过161项能力参数的认证,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2019年区、镇2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抽检种植业产品样品3.05万项次,合格率99.8%,种植业样品中蔬菜占比约90%,蔬菜质量安全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
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南海区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了一批高标准农田,进一步强化蔬菜种植基地排灌、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质量,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大程度提高了蔬菜种植基地排涝、抗旱能力,进一步增强了蔬菜生产保障能力。
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南海区蔬菜生产具备的区域优势,但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南海区蔬菜种植不断受到工业化、城市化挤压,蔬菜种植地块相对零散,并且南海区蔬菜种植以单家独户的种植模式居多,种植主体大部分为小散户,以年龄较大的外来农户为主,青壮年劳动力较少,全区2 000户以上蔬菜种植主体(种植规模0.13 hm2以上)中,种植规模0.13~0.67 hm2的种植户占比93.98%以上,规模化、企业化的“菜篮子”蔬菜种植企业只有2家,蔬菜种植企业存在土地租金成本高、招工难、工人不稳定、专业化务农人员不足等问题,影响了企业的规模化发展。
根据《广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重点产业发展布局,南海区的种植业发展定位为蔬菜生产及花卉优势产区,但根据2021年9月发布的《广东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在珠三角农业产业布局中,明确了佛山市五区中,只有三水区、高明区为蔬菜重点县,南海区的种植业发展布局则调整为花卉重点县。
南海区农用地年租金为3万~15万元/hm2,相对高于其他地区,蔬菜年产值45万~60万元/hm2,花卉年产值在75万元/hm2以上,相对于花卉种植,蔬菜种植的经济效益较低,种植户更倾向于种植花卉,而种植户种植的蔬菜的意愿持续下降。加之蔬菜种植户种植习惯不同,种植品种差异较大,蔬菜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推广难度加大。
南海区地属珠三角腹地,改革开放以来工、商业发展迅速,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及城市交通四通八达,给一些城郊地区发展高标准的绿色、有机农业带来了产地环境条件的劣势,即要发展绿色或有机农业产业的蔬菜企业在申请绿色或有机食品认证时会遇到场地环境条件不达标的情况。蔬菜种植地块相对零散,土地租赁有效期限较短,土地租金较高,土地集约难,导致部分承包者不愿意投入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环境条件。此外,农业产业逐步向现代化、园区化、公园化方向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得到深层次的调整,蔬菜种植发展对设施的需求亦日益增长,而现行的设施农用地管理相关政策的逐步收紧,农业生产和附属设施建设受限等矛盾突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蔬菜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南海区蔬菜产量近年来保持总体稳定,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不断扩容,常住人口不断增加,当地农产品产量增长的速度跟不上常住人口增长的速度,导致蔬菜自给率有所下降。南海区常住人口数由2018年的290.5万人增长至2020年的367.69万人,按照国务院发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提出的年人均蔬菜消费量目标(2020年)140 kg估算,南海区全区常住人口全年共需要消费蔬菜约51万t,蔬菜自给率约为60%,而缺口蔬菜主要从云南、山东、台山、阳江等地调入。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保障“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紧抓粤港澳大湾区时代机遇,针对土地集约难等问题,研究并制定促进土地集约的政策,参照农用地储备模式,探索蔬菜种植用地储备模式[1]。先选取部分地块进行试点,由政府部门负责租赁地块,设置统一科学化生产管理标准,并聘请管理公司严格进行蔬菜生产管理及运作,确保蔬菜生产安全,试点顺利推进后再在全区范围内逐步推广。此外,探索农业用地整备,对农用地进行整合,推进农业用地集约化利用,使分散、零碎的农用地得到集中利用,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并加强对农业用地整备的扶持奖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2-3]。
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严格执行建设标准,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健全农田管护机制,改造提升蔬菜种植基础设施及生产条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促进蔬菜产业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合理安排财政资金,加大对蔬菜生产设施建设补贴的力度,大力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如试点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蔬菜创新险种,探索采用天气指数定损方式,天气达到气象指数触发条件,保险机构即按照约定负责赔偿,提高蔬菜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种植户种植蔬菜风险,帮助稳定蔬菜种植面积及产量。
通过财政补贴等形式,发展蔬菜种植外延“菜篮子”基地,鼓励外延基地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资源禀赋,开展绿色、有机蔬菜等高质量、高标准、安全的蔬菜生产,定向供应佛山南海市场,丰富蔬菜品类,保障蔬菜供给。强化外延基地生产蔬菜的抽样检测,确保蔬菜质量安全。
加强与市级以上科研单位的合作力度,开展优质、高产、高效蔬菜品种的培育,种子、种苗繁育,种子贮藏与质量检测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加大蔬菜种植科技创新技术推广,组织科研单位技术骨干到蔬菜产业发展较好的镇(街道)进行技术指导。倡导优质、高效、绿色、环保种植理念,推广使用绿色植保器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多施有机肥,少施复合肥,积极推广使用防虫网、诱捕器、黄板、蓝板、电子灭虫灯等物理方法防治蔬菜病虫害。加大具有地域特色的优势品种(种类)示范推广力度,加强原产地优质品种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蔬菜品牌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