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 王会强
农业专项技术人才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当前,“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保基本的粮食供给“够不够”问题,保多样保质量的“优不优”问题,突破前沿争尖端、抢占创新制高点的“有没有”问题,都离不开人才支撑。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到了非壮大不可、非强健不行的时候,必须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使命感紧迫感,把农业科技人才工作作为“三农”工作重大任务抓紧抓实抓到位。
我国农业专项技术人才总体人数偏低,但近些年发展历程有目共睹。数据显示,截至2021 年底,全国农业科研机构从业人员达7.23 万人,农业领域新晋两院院士46 人,234 项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全国有农技推广机构5 万个,约50 万人。在农业专项技术人才群体中,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与问题。一是人才匮乏。农业技术人才数量少,年龄结构老龄化严重;人才断层,老同志缺乏精力培养新人;人才引进及激励机制不完善,岗位吸引力差,年轻人积极性差,新鲜血液严重不足。二是素质和能力低。知识储备不足、结构老化,缺乏时间学习;专业不对口,缺少真才实学;向农户推广技术服务偏重纯理论,抽象、不实用,流于形式。三是配套服务不完善。培养方式落后,教育培训不到位,学习渠道少。四是管理模式陈旧。考核制度不完善,奖惩机制不到位;缺乏责任连带、部分农业技术人才责任感不强,学习主动性不高,工作实效性过低,工作流于形式得过且过,缺乏工作积极性。
培养机制与待遇保障尚需完善。现代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政策保障体系不完善、结构性供求矛盾突出、农村职业教育结构布局不合理、农业人才引领作用发挥受限等现实问题,难以精准契合“三农”发展之需,阻碍乡村振兴进程。农业人才服务政策保障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一是现代农业人才的培育机制不健全。现代农业人才涉及领域广泛,除农业部门和人社部门经常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技能培训工作外,其他部门与农业人才交流合作较少,人才培育的针对性、系统性、全面性不强。二是人才保障机制不健全。应加大培育力度,深化政府各个部门与科研院校的交流合作,采取短期培训、职业教育、学历教育等多元方式,大力培育农业经营管理、农业技术推广、农村电子商务、农村创业带头人等各类实用型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价值。
农业人才需求与经济结构供求存在差异性。现代化农业人才是推动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第一动力,基层对高素质的现代化农业人才需求迫切。农业人才对于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需求差异性会导致一部分人才的流失,一般地区农业在经济社会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趋于稳定,而不同区域对于农业在社会中所需求的人才比例,也就存在着相应的差异性。大多数农村职业院校把生源放在办学发展首位,专业设置“去农化”“同质化”现象严重。新型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以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为中心,摒弃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符合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需求,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具有科学文化水平的农业人才,但很难在短时间内开发出能与乡村经济结构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对接的农业人才资源。
第一,以政策引领与地方协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强化顶层设计,加大扶持政策倾斜力度,以顶层设计统筹政策引领、资源保障和农村基层组织领导,补齐对农业领域覆盖不足的短板。一是政府部门要积极完善和实施各项优惠政策,建立针对农业人才进行培训的优惠政策和项目扶持的鼓励机制,提升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促进农业技术创新领域发展。二是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明确第一书记职责,加强重视、督促推动政策贯彻落实,压实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责任,深入到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引进、驻扎的各个环节之中,以上率下形成合力,营造干事氛围。三是打造良好政策环境,创新人才激励方式,对扎根基层的现代农业人才提供针对性的津贴补助,让有贡献的农业人才在物质、精神和荣誉方面得到更多的尊重和认可。
第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区域性覆盖。推进现代农业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农业人才。在不同区域要建设相应教育培养体系,高校应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和课程,以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供给。同时构建系统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农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等为辅的培训体系,使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乡村振兴建设的有效力量。此外,要推动高校与农企合作,在培养农业人才时必须与现代农业产业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增加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数量,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和技术型现代农业人才。
第三,打造好智慧农业的人才“舞台”。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农业信息化正从传统数字化、网络化朝着智能化、智慧化方向发展,全球农业进入智慧农业发展新阶段。在我国有八成以上涉农企业都存在智慧农业人才需求缺口,其中,技术型人才需求最旺盛,需求占比达59.3%,有62.9%企业表示优秀智慧农业人才引进困难。高校设置智慧农业专业,集成教学科研人才资源,强化智慧农业基础理论、科技研发、集成创新和人才供给,不断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地方、高校以及农企必须适应当下智慧农业的大环境背景,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引领传统农业学科迭代升级,为农业专项技术人才提供充足的施展才华空间,打造好智慧农业的专项人才平台。
第四,做好农业教育及基础设施投入。农业专项技术人才的培养“根在教育,本在实践”。要加强实践教学基础设施投入。当前我国农林高等院校普遍存在实验基地缺乏、设备过于陈旧等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基础设施便是实践教学的“器”,是优质实践教学质量的前提与保障。要结合现实需求定位培养目标,依据当前农业领域所需优先投入资金与人力,让教学成果有所应用,相关投入尽快转化为成果,以便解决急之所需。农林高等院校在设置专业时要遵循合理性、可行性、特色性和超前性几个原则。此外,农业的强实践性无须赘述,因此在农业人才培养上尤其要注重提高教学的实践性,帮助学生提高其专业知识技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