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 清
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提升整体育人质量的有效途径,肩负着重大的育人使命。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为学校美育注入了时代内涵,指明了发展方向。自此,越来越多的学校将美育纳入培养人才的目标体系,在实践中大胆尝试探索,取得良好成效。与此同时,学校美育由于认知不足导致行动偏差,让美育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学校要真正落实美育工作,还需不断提高对美育场域的理性认识,厘清美育的育人价值,夯实美育的实施载体,让美育在落实立德树人使命中发挥更大的效用。
从对“美”本质的理解看,历史上就有着主客二分认识论之争,美育的诠释有了 “感性教育”“美感教育”或是“审美教育”的说法[1]。事实上,美育从来不是单一的审美教育。它是伴随着人的整个生命实践,发挥着“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育人价值,以其特定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提升学生思想境界、完善学生人格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抵达精神高地的一种教育。美育实质上体现为一种让生命和谐的综合性教育。[2]
基于对美育综合价值的追求,学校美育必然不能只局限于狭小的校园空间,其场域需实现由学校美育到家庭美育、社会美育的扩容,让美全方位地“浸入”学生的生活。诚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3]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美感的鲜活个体,需要到广阔的空间里去体会美育的综合价值。
为此,近年来深圳布心中学对美育进行了整体规划,构建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美育体系。首先营建学校的环境美育。环境美育在校园内无处不在,比如设计浸透美学元素,色调高雅的美育空间无处不在:圆形双层展览厅与长方形的教学楼交相呼应;学生自行布置的班级教室成为品美之地;各类功能室成为学生自由生发创造力的地方。又如热带植物区和“日有寻”自带植物角,将学生带出课堂,在自然情境中与景物“对话”,在自然之美中滋养心灵。
其次,吸纳社会优质美育资源进驻校园。学校与深圳美术馆、深圳图书馆建立了馆校合作基地,不仅聘请美术馆、图书馆系列名家进校园,还在周末或节假日组织学生社团到美术馆参观并进行义务导览,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高新产业园等,感受人文之美、科技之美。每逢佳节,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写春联、刻窗花、做花灯等,带领学生走进福利院、社区服务站,让学生感受社会交往中的情感之美。
此外,家庭美育也是学生审美能力、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场所。学校成立了校家社融合发展中心,联合家长开展各种亲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感受成长之美、亲子和谐之美。同时学校还引导家长将孩子带向大自然,将生活之美融入他们的成长历程。
在功利化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很多人认为美育是无用的。事实上,“审美状态作为一种内心和谐的状态,为人的认知和意志发展提供了可能。这说明,美育可以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4]美育的“无用之用”,让其在人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基础作用,比如在美育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情感即为道德情感,美育让学生在审美感知、想象、创造中达到思维自由,通过审美视角“看”体育会让学生充分感知运动之美、力量之美,马克思主义美育观认为劳动实践与创造美、鉴赏美、传播美密不可分。[5]
学校美育要发挥这种基础教育的重要功能,需明确清晰的课程定位。首先要开齐开足美育课,提升师生、家长和社会共识,加大美育经费投入,完善美育的保障设施,在此基础上构建对外拓展、对内开放,体系化、层级化、个性化的美育课程。
为此,学校在顶层架构的课程设计上给予高度重视,构建了以美立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生劳的大美育课程体系目标,以美育为本,与德育、智育、体育及劳动教育课程有序衔接、融合发展;通过美育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将学生个体心灵成长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感悟、审视、反思,将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关系引入到美的构建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景。
在课程内容上,力求对外拓展,以德智体劳四育作为主要课程资源;对内则立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赋能现代先进科学和新媒体技术。为了更好发挥美育的基础教育功能,课程内容还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个性天赋,提供自由灵活的教育分层,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参与课堂、社团或综合实践活动,在校内实现普及型、兴趣型、拔尖型的梯级培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多样化的学校美育。同时,考虑到美育课堂是提升美育质量的基本途径,学校一方面让教师通过对课程教学系统各要素的创新融通,改进课堂教学方式,让课程组织形式凸显艺术学科的视觉性、实践性、愉悦性;另一方面将艺术课程引向综合,引导学生关注艺术与其他学科、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社会、艺术与科技的关联性,加强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并推行大单元教学,在素养导向的知识观下,以大观念、大任务、大主题的形式重构课程内容,让美育融通生命,融通生活,融入时代。
在课程评价上,学校作为广东省美术素养测评实验基地,一直采用“MO”美育多元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参与度、体验度和真实感受,在评价方式上开放而多元,不仅采用班级、年级、全校展示的常规方式,还将读、说、演、画、唱、制作等相结合,在必要的艺术测评上由“刻板考试”变为“快乐展示”,让学生大胆表达、尽情沉浸。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测评项目,学校以体验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为参照,结合自评、他评、师评和家长评价,用量化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多鼓励、少甄别。如学校组建了多个社团,评价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跨界能力的检测,注重普及,鼓励学生全员参与。以名作欣赏社活动为例,即重点评估学生各项综合能力,如评价量表里学生收集信息的丰富程度,有无记录活动过程的照片、录影;是否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能否运用专业术语,课件的版面有无创意;在小组合作时主动性如何;作品分享时能不能清晰准确地介绍,是否懂得欣赏同伴作品等。这样的评价力求多元、开放、客观、真实,尽最大可能保留学生参与的自由度,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美育在学校教育中涉及的范围很广,不仅包含美术、音乐等艺术学科,还包含其他的学科美育、实践活动,乃至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美育实施的载体是异常丰富的。基于学校工作的实际,美育要与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联系起来,据此近年来布心中学把学科美育和实践活动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载体,形成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育人机制,创生了动态丰富的美育实践。
学科美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环节。学校成立“发现学科美”专项课题组,协同学科组和年级组,让各学科从美的规律和原则出发,挖掘学科自身所蕴含的丰富美育资源,在遵循审美规律的基础上,用跨界整合思维推动教学美育化,实现教学过程、教学方式的审美化,让美育渗透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基于“适当就是美”的美学逻辑,对课堂的“适应性、适度性、适恰性”进行探索。适应性强调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特点的主动适应;适度性强调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与班级学习的进度和节奏;适恰性强调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展现出符合学科自身特性的形式美学,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逻辑之美、语文的境界之美、物理的时空之美……以新的学习方式、学习关系引领美的内涵呈现。同时,学校鼓励所有学科教师树立“美育人人有责”的责任感,通过引入名家讲美育等系列活动,帮助教师整体强化审美意识,提升审美水平和审美教育能力。
实践活动是实现美育的必要渠道。学校成立了风格各异的艺术实践工作坊,包括新桐舞蹈队、名作欣赏社、漫画社、刻纸社、创意水彩社等自主社团,这些社团均由学生组织纳新、搭建架构、开展活动,让学生学会做自己的主人,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协作沟通的合作能力。每年一度的社团嘉年华是学生展示团队合作成果的舞台,在促进学生创造精神、审美素养和责任意识提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还设立了建立在学生经验与生活基础上的、开放性的序列主题实践活动。例如每年都会举行的艺术节、达人秀及开放日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申报项目,自主设计形式,自行布置主题展览。学校常规开展的“班班有歌声”、“与经典对话、与智慧同行”展演、主题绘画、班级标志设计、俱乐部队旗设计等班级及年级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现了个人才华、集体智慧和独特的班级文化,在无形的智慧碰撞中提升了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和审美品位,受到学生广泛欢迎。社会服务、社会考察、社会劳动等校外实践活动则以 “馆校”合作为主,旨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热爱、对美的境界的向往。
应该说,新时代的学校美育担负着重大的育人使命,在厘清方向的前提下,构建正确丰富、路径清晰的学校美育实践方略,是中小学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也是学校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学校将继续扎根深圳美育之城这一深厚土壤,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展开更为积极有效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