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跨区域产业融合发展对策研究

2023-02-01 13:43康小青
经济师 2023年1期
关键词:文化公园产业政策文旅

●康小青

一、引言

2017年,国家首次提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并将其纳入文化“十三五”规划中。2019年起,国家制定了具体的建设方案,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展开。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旨在提升区域内的文化联结和文化认同,促进区域间经济的协同平衡发展。同时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文化强国战略的实践探索,对建立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提升国际地位意义重大。为此,如何促进国家文化公园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实现跨区域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为题中之义。

二、“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相关概念阐释

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产业发展的趋势,其正在重塑传统产业的结构形态,并将广泛影响产业演变方式。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融合的概念从技术、边界、产业组织、产业发展等不同角度进行理解。学者们研究认为产业融合是一种产业创新,通过技术的共享、产品的打造、市场的关联等方面,使得产业之间的边界逐渐弱化或者出现新的产业形态,最终实现产业升级,促进产业发展。

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由于它的跨地域性,跨区域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必然趋势;鉴于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属性,“文化旅游+”跨区域产业融合发展将是跨区域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文化旅游+”跨区域产业融合发展是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与其他产业、技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交叉,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模式,提升产业发展效率,促进国家文化公园的持续发展。产业政策的主体是国家,是国家为了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主动对产业活动进行干预和调控,制定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各种政策的总和。产业政策是看得见的手,要充分发挥其间接调控的作用,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目前产业政策的内容呈现出系统化和规范化特征,产业政策逐渐覆盖整个产业,政策目标不断多元化,对产业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越来越明显。“文化旅游+”跨区域产业融合发展离不开产业政策的支持,做好产业政策创新是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政策重在为产业融合发展营造良好的融合环境,提供良好的生态要素,还要在产业融合的各要素上下功夫,才能使产业融合有序健康发展。

三、国家文化公园“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面临挑战——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为例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利国利民的重大工程,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高低受制于产业政策环境和市场的供求关系。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在于区域内产业融合发展基础相对较差;区域经济差异性大,文化旅游产业规模发展不平衡,文旅产业融合产品与游客需求不平衡。

1.经济基础薄弱、差距较大、产业发展不均衡。黄河流域流经9个省份,包括西部的青海、甘肃、四川、宁夏、陕西,中部的山西、河南和东部的山东,这些省份文化旅游资源种类较为丰富,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基础,但是在经济基础方面存在局限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9年全国人均GDP约为7.07万元,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涉及到的九个省(区)人均GDP全部低于全国平均值,山东省2019年人均GDP约为7.06万元,是九省(区)中最接近国家平均水平的省份。2019年九省(区)GDP最大值是山东省的71067.53亿元;GDP最小值是青海省的2965.95亿元,二者相差68101.58亿元。可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区域内经济相对不发达,经济发展差距较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薄弱,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省域GDP绝对值差异越来越大。从旅游总收入看,四川、山东、河南名列前茅;陕西、山西、内蒙古居中游水平;甘肃、青海、宁夏处于下游水平,存在旅游产业发展不均衡问题。

2.文化旅游方面投入少,文化消费水平低。在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层面,区域内各省(区)的文化旅游投入逐年增长,各地增长不同,这是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总体发展的保障。但是由于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各省份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基础和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以人均文化事业经费为例,2019年全国人均文化和旅游事业费76.07元,青海、宁夏、内蒙古、甘肃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这四个省份黄河文化资源相对比较少;黄河文化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的河南、陕西、山西人均文化事业经费投入较少(见图1)。文化消费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产业融合发展。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产品供给、政府调控行为及教育发展程度共同驱动文化消费水平的地域差异。中国省域文化消费水平差异比较明显,全国文化消费水平分为5个层次,山东为第二层次,文化消费环境较好,文化消费意愿较强,文化消费满意度较佳;甘肃和河南为第三层次,陕西、山西、宁夏、内蒙古、四川、青海均为文化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的第四层次。

表1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所在主要省份2019年人均文化事业经费

3.黄河文化旅游产品供需不平衡。当前,黄河文化旅游产品比较单一,且同质化严重,亟需优化资源配置,文旅企业规模小,市场化、公司化、专业化运营能力较为薄弱。旅游产品附加值不高,开发的文旅产品创新不足,缺乏与科技、健康等产业的融合,市场规模小,使得优质的黄河文化资源未能完全转化为能带来较强综合效益的文化旅游产品。

从需求层面来看,民众消费水平稳步提高,文化消费的兴趣逐渐浓厚,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享受和体验。这对黄河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发出了新的信号,未来的产品开发更要注重与文化、科技、教育、研发等的融合,不能仅局限于观光层面,要满足游客更高层次的需要。

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文化旅游+”跨域产业融合发展对策探索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文化旅游+”跨区域产业融合发展是文旅产业整体性转型升级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条件与基础,围绕产业融合发展,要在宏观层面强化产业政策支撑,还要结合产业发展规律,加强产业发展要素的结合。

1.提升产业政策支持力度。科学的产业政策有助于引导产业深度融合,在产业提质赋能上发挥重要作用。应该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和政策环境,优化政策工具的组合。推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全域旅游”“科技强国”“体验经济”“健康中国”“高质量发展”等国家发展战略背景和时代需求相结合。从供给层面,面向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现实需要,加大财政、人才、金融、技术等扶持政策的力度,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完善文旅产业公共服务、加强文旅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从需求层面,加大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比例,提高政府对文旅市场的补贴。政府还可以探索在消费端发放适当的补贴,提升公众对文旅融合产业和服务的需求,促进文旅融合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制定具体的人才、资金、技术、土地等扶持政策,培育优秀的文旅融合主体,鼓励融合主体创新文旅融合的模式、业态、产品、服务,推动文旅融合朝着深度化、层次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构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发挥产业政策调控市场结构和控制市场行为的作用,促进文旅类中小企业的组织化。

2.创建跨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创建促进产业融合要素共享的平台。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文旅产业,建设跨区域统一的服务信息平台,促进资源、信息互通互用,方便企业组织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形成良好互动关系。建设统一的品牌营销平台,联合打造旅游形象,整合营销渠道,联合开发旅游精品线路,联合塑造文旅品牌。构建消费者和文化旅游产品服务供给者的交流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平台,敏锐察觉消费需求,让消费者加入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当中。

建立跨区域产业政策的衔接机制,制定区域性的“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规划,注重各地区之间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区域文旅产业整体竞争力。充分调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的积极性,促进形成区域间协同发展、政企多方参与、高效透明、信息共享的协同发展机制。

3.加强文化旅游要素的融合。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的速度也不断加快,技术创新利用于国家文化公园文化旅游产业融合中,开发出新的具有文化创意的文化旅游产品,反过来,新产品要求技术的创新,这样“文化旅游+技术”实现了融合发展。

共同的文化资源基础成为国家文化公园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条件。国家文化公园“文化元素”作为核心元素,将会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提供高质量的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满足人们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从而会转化成高水平的市场价值。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的旅游功能,创新旅游产品,实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资源和产品的融合。

产业融合发展要素离不开市场,国家文化公园“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增强产业市场间的联系,产生良好的传导关系。技术、产品的融合带来了新的消费市场,市场的扩大为产业融合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通过创新营销方式,整合营销渠道,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理念。大力培育文化旅游消费市场,拓展文化消费领域,满足消费者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进而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更大范围的融合。

猜你喜欢
文化公园产业政策文旅
积极推动江苏国家文化公园立法
我国卫星应用产业政策及分析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临沂市银雀山兵学文化公园开园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 就“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开展专题调研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密洛陀文化公园游记
文旅照明的兴起
中国制造,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