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袭击案件“第一应对人”视角下的安全策略研究

2023-01-31 13:32:30□赵
山西警察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防暴歹徒安保

□赵 华

(山西警察学院,山西 太原 030401)

近年来,针对中小学幼儿园的暴力袭击案件时有发生,暴徒大都是为了达到发泄私愤、报复社会等目的,或者一些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运用暴力手段如利器砍杀、驾车冲撞、纵火、爆炸、劫持等方式在中小学、幼儿园内部、门口及周边对无辜学生、教师以及学生家长进行公开的暴力袭击。例如2016年河南马高潮驾车冲撞案、2018年陕西米脂恶性袭击案、2019年恩施暴力袭击学生事件、2020年广西梧州校园持刀伤人案、2021年广西北流幼儿园暴力袭击案等。该类案件的残暴及恶劣程度极大地冲击了公众对校园安全的合理认知,引发了全社会的强烈谴责。

校园暴力袭击案件一般是指犯罪嫌疑人使用暴力手段对中小学及幼儿园的学生、儿童实施暴力伤害的公共安全案件。此类案件主要针对中小学及幼儿园的学生,主要作案地点为中小学及幼儿园校区、园区及附近区域,该类案件危害严重、影响恶劣、防范困难,部分案件还带有一定的恐怖色彩。

校园暴力袭击案件“第一应对人”主要指在校园暴力袭击案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主动或被动面对、应对犯罪嫌疑人的人员群体,该群体主要由承担校园安全职责的安全保卫人员群体和遭受暴力袭击的师生员工群体组成。

一、当前对校园暴力袭击案件的相关研究及应对举措

我国学者对中小学幼儿园校园暴力袭击案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校园暴力袭击案件的特点、产生原因以及治理对策这三个方面。关于校园暴力袭击案件产生原因及如何预防的研究,不同的学者对犯罪产生原因的研究侧重点不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院靳高风教授在《当前我国校园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研究》一文中针对2001年至2016年间发生的31个典型案件进行了调查,主要从典型案件犯罪人的犯罪特点,犯罪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特征以及该类犯罪的形成机制方面进行了研究和阐述。[1]有的学者从理论犯罪学角度提出预防校园惨案发生的根本措施在于消除社会紧张,为犯罪人提供一定的社会支持,同时也要加强社会层面的正式与非正式控制。还有学者从应急管理层面对我国中小学幼儿园校园暴力袭击案件的应急防控问题,提出了包括创新安全管理理念、正确引导舆论、加强预警预测、开展重点整治、形成联防格局、提升处置能力在内的六种应对措施。还有部分对校园袭击事件的研究者将防范的目光倾向于制定政府政策、降低犯罪动机、加强安全教育等宏观面。[2]本文则基于该类案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主动或被动面对、应对暴徒的群体角度研究减轻伤害或规避袭击的有效策略和途径。加强学校的主体人群和主体责任人群即“第一应对人”群体的应对意识及能力建设培养,提高学校整体针对暴力袭击的综合应对能力,也为校园暴力袭击案件的应对、处置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指导思路。

二、校园暴力袭击案件的发案特点

(一)刀斧砍杀类型为主,作案工具易得

相关学者对2001-2019年发生的的43起校园袭击案件的统计研究中表明,校园袭击案件中“刀斧砍杀”类案件占全部案件的72%,造成58人死亡,至少298人受伤(如图所示)。“刀斧砍杀”类袭击以致命攻击行为为主,通过使用锐器和钝器等工具尽可能地对目标群体造成伤害,实施手段主要是运用锐器,如刀、斧砍、刺、扎、劈,利用钝器击打等方式来达到袭击的目的。在诸多“刀斧砍杀”袭击案件中歹徒所使用的锐器,主要有菜刀、水果刀、匕首和斧头等日常生活中极其容易得到的工具。[3]我国虽然对刀具有着严格的管制措施,但仅限于一些公共场合、交通运输场站及人员密集场所,在普通的五金店、超市均可随意购得水果刀、菜刀、西瓜刀、斧头等杀伤性械具,这给“刀斧砍杀”类型的暴力袭击犯罪提供了较为便利的凶器获得渠道。

图1 43起典型案件的发案类型比例

(二)作案时间地点随机,伤害对象泛化

从发案时间上看,该类案件往往选择在中小学及幼儿园校内、门口或附近区域,主要发生在学生上学或者放学的时间,人员较为密集的情况下,但行凶的具体时间和具体位置具有不确定性,袭击对象泛化、随机。

不论歹徒出于任何目的实施袭击,公开的、大量的伤害是歹徒明显的行动意图。由于中小学幼儿园的学生、儿童均属于未成年较弱势群体,不具备防御和对抗能力,便成为了歹徒的袭击目标群体。而当前校园安全保卫队伍的人员配置上也存在着极大的问题,在类似案件发生的第一时间,校园安保队伍并不能对歹徒的袭击行为进行有效的阻止和打击,使得歹徒有机可乘,校园暴力袭击类的恶性案件屡屡发生。所有的校园暴力袭击案件现场情况均表明,学生群体在受到突发的暴力袭击时表现出的状态都是大喊大叫、四散奔逃或者原地瘫坐、抱头大哭。没有方向、没有选择性的奔逃以及无意识的原地哭喊、示弱,恰恰给歹徒提供了有利的伤害条件。

(三)发案突然速度极快,预防处置艰难

在类似案件的后期情况通报里,我们看到的多是“当场控制”或者“迅速抓获”等措辞。但这些报道其实都是在暴力袭击相对完成,增援力量及警方到场后的处置情况,基本是在对校园伤害结果既定的情形下对歹徒完成了最后的打击、制服和抓捕。

中小学校园极端暴力袭击案件,常常以“独狼”形式出现,没有严密策划组织,事前毫无征兆,甚至是临时起意,突发恶念。校园暴力袭击一旦开始实施,往往在极短时间内就可以形成大面积的伤害,造成严重的后果。袭击的持续时间通常在1-2分钟之内甚至更短,在这个阶段里,现有校园安保力量通常没有足够的能力即时处置,而警方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现场,至少需要3-5分钟或者更长的时间。发案的突然和袭击时间的短促增加了案发前的预防以及案发后的快速反应和及时处置难度。

三、“第一应对人”群体的防卫、应对能力现状

(一)基于安保人员的角度

1.年龄普遍偏大、职业素养欠缺,应对无措

本文随机对26所中小学、幼儿园的安保人员年龄情况进行了调查。安保人员平均年龄均在50岁以上,身体状况大多属于良好,但基本素质较差,对抗能力较弱;安保人员配备的专业防暴器材大多存在质量不合格、老化、弱化等问题,不能对安保工作起到帮助作用;安保人员对配备的专业防暴、防护器材存在不了解、不熟悉、不能正确有效使用的情况。

校园安保人员主要的来源渠道是保安公司或社会招聘,而招聘和录用的过程中对于安保人员的要求大都仅限于年龄和身体基本健康状况,虽然有对具有军警从业经历或搏击训练史的人员优先招录的条款,但基于薪酬待遇、职业前景等原因,很少能招募到年轻力壮、有专业经历的人员。调查数据中显示,26所中小学、幼儿园的安保人员具有军警从业及搏击训练史的人员数量占比仅达到37%。当前的校园安保岗位更多的被看作解决高龄无业、退休再就业的“养老岗位”,从业人员基本不具备“安全保卫”的职业素养,对本职工作的认知更多的停留在“看大门”的门岗、门卫意识层面。

目前,校园安保人员的主要工作是按照作息时间开关校门,在学生到校和离校时间段对校门口秩序进行维护,保障师生及家长有序进出学校,对学校周边发生的扰乱秩序行为及时干预,在必要时即时向公安部门报告,对难以制止的治安案件及涉嫌刑事犯罪的警情立即报警,量力采取适当措施保护现场,积极配合公安部门侦查、处置。[4]针对突然发生的极端暴力袭击案件,当前的安保力量只能做到即时报警,对于歹徒的袭击过程只能量力而为地进行干预,甚至出现落荒而逃的现象。

2.职业培养缺失,相关训练失真,只演不练

校园暴力袭击案件中,学生与安保人员为主要的“第一应对人”群体,前者为被动接触群体,他们是被伤害的主要对象,后者为主动或被动接触群体,而他们是安保的主要工作者。作为校园区域主要的安全保卫责任人员,安全防范意识较弱,对于常规配备的安保器材,例如:短棍、防暴棍、防暴盾牌、防暴钢叉的基本使用方法和实战应用技能也是懵懵懂懂,严重缺乏实战基础,脱离实际工作需要,基本不具备对突发暴力袭击案件的应对能力。

调研数据显示,大部分的安保人员仅仅在上岗就业前接受了基础的岗前培训,后续没有常态化且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工作跟进,部分校园的年度例行安全防范演练也都仅仅停留在初级的、肤浅的防暴演练中,大都存在着只演不练的情况,形式大于内容,类似的演练不但起不到演习和训练的作用,还对参与演练的师生员工造成误导,使大家对“暴力袭击”案件的认识出现偏差。

(二)基于中小学、幼儿园学生角度

1.安全教育缺失,自我防卫意识及能力匮乏

中小学生与幼儿园孩童作为一个未成年的社会群体,在各方面的行为能力上均处于相对弱势的阶段,很容易成为犯罪分子选择实施暴力袭击的目标。

学校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开展的安全教育课程大多从交通安全、防火避险、地震应急等方面进行,较少针对类似暴力袭击案件展开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和应急反应训练。对于已经发生的校园恶性暴力袭击案件大都对学生采取信息封锁措施。中小学生从社会、学校到家庭受到全面的、严密的保护,而如此过度的保护导致了在中小学生及幼儿园孩童的思想意识中,这个世界没有坏人、没有邪恶、没有暴力、没有黑暗、没有丑陋,对于自身的安全缺乏防护意识,对外界危险的存在不能进行基本的辨识,对于突发的暴力袭击更加的惊恐慌乱,不知所措。

2.应急能力不足,相关教育及针对训练缺失

中小学、幼儿园校园暴力袭击案件频发,严重危及校园安全,影响社会稳定以及师生家长的安全感。尽管从国家各级机关到相关职能部门都在持续地进行整改和建设,但针对以学生为主的暴力袭击“第一应对人”群体的专项培养和训练依然不足甚至完全缺失。

在暴力袭击案件发生的第一时间,校园安保力量不能够迅速完成对歹徒的阻挡和打击,警方不能够在案发时间立即到达现场开展处置,学生群体作为被袭击的主要对象,作为第一批不得不面对、不得不应对暴力袭击的人群,在案发时可以依靠的只有自身基本的危险识别意识和自我保护及应对能力,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在很大意义上决定了案件最终的伤害程度。

四、对策及建议

(一)校园主体主要应对策略

1.强化“物、技、人”的防护一体建设

物化警戒区域。从犯罪心理学角度进行设计,在校园周边建设具有领地感、属地感、隔离感的主体性、防御性、警戒性设施和隔离障碍,与社会街区构成安全距离,营造具有明确边界感、距离感、敬畏感的安全警戒环境,作为重点监视区域对进入该区域的异常、可疑人员在第一时间实施监控及防范。

技改预警体系。建设多点位一键报警系统,报警器装置遍布校园多处安防要害位置,如校门口、执勤室、教学楼值班室、教室内、校园内常态巡逻执勤点等。报警系统直通公安机关指挥中心并以广播或警铃形式覆盖整个校园。同时借助公安机关大数据平台,建立校园周边信息防卫系统,锁定重点防范对象以及频繁出现、形迹可疑的人员,根据嫌疑征兆重点排查防控,规避一些可能发生的暴力袭击、侵害案件的发生。

筑牢人防底线。规范校园安保人员建设,切实提升校园安保力量的整体素质,提高安保人员的薪资及相关待遇,吸引军警退役人员、青壮年从事学校安保工作。通过专业的培训,培养技能过关、素质过硬的合格安保人才。

2.构建“警、隔、控”的应急流程框架

贴近实战对预警、报警系统进行常态化应急演练,严肃演习形式及演练内容,关注演练细节,熟悉流程,不断提升演练效果。制式化、实战化防御应急流程,形成快速反应机制,让校园内所有人员明确知晓暴力袭击案件发生时的基本应对流程。

“警”。发现危险苗头或者暴力袭击突发,第一时间向校园内发出预警并向公安机关报警。

“隔”。安保人员或教职员工迅速借助专业防暴器材对歹徒进行阻挡、阻击,将行凶歹徒与学生隔离,帮助学生向安全地点逃离。

“控”。在保持相对安全距离的前提下与歹徒纠缠,形成对歹徒的相对控制,等待警方到场协同打击控制。在人员、装备、力量优势明显的基础上,可以尝试打击、制服歹徒。

3.建立“逃、躲、战”的反应处置策略

在校园防护一体化应急流程的框架内,以阻挡歹徒、拖延时间为主要目标,建立“逃、躲、战”游击应急模式,采用敌进我退,敌退我追,退中有挡,追中有防的战术策略,与入侵歹徒开展防御式对抗。通过纠缠目标,妨碍目标实施袭击,达到保护学生、拖延时间、等待警方专业处置队伍到场的目的。[5]

有目标的“逃”。在发现暴徒的第一时间,组织学生有针对性的前往应急流程中设计的逃避目标地点,该地点应该在校内、校外多处设置。可供学员躲避的安全地点,安保人员及学生与教师均要十分明确的了解,并在第一时间前往就近安全地点开展防御和保护工作。

有预案的“躲”。与此同时,最接近歹徒的安保人员及辅助安全工作的教职工,借助专业的防暴器械及身边可用的就便器材对歹徒进行袭扰式的阻击,控制安全距离,保持人力优势,阻挡歹徒前行及实施袭击,边躲边挡消耗对方、等待增援、等待时机。

有准备的“战”。“逃”“躲”环节顺利完成,确保学生安全的情况下,集中优势人力,借助一切可以控制距离的器材,对歹徒进行弧形或者圆形围困式袭扰,阻挡歹徒前行,防止歹徒逃逸,继续等待警方专业力量到场,或者在现场器材、人员力量具备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制服性打击,最终将歹徒控制。

(二)安保队伍专业培养建设

1.建设专业、职业安保队伍

改变当前的安保人员招聘模式,重视校园安保力量对于校园安全的决定性作用,改变将校园安保岗位看待为普通门岗、解决老年人再就业的“养老岗位”的观念。提升岗位薪资待遇,吸引中青壮年到岗就业,针对军转、复原的优质保卫人员特岗特招,也可依托专业单位、院校进行专业培养。通过校园安保力量的专业化武装、职业化训练来转变和扭转中小学、幼儿园作为弱势易袭场所的常规形象和被动局面。

2.提升防卫及制服实战能力

按照“贴近实战,追求实用、讲求实效”的理念,采用基础训练、情景模拟、实战演练等模式,对安保队员从个体到团队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技能及战法训练,使安保人员可以熟练地使用配备的防暴器材,明确地了解作为校园安保人员应当承担起的职责,在暴力袭击事件发生时对各自的分工、任务做到心中有数,最终达到练单兵强群体,将个体与群体的有机统一最大程度发挥应对效力。建立防、控、打流水防卫战斗线,锤炼逃、躲、战灵活机动“营盘兵”,构建全新的防控应对体系。彻底转变当前校园安保人员无培训、无意识、无能力的“三无”状态。

3.引进警方“小单元”作战模式

针对“刀斧”类砍杀案件,我国警方在近年来全面开展“小单元”警组反暴恐模式的实战实训工作,取得了极大的成效,在一线实战处置活动中屡屡得到检验,成为当前该类暴力袭击犯罪案件的有效处置办法。该模式主要以三名或五名警员为一个单元的组合警力,配备防暴长棍、防暴盾牌以及防暴钢叉等警械具,在一定队形的基础上搭配各单警的技能特点,以组合形式的技战法对持械歹徒实施整体隔离、环形压制、紧缩围困、倾力打击直至降服控制。

(三)学生群体安全教育训练

1.正视暴力袭击,提升自我防护意识及识别危险能力

安全教育是预防被伤害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专业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演练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可以避免80%的意外伤害。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美好的时代,家长和校园作为未成年人主要的监护人和机构,屏蔽社会恶性伤害案件对未成年人安全防范意识的形成弊大于利。家庭和学校需要正视偶有发生的校园暴力袭击案件,对未成年人进行适当的安全防卫教育使他们在面对突发暴力事件时能有基本的心理准备,对他们进行基本的危险识别教育,让他们在第一时间对身边潜在的危险有所感知并能够做出正确的反应。

2.强化专项训练,掌握遇袭防御技巧及躲避逃脱技能

对于幼儿园、小学学生,主要培养孩子识别危险的能力以及奔跑逃脱能力,锻炼孩子们对于衣着特别、表情异常的人员,对于手里持握刀具、匕首、斧头等利器的人员,对于陌生的、不断靠近的人员的快速识别能力。可以采用“坏人来了”的游戏模式有针对性的开展演练,进行培养,由专门的人来扮演各种各样的危险目标对孩子们进行试探性的靠近、逼近、突然袭击来锻炼孩子们对危险的识别意识以及快速反应和奔跑躲避能力。

鉴于初中、高中学生的身体发育状态及行为能力情况,在安全防卫的专项训练中,不但要进行基本的危险识别和快速躲避、逃脱的方法学习和能力训练,还可以适当加入对抗性防卫与反击、控制技术内容的训练。学会依托校园物理障碍建设进行对袭击者的躲避与逃脱,学会利用校园内、教室内的就便器材如拖布、椅子、板凳、扫帚、雨伞、书包、书本等物品参照防暴长棍、短棍、盾牌等防护械具的技能方法来保护自身安全。

五、结语

2021年初多起校园暴力袭击案件发生后,教育部要求全国各地各校切实强化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安全工作,深刻认识维护学校安全、学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坚决防止暴力袭击案件再次发生。强调要在“全面达标”上下功夫,尤其在安保队伍的建设上要达标、要合格、要有效。切实提升校园安保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提高“第一应对人”群体的整体防御意识,增强该群体面对暴力袭击时的应对能力,更加有效地规避该类案件的发生或者降低袭击的伤害程度,甚至使该群体具备打击此类犯罪的能力,彻底扭转“校园环境”为“弱势易袭”场所的境遇,杜绝不法分子对青少年儿童的不法侵害。

猜你喜欢
防暴歹徒安保
中军军弘集团秦皇岛安保公司 以党建为统领 打造“军”字品牌安保企业
公民与法治(2022年6期)2022-07-26 06:16:42
歹徒开的是哪辆车
歹徒是如何被识别出来的
如何找准安保与宣传的平衡点——以G20杭州峰会安保宣传为例
传媒评论(2017年9期)2017-12-20 08:08:01
歹徒究竟露脸了没有
基于可靠性模型的防暴弹储存策略分析
工业设计(2016年6期)2016-04-17 06:42:53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防暴弹综合作战效能评估
工业设计(2016年11期)2016-04-16 02:50:36
恒量动能打击防暴枪内弹道仿真研究
工业设计(2016年10期)2016-04-16 02:44:11
“猴”安保
国产新型18.4mm单管防暴手枪
轻兵器(2015年17期)2015-09-10 07: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