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青云 代平礼 周军│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北京 100193
自古以来,蜜蜂和蜂蜜在印度就广为人知,蜜蜂在印度具有很高的地位。在印度神话中,印度教的守护神—毗瑟奴是所有生灵的无所不在的统一体,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主人,所有存在的创造者和毁灭者,维护、统治整个宇宙,创造和发展所有元素的神,毗瑟奴出生于蜂蜜。“主给予欢乐,就像蜂蜜一样”。
印度养蜂历史悠久。蜜蜂、蜂蜜和养蜂业在各种印度吠陀经典中都被提及,如梨俱吠陀、阿塔尔瓦吠陀、奥义书、博伽梵歌、马尔坎德亚往世书、拉吉尼甘图、巴拉特萨姆希塔、阿尔萨哈斯特拉和阿马尔科沙。吠陀时期有大量关于不同种类蜜蜂、它们的习性、为蜜蜂提供花蜜和花粉的不同植物群的信息。梵文单词“madhu”意思是蜂蜜和蜂蜜酒,起源于四大吠陀经之一的里格吠陀。各种佛教经典,如律藏经、阿毗达摩藏经和本生故事也提到了蜜蜂和蜂蜜。史诗《罗摩衍那》描述了由梵王苏格里瓦种植的马杜班(Madhuban,意思是蜂蜜森林)。史诗《摩诃婆罗多》中也提到了在今天的马图拉附近有一个马杜班,克里希纳和拉达曾经在那里相遇。森林被用来驯服蜜蜂,使印度成为“蜂蜜和牛奶之乡”。
蜂蜜在古印度人的生活中获得了独特的地位。印度人认为蜂蜜是一种可以治愈许多疾病的天堂物质,有助于人类的活力。建于公元前5世纪的穆扎法尔普尔(比哈尔邦)的毗舍利佛塔是为了纪念佛陀每次造访时猴王和他的人民向佛陀供奉蜂蜜而建造的。摩奴法(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规定一个户主必须将玛图帕卡献给特定的重要客人。玛图帕卡通常由三种材料(凝乳、蜂蜜和酥油)或五种材料(凝乳、蜂蜜、酥油、水和磨碎的谷物或糖)制成,蜂蜜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成分。蜂蜜被包括在天神的饮食中,在《梨俱吠陀》和其他著作中,蜂蜜被称赞为营养食品和名贵药物。在阿育吠陀中,蜂蜜作为大自然馈赠人类的珍贵礼物而备受尊崇。除了蜂蜜,其他蜂产品,如蜂毒在吠陀后文学中被发现,如奥义书和古兰经。
印度从野生蜂巢采集蜂蜜的一些最早证据来自岩画,印度中石器时代的岩画显示一棵树上悬挂着22个大蜜蜂蜂巢(图1)。印度中部拉贾特普拉帕特的中石器时代后期岩画中有4个猎蜜者,带着锅准备装蜜(图2)。
图1 印度中部博帕尔附近的加内什加蒂的中石器时代岩画
图2 印度中部拉贾特普拉帕特的中石器时代后期岩画
位于印度中部帕赫马的希贾布维奥庇护所内采收大蜜蜂蜂蜜的岩画显示,人通过梯子和一个加长的杆子来收蜂蜜(图3)。印度中部帕赫马伊姆利霍庇护所内的岩画中一个妇女手持火炬,面向蜂巢,想杀死大蜜蜂(图4)。
图3 印度中部帕赫马的希贾布维奥庇护所内采收大蜜蜂蜂蜜岩画
图4 印度中部帕赫马伊姆利霍庇护所内的岩画
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750年,印度的传统养蜂非常繁荣,由于这个地区炎热、干旱和缺少食物,东方蜜蜂无法在蜂箱中饲养,因此人们从野外的小蜜蜂蜂巢获得蜂蜜和蜂蜡。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700年古印度河谷采用失蜡法制作青铜器,当时筑巢的蜂是东方蜜蜂。公元1000年左右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有残存的朱罗国金属雕像。
公元前1000年的古印度马努法规定,国王可以从臣民那里征收他们1/6的蜂蜜产出。
再恩-乌尔-阿比丁(公元1420~1470)是喀什米尔的一位穆斯林统治者,他从中东将养蜂业引入了印度。
虽然自古以来印度人就知道蜂蜜和蜜蜂,但养蜂仍然是传统的。通过使用烟雾和挤压蜂蜜从野生蜂群中收集蜂蜜是一种常见的做法。当英国人在1842至1849年袭击现今奥里萨邦的东海岸时,孔达(Kondha)部落曾使用驯服的蜜蜂来对付他们,但人们对他们驯服的技术知之甚少。
1882年在孟加拉和1883~1884年在旁遮普邦首次尝试活框养蜂,但收效甚微。1882年印度就向不丹出口蜂蜜。1883年,印度政府以“印度养蜂论文集”为题,出版了从各省收集的养蜂信息。一年后,约翰·道拉斯(John Doughlas)出版了《养蜂手册》。1894年,印度政府首先传播蜜蜂文化以宣传养蜂。
印度的商业养蜂始于1910年牧师牛顿在喀拉拉邦设计并开发了一个蜂巢,这个蜂巢被称为“牛顿蜂巢”,因为可以饲养本土东方蜜蜂,至今还受欢迎。1911~1917年牛顿在印度南部培训了大量养蜂人。1917年特拉万科地区、1925年迈索尔地区开展养蜂活动。1928年皇家农业委员会将养蜂业作为发展家庭手工业的建议推动了养蜂业的发展。1931年在马德拉斯、1933年在旁遮普、1934年在库格、1938年在北方邦推广养蜂。其他州和省纷纷效仿,但没有特别大和重要的发展。1931年,哥印拜陀农业学院(现泰米尔纳德邦农业大学)将养蜂业纳入课程。
印度的本土蜂种是东方蜜蜂,1882年印度引进了欧洲蜜蜂。从1920年到1951年,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喀拉拉邦、卡纳塔克邦、泰米尔纳德邦、西孟加拉邦、旁遮普邦和克什米尔邦进口了相当数量的欧洲蜜蜂物种,但没有一个成功繁殖下来。经过长期尝试引进蜜蜂失败后,1962年旁遮普农业大学的昆虫学家A.S.Atwal 教授其同事在喜马偕尔邦的纳格罗塔巴格万养蜂研究中成功繁育西方蜜蜂。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印度仍只在东北地区、北部山区和南部半岛饲养东方蜜蜂。
1980年养蜂在农民中很受欢迎,但由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泰国囊状幼虫病毒引起大范围的东方蜜蜂死亡,因此许多饲养东方蜜蜂的州改养西方蜜蜂。1986年印度农业研究委员会决定将西方蜜蜂从旁遮普邦发展到其他邦。现在西方蜜蜂几乎遍布全国,2007~2008年度印度约有140万群蜂,其中67.3万群西方蜜蜂、73万群东方蜜蜂。
1947年印度独立后,圣雄甘地强调了养蜂的重要性,将养蜂纳入农村发展计划。最初,养蜂业隶属于全印度卡迪和乡村工业委员会,1953年,中央政府成立了卡迪和乡村工业委员会(KVIC,隶属于工业部),将养蜂作为企业进行支持,1956年成立养蜂局。1962年中央蜜蜂研究与培训学院在KVIC的支持下在浦那成立,之后在科代卡纳尔、马哈巴莱斯瓦尔、康格拉、克什米尔等地设立了分支机构。目前印度养蜂业归属农业部管理。
印度农业研究委员会负责协调养蜂业的研究工作。该委员会于1945年在旁遮普建立了中央养蜂研究站,6年后在泰米尔纳德邦的哥印拜陀又建立了一个养蜂研究站。研究中心扩展到哥印拜陀(泰米尔纳德邦)、鲁普塔拉(安得拉邦)、桑达尔纳加尔(喜马偕尔邦)等。此外,自1980年以来,还启动了一项关于蜜蜂研究和培训的全印度协调研究项目。
国家农业委员会强调养蜂业的同时,建议将养蜂业推广到每个村庄,在现代养蜂场中以每个村庄平均10群蜂的速度发展600万群蜂。1976年印度农业研究委员会(ICAR)批准在旁遮普邦建立意大利蜜蜂的“运营研究项目”。根据国家农业委员会的建议,ICAR在1980~1981年启动“全印度蜜蜂研究和培训协调项目”。项目总部位于浦那,现已迁至希萨尔(Hisar)的哈里亚纳农业大学。2007年7月,该项目更名为“全印度蜜蜂和传粉媒介协调研究项目(AICRP)”,该项目在全国设有16个中心。邦农业和园艺部、国家园艺委员会(NHB)和印度政府都支持养蜂业的发展。
1993~1994年,印度农业部农业合作司特别重视养蜂业,启动了“发展养蜂业以提高作物生产力”的国家计划,根据这个计划,各州农业大学、农业部门、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都参与养蜂研究、培训和发展项目,该计划在“九五”期间得到延续。2000年10月起,该计划被纳入印度宏观计划。印度在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2002~2007)一直强调蜜蜂为作物授粉,印度农业部发起国家园艺任务(NHM)。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印度蜂蜜产量显著增加。
1907年在旁遮普邦成立养蜂人协会。1939年,全印度养蜂协会(AIBA)成立,并很快将其分支机构扩展到印度大部分州和地区。从那时起,该协会一直在出版《印度蜜蜂杂志》。现在它与印度农业研究委员会(ICAR)合并,扩大了活动范围。
2000年7月19日养蜂发展委员会根据《社团注册法》成立了国家蜜蜂委员会,指导养蜂业发展,该委员会隶属于农业部。2006年6月该委员会重组,其目标是通过促进印度的科学养蜂来全面发展养蜂业,通过授粉提高农作物的生产力并增加蜂蜜生产来增加养蜂人的收入。2020年印度农业部启动合作社Nafed计划,帮助西孟加拉邦、比哈尔邦、中央邦、北方邦和拉贾斯坦邦等五个州的养蜂人建立农业生产者组织(FPOs)。
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尼尔吉里斯(Nilgiris)地区拥有大量蜂群,2007年总部位于考塔西里(Kotagiri)的基石基金会在泰米尔纳德邦的乌蒂镇建立了蜂蜜和蜜蜂博物馆,以发展养蜂。2015年该集团还在乌蒂(Ooty)开了一家名为“蜜蜂之地”的餐厅,专门提供蜂蜜食谱。
大蜜蜂、黑大蜜蜂和小蜜蜂是印度的野生蜂种,土著人至今仍猎食黑大蜜蜂和小蜜蜂的蜂蜜,来自野生蜜蜂的蜂蜜仍然是印度蜂蜜的主要组成部分。土著人从蜂巢中挤出野生蜂蜜,特别是在半岛南部各邦,小蜜蜂蜂蜜在古吉拉特邦特别受到保护和利用。在喀拉拉邦和泰米尔纳德邦,无刺蜂蜂蜜精美而且稀有。
印度小安达曼岛的翁格人在旱季采集大蜜蜂的“金色蜂蜜”,在雨季采集树上和岩石上东方蜜蜂颜色较黑的蜂蜜。发现蜂巢后会做上自己的标记,其他人不能采集,如果采集后会受到族群的惩罚。他们用当地一种树的汁液混合唾液,涂抹全身和手,将这种树的树叶咀嚼后吐到蜂巢上,蜜蜂就会飞离蜂巢而且不蜇人。这种树生长在尼科巴岛上,加拉瓦人和其他安达曼岛上的人也用它的叶子。此外,安达曼岛上还有其他植物也有类似作用。山姜(Alpinia manii)的汁液可以驱逐大蜜蜂和东方蜜蜂,但有一股讨厌的气味。
曼尼普尔邦和那加兰邦丘陵地区的各个部落使用木原木或陶器来养蜂。但是使用从蜂巢中榨取蜂蜜的粗略方法,有可能在蜂蜜中掺入蜂蜡,并在此过程中杀死许多蜜蜂。Manipuri 部落使用带有钉子的空心竹子刺穿巢房,空心的竹子可以让蜂蜜流到另一个桶里。
印度半岛的陈楚人是生活在印度南部安得拉邦和海得拉巴丛林里的土著人,以狩猎和采集为生。他们通过观察蜜蜂落在树上或工蜂飞行和第一次飞行落在地上的角度来定位蜂巢位置。按照陈楚人的规定,大蜜蜂的蜂巢属于所在土地的主人,陈楚人采收蜂蜜的装备是个人财产,在家庭中传承,从父亲传给儿子,再传给孙子。英国伦敦的人类学博物馆收集了印度中部中央邦贡德的蜂蜜收集者的蜂蜜采集装备。泰米尔纳德邦的蜂蜜采集者从离地100米的岩石或大树上采集蜂蜜,在悬崖上绳子的安全也是由采蜜人配偶的兄弟来负责的,蜜里的幼虫也被吃掉。
印度次喜马拉雅山脉,从上印度河流域到尼泊尔低谷,东方蜜蜂也采用墙洞饲养。印度加瓦尔地区的大多数家庭将蜜蜂饲养在墙洞里,有些地方也把蜜蜂饲养在树干做成的木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