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艺娜路遥
(1.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2.云南农业大学国际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产业。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制度的保障,农业生产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同时农业生产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1]。该思想认为,应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突出的位置,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效益,使得生态发展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基于此,本文选取了近年来高原现代农业发展趋势较好的红河州为研究载体,以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耦合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红河州的现实情况,来定量分析2个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及协调发展效应。
20世纪60年代,博尔丁首次提出了生态经济学的概念,开启了学者对生态环境与经济关系的研究[2]。Wier M,Hasler B等采用一种经济与环境综合模型系统(DIAS),针对丹麦农业生产和环境政策实施后的结果做评估,建立了农业经济与环境耦合模型。20世纪80年代,任继周在农业研究领域引入系统耦合的概念[3-5]。此后,耦合系统理论在农业领域得到广泛使用,在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6-8]。刘媛以西部生态脆弱区典型省份甘肃省为研究对象,探究甘肃省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关联性与协调性[9]。贾士靖对我国31个省区(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度进行分析,各省区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的耦合度均处于较高水平,但协调度却有显著差异[10]。周杰对草原生态环境与畜牧业经济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研究,以有效评价草畜平衡态势[11]。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对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相关研究的尺度与层面各有不同,且选取的研究地区多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鉴于此,本文选取了近年来农业生态环境相对良好的红河州为研究载体,对该地区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的协调状态做进一步深入探究。
红河州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云南省东南部,全州面积33000km2,总人口450万人,属于传统的农业生产大州[12]。红河州处于低纬度亚热带高原型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类型多样、土壤肥沃、光热充足,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红河州农业发展提供了自然支撑。但红河州存在土地破碎、坡度高等问题,导致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农业水利设施建设难度大,也因此进一步制约了红河州的农业发展。近年来,随着政策的支持以及科技的创新,红河州农业产业稳步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
本文基于指标选取的客观性、科学性、易获性、可度量性原则,分别选取了农业经济子系统和农业生态环境子系统的相关指标,基于红河州的实际情况,构建了红河州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红河州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
2.2.1 熵权法
2.2.1.1 无量纲化处理
无量纲化处理又称数据的规范化处理,因为不同指标之间量纲不同而使得各指标之间不存在可比性,故首先将指标进行无量纲化,消除量纲影响,本文采用极差法来标准化原始数据。因本文选取的指标有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故分别对这2类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其中Xi为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标准化后的值,计算公式如下。
正向指标标准化:
(1)
逆向指标标准化:
(2)
2.2.1.2 求各指标的信息熵
熵最先由申农引入信息论,其基本思路是根据指标变异性的大小来确定客观权重。一般来说,某个指标的信息熵越小,则权重也就越大。相反,某个指标的信息熵越大,其权重也就越小[13]。计算信息熵,应首先计算指标值的比重,记为Pi;信息熵记为Ei,计算公式:
(3)
(4)
式中,n在计算中表示农业经济子系统和农业生态环境子系统中的指标个数。
2.2.1.3 确定各指标权重,计算综合得分
在计算得到信息熵后,进而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记为Wi,综合评价指数记为Uj,计算公式:
(5)
(6)
2.2.2 耦合度耦合协调度模型
2.2.2.1 耦合度计算
耦合度是对系统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强弱程度的度量,耦合度越高,说明系统间相互促进发展的水平和关联性越强,反之则越弱[14,15]。记耦合度为C,计算公式:
(7)
式中,U1、U2分别为红河州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
2.2.2.2 耦合协调度计算
耦合度虽能很好反映系统间关联程度的大小,但耦合度数值大小并不能代表现象发展的好坏,因此引入耦合协调度[15,16]。耦合协调度记为D,计算公式:
(8)
T=αU1+βU2
(9)
式中,T表示农业经济子系统与农业生态子系统之间的综合协调指数;α和β分别表示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的待定系数,由于2个子系统同等重要,故取α=β=0.5。根据参考文献和已有成果得出耦合协调类型,如表2、表3所示。
表2 耦合度的分类体系及判别标准
表3 协调度的分类体系及判别标准
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2006—2020年《云南省统计年鉴》,部分指标数据为计算整理所得。
根据红河州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指标体系,见表1,以及熵权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分析得出2006—2020年红河州农业经济子系统与农业生态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U1、U2)、耦合度(C)及协调度(D),结果如表4。
本文为深入研究红河州近15a来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变化趋势,在熵权法及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基础之上,对红河州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并得出趋势图见图1。
图1 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变化趋势
表4 红河州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计算结果
3.2.1 红河州农业经济系统与农业生态环境系统发展水平
红河州农业经济在2006—2020年,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农业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数由0.171上升到0.840。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红河州近年来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使农业由低效、粗放的发展模式逐步转向可持续的、高效的发展模式。数据表明,红河州农村居民2006年的人均年纯收入为2209.9元,2020年的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为13580元;人均农业总产值也从2006年的2269.6元上升到12603.5元。自“十三五”以来,红河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按照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决策部署及工作要求,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并大力实施“一二三”行动,持续推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示范创建,不断加强对农村农业工作的指导,保证农业产业能够实现稳步增长。
由表4的计算结果可得,红河州农业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呈先增长再下降再上升的趋势。2006—2008年,农业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由0.461上升至0.667,整体表明这段时期红河州农业生态环境发展良好;2009—2015年,农业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由0.552下降到0.297,与这段时期内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有较大关系,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药、化肥、地膜的过度及不合理使用,导致农业面源污染严重;从2016年开始,农业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由0.329上升到0.491,农业生态环境逐步好转,这得益于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分析图1的变化趋势,2006—2012年,农业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均高于农业经济综合评价指数,表明这段时期红河州处于农业经济滞后型;2013—2020年,农业经济综合评价指数均高于农业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表明这段时期红河州处于农业生态环境滞后型。2个子系统间最优的关系为农业经济综合评价指数等于农业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红河州距离这一目标的实现,仍需要一段时间。
3.2.2 红河州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
通过计算结果分析可得,红河州在2006—2020年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耦合度介于0.833~0.997,表明2个子系统间相互促进发展的水平和关联性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但由于耦合度只能反映系统间关联程度的大小,并不能代表系统间协调发展的好坏。因此,本文引入耦合协调度,对两个子系统间的协调程度进行研究分析。协调度的计算结果表明,红河州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在15a期间呈逐步上升趋势,可将这一协调发展进程细分为4个阶段。
2006—2010年,这期间2个子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处于勉强协调阶段;2011—2016年,这期间2个子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处于初级协调阶段;2017—2019年,这期间2个子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处于中级协调阶段;2020年,从这一年开始,2个子系统开始呈现出良好的协调发展趋势。参考已有研究成果,整体来说红河州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整体趋势良好。
近年来,红河州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红河州农业的生态底色越来越明显,被称为“全国第二个天然氧吧城市”。根据数据分析,虽然红河州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整体态势良好,但距离最优协调状态仍有一定距离。笔者对红河州近年来有关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现状进行深度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红河州应着力打造农业特色品牌,建立绿色农业发展基地,为促进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则是必不可少的;以农业产业化发展助推农业现代化,引进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入驻红河州,带动红河州农业经济迅速发展;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业,红河州应始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以绿为底、以绿赋能,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依托其自身条件,以工业化理念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