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榆林小曲传承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3-01-30 18:49薛志章
百花 2022年11期
关键词:小曲榆林唱腔

薛志章

榆林小曲是流行在陕西省北部榆林市老城内的一种自持乐器伴奏的坐唱式曲艺品种。它由我国南方地区传入陕北榆林,历经三百多年留传至今,是全国现存为数不多的明清俗曲遗响。榆林小曲保留着南方清曲的“魂雅韵丽”(艺人语),又张扬出北方曲种的阳刚粗犷之风,表现出“南曲北化”的文化特征,是我国南北音乐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瑰宝。

一、榆林小曲的历史渊源

据清乾隆皇帝《御批通鉴辑览》记载,明正德十三年(1518)七月,明武宗经由山西,渡过黄河,于十月间到达榆林,住在太乙神宫(即今凯歌楼),直至十四年(1519)二月初,由原路返回京师。其间他大征各地女乐,每日进行歌、舞、弹、唱,使许多民间艺术品种传入榆林。这是关于榆林城歌舞、曲艺历史的最早记录。

又据《榆林府志》记载,清康熙九年(1670),浙江嘉興人谭吉璁来榆任同知,从家乡带来家眷、使女、歌伎和乐器,闲暇时常演唱以求乐,如此将江南小曲传入了榆林。康熙十二年(1673)以后,榆林城内“文艺甚繁”,经常是“夜半曲声听满城”,凯歌楼上时有“羌笛吹新词,秦筝弄急弦”,其盛况可见一斑。至此,江南传来的说唱艺术与榆林原有的小令、俗曲进行融合,并结合当地方言语音,遂使榆林小曲在康熙年间得以产生。清嘉庆年间,李殿魁为千总,在供职期间,他继承父艺,能奏会唱,并对当时传唱的小曲进行搜集、整理,撰写出最早的《榆林清唱小曲》一书,并在道光末年同李芳等三个儿子出衙演出,使榆林小曲逐渐传至民间。

清同治七年(1868),湘军出身的刘厚基出任延榆绥总兵,率兵驻防榆林。他主政榆林九年,各业兴旺,社会安定,“集书万言,刊教民歌”,倡导民众学习歌谣,使南方小曲在榆林民间得到广泛普及,在榆林城内市民及小手工业者中流传。小曲由宫廷传入民间,融入平民艺术,与榆林城内市民生活产生了密切联系,每逢闲暇之时,小曲爱好者便三五相邀一处,你弹我唱,自娱自乐。至清末民初(1909—1914),榆林小曲有了进一步发展,一些当地的民间音乐也逐渐被吸收运用。在民间,尤其是小手工业者之间,学唱小曲一时成风,使艺人数量不断增加,小曲走向了兴盛时期,演唱活动更加频繁,每遇四时八节、婚丧嫁娶、生辰寿诞、喜庆节日之时,都有小曲艺人应邀助兴。

新中国建立后,为扶持民间艺术,原榆林县举办了榆林小曲演唱培训班,40多名学员成为新的小曲艺人。1957年榆林小曲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轰动一时,并在怀仁堂为中央领导演唱。20世纪80年代后,传承队伍不断扩大,并越来越引起中外专家学者的关注,2006年,榆林小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榆林小曲传承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传播范围较小

榆林小曲的名称来自榆林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且它只流行于榆林古城内,从不外传,直至今天,还基本流传在古城内。最多的时候,是榆林小曲走进榆林城区的各中小学,如榆林市第二小学、榆林市第七小学。传播最远的地方就是榆阳区乡镇的部分村落,在庙会、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时候偶尔可以见到榆林小曲。这样小的传播范围严重限制了其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力的扩大。

(二)逐渐陕北化、民歌化、大众化

榆林小曲是一种市民艺术,与陕北民歌等陕北民间艺术有很大区别,在陕北地区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这是由于榆林古城最初的居民是全国各地来榆戍边和“南官北坐”的文臣武将及其家眷、随从等,而且来陕晋蒙经商的各地客商也常驻城内,逐渐使榆林成为边关重镇和商贸重镇。并且由于居民人数逐渐增多,衍生出当地经济生活所需的“七十二行”小手工业行当,形成小手工业者阶层的城市居民,使榆林古城成为陕北独特的城市。正是这种“城市化”的经济文化氛围,给各地特别是南方城镇化演唱艺术的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并给榆林小曲这种“南曲北唱”的市民艺术的传承、发展创造了良好氛围。“南曲北唱”与“市民艺术”是榆林小曲在榆林古城得以传承发展的两个重要标志,也是榆林小曲在陕北、陕西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重要原因,这使得榆林小曲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甚至比陕北民歌还早两年。但随着榆林城区的不断扩大和榆林古城小手工业的衰落,榆林小曲“南曲北唱”的味道越来越淡,市民文化的氛围越来越淡。演唱榆林小曲的人不再仅仅局限为市民,还有学者、教师、学生,专业或业余陕北民歌、戏剧等演唱者。他们学习演唱榆林小曲多数是由于榆林小曲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这种动机已经和小手工业者为了表情达意而进行情感宣泄大相径庭了。榆林小曲作为“南曲北唱”的市民艺术正逐渐陕北化、民歌化、大众化。

(三)传统曲目传承不足,新创曲目乏力

榆林小曲现存的传统节目有60余种,其中南方传入的曲目占三分之二,由陕北民歌演化而成的曲目占三分之一。唱腔曲调分为大调、中调、小调:采用大调唱腔演唱的曲目如《日落西山》《大送郎》等,唱腔是结构是叠奏体或联曲体;中调唱腔演唱的曲目如《赐儿山》《九连环》《日落黄昏》等,唱腔结构一般为叠奏体;小调唱腔演唱的曲目如《小姑听床》《纱窗外》《进兰房》《喜千秋》等,唱腔结构都比较短小。这些唱腔演绎的曲目从音乐到唱词都显示出鲜明的南方风格。如《小放风筝》《搭戏台》是由江苏民歌《码头调》演变而来;《张生戏莺莺》由扬州清曲《鲜花调》演变而来;《叮当响》由湖南民歌《四季歌》演变而来,《进兰房》《妓女告状》也是由湖南民歌演变而来。此外,小曲在演化过程中,吸收了许多本地的陕北民歌,并演化为小调唱腔的节目,如《掐蒜薹》《十杯酒》《绣荷包》《走西口》《五哥放羊》《光棍哭妻》等。现在的演唱者往往就会那么三五首,三五首也基本是小调,会大调的很少。近几年,有些专业人士为了榆林小曲的传承发展新创了一些曲目,但大多没有搬上舞台,也没有流传开来。可见,榆林小曲传统曲目传承不足,新创曲目乏力。

(四)演唱表演特征正在衰退

榆林小曲首先是采用榆林方言演唱,同时具有相应特殊的演唱方法。榆林小曲最初只由男性演唱,新中国成立后才出现女性演唱,而陕北汉子的演唱,是将最初传入榆林的南方民歌的“歌唱”,改为了曲艺唱曲的“说唱”,即亦唱亦说、连说带唱,说时带有唱的意识,唱时有说的感觉,因此大量采用“断腔”唱法,顿挫抑扬、真假声结合,顿挫时唱词吐字的动律与弹拨乐器的音点相符相称,抑扬时真假声结合起伏自如,形成清雅中蕴粗爽、温婉与阳刚结合的风格,从而与早期江南女子演唱民歌时那种清丽委婉的“歌唱”风格形成了鲜明对照,富有榆林方言和陕北汉子粗犷豪爽的性格特征。因此,女腔男唱、南曲北声,是榆林小曲的表演特征。外面来榆林的人听完榆林小曲往往会说一句话:“你们的榆林小曲我们连一句也听不懂。”而当地人的回答往往也出乎客人的意料:“其实,我们有些也听不懂。”听不懂的重要原因就是榆林小曲女腔男唱、南曲北声、断腔的演唱特征。正是由于听不懂,许多榆林人甚至是榆林古城人也越来越不喜欢榆林小曲。于是许多演唱者为了迎合群众的喜欢,越来越向陕北民歌靠拢,导致榆林小曲的演唱表演特征正在衰退。

三、榆林小曲传承发展的对策

榆林小曲的传承发展不同于陕北民歌,甚至比陕北民歌更复杂,需要动脑筋、想对策、出措施,需要多个部门多个单位和众多的榆林小曲演唱、创作、研究人才一起努力,共同推进。结合榆林小曲的实际,现就榆林小曲的传承发展提出如下对策:

一是注重人才培养。榆林小曲曾经的辉煌其实就是人才的辉煌。那些小手工业者在一天的劳作之后,专心研究讨论练习演唱榆林小曲,一时间,基本每个榆林古城人都能演唱几首榆林小曲,大街小巷随时随地都能听到榆林小曲。而如今,榆林小曲不但没有人演唱,喜欢听的也少了,导致演唱人才缺少,领军人物更是缺少。榆林小曲要传承发展创新,必须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

二是继承传统,学习传统,保持特色。没有传统,就没有未来。必须把榆林小曲流传下来的60多个曲目全部整理出来,然后通过举办培训班、进校园等方式将传统曲目普及开来。继续深入研究榆林小曲演唱表演特征和艺术特色,让这些特色和特征在传承发展创新中保留下来,让榆林小曲永远是榆林小曲。

三是加大政府主导作用。要持续加大政府对榆林小曲的保护力度。对于榆林小曲保护单位而言,要做好规划,加大投入,加强宣传,积极引导榆林小曲传承发展创新工作,还要加强出版、动态演出、进校园等工作。

四是增加榆林小曲的交流演出活动。榆林小曲要传承发展,必须走交流的路子,不仅要和陕北民歌、陕北道情、陕北二人台等姊妹艺术交流,还要和扬州清曲、扬州评弹等具有渊源关系的艺术进行交流。从2017年起,榆林和扬州连续举办了四届榆林扬州曲艺交流展演,取得了较好的交流成效。榆林小曲在交流中吸取到较好的经验,为榆林小曲的进一步传承发展开启了新思路。今后,应继续扩大思路,不断开展类似的交流活动。

总之,榆林小曲应该抓住新时代的大好机遇,发扬传统,保持特色,不断创新,在榆林这块肥沃的土地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榆林市文化馆)

猜你喜欢
小曲榆林唱腔
榆林感怀
永昌小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走榆林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无油涡旋压缩机小曲拐动力特性与仿真研究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榆林力量
——为榆林抗洪救灾而作
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