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鑫
开化县大溪边乡
多年来,开化县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加快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多措并举不断优化服务模式,为农业发展注入科技力量。
开化县自2004 年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以来,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是浙江省首批实现省级科技特派员乡镇全覆盖的地区。17 年来,开化用心用情关心关爱科技特派员,不断优化服务模式,累计承接省派科技特派员141 人次,实施科技开发项目420 个,累计培训农民6 万人次,带动农民增收7.82 亿元;先后有30 余人次获得功勋科技特派员、省级优秀科技特派员等荣誉称号;科技特派员工作十多次获得省、市“先进集体”“成绩突出单位”等荣誉。科技特派员队伍真正成为推动开化“共同富裕”先行地建设的生力军。
高度重视组织保障。开化县委主要领导召集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发挥科技特派员最大效用,明确工作重点。成立了由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组织部、科技局、农业农村局、财政局等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科技特派员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科技特派员做好协调服务。同时在全县15 个乡镇、办事处成立了科技特派员办公室,为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坚持双向选择机制。把科技特派员专业技术特长、服务领域倾向与乡镇需求“订单”相结合,精准匹配选派方案,有效配置科技资源。目前,开化共有省级个人科技特派员18 名,3 支团队4 名首席专家,服务范围覆盖全县15 个乡镇,涉及农业、畜牧、林下经济、乡村旅游、城乡规划等10个领域。
打破人才政策壁垒。将省级科技特派员纳入人才管理,作为开化“钱江源英才计划”升级政策的有效补充,打破了原有人才认定“一刀切”的分类壁垒。加强人才、科技、财政等多部门协调联动,进一步明确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支持政策以及组织保障。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包容性,用心用情激发科技特派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各方创新资源服务开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建立科技特派员服务机制。明确县领导一对一挂联服务科技特派员,各乡镇驻地一把手亲自落实科技特派员相关工作,为其提供专人服务保障,及时协调解决工作、生活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切实关心关爱科技特派员在开化的生活,让开化真正成为科技特派员的第二故乡。
建立科技特派员激励奖励机制。每年安排200~500 万元财政资金,用于科技特派员年度考评、项目资金配套、招商引才、科研成果等方面的奖励,最高可给予30 万元奖励。在奖励分配上突出“按劳分配”,让付出与回报成正比,调动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农村科技服务注入蓬勃创新动力。
建立科技特派员管理考核机制。制定《开化县科技特派员服务成效考核评分办法》,从业务能力、项目管理、创新工作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并将科技特派员的项目管理同步捆绑乡镇(办事处)的考核,为科技特派员与乡镇形成“合作共赢、良性互动”提供机制保障。
打破产业技术瓶颈。发挥科技特派员专业优势,围绕农作物种植、动物养殖等传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低产低效、病虫害防治难、品质提升难等技术性问题,针对性做好新技术引进推广,着力破解技术性瓶颈,形成“一村一品”特色优势产业。如围绕红高粱产业,科技特派员先后开展30 余个高粱新品种土壤适应性与酿酒生产的研究和试验,最终选出丰产性、抗病性、适应性强的品种。目前,大溪边乡已基本建成3700 亩规模的省内高粱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最高核心区,带动全乡群众人均增收突破2000 元。
池淮镇科技特派员祁永斌实地指导农户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找准新型农业跑道。加强培育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输送先进适用经营模式和技术成果,引导农民走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化农业道路。如科技特派员帮扶开化菁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调整产业发展结构,组织实施“大棚芦笋—湖羊高效种养循环模式示范”项目,实现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内循环,芦笋种植面积从2015年的100 亩增长至2021 年的近400亩,助推企业实现扭亏为盈,年盈利在200 万元以上。
助力传统技艺复兴。立足部分传统文化产业面临的原材料供应难、品牌推广难等现实困境,加快关联产业培育,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遗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如针对“开化纸”原材料荛花严重不足的瓶颈,开展引种栽培和种苗快速繁育的技术研究,成功突破“玻璃化现象”“生根难”等技术难题。建设30 亩荛花实生苗造林示范基地,为实现规模化种植提供技术基础,满足“开化纸”产业化发展需求。目前,“荛花良种选育与人工林高效培育技术研究”被列入“26 县高质量发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