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霞,董建建,屠师明,胡飞,刘永锋,金威
(武汉市测绘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22)
城市黑臭水体是指城市建成区内,呈现令人不悦的颜色和(或)散发令人不适气味的水体的统称,不仅损害了城市人居环境,也严重影响城市形象,更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1]明确提出:2017年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2020年年底前,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近年来,各城市陆续开展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截至2020年底,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 2 914个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8.2%[2]。但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涉及专业面广,未对水体污染源及黑臭成因进行彻底分析,导致黑臭水体的系统治理方案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部分城市的黑臭水体整治工作不严不实,短期内达标后,水体黑臭污染反弹问题严重。
城市黑臭水体的污染源主要有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内源污染和其他污染,可针对性地采取控源截污、面源控制、内源治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治理措施,其中控源截污是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的根本措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排水口、管道及检查井治理技术指南(试行)》[3]指出“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关键在排口,核心在管网”。解决水体黑臭的根源问题,就是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治理河湖排污口,杜绝污水直排,治理水体水倒灌;改造排水管网混错接点;修复排水管网及检查井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缺陷。河湖排污口排查工作内容包括现场排查、水质监测和溯源调查,能够掌握排污口数量和分布、污染物来源和排放情况,查明关联排水管网的混错接状况和健康状况,从而制定以详细调查与精准污染源解析为基础的科学、系统的治理方案。
排查对象包括所有通过管道、沟、渠、涵闸、隧洞等直接向流域排放废水的排污口,及所有通过河流、滩涂、湿地等间接排放废水的排污口。排污口排查工作共包含“查、测、溯”三项内容,即现场排查、水质监测和溯源调查。
(1)现场排查。开展全面排查,掌握入河湖排污口的数量及其分布,建立入河湖排污口名录;
(2)水质监测。开展入河湖排污口监测,了解和掌握排污口污染物排放情况;
(3)溯源调查。开展入河湖排污口溯源分析,基本查清污染物来源,查明关联排水管网的混错接状况和健康状况。
基于资料收集、现场调研踏勘和对资料进一步整理分析的工作基础,河湖排污口的现场排查工作可采用人工徒步、无人机航测和无人船沿河湖岸边巡查的方式,应全面排查河湖管理范围内的所有排污口,实现全覆盖,特别注意草丛、堤岸、浅滩等不易被发现的位置,避免遗漏。工作内容包括对排污口进行唯一编码,精确采集排污口平面位置和高程信息,详细记录排污口的受纳水体、类型、入河湖方式和污水排放方式;现场拍摄影像和图片资料;通过感官(视觉、嗅觉)对排放水体进行初步判断,填写《入河湖排污口调查表》(见表2)。
在现场全面排查的基础上,同步开展入河湖排污口水质监测。只要是有排水的排污口都应进行水质监测,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可采取现场快速监测、人工现场取样实验室监测的方式。现场快速监测是对所有具备采样条件的排污口开展水质监测,监测指标包括化学需氧量(简称COD)、氨氮、总磷、PH值和流量。
实验室监测是对快速监测异常(包括感官异常及快速监测指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4]V类水质)的排污口进行监测或对存在疑问的排污口采样后进行复测。实验室监测指标主要包括:pH值、COD、悬浮物、氨氮、硫化物、总磷、总氮等,对于特殊行业废污水(如工业、医疗废水)应根据废污水性质,增加特征污染物监测项目,对于河口水质监测指标参考《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4]相关要求。
排污口溯源调查工作即以河湖排污口为起点,采用自下而上、由末端向源头追溯的方法,查明与河湖排污口关联的排水管网连接关系、混错接点分布、检查井和排水管网内部的结构性缺陷和功能性缺陷,最终掌握排污口污染物的具体来源,评估排水管网混接状况和健康状况。
(1)排水管网探测
由于与排污口关联的排水管网明显检修井较多,主要采用人工开井调查方式查清排水管网的属性数据,包括管道类别、管道及检查井埋深、管径、材质、水流方向、管道走向等,部分管道走向不明时需要采用仪器辅助探查的方式,如管线探测仪适用于有压力的金属排水管网探测;地质雷达和示踪探头适用于明显检修井被掩埋的情况。现场绘制排水管网电子草图,录入属性数据后可直接生成管网数据库文件。对于无法确定是否连通的检查井,可以采用敲击井盖听是否有回声,水位同步测量或投放染色剂的方式进行探测,仍有疑问则需要借助管道潜望镜等仪器进行核实。通过观察并分析主管上、下管段有无排水量损失以及支管有无排水情况,可初步判断混接来源。
(2)排水管网测量
包括图根控制测量和管线点数据采集。武汉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WHCORS)是地区性连续运行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由5个连续运行GPS基准站、1个固定监测站和系统数据中心组成[5]。基于WHCORS的GPS RTK技术在定位上具有不需要任何基准站设置、定位精度高、观测时间短、操作简便以及全天候作业的优点。在卫星信号较好的地点,可直接利用采集管线点的平面坐标与高程数据;信号较差的位置,首先进行图根控制测量,再利用全站仪极坐标法采集平面坐标,三角高程法获取高程数据。将换算完成的位置和高程数据导入管网数据库文件,利用地下管线数据综合处理软件[6]成图生成排污口排水管网图。
(3)排水管网混接调查及健康状况评估
排水管网混接调查主要采用实地开井调查和仪器探查相结合的方法,查明混接位置和混接情况。由于部分混接点位于地下的隐蔽位置,如污水管网破裂、变形导致污水渗漏至雨水管网;工厂、企业私接暗管将污水排入雨水管网;自来水管破裂,大量的水流进入雨水管网等,故仅通过开井调查无法判断管网的混接情况。
为了查明这些隐蔽混接点问题,往往需要借助专业仪器和专业检测技术,主要有管道潜望镜检测技术、管道闭路电视检测技术、声呐检测技术等。管道内水位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宜优先采用管道潜望镜进行混接点检测;在管道潜望镜无法有效查明或要求混接点定位准确的情况下,应采用管道闭路电视检测;管道到水位高时,可采用声呐检测来判断管内混接情况,并确定支管连接关系。各种探测技术都有其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如表1所示),因地制宜采用检测技术,可极大地提高混接调查工作效率。
表1 常用排水管道检测技术对比表
为了充分利用检测资料,应同时利用这些检测资料评估管道健康状况。检测资料包括现场记录表、影像资料等,通过专业人员和专业软件判读管道缺陷类型和等级,查明管道内部缺陷准确位置,编写报告评估排水管道运行质量及功能状况,为开展后续管道修复、清淤、养护等工作提供依据。
(4)溯源调查成果图绘制,以排污口排水管网图为工作底图,将混错接点和管道缺陷信息按照规定的图示图例在图上进行标注,叠加形成溯源调查成果图。
为切实落实中央巡视组反馈湖泊水质问题的整改要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河湖水环境治理,持续提升湖泊水质,依据《武汉市河流排口排查整治工作方案》(武三清指办〔2019〕14号)文件的要求,统筹推进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入河湖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全面规范入河湖排污口管理,从源头上有效管控入河湖污染物排放。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桂子湖排污口排查工作为例,桂子湖湖岸线长度约 2.1 km,首先采用无人机航测、无人船探查技术分析辨别疑似入河排污口,然后组织人员对发现的疑似排污口进行现场徒步排查,核实确定排污口信息,并按要求填写《入河湖排污口调查表》(见表2)。
表2 入河湖排污口调查表
本次共排查排污口24处,初步判断污水排口4处,清水排口5处,无水流排口15处,经检校已知高等级控制点无误后,利用基于WHCORS的GPS RTK技术直接采集排污口平面位置和高程,采用手机对排污口进行拍照记录,便携式多参数水质分析仪可在排查现场快速测定排污口的水体指标PH值、COD、氨氮和总磷,采用便携式流速测算仪依据流速面积法计算晴天瞬时流量。桂子湖排污口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桂子湖排污口分布“一张图”
表2为桂子湖16#排污口的现场调查记录表,经现场调查后初步判断该排污口通过管道连续排放生活污水,水色异常并伴随有刺激性气味。水体的快速采样结果显示该排污口的水质指标均不达标,晴天时瞬时流量不高,仅为 0.2 L/s。
通过对16#排污口开展溯源调查,共查明与该排污口关联的排水管网 575 m,检查井39座,混接点8处,混接水体均为通过内部排水系统污水管道接入雨水管道的生活污水,依据混接管管径确定单个混接点混接程度均为轻度混接(1级),混接点统计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桂子湖16#排污口混接点统计表
由于与16#排污口关联的排水管网内部通视效果较好,管道内水位小于管道直径的20%,且管段平均长度不超过 30 m,主要采用管道潜望镜快速判定管道内部健康状况,共发现结构性缺陷2处和功能性缺陷1处,按照规定的图示图例[7]标注在溯源调查成果图上,如图2所示。
图2 桂子湖16#排污口溯源调查成果图
河湖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的关键在于对各类排污口的治理,核心工作在于要有完善、有功效和健康的排水管网。河湖排污口排查工作以现场排查、水质监测、溯源调查为基础,能够掌握排污口数量和分布、污染物来源和排放情况,查明关联排水管网的混错接状况和健康状况,从而制定入河湖排污口分类整治方案,推进入河湖排污口整治工作,有效规范和管控入河湖排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