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健康促进评价的重庆社区体育公园营建*

2023-01-30 08:32方子晨
中国城市林业 2022年6期
关键词:高差效用公园

刘 骏 方子晨

1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重庆 400045

2 教育部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重点实验室 重庆 400045

近年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文件相继出台,“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成为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提升,大众对运动健身、休闲游憩、邻里交流的需求日益强烈。珠海、广州、重庆等城市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开始对社区体育公园进行实践探索,利用城市边角地、融入体育文化内涵等成为社区体育公园建设的共识[1]。目前,学界针对社区体育公园的研究多集中于规划建设、管理[1-3]与使用评价[4]等方面。在建设使用中,社区体育公园用地条件限制与多样化体育活动需求的矛盾逐渐凸显,相关研究明显滞后[5],尤其对于山地城市,用地条件成为社区体育公园建设的关键制约条件,亟待找到更有效的、更科学的解决途径。

促进大众健康是社区体育公园建设的根本宗旨。通过促进体力活动影响公众健康已得到证实[6-10],研究表明,公园的空间形态、组织特征、路径布局[11-14]等内部空间特征是影响体力活动水平的重要因子,因此有学者从健康景观设计的角度对社区体育公园提出总体建设建议[15-17],但由于缺乏细化的分类研究,对规划设计和建设实践的指导性不足。本文尝试在调研的基础上,对重庆市社区体育公园进行健康促进评价,识别出具有健康促进效用的公园空间特征,为社区体育公园的选址、活动选择与空间营造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从健康促进的角度探求具有集约高效利用和显著社会效益的营建策略。

1 研究背景

2018年重庆市政府发布了《利用主城建成区边角地建设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实施方案》,以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倡导城市健康生活,并计划到2020年建成92个社区体育文化公园(下文简称“社区体育公园”),公园进行分批建设。本次调研时间为2019年4—6月,截止调研结束仅第一批24个社区体育公园建成开放。

2 研究方法

2.1 健康促进的体力活动及适宜环境特征

公共健康学科标准明确了中等强度及以上的体力活动能够带来最大的综合健康效益[18-21],本文参照《2011年体育锻炼纲要》整理了健康促进的体力活动类型(表1)。

表1 健康促进的体力活动类型

健康促进效用通过营建支持性环境促进市民养成运动习惯,以降低部分慢性疾病风险。由于设计规范明确了球类运动的建设要求,极限运动缺少相关研究,因此本文以公园内常见的3类体力活动环境特征(表2)作为契合评价主体。

表2 不同类型活动适宜环境特征现状

2.2 空间特征数据采集

根据现场调研将走跑类活动空间按视线可见且可达的原则分割路径单元,利用AutoCAD对各路径单元的长度、宽度进行测量,采用横截面法实地测量多个截面的高宽比(分析单元中垂直要素高度/宽度),取平均值。利用相机拍照采集绿视率,沿路径单元起止两侧拍摄,后经PS对照片进行色彩提取并计算面积占比,最终结果采取两次拍摄成果的平均值。

太极、歌舞类活动单元的连接关系遵从可达原则,并以该类空间为目标空间,确定两类活动的布局方式。空间面积、植物郁闭度可通过平面图观察结合AutoCAD测量的方法获取。

2.3 对比分析

首先对公园进行活动设置评价。对照表1,统计各公园内部的健康促进活动种类及数量。若未设置促进活动,则该公园不具有健康促进效用;若有1~2种项目,则该公园活动设置不佳;若公园内有3种及以上的项目,则活动设置良好;若活动设置覆盖全年龄人群运动需求,则该公园活动设置较好。

其次对设置有健康促进活动的公园进行环境特征契合评价。将采集的数据与适宜环境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特征均吻合,则该公园环境特征契合度高;若存在活动空间不满足适宜特征条件,则该公园环境契合度低。

最后进行综合赋值评价。活动设置评价中无健康促进活动为0、活动设置不佳为1、活动设置良好为2、活动设置较好为3。环境特征契合评价中契合度低则计1、契合度高则计3。得分总和达到5分及以上的公园具有高健康促进效用,得分为0的公园不具有健康促进效用,其余公园则具有低促进效用。

3 结果与分析

3.1 公园基本情况

从图1、图2可以看出,24个公园用地规模在1 693~55 894 m2。各公园形状指数介于1.01~2.10,空间形态类型包含山地型、起伏型和平整型[5]。其中,山地型公园占比29.17%,规模大于5 000 m2,内部相对高差大于22 m,平地比例介于0.05~0.56;起伏型公园占比50.00%,内部高差集中在4~13 m,平地比例介于0.19~0.58;平整型公园占比20.83%,规模多在10 000 m2内,内部高差不超过6.5 m,公园平地占比高,并有多个达到了1.0。

图1 重庆市社区体育公园用地条件统计情况

图2 重庆市社区体育公园平地比例及形状指数统计情况

调研发现,公园内除了走跑类、太极类和歌舞类3类常见的活动外,还包括球类、器械类和极限运动类。其中,球类和器械类的活动设置率为100%;走跑类活动设置率为33.3%;太极类和歌舞类的活动设置率分别为25.0%和20.1%;极限运动类的活动设置率为4.2%。

3.2 健康促进的体力活动设置评价

除设施类活动未在《2011年体育锻炼纲要》查询到,不能确定其体力活动强度外,其余的球类、走跑类、太极类、歌舞类、极限运动类均为健康促进活动。

球类活动因种类丰富、场地尺度多样,是社区体育公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内球类活动有3种常见的设置模式,分别是乒乓球、羽毛球组成的小球类(设置1~2种项目);小球类结合标准制大球的综合型球类(设置3种项目);包含小球、标准制大球、非标准制大球的全面型球类(设置3种及以上项目)。走跑类活动以园路作为空间载体,华茂园、卢家岗、春华、炒油场、同盛、心湖北、心湖西及汇贤均有设置。太极类、歌舞类以硬质广场作为活动空间,其中设置太极类活动的公园有民主新村、芸峰、复兴场北、大水井、心湖北和心湖西;设置歌舞类活动的公园有桂花园、民主新村、凤鸣、卢家岗(图3)。

图3 重庆市社区体育公园健康活动设置

3.3 健康促进活动环境特征契合评价

3.3.1 走跑类体力活动环境特征契合评价

在路径长度、宽度方面,所有路径单元均未达到最佳耦合值。对比8个公园的园路高宽比(表3)发现,春华的最大值是适宜值的近2倍,空间狭窄,围合度较高。就绿视率而言,春华和卢家岗两个公园的最小值小于30%,局部空间限定模糊,人群易穿越跑步道打断活动的进行。春华、炒油场、心湖西的跑步道具有明显的高差,不利于产生高运动容量(表3)。

表3 重庆市社区体育公园走跑类体力活动环境特征分析

运动者在运动时倾向于选择可重复的环形路径。华茂园、汇贤沿湖近端式运动路线因需要折返使用,不符合人群行为习惯。心湖北园路穿越管理服务区,导致路径单元人流量大、运动流畅性低,运动者因避让他人而影响运动速度和强度。总之,8个社区体育公园中走跑类活动的环境契合度均较低。

3.3.2 太极歌舞类体力活动环境特征契合评价

歌舞类活动均设置在公园入口广场,人流量大、可达性高,场地高差不明显、视线开阔、植物郁闭度低,其空间多为串联式布局(图4A),能较好地满足运动者展示和表演的心理需求。

图4 民主新村社区体育公园空间布局示意

太极类活动多为葡萄串式布局(图5),部分公园受规模限制则利用高差和植物围合形成静谧氛围,削弱受干扰程度(图4B)。心湖西、大水井的空间单元出现圆形、三角形,不便于活动展开;民主新村的空间单元长宽比高达7.6,远超适宜值上限。

图5 大水井社区体育公园空间布局示意

就歌舞类活动环境特征而言,桂花园、民主新村、凤鸣、卢家岗、观河的契合度较高。就太极类活动环境特征而言,芸峰、复兴场北、心湖北的契合度较高,心湖西、大水井、民主新村的契合度较低。

3.4 健康促进综合评价

如图6所示:高健康促进效用的公园为桂花园、丹龙、凤鸣、芸峰社、桃花溪、回龙湾、复兴场北、回龙桥、观河;低健康促进效用的公园为红沙坡、兴乐、民主新村、安家咀、肖家湾、华茂园、卢家岗、春华、大水井、炒油场、同盛、心湖北、心湖西、汇贤;不具有健康促进效用的公园为北大资源。

图6 重庆市社区体育公园健康促进效用综合评价

3.5 社区体育公园健康促进效用差异

不具有健康促进效用的公园受山地用地条件限制,形状指数高达2.10,场地内部高差32 m,平地占比为0.05,空间由单一线性步道串联,活动空间占比小,无法达到健康促进体力活动的场地要求。

低健康促进效用公园的形成原因是活动选择不佳或环境营造不宜。其中,小型社区体育公园面积多数不超过5 000 m2,整体高差在8.5 m以内,空间平整度高,活动配置以低强度、设施类为主,小球类活动为辅,公园中具有健康促进的活动种类和数量少,难以吸引运动者。另外,一些公园内部高差显著,活动类型丰富,但活动设置和空间营造方面未考虑适宜特征,降低了公园的健康促进效用。

高健康促进效用公园能够在用地条件限制的情况下,根据公园的规模、平面形状和空间形态合理选择与组合活动,利用地形和各类空间要素营造适宜的环境氛围,使公园兼具专业竞技性和趣味休闲性,便于全年龄段人群获得健康效益。

4 重庆社区体育公园规划设计优化策略

通过对重庆社区体育公园的健康促进评价和差异性探讨发现,现有的选地标准、活动设置以及环境营造方式会造成社区体育公园健康促进效用低下。因此,基于效用最大化的目的重新提出选地标准及空间优化策略。

4.1 保证健康促进活动设置的选地标准优化

从已建成效果来看,部分公园出现形状狭长、内部高差显著、平地活动空间小的现状,其不仅会限制健康促进活动的设置,而且会增加人群的使用难度、增添安全隐患。因此,应避免小规模公园出现大高差,而大高差公园应具有一定的平地比例,如不满足相应要求,则不应建设山地社区体育公园。

1)当公园规模小于5 000 m2时,场地内高差不应超过8.5 m,形状指数不大于1.63(桂花园数值)。高差过大会压缩平地占比,活动空间变小,可选择活动减少;形状指数越大,场地受外界环境影响越大,运动者使用心理和习惯越难被满足。

2)当公园内部高差大于8.5 m时,平地占比不应低于0.15(芸峰数值),否则将出现不具有健康促进效用的公园。

4.2 提高健康促进效用的空间优化

小规模公园形状指数均值为1.26,平地比例介于0.4~1.0,可活动空间多。大高差公园平地比例主要集中在0.2~0.6,内部地形起伏明显。

1)对于小规模公园,应选择小而灵活的健康促进活动,如太极、跳绳、广场舞结合小球类的活动设置。这类活动无硬性的场地规范,适应性强,可容纳更多的人群运动。歌舞类活动宜设置在入口人流量大的广场处,保证视线开阔,适当布置座椅,形成活力观演空间。太极类活动应设置在公园内侧,场地宜采用矩形并保证长宽比介于1.0~2.6,同时利用植物和地形营造安静氛围。

2)对于大高差公园,活动设置应兼顾丰富性种类与多样化人群需求,至少选择两类健康促进活动,若仅设置球类则应为综合型或全面型。公园内部地形高差明显则不宜设置跑步道,反而可利用地形设置滑板、轮滑、攀岩等运动,为不同运动爱好的人群提供室外活动场所,增加公园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在环境营造方面以各类活动的环境适宜特征作为优化导向:靠近水系或位于主园路的环形路线、少转折的长路径模式、连续线性的空间界面、少干扰的空间氛围可提升走跑类空间运动容量;以长度最佳耦合值140 m组织园路结构,保证路径空间高宽比不超过2.4、绿视率在30%~75%,避免穿过管理服务区;若路径两侧地形对空间进行了一定的围合,则种植应以草坪结合点植小乔木的方式,保证视线和空间开阔。太极类活动应选择葡萄串式布局,结合高差形成平整方正的活动空间;歌舞类活动应选择串联式布局,在空间开敞的广场进行活动,以提高人群运动意愿。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文章根据健康促进的体力活动标准及适宜环境特征,通过活动设置和环境特征契合评价,对重庆社区体育公园的健康促进效用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1)公园的规模、高差及形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健康促进效用的高低。2)高形状指数、大高差且平地占比小的用地健康促进效用不佳,不适宜建设社区体育公园;小规模小高差的用地,可通过小而灵活的健康促进活动提升公园的运动容量;大高差且具有一定平地占比的用地以综合全面的活动为主,利用地形设置极限运动以满足多样化需求。3)针对不同类型的健康促进活动营建适宜环境,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健康促进效用。

5.2 讨论

基于城市边角地建设的社区体育公园通常面临着用地条件复杂多样,限制性强的特征[5],同时规划设计初期忽视了对于健康促进的考虑[21],使公园健康效益存在明显差异。本文顺应绿色空间健康效用的实现机制[7-8],构建了以体力活动为核心的评价体系,筛选整合国际标准和健康促进环境因子[11-14],旨在建立用地条件与健康促进效用的关联。研究结果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之上明确了用地条件对于实现社区体育公园健康促进效用的重要性,规划设计应充分利用用地条件并提升健康促进活动设置和环境营造的意识。

我国的社区体育公园建设已逐渐转向健康理念的实践应用。本文根据不同用地条件定量化地界定了山地社区体育公园适宜建设的选地标准,不同用地特征的活动选择和环境营造策略,在尊重地形的基础上,营造具有山地特色的高容量、少干扰,强运动吸引力的活动空间。但本文所引用的适宜环境特征标准是以平原地区城市公园为研究对象所建立,其部分适宜值对重庆社区体育公园来说难以达到,因此,未来研究可对山地社区体育公园中高容量健康活动空间的形态特征及组织特征进行探讨,逐步将“健康中国”的理念真正落实到社区体育公园建设中来。

猜你喜欢
高差效用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高差影响下的城镇燃气管道水力计算简化公式
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低效用地潜力分析
框架结构梁板面钢筋叠合产生的高差问题探讨
在公园里玩
小学美术课堂板书的四种效用
同时对向间接高差精密测量技术应用研究
纳米硫酸钡及其对聚合物的改性效用
地形高差较大的别墅区排水设计要点分析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