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共同体视域下五年制高职“文旅创”人才培养实践*

2023-01-29 10:18潘立岿马建富陈春霞
江苏教育 2022年92期
关键词:文旅课程体系校企

潘立岿 马建富 陈春霞

“十四五”时期,扬州市紧紧围绕名城建设,力争旅游业GDP占比达到全市GDP总量的10%。这对本区域旅游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当下,扬州市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待优化。如何创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如何打造特色品牌专业,以更好地服务当地的旅游经济建设?产教融合的创新实践,不仅是对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积极回应,而且是突破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瓶颈的有效途径。下文对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扬州旅游商贸学校办学点(以下简称“我校”)的“文旅创”人才培养实践进行分析。

一、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

根据《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职业教育(含技工学校)共有学校7294所,招生488.99万人,在校生总数1311.81万人。职业教育专任教师仅有69.54万人,与上年相比有所下降。从数据来看,目前我国职业学校学生人数多,专业师资数量不足,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与现实培养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建立校企育人共同体,是当前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诉求。[1]

(一)旅游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难度大

目前,各校旅游专业的产教融合呈现多样化态势,成功的案例不在少数,但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比如校企合作“一头热”的现象普遍存在;旅游企业对于学生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流于“实习体验、岗位培训”的认知层面;政府在产教融合中的规划性不够,不能很好地体现深层次合作等。我们发现,部分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往往是特殊的利益群体在维持。比如有的学校是在享受区域经济的发展红利,有的得益于地方政府的大力引导,还有的来自行业的强力推行,这导致了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可复制性不强。

(二)旅游人才培养的“三化”现象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一是旅游人才培养目标“传统化”,难以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培养目标因循传统的思维和定位,导致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考证、轻能力的情况普遍存在,人才规格与企业需求脱节。培养目标“窄化”,使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创新创业能力相对缺失,传统文化知识与职业素养相对欠缺。二是旅游人才培养载体“单一化”,难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交流平台和育人载体不够丰富多元,使合作始终未能真正落地,无法较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三是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化”,难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虚化”,师生远离行业一线,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技术技能培训方式单一,导致毕业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无法较好地满足旅游行业的新需求。

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应对策略

为突破旅游人才培养的困境,扩大校企合作的覆盖面,我校基于扬州地区旅游发展规模与人才培养需求,充分发挥校企育人共同体的积极作用,尝试与扬州市何园景区联合打造特色导游团队。我校和何园共同研讨,一致认为要让游客更好地了解何园,导游队伍是关键。扬州市何园景区素有“晚清第一园”的美誉,何家又是文化大家,何不像何家培养大家闺秀一般培养导游人才,让游客近距离感受何家的人文气息呢?在这一想法的支持下,我校以导游队伍为突破口,与何园联合打造了“何家千金”品牌,并初步形成“文旅创”融合型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稳固合作伙伴,促进校企文化深度互融

要确保产教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校企双方要形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关系。首先,学校要把企业文化融入办学精神,将旅游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体现在学校的制度和规章中。其次,学校应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彻旅游企业文化,定期邀请旅游行业企业专家、管理者进校交流。再次,学校应将实际工作环境引入校园。比如学校建立实训室时,应充分整合旅游企业的文化特征,设计仿真工作场景或张贴体现旅游企业理念的标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旅游企业文化的熏陶。[2]

(二)落实队伍建设,促进校企协同发展

针对旅游人才培养载体“单一化”现象,只有打通校企课程体系,才能使校企合作真正落地,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学校可以借助旅游企业的人力资源,聘用企业管理者兼任课程讲师;可以请行业专家将先进理念和创新手段引入学校,定期在学校举办专题讲座。学校教师、行业专家、旅游企业人员可以定期开展专业教学研讨活动,教师可以参与旅游企业培训,在研讨中加深学校教师对专业知识的认知,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注重岗位体验,促进联合实训基地建设

针对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化”,学校可以与企业联合建设实训基地,通过增加学生的岗位体验来培养学生的岗位认同。企业在向学校提供设施设备的同时,要深度参与旅游专业建设,为即将走上实习岗位的学生提供技能指导。学校可以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直接将企业当作校外实训基地,让师生分批次上岗实践,甚至参与产品研发,获取直接经验与岗位体验的机会。[3]此外,为保证实践效果,校企应对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行联合管理,建立校企教学与管理团队,对参加实训的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估和终期考核。

三、“文旅创”旅游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

我校在与何园景区协同培育“何家千金”的过程中,努力探索“文化+旅游+创新”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色课程体系、双师队伍建设、增值评价体系、教学资源开发等角度,深度剖析学校培育“文旅创”旅游人才的创新实践。

(一)校企共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实际培育中,其一,校企育人共同体构建“紧凑型”培养方式,共同引领专业发展、整合专业资源、协调专业团队。其二,双方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合作方式,深化校企双边互动,实现企业参与学校教学、学校服务企业工作的目标,真正做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其三,引入多元增值评价机制。我校与何园共同制定考核评价标准,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突出企业、个人、教师参与的多元教学评价体系,让学生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见证自身的阶段性成长,让增值评价真正落地。[4]基于此,我校以旅游专业课程为基础,融合传统文化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打造一支文化底蕴深、旅游服务水平高、创业创新能力强的“文旅创”融合型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

(二)校企共创,建设课程思政体系

“何家千金”产教融合项目基于“文旅创”人才培养模式,充分提高思政育人、文化育人的实效性。在对“何家千金”的打造上,校企坚持外在美与内在美的融合。项目组定期邀请专家教授开展文化素养类培训,以传统文化塑造“何家千金”;长期和扬州曲艺团合作,开设包括琵琶、古筝、茶艺、扬州评话、木偶戏等艺术培训课程,以美育塑造“何家千金”;在项目实施中,将文旅融合、生态保护、劳模精神、创新创业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将专业必备的职业规范、职业道德和职业安全等融入工作任务,全程灌输劳动教育,以实现五育并举。

(三)校企共研,开发特色课程体系

我校依据行业需求和人才培养实际重新设计了教学架构,将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和技术岗位能力培养3个学段,根据技能的难易程度将培养岗位技能的企业实践也对应分为3类岗位(展览馆讲解员、景区讲解员、旅行社导游员)。在“文旅创”旅游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共同设计开发配套的特色课程、资源,把集邮、书法、诗词鉴赏、地方曲艺等中国传统文化纳入课程体系,创造性地将集邮文化融入教学,并与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建成特色鲜明、省内唯一的“邮游文化体验中心”。我校还配套开发了校本教材《绿杨邮情》,成为省内知名的“集邮示范基地”。基于以上实践,我校建成了旅游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三段三岗三特”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何家千金”正是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将专业发展与行业需求高度对接,为全面提升“文旅创”融合型旅游人才的培养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5]

图1 “三段三岗三特”课程体系

(四)校企共谋,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地推进旅游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实现,我校与何园依托“双主体”工作室,让校内专业课教师与何园导游师傅合作承担教学任务,形成双导师育人制。学校遴选部分专业教师教授专业理论课程,何园管理处选择优秀的管理者对学生的岗位技能进行专项训练。此外,为了提高旅游专业教师和何园管理处导游师傅团队的专业实践能力,校企双方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培训。例如组织教师下企业锻炼,组织何园管理处导游师傅参加校本培训活动,使专业教师和导游师傅形成一对一学习共同体,取得共同成长。

猜你喜欢
文旅课程体系校企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文旅照明的兴起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