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协作护理干预在下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3-01-29 12:59邓晚军何巧珍黄曼倩张萌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in Practice 2022年10期
关键词:患肢协作下肢

邓晚军, 何巧珍, 黄曼倩, 张萌

(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 1.创伤修复骨科;2.重症监护室;3.儿科,湖南 衡阳,421002)

下肢骨折是交通事故、外力击打或跌落等原因导致的骨科常见创伤[1]。患者发生骨折后,可出现明显的疼痛、肿胀等症状,同时还会伴有下肢功能障碍等,对其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影响较大,因此需及时接受治疗[2]。目前,对于下肢骨折多采用手术方案进行治疗,效果良好,但受骨折和手术创伤性操作的影响,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加之康复周期相对较长,若护理干预不当,则可直接影响其术后康复的进程和效果[3]。多学科协作理念是近年来兴起的重要医学理念之一,通过加强多学科之间的协作,由多个科室的护士共同制定护理方案,有助于保证临床护理工作的质量和安全性,取得较为理想的护理效果[4]。本研究对下肢骨折患者施以多学科协作护理干预,现将相关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收治的300例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后开展研究。纳入标准:① 存在明显的外伤史,经影像学检查等确诊为下肢骨折;② 需接受手术治疗,且具备手术治疗的适应证;③ 患者及其家属事先已知晓研究内容和风险性等,且同意加入;④ 具备正常的认知、思维和言语等能力,可良好配合研究。排除标准:① 合并严重感染、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或免疫系统疾病等;② 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或凝血功能障碍;③ 存在下肢骨折史或其他手术治疗史;④ 伴有精神系统疾病或处于妊娠期;⑤ 中途脱落、退出观察。按简单随机抽样法对纳入的样本进行分组,每组150例。对照组中,男81例,女69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为(42.42±10.55)岁;骨折原因为车祸65例,高处坠落52例,其他33例;骨折类型为胫骨平台骨折3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30例,股骨干骨折27例,髌骨骨折35,胫腓骨骨折26例。观察组中,男84例,女66例;年龄18~63岁,平均年龄为(43.69±10.38)岁;骨折原因为车祸63例,高处坠落51例,其他36例;骨折类型为胫骨平台骨折2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31例,股骨干骨折27例,髌骨骨折38,胫腓骨骨折25例。比较2组的性别、年龄、骨折原因以及骨折类型,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直至患者出院,随访3个月。入院后,护理人员询问患者的骨折情况和病史等,告知其及家属骨折和治疗的相关知识,并协助其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若患者有紧张和焦虑等明显的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可通过与其交流轻松话题或让其观看视频等方式来帮助其放松身心,转移注意力,避免因负性情绪而加重应激反应。术中,协助患者摆放手术体位,配合麻醉医师和主刀医师开展手术操作,准确且迅速地递送手术器械与物品,注意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若出现异常情况,须及时向医师反馈并协助处理。术后,将患者转送至麻醉复苏室,继续予以密切观察和监测,直至其意识和呼吸状态均恢复正常,然后将其送回病房,与病房护士交接护理工作,告知术后镇痛、用药、饮食和康复锻炼等事项。出院时,叮嘱患者院外注意事项,告知其按时复诊。

1.2.2 多学科协作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联合多学科协作护理干预,直至出院,随访3个月。

1.2.2.1 成立干预小组 由骨科、康复科和心理科等多科室的护士长与经验丰富的护士组成干预小组,骨科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组织组员展开分析讨论,结合收治患者的实际情况,制订科学和系统的护理干预计划。

1.2.2.2 实施干预措施 基于患者的真实护理需求,各科室护理人员配合完成以下护理措施。① 护理查房:护理人员与主治医师共同查房,准确了解患者的病情,包括生命体征和每日出入量等,评估潜在的危险因素和护理问题,询问其有无不适。② 卧床干预:术后患者的卧床时间相对较长,卧床期间尽可能选择硬床板,定期更换体位,以防发生压疮、便秘或泌尿系统感染等。适当增加营养摄入,进食新鲜蔬菜、水果和富含粗纤维的其他食物。③ 病情监测:加强对患者的术后创口观察,注意做好创口清洁和消毒工作,若发生渗血、肿胀等情况或患肢远端血运异常,须及时查明原因并进行对症处理。④ 治疗配合:告知患者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抗凝药物等,协助其取舒适体位,将下肢适度抬高30°直至与心脏水平,以促进静脉回流。将患者的情况及时向主治医师反馈,以便为其调整术后治疗方案。⑤ 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沟通,评估其心理状态,找出影响其心理状态的因素,如疼痛或担心预后效果不佳等,改变护理思路和方法,如采用个体化多模式镇痛或借助正性案例对患者进行激发和鼓励等。⑥ 康复锻炼:结合患者的骨折情况,指导其进行渐进性和个体化的康复锻炼。卧床期间,协助患者开展肌肉收缩锻炼,逐步过渡至膝关节屈曲、背伸、跖曲活动和足踝旋转(伸展、弯曲、内旋、外旋)等主动功能锻炼及肌力锻炼,并辅以按摩。当患者能够下床时,让其扶着床沿在床周围活动,指导其完成各项功能锻炼,强度、时间或频次等按照患者的耐受情况确定。⑦ 出院指导:经医师诊断可出院回家休养时,重点向患者强调坚持康复锻炼的作用与重要性,使其在家中也能够坚持锻炼。定期通过微信(每周2次)、电话(每周1次)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予以其针对性的指导,以促进肢体功能尽快恢复。

1.3 观察指标

① 统计2组感染、压疮和深静脉血栓的总发生率。② 记录2组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③ 于术后当日、术后2周、术后 1个月和术后3个月,使用量角器测量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④ 通过患肢周径评价患者的患肢肿胀程度,在膝关节下10 cm处做标记,分别于术后当日、术后2周、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测量其周径,周径越小说明患肢肿胀改善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感染、压疮和深静脉血栓的总发生率为3.33%,较对照组的9.33%更低(P<0.05),见表1。

表1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2 2组术后恢复指标比较

观察组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更早,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更短(P均<0.05),见表2。

表2 2组术后恢复指标比较

2.3 2组膝关节活动度和患肢肿胀程度比较

术后2周、1个月和3个月,2组的膝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后当日增大(P均<0.05),且观察组均较同期对照组更大(P均<0.05);2组的患肢肿胀程度均较术后当日减轻(P均<0.05),且观察组均较同期对照组更轻(P均<0.05),见表3。

表3 2组膝关节活动度和患肢肿胀程度比较

3 讨论

伴随医学模式的不断进展,骨折治疗和护理的手段越来越多,常规护理模式虽然可取得一定效果,但局限性也愈加明显,如在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减轻疼痛等方面护理效果不理想[5-6]。因此,对于下肢骨折患者,应配合综合和系统的护理干预,以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更早,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更短(P均<0.05);术后2周、1个月和3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均较同期对照组更大,患肢肿胀程度均较同期对照组更轻(P均<0.05)。该结果充分表明多学科协作护理干预在下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确切。王振威等[7]的研究结果显示,多学科协助综合护理模式在老年髋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降低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缩短入院至手术的时间和住院时间,有助于患者术后肢体功能的早期恢复,与本研究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原因分析如下:① 多学科协作护理以患者为中心,针对下肢骨折患者的特点,对医院医疗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依托多学科组建的护理干预团队,为患者制订个性化的干预计划,全面落实规范化护理措施,可有效控制风险因素,减少并发症的发生[8-9]。② 多学科协作护理的综合性和动态性较强,且有效结合了多学科知识。在该护理模式下,通过对患者进行个体化评估,骨科护士与其他科室护士协同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查房、病情监测、心理疏导和康复锻炼等护理干预。其能够克服常规经验式护理的局限和不足,有效促进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患者术后尽快恢复创造有利条件,从而缩短了术后下床、住院和骨折愈合的时间[10-11]。③ 多学科协作护理弥补了单一学科对下肢骨折认知的局限,给下肢骨折患者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科室护士均具备丰富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并且与时俱进。通过整合各专科护理技能与多科室协同配合,能够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护理干预[12]。例如,在有效镇痛且保持舒适的前提下,尽早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活动和下床锻炼,既可以保护关节不受异常应力作用,减少纤维组织限制,获得最大的活动范围,也能够加快关节周围组织损伤的恢复,促进炎症吸收,显著减轻患肢的肿胀程度[13-14]。

综上,在下肢骨折患者中实施多学科协作护理干预,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下床活动、骨折愈合和住院的时间,且能够改善膝关节活动度,促进患肢功能恢复。

猜你喜欢
患肢协作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乳腺癌病人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护理干预及实施效果分析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团结协作成功易
监督桥 沟通桥 协作桥
狼|团结协作的草原之王
协作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