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慧敏
(长治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长治 046000)
竹林山煤业有限公司位于太行山脉西侧沁水盆地南部边缘,为低山地带。矿区范围内多条南北向沟谷与山梁相间分布,沟谷呈树枝状展布,地形复杂。总的地势为北高南低。区内最高点位于井田西北部山梁上,地面标高985.49 m,最低点位于井田东南边界沟谷内,地面标高733.50 m,相对高差251.99 m[1-2]。
矿区范围内主要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和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含煤地层平均总厚度为130.57 m,共含煤9 层,煤层平均总厚度为9.92 m,含煤系数为7.60%;含可采煤层2 层,平均总厚度为8.55 m,可采含煤系数为6.50%。山西组地层含3 号煤层一层可采煤层,为全区可采稳定煤层,厚3.04 m~8.30 m,平均4.48 m;太原组地层含15 号煤层一层可采煤层,为全区可采的稳定煤层,厚2.56 m~6.08 m,平均厚3.61 m,含煤系数4.09%。
3 号煤层煤样的筛分试验分为13 mm~6 mm、6 mm~3 mm、3 mm~0.5mm、0.5 mm~0mm 4 个粒级,具体数据见表1。从分析结果看,大粒级产率较高,以13 mm~6 mm粒级产率最高,其次为6 mm~3 mm,0.5 mm~0 mm粒级产率最低。浮沉试验是分别对13 mm~6 mm、6 mm~3 mm、3 mm~0.5 mm、0.5 mm~0 mm 4 个粒级的煤样按1.3、1.4、1.5、1.6、1.7、1.8、1.9、2.0g/cm3等分选密度进行浮沉试验,具体数据见表2。从分析结果看,3 号煤浮煤产率主要集中于1.4~1.5 比重级内。
表1 3 号煤层筛分试验结果表
以浮沉试验数据(表2)为基础,绘制出可选性曲线(下页图1),其中,λ 为灰分特性曲线,β 为浮物曲线;θ 为沉物曲线,ε 为密度±0.1 含量曲线,δ 为密度曲线。按煤炭可选性评定方法(GB/T 16417—2011),分别假定3 个浮煤灰分,由可选性曲线可求得理论分选密度、δ±0.1 含量初始值、浮煤回收率等,当理论分选密度小于1.70 g/cm3时,以扣除沉矸为100%计算δ±0.1 含量,当理论分选密度为≥1.70 g/cm3时,以扣除低密度物为100%计算δ±0.1 含量,结果详见表3。
图1 3 号煤层可选性曲线图
表2 3 号煤层浮沉试验综合成果表
表3 3 号煤层可选性评定表
15 号煤层煤样的筛分试验分为13 mm~6 mm、6 mm~3 mm、3 mm~0.5 mm、0.5 mm~0 mm 4 个粒级,具体数据见表4,从分析结果看,大粒级产率较高,以13 mm~6 mm 粒级产率最高,其次为6 mm~3 mm,0.5 mm~0 mm 粒级产率最低。浮沉试验是分别对13 mm~6 mm、6 mm~3 mm、3 mm~0.5 mm、0.5 mm~0 mm 4 个粒级的煤样按1.3、1.4、1.5、1.6、1.7、1.8、1.9、2.0 g/cm3等分选密度进行浮沉试验,具体数据见表5,从分析结果看,从分析结果看,15 号煤浮煤产率主要集中于1.4~1.5 密度级内。
表4 15 号煤层筛分试验结果表
以浮沉试验数据(表5)为基础,绘制出可选性曲线(图2),其中,λ 为灰分特性曲线,β 为浮物曲线;θ为沉物曲线,ε 为密度±0.1 含量曲线,δ 为密度曲线。按煤炭可选性评定方法(GB/T 16417—2011),分别假定3 个浮煤灰分,由可选性曲线可求得理论分选密度、δ±0.1 含量初始值、浮煤回收率等,当理论分选密度小于1.70 g/cm3时,以扣除沉矸为100%计算δ±0.1含量,当理论分选密度为等于或大于1.70 g/cm3时,以扣除低密度物为100%计算δ±0.1 含量,结果详见表6。
图2 15 号煤层可选性曲线图
表5 15 号煤层浮沉试验综合成果表
表6 15 号煤层可选性评定表
竹林山煤业有限公司3 号煤层假定精煤灰分9.0%、9.5%、10%时,其可选性分别为极难选、较难选、中等难选;15 号煤层假定精煤灰分8.0%、9.0%、10.0%时,其可选性分别为极难选、中等难选、难选。煤层可选性受多种因素影响,通过竹林山煤业有限公司3 号、15 号煤层可选性分析可以确定,煤层可选性与假定精煤灰分之间不成线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