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学习视域下高校教学研究

2023-01-28 01:18黑龙江大学宋宜桦
内江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网络平台教学模式课程

◇黑龙江大学 宋宜桦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智能化时代,泛在学习模式的出现符合时代的潮流和大众的期待。在泛在学习的大环境下,高校作为一个传播前沿知识的阵地,想要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得知识和技能,那其教学也必然要适应泛在学习的大环境。本文分析了泛在学习在高校教学中存在的必然性,并针对高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泛在学习视域下高校教学的应用策略。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时代的更新,高校的教学也应适时推陈出新。在泛在学习的大环境下,从泛在学习的特点出发,搭建一个适合高校教学的网络教学平台。目的是使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还将进一步推动高校教学领域的变革。

1 泛在学习的概述

1.1 泛在学习的内涵

泛在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广泛”的学习。泛在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关于“广泛”的界定是4A,即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然而,任何一种学习的模式都离不了一定的媒介,泛在学习这种新的学习的新模式是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的。概括来说,泛在学习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媒介,使任何人,在任何的时间和任何的地点,使用任何的设备进行学习的一种新的学习模式[1]。

1.2 泛在学习的特征

泛在学习最明显的几个特征就是网络性、泛在性、自主性和资源的可获取性。泛在学习的模式是基于网络技术日渐发达的基础之上的。人们主动的利用网络和设备查找各式各样的资料,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并不断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促进个体自身的不断进步发展,以此来更好的融入信息化时代激烈竞争的社会潮流中。

2 泛在学习在高校教学中存在的必然性

2.1 弥补课堂教学的时限缺陷

在我国各大高校中,普遍是以传统的班级教学为主。然而,班级教学是有时限性。这种时限性的目的原本是让学生可以利用空闲时间休息和放松一下大脑,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中断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泛在学习的出现以及其持续性的特点恰好弥补了时限性这种缺陷。在泛在学习的模式下,学生可以自由把握个人的学习状态,保持学习过程的连续性。如此,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状态得以持续,可以促进学生相关课程知识的不断增长。学生相关课程知识量增多,便使得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就会相对顺利,课堂学习的氛围也会愈加浓厚,教学效果也会愈发明显,最终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2.2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当代大学生处于网络发达的时代,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泛在学习作为网络时代的新型学习模式具有可获取性、直接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这些特点,给予学生学习的新思路。比如,学生可以利用智能设备直接从网络上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文字、视频、图片和音频等学习资料。就这些学习资料与其他同学进行信息的交互,实现合作学习以及学习成果的共享。学生在遇到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时,除了向老师、同学寻帮助之外,同样可以自主的利用设备去搜寻此类难题的解决方法,可以进行独立的思考,也可以与同学交流探索新的解题思路。这种方法不仅能够解决难题、开拓思维,还能够促使查找学生文献资料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最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2.3 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泛在学习的模式,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教师的教学不能仅是是停留在教材上,还要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对教材进行加工,利用音频和视频讲解,动态的呈现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师也可以合理的利用网络平台,如慕课、雨课堂、学习通等等。在平台中,教师可以建立班级组织,发布通知、签到、作业和各种学习资料。利用信息技术建构一个班级统一学习环境的现实发展要求,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2.4 为高校教学模式创新提供新思路

泛在学习是在网络信息技术日渐发达的基础展开的,这就给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特定的逻辑步骤和程序。泛在学习视域下的高校教学模式是何种逻辑和程序,以及教学现实条件中的学校提供何种的设备和网络平台,教师如何创新网络化的教学模式,学生怎样适应网络化的教学,还有最终要达成何种教学目标都是各大高校所应该考虑的问题。

3 泛在学习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及优化策略

3.1 高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多来源于教材。在我国高校教学中,教师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大多是依据教材传授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虽说是两个方面,但终极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促进学习者个体的不断成长。但是这种一味的讲授灌输知识,教学方法单调、枯燥,课堂缺乏活跃性,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性。这些情况都将会阻碍学生的个体发展,因此创新教学模式刻不容缓。

(2)重结果,忽视过程评价的重要性。目前在我国高等教学中,课程考核一般会采用考试的方式,用分数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这就使得某些在学习过程不努力、不上进的学生,利用最后一两个周的时间进行“突击式”复习来通过考试。即便是通过了考试,知识的增量和能力的增长都是微乎其微的。某些教师会把出勤率和作业上交情况以及学生的课堂表现得分按比例折合到学生的最终成绩中,但占比极小。由此看来,在我国高等学校教学中,对学生的过程评价的重视程度不够。

(3)学习资源与需求不适。首先,在教学进行前,部分高校教师会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大多数学生会直接阅读教材或者从网络上查找资料。学生在网络上查找资料的时候,往往不知道什么是重点内容,只是一味的搜寻。在这种学习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教师应提前发布相关学习资源,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增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次,学生群体间具有差异性。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样,上课过程中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一样。班级制的教学,进度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这就需要学生自己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资源除了教材、图书馆、网络资料和请教老师、同学之外,没有一个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平台提供资源来弥补学习资源的不足。

3.2 泛在学习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大致上可以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大部分。

首先,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整合优化学习资源。教师在可以根据课程目标,制作课程ppt或者是录制课程预习讲解视频,上传到平台上供学生参考预习。目的是真正使学生获得货真价实的课程知识,促进学生学识素养的不断提升。

其次,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教师第一件事情就是点名。如果是小班上课,点名不会浪费很多时间,但是在大班教学情况下,点名会浪费至少五到十分钟的上课时间。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起签到,以此来节省时间。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一味的灌输教材知识会让学生感到课堂枯燥无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灵活的改变教学方式。例如,教师教学过程中,在平台上发布几道在课堂中讲过基础知识题目。教师可以根据后台显示的题目正确率,来把握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做法会增加学生上课的专注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进而夯实学生的基础,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课后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课程视频、思考题作业以及小组作业。这样做有三个方面的好处:第一,为基础薄弱同学提供了针对性的学习资源;第二,课后思考作业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第三,小组作业能够使每个学生融入到团队中,明白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2)改革评价方式。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虽说是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但终结考核的占比始终大于过程考核。教师可以把在网络平台上学生的课前自主预习、签到率、课上做题的准确率以及课后提交作业的得分率都纳入过程考核的范畴内,适当增加过程考核的占比,提高对学生过程性评价的重视程度。教师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教师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和反馈,指出优缺点,提出合理的建议,这能更好地激励学生,帮助他们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使他们的自主学习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地发展[3]。

评价不应该只是单向的,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调查问卷,让学生评价教学,也可以各小组之间进行同伴互评,还可以让各位同学对自己学习状况进行自评。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有助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教学中产生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为更加完美的课堂和学生的学习发展服务。这也更有助于学生学会自我查缺补漏,学会合作学习,不仅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还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引导者,促进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

(3)建立课程微信、QQ群。建立课程的线上交流群主要是有两个方面的用处。其一,为学生们答疑解惑;其二,进行教学反思。学生可以把课堂和网络平台上的课后作业不懂的问题,发布在群里,教师以文字或视频的方式为同学们解疑答惑。教师及时关注学生在群内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不会题型基本差不多的时候,就要进行反思。针对反思的问题,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更好的为学生学习服务。线上的互动交流会很大程度的减轻师生之间的陌生感和拘束感,保持一种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学和学习效果会更好。

4 结语

泛在学习必然成为现在和未来社会的一种趋势。随着网络的不断发达,泛在学习在高等学校教学的应用也会越来也多。从现行高等学校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利用泛在学习的各种特点不断进行实践、优化和改革,不仅有利于推动高校教学教学的改革,还将对整个教育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

猜你喜欢
网络平台教学模式课程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网络平台支持下初中语文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微信网络平台应用于临床微生物检验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