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体育学院研究生教育学院 王 越
山东体育学院运动与健康学院 孙红梅
本文对体医融合背景下老年人体育锻炼行为特征和效果进行综述,发现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改善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并得出如下启示:多元主体参与,构筑“老年人体医融合环境”;加强老年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创建老年人体医融合服务团队;加大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老年人体育锻炼意识;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监测老年人体质和锻炼水平。
步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口结构改变我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也在不断加重。截止到2019年末我国老年人(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了2.54亿,占总人口18.1%[1]。随着年龄增大和生活条件改变,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日趋下降。由于子女外出、体质下降、社会地位改变等原因导致老年人逐渐出现心理问题,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和生活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极大重视全民健康,《“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了要将体育融入疾病预防、治疗、照护和康复等医养结合服务,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1]。随着《纲要》的推出,体育锻炼作为一个非医疗干预手段得到广泛重视和认可,“体医融合”成为了实现健康中国的一个重要途径。研究表示,体育锻炼能提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本文通过对近十年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对我国老年人体育锻炼行为特征和效果进行综述,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老年体育锻炼是指老年人群为了实现健康生活所参加的直接或间接的体育活动[2],其特征包括参与度、频率、维持度、项目、动机以及时间、空间和组织形式等。
我国多个学者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对不同地区老年人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参与度、频率和维持度均不高,参加体育锻炼积极性不强。根据全国具有代表性的2016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hina Longituadinal Aging Social Survey,以下简称CLASS),在过去一年中仅有15.41%老年人参加过体育锻炼,平均锻炼时间在一小时以内的居多[2]。在山东聊城调查发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老年人占比仅26.57%,每周参加体育锻炼三次和四次占比15.52%、7.469%,每次健身持续时间在30~60min和61~90min占比42.62%、22.63%[3]。在某社区选取了192人进行调查并将每周进行三次锻炼和每次时间在三十分钟以上作为达标指标,结果仅有52人达标[4]。
现有的结果显示,我国老年人体育锻炼首选项目以慢跑、广场舞、太极拳项目等有氧运动为主且呈现性别差异。原因可能如下:慢跑等步行类项目具有简单、方便、易操作的特点且对地点的要求不高。而广场舞作为新兴项目具有易学、趣味性和娱乐性的特点,容易被普通大众所接受[7]尤其是女性老年人。根据CLASS上的数据,首选项目排名前三的是步行、舞蹈类和跑步,其中选择步行的老年人为76.57%[2]。在聊城调查发现慢跑是选择最多项目占比24.02%,其中男性选择球类较多、女性选择广场舞等偏静态的运动比较多[3]。
我国老年人体育锻炼动机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和延年益寿为主,对体育功能的认识也仅是强身健体。根据CLASS数据,“增强体质与健康”目的老年人最多占比50.98%[2]。原因可能是受体质和健康水平逐渐下降出现的健康问题和因为子女离家、地位降低、收入减少产生的心理问题影响,使老年人产生恐惧和危机感。体育锻炼能控制血压、血糖、降低心血管等疾病风险还可使心情愉悦,由此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和延年益寿成为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主要目的。
体育锻炼时间是指参加锻炼时间段和持续时间。体育锻炼空间是指体育锻炼场所例如公园、住宅小区、体育场馆等等。组织形式包括独自锻炼、结伴和团体活动。目前我国老年人体育锻炼时间多选择早晨和晚饭后,地点主要集中在住宅小区内、公园等地。受政策差异、经济差异、认识差异及整体文化水平差异影响,存在着地区性差异。CLASS上数据指出,老年人选择锻炼公园广场比例达到了55.29%,其次为住所附近的空地[2]。对北京市老年人调查结果显示时间一般选择在上午或晚饭后,前三的地点为住宅小区内、公园以及免费体育场馆且与朋友结伴的最多[5]。对聊城市老年人调查发现体育锻炼主要在晨晚练活动站点且地点主要是住宅小区空地、公园和广场,和朋友同事一起锻炼的比例最高[3]。除此之外,根据CLASS上的数据,高达77.31%人在体育锻炼时无人指导[2]。由此可知,我国在社会体育指导员方面上欠缺。
基于以上论述,我国老年人体育锻炼存在着参与度低、运动项目选择单一、锻炼意识差以及对功能认知不足等问题。如果将每周进行三次体育锻炼和每次锻炼时间不低于30分钟作为合格条件,我国老年人体育锻炼合格率也明显不足。对现有研究归纳整理分析发现,目前针对我国老年人体育锻炼特征研究主要在动机、参与度、频率、项目的选择、时间特征以及地点等方面,存在内容单一、方法和问卷不统一、选取调查对象少且结果易受主观影响等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开始出现退化,身体健康逐渐出现一系列问题,同时也开始出现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同时,老年人社会适应能力也逐渐下降。体育锻炼作为一种非医疗干预手段能改善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问题和提高老年人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锻炼能改善老年人生理功能及生理问题所带来的心理问题,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和延年益寿也是进行体育锻炼主要目的。体育锻炼对老年人生理健康促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体育锻炼改善心血管功能、控制血压和血糖和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经常进行有氧运动,能使老年人通过静息心率下降、心搏调控、心肌收缩力量提升的机制预防心动过速等心脏疾病,还能通过改善血浆脂质及脂蛋白水平、促进机体血脂代谢的机制调控血糖和血压,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6]。Daisuke Uritani等人将实验者分成了控制组和干预组。对控制组实行健康指导,对干预组实行六个月体育锻炼和饮食营养指导。实验前两组无明显差异,实验后干预组腰围、BMI、体脂率均出现了明显下降且SF-36问卷中精力和社会功能两项均明显改善[7]。第二,体育锻炼通过改善人体各系统功能达到增强体质和免疫力、缓解和改善慢性病。通过传统体育项目健身气功.八段锦练习,增加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和减少肠杆菌、肠球菌等有害菌和条件致病菌来改善肠道微生态系统,提高胃肠道生理功能。第三,通过针对性体育锻炼能够改善脑功能、缓解认知功能下降、提高生活质量。运动通过引起老年人脑区结构的改变来使认知功能改变,比如左侧小脑 VIII、辅助运动区以及中央前回等脑区的改变,延缓老年人年龄增大而导致的认知功能下降尤其是在执行能力、情景记忆和语言流畅方面[8]。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会因子女离家、社会地位改变、身体疾病等原因产生一系列隐蔽性心理问题,常见心理问题类型有黄昏心理、自卑心理、不安、精神障碍、无价值感和精神病。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促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体育锻炼具有群体性特征,能在综合分析老年人身体机能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通过与周边人员交流和沟通,起到抒发情感,缓解负性情绪的重要作用[9]。第二,体育锻炼利于老年人新的社会角色建立,建立新的社会交往,舒缓老年人在社会情绪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10]。第三,不同运动项目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老年人心理健康。强度小且符合老年人特点的有氧运动可改善焦虑症且集体运动效果大于个体运动[11]。进行针对性体育运动能有效地改善老年人抑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自尊。王学敏将222个人分为了太极拳组和普通组,通过观察其心理效应发现,太极拳组老年人自尊水平和主观锻炼体验方面均高于普通组老年人且参与年限越高自我价值感也越高[12]。综上所述,体育锻炼为老年人提供一个与同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和娱乐互动平台,使其能够在沟通交流和互动基础上有效缓解老年人孤独、焦虑和失落的负面情绪,改善心理健康问题。
基于以上论述,体育锻炼可以改善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但是现有研究还存在着一些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问题,比如说未充分考虑参与研究的老年人的兴趣、文化程度、生活方式和长时间参与研究耐心等且每次选取人数少、体质不统一。
“体医融合”应当落实到实处,在要求深度体医融合背景下,需要通过构筑“老年人体医融合环境”保证实施。“环境”的构筑离不开卫生部门、体育部门、教育部门以及老年人体育协会等部门协作运行。同时应充分发挥科研的优势和特色为“环境”构筑提供参考和依据,探索构筑措施和方法。
“老年人体医融合”的实现离不开强大的人才资源,目前我国正面临着复合型人才缺乏、培养模式不成熟以及体医教育相分离的问题。其中体医教育相分离则是所面对的最大问题,体育生缺乏老年医学知识和技能、医学生缺乏体育知识和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和服务团队的创建需要两个突破点,第一个突破点从现有的体育和医学人才的知识背景出发,推进体育和医疗两部门的协作完善知识结构。第二个突破点是从源头上入手即医学和体育院校学生,将体医融合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体医融合”背景下要充分发挥体育和医疗双重作用。应当加大对老年人体育和医疗知识宣传,提升老年人对体育功能认识并积极引导和组织进行体育锻炼。通过电视、讲座、宣传单页等方式进行宣传,定期组织徒步走、广场舞等比赛来引领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
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建立数据库及时监测老年人体质和锻炼状况,在制定运动处方和治疗方案时应当根据老年人的特点、体质状况、锻炼水平以及兴趣进行制定。通过数据库可以准确、及时和方便地了解到老年人的体质状况、锻炼水平以及兴趣爱好,为老年人制定合理方案。
我国老龄化社会不断加重背景下,体育锻炼作为一个非医疗干预手段受到高度重视。未来老年体育人口将大量增加,体育锻炼将会成为老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项。将呈现出体育生活多元化、高参与度与维持度、运动项目选择多样性和综合性。“体医融合”模式将成为提升体质和防治慢性疾病最重要的模式,更加细化的政策和措施将会确保该模式完善和执行。在应用体育作为干预手段时,会根据老年人的特点、锻炼水平和兴趣爱好及健康状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案。未来关于“体医融合”的研究也将集中于应用、协作机制以及实现途径等方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