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师范大学 毛书磊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形成“看”技能已成为高中英语教学的一大热点。ARCS动机模型作为一种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来激发、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模型,对于培养“看”技能的教学有着高度的利用价值。本文基于新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的“Video Time”板块,将ARCS动机模型与“看前”,“看中”,“看后”三个教学环节结合起来,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旨在优化高中英语教师针对“看”技能培养的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语言能力是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写、看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1]。“看”作为语言技能首次被课标提出,是新课标的最大亮点之一,充分体现了英语教学与时俱进的理念。随着“看”技能被提出,各套新教材也设计了指向“看”技能的视频教学内容,其中新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就设置了“Video Time”视频教学板块。因此,如何基于新教材培养“看”技能成为当下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学习动机一直被视为语言技能教学的关键,如果不能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动机,针对语言技能的教学则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看”作为一种语言技能,将动机原理融入“看”技能的教学过程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而ARCS动机模型作为将动机原理整合到教学设计过程的最系统的学说,对时下“看”技能的教学策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早在1996年在全美教师联合会和国际阅读协会推出的《英语语言标准》中就将“看”(Viewing)作为英语语言能力之一[2]。然而,对于“看”技能的内涵目前依然没有一个非常系统的阐释。我国杨吕娜,武尊民两位学者结合国内外对于“看”技能的内涵界定,认为在我国英语学习中的“看”技能可以用交互视角进行界定,即通过理解和表达两个维度对“看”的内涵进行阐释。理解维度指的是语言输入过程中对于视觉材料进行分析,阐释,欣赏的能力,表达维度则是指基于输入的视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运用和创新[3]。因此,基于以上两位学者的观点以及新课标里对“看”的说明,可以将“看”技能的内涵归纳成能够有效分析,理解和解码多模态视觉材料的内容并能进行多种形式地迁移创新的能力。
ARCS动机模型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凯勒提出的动机综合模型,它广泛吸取了各种动机理论的观点,包括社会学习理论、环境理论、人本理论、态度理论,决策理论、归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等[4]。该模型指出了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四个主要因素:注意(Attention)、关联(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和满足感(Satisfaction)[5]。在凯勒看来,这四个关键因素代表了四类主要的动机策略,围绕这四方面来设计教学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动机。注意因素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产生动机。关联因素指的是要让学生意识到知识的切身性,从而维持学习动机。自信心因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学习信念,进一步促进动机的维持。满足感则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与预期相符合而产生的一种满足的感觉,从而在维持动机的基础上激发新的动机。四个因素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要求教师不仅需要给予学习者激发动机的外部诱因,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内部动因对于培养学习动机的重要作用。
ARCS动机中的注意因素强调教师首先需要让学习者将注意力聚焦在学习目标上,并且通过一系列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完成初步的动机激发。注意策略主要由两个大部分构成,第一个部分是好奇与探究,第二个部分是感知觉激活。本文基于以上两部分对于看前阶段的教学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1)造成认知失调,激发求知欲望。激活好奇与探究的首要因素就是造成认知的失调。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心理平衡是人类的需要,当个体各认知因素出现不协调的情况时,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导致个体寻求解决这种压力的办法。在教学中,教师呈现给学生的知识如果与学生的已有知识产生偏差,就会引起学生的认知失调,这种认知冲突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去进一步探究。基于此,在看前阶段教师可根据视频的主题设置造成学生认知失调的导入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的操作以必修一第五单元的“Video Time”部分为例,视频的内容是关于汉字的演变过程,在对于这个视频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在导入部分可以让学生识别与简体汉字写法相差巨大的古汉字,使学生产生对汉字形态的认知偏差并引发认知失调,从而激发学生对于汉字发展历程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2)导入活动多样化,抓住核心看点。课堂导入的目的不应仅局限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应注重与教学目标的整合,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维持其注意力,实现从导入到教学内容的顺利过渡[6]。变化(Variability)是感知觉激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尽可能呈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内容,从而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兴趣。“看”技能是一种整体理解各种语言符号的综合能力,因此看前导入环节的信息呈现应体现多样化的特征。例如,必修一第三单元“Video Time”的视频主题是喀斯特攀岩。因为攀岩属于极限运动,所以教师可以先从极限运动入手,向学生呈现众多极限运动的漫画、宣传海报、广告、自媒体视频合集等,以多模态的信息输入让学生体会到极限运动的魅力,产生求知热情并将学习兴趣一直处于一个较高的状态,从而主动参与学习。
(3)明确教学目标,促进新旧知识结合。ARCS动机模型的第二个因素关联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能够充分意识到新知识与自身的联系和价值,从而是动机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相关性同样包含着两个大的方面,目的切身性和过程切身性。在看前教学阶段中要充分考虑到切身性对于学习动机的维持作用。
首先目的切身性强调的就是需要有一个在正式学习前的目标定向,教师需要在读前活动中充分意识到学生通过学习视频最终获取什么样的知识。对于学习目标的明确就可以将客观知识与主观求知欲望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过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时刻保持着较高水平的动机。对于学习目标的确定尽可能利用教学活动作为媒介,设置一个问题情境自然而然引出需要学生从视频中提取的内容,这样潜移默化的确定教学目的对于学生动机的激发和保持更加有效。在过程切身性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熟悉(Familiarity),熟悉运用于具体教学可以体现为:当教师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和所要教授的内容结合起来时,可以增加学生们的熟悉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仍有很多需要深层次挖掘的地方,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被激发出来。因此,教师在看前教学阶段需要重视新旧知识的结合,
ARCS动机模型的自信因素简单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自信心,是学生对于自身完成学习任务的可能性的一种积极的内心倾向。自信心是维持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一旦失去了自信心,即使教学活动在之前建立起了知识与学生自身的相关性,也无法将学习兴趣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自信心因素可划分成三个维度,即能力知觉,控制知觉和对成功的期望,本文基于这三个维度提出看中阶段的两点教学策略。
(1)结构、言语支架并重,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自信心因素中的成功期望维度指的是学习者对于自身能完成学习任务有着积极乐观的内心状态,这与自我效能感理论有着密切联系。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从事某项事物的动机越强,自信越足,付出的努力更多。在看中教学阶段,教师可以基于视频内容构建结构和言语的双重支架,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序地掌握视频的结构和内涵。通过支架的层层递进,可以让学生从易到难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维持较高的动机。仍然以必修一第五单元的视频为例,教师在学生看完视频后首先搭建结构支架,教师可以按照视频的结构将视频拆分成5个部分,分别是汉字起源,历史演进,结构发展,汉字文化传承,传播发展。教师按顺序呈现每个部分,并要求学生用一到两个核心词进行概括。教师有意地分裂视频,可以为学生有效搭建结构支架,从而让学生在清楚结构的基础上发掘每个部分的核心概念。在结构支架搭建完成后,教师利用课本看中环节设计的选择题来进行适当延伸。例如教师可以根据第四道题的题干,针对汉字的书写体系在维系过去和现在的文化上的作用进行发问,根据问题学生仔细研究视频内容就会发现combined、continuous等词。在这个过程中,即搭建起了言语支架,也充分解构了文本意义。通过结构、言语双重支架的搭建,学生对视频的内容一目了然,从而对于后面的学习任务展现出高度的自信,促进了动机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2)提供积极反馈,促进学生正确归因。自信心的控制知觉以归因理论为基础,认为合理的归因是保持和提升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学习者能够将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归因到自己的努力程度上去,而合理的归因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对于学习者的引导。因此,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将对合理归因的引导融入到教师对于学生的反馈上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应尽量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如果学生没有准确抓住视频中的重要信息或者无法给出,教师需要给予鼓励。教师应该注意避免不恰当的描述,以引导学生的归因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尽量让学生相信如果他努力,他就能成功,如果失败则是因为他们需要更多练习或努力不够[7]。
ARCS动机模型非常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真实体验和收获。看后教学环节是目标输出的环节,也就是基于掌握多模态视觉材料的意义进行语言的迁移产出,包括口头,文字等多种产出方式。因此,教师在看后的教学需要设计一个合理的产出形式,并对于学生的产出给予肯定,从而让学生觉得有收获,进而产生一种满足感。
(1)合理设计看后任务,提供多样迁移方式。满足感因素获得的第一个途径是自然后果,也就是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在真实的情境中或者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新旧知识展现自我的机会。新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看后环节的设计以问题思考为主,在看后的教学阶段教师既可以让学生给予教材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以小组报告的形式产出。教师也可以设计写作,演讲,辩论等看后任务,以合理多样的产出活动设计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从中获得满足感。必修二第一单元的视频介绍的是梅景田等人对保护长城遗址所做的贡献。课本在看后环节提出了两个思辨性的问题。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保护世界遗产的重要性,第二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身边的世界遗产。教师为了使产出方式更加多样化,可以适当对教材的活动进行升级。教师既可以介绍当下长城不断遭到破坏的现状,并让学生给当地政府写一封信阐述保护长城的重要性以及提供保护的措施。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以小组报告的形式呈现保护世界遗产的案例。这样综合的产出形式,既可以使学生深化主题,也可以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
(2)合理设置多种评价方式,提升学习满足感。满足感因素的第二个实现途径是通过外部和内部途径来提升满足感。外部途径指的是外部的奖励以及外部强化。外部奖励可以是象征性的如奖状,特权,也可以是物质上的奖励,外部强化指的是外部鼓励的言语。内部途径则是学生内部对于学习收获产生的愉悦感,想要让学生充分获得满足感就要结合内外部途径。因此,在看后的产出过程中,教师自身需要对学生的产出成果进行积极的评价,并设立一个公平的评价标准,在公平的基础上合理使用奖励措施,从而让学生从外部获得满足感。同时要践行自评互评优先的理念,教师可以针对看后活动设计互评和自评的评价量化,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在自评互评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促进看技能培养的良性循环。
将ARCS动机模型与培养“看”技能的教学过程相结合,既充分体现了“看”技能教学强调的多感官协同,也有利于教师充分利用好教材上的教学资源,提升“看”技能的教学质量。当然,ARCS动机模型有着很高的灵活性,它没有明确的先后顺序,也没有固定的教学策略。本文仅仅是对于ARCS动机模型运用在培养“看”技能教学的一个初步探讨,具体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和不同主题的内容进行针对性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