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园亮 郭 阳
(湖北医药学院科技处,湖北十堰 442000)
国家、地方和高校出台了许多有关激励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湖北省出台了《关于印发湖北省抓好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湖北省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研究意义重大,也是高校科研服务社会的重要彰显。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之一,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承担重任,而高校作为与行业企业联系最为紧密的创新主体,应将科研服务社会作为重要抓手,打破传统注重基础研究的发展思路,更加注重应用性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应用性研究成果的供给主体,更好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2008 年9 月,湖北医药学院在湖北神农本草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建成大学生实践基地,标志着产学研合作正式开始。迄今,湖北医药学院产学研合作已走过十余年历程。在这十余年过程中,湖北医药学院紧密围绕十堰市“一主三大五新”新型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以“升大”内涵建设为契机,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调整和优化原有学科结构,植根于十堰生物医药企业发展实际所需,密切结合十堰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一企业一团队一项目”的跟踪服务模式,构建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平台,已经成为鄂西北地区生物医药的科技高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智库等重要支撑[1-3],形成了政产学研用良好的互动格局。
一是提升社会服务职能意识。学校将社会服务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校内职称晋升、科研激励等政策保障教师从事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从体制、机制上保证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医药科研优势,把学校的内涵建设发展与十堰的建设发展紧密结合,积极为十堰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4-6]。
二是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需求,积极筹建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构建了由22 个省部级、6 个市、22 个校级科研平台组成的面向生物医药、服务地方的创新平台体系,是地方生物医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
三是组建高水平专家团队。围绕地方和企业需求,汇聚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等学科,形成了健康服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多学科专家团队,以校企共建科研平台为基地开展科技创新创业与技术服务,学校专家与企业科技力量的有效对接,科研课题与企业生产问题的有效对接,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辐射推广[7-10]。
四是重点围绕生物医药发力。立足学校“医”和“药”两大优势,重点围绕生物医药做研发,实施“一企业一团队一项目”跟踪服务模式,选派年富力强的博士到企业挂职工作,开展北柴胡、虎杖、金银花、重楼、连翘等生产工艺研究和临床前药理、毒理研究,支撑企业进行技术攻关,为十堰市中药材种植产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是虎杖种植研究获得重大突破。建立了从种植、种质资源培育、加工提取虎杖全产业链体系,张勇洪博士团队在虎杖的药用植物学、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药学的研究获得重大突破,首次报道了虎杖的基因组图谱,阐明了虎杖的根系微生物。这些成果不仅开启了对虎杖这一传统药材的分子遗传学特性鉴定,也奠定了虎杖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的基础。项目所构建的遗传材料被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索取,且成果获得2020 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成果应用在多家企业和合作社。
二是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成效凸显。高水平科研平台是科技创新的发源地,支撑地方生物医药企业科技创新,联合企业累计建成5 个新型研发机构、2 个专家工作站、6 个市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南水北调水源区生物医药研发检测共享平台进入湖北省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实现网上预约测试,可提供高效便捷的技术服务。武当特色中药研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连续两年绩效考核优秀。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P3)正在筹建,建成后将成为鄂西北地区新生和烈性传染性疾病研究的高水平生物安全平台。2020 年12 月,项目总投资估算为1.86 亿元的湖北医药学院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大楼建设项目获省发改委批复,将为地方公共卫生队伍培养建设提供更好的平台;同年,湖北省武当濒危珍稀药用植物开发与运用企校联合创新中心项目获科技厅批复,将与湖北金水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展研究。
三是高效益成果转化影响深远。学校多次举办校企对接活动,同湖北技术交易所签订协议,建立湖北技术交易所湖北医药学院分站;累计签订产学研技术合同80 项、产学研合作框架协议30 项,横向合作经费近5000 万元。学校在武当特色中药材GAP 种植和仿野生栽种技术上获得突破,建立了多种中药材及饮片的质量标准,并以技术合作的形式帮助金水源、惠文药业、三鑫生物公司建设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传授药材栽培技术。获批主导编制3项市级地方标准:《武当艾绒质量分级》、《十堰连翘扦插育苗技术规程》和《十堰连翘采收加工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的制定不仅有利于发挥地区优势,提高地方产品的质量和竞争能力,而且也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拓宽了新的渠道。高小康博士利用中药配方制作“防疫香囊”,助力防疫抗疫,受到社会广泛认可。
四是促进区域健康产业转型升级。2020 年11 月,与郧阳区政府、湖北卓泽生物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依托胚胎干细胞研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支撑湖北卓泽生物建设健康产业园、成立武当生命银行、武当细胞库、鄂西北细胞研究中心,支持湖北卓泽生物成为湖北医药学院的校企合作基地、产学研双创基地、实训基地。支持卓泽生物进行科技创新,共同申报科技“揭榜制”项目,推动区域内健康医疗产业的发展,更好地为区域内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五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智力优势,积极参与医疗卫生行业规划与公共政策制订,聚焦地方政府急需和社会热点问题,提交具有真知灼见、切实管用的研究成果,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一批政策咨询报告被有关政府和部门采纳应用。其中,由学校课题组主持完成的调研报告《湖北省健康扶贫调查报告》获得湖北省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批示采纳,作为主要参与单位完成的调研报告《关于持续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促进乡村振兴的建议》成果被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采纳,民主党派教师提交的《关于做好医护人员保护性隔离居住预案的建议》被十堰市委采纳应用;承担了《十堰市“十四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六是药物GCP 研究取得重大成果。高度重视药物临床试验工作,药物临床试验研究是学校及附院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体现,附属太和医院获批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机构、湖北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近年来,学校附属医院累计承担GCP 项目290 余项,到账总经费4400 余万元。
七是人才科技支撑不断增强。加大人才支撑,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鼓励和支持教师到企事业单位锻炼,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发,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先后派出5批次10 名博士参与到“博士服务团”,湖北医药学院连续两年荣获“先进工作单位”,有2 名挂职博士荣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先后派出3 批28 人参与省“三区”科技人才计划,到丹江口、房县、茅箭区等偏远地区帮扶企业发展;3 人获优秀市级科技特派员,4 人获批湖北产业教授。
八是乡村扶贫和振兴成绩显著。学校支持湖北神农本草中药饮片有限公司获得十堰市第一个GAP 规范化种植基地(北柴胡)。为企业培训中药材种植等相关技术人员100 多人次,提高了企业的技术管理能力;组织技术专家下企业500 多人次,解决了多项企业技术难题。支撑企业获批政府科研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开设乡村医生全科医学知识培训班,提高乡村医生医疗水平。落实中央精准扶贫精神,和丹江口龙山镇土台村结对子,对口帮扶丹江口市六里坪镇蒿口村乡村振兴,开展精准医疗扶贫义诊和中医药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服务活动,满足群众的健康需求。
湖北医药学院地处武当山区,虽然受制于地理位置和交通区位、单科医学院校性质、产学研起步晚等诸多不利客观原因,但是湖北医药学院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自身医疗资源优势、武当药材资源禀赋,抓住十堰市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机遇,积极主动与地方政府和生物医药企业接洽,通过产学研合作和社会服务,提升地方生物医药企业的科技自主创新水平,促进地方产业的发展升级。筚路蓝缕、砥砺前行,湖北医药学院产学研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科技部重大专项取得突破,科研经费迅猛增长,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明显,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但也存在“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有限、激励与约束机制力度不够、横向项目经费数额较少、高水平拔尖人才引进不足”的问题亟待解决。产学研合作已进入勇闯险滩、啃硬骨头的深水区,国家、湖北省、十堰市社会经济需求是产学研合作的航向标和压舱石。
“十四五”时期,湖北医药学院将以服务国家、湖北省战略需求为使命,遵循“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坚持以培育为手段、坚持以平台建设为依托、坚持以差异发展为取向”的工作思路,实现“完善一套科技创新管理机制,造就一支科研人才队伍、构建一套平台培育体系、突破一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解决一批重大问题、取得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的奋斗目标,在融入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有所作为、做出贡献、体现水平,努力成为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池、思想库和智囊团。
(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