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法——“论说达人”的必备神器

2023-01-27 19:14王君杨晶晶俞春霞
快乐作文(7.8年级) 2022年12期
关键词:演绎法演绎推理宝山

王君 杨晶晶 陈 群 俞春霞

作者簡介

杨晶晶,重庆外国语学校语文高级教师,重庆市“最美女教师”,九龙坡区“学科教学名师”“十佳少先队辅导员”“成绩突出教师”。曾获全国初中语文教学基本功展评课例评比一等奖,全国优质课大赛、重庆市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当你排除一切不可能的情况,剩下的,不管多难以置信,那都是事实。”喜欢《福尔摩斯探案集》的朋友们对柯南道尔这句霸气十足的话,你一定不陌生。

侦探们破解案件时那一番洞察秋毫、有条有理、顺藤摸瓜的推理过程和舍我其谁、胸有成竹的潇洒气度往往令人兴奋激动、艳羡不已。你可知道,他们在探知真相时“祭出”的最重要的“神器”是演绎法。有它在手,你就能拥有“名侦探”那样见微知著、料事如神的“伟大神力”。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帮你在进行说理性写作时妙笔生花,成为一个“论说达人”!

动心了吧?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来吧,大家一起来修炼这项高明的写作“必杀技”——演绎法。

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演绎法。

论说文写作有两样神器——归纳法和演绎法,巧的是,它们是一对孪生姐妹花。归纳法就像用口袋装东西,把相似相关的信息放进去,再用自己归纳的意见、主张作为“绳索”或者“扣子”把口袋扎紧。它可以帮助我们化繁为简,多中求一,看透本质,充分“温故”。

从某种程度上讲,把归纳法倒转过来,往往就成了演绎法。

比如,“四边形内角和360度”是一条铁律,凭着这条定律,我们可以断定俄国画家马列维奇的油画《飞机起飞》中所有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度;法国著名画家康定斯基的彩蛋画《柔软的粗糙》中的四边形也是360度;中国著名画家王其钧的水彩画《梦里水乡》中的四边形还是360度,即使这三幅画风格迥异。由此推断:任你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材料画什么风格的四边形,其内角和都是360度,完全不必测量求证。

以四边形内角和为起点,一步一步推演出可靠的新内容,这就是演绎法,也叫演绎推理。

演绎要先有大家都信服的能站得住脚的普遍原理、事实真相等,也就是写议论文时常用的论据,再由论据推断出一个或多个未知信息。和归纳法相反,它由一到多、化简为繁,可以帮助我们求新。

高明的演绎可以由事实的一个方面或事情的一个环节,推断出事情发展的全部真相和产生的后果。比如,有“生物学独裁者”之称的居维叶只要观察动物的四肢、口腔、牙齿和骸骨,就能推测出它是否适宜追击、抓捕猎物,进而推断它是吃草还是吃肉。再如,《世说新语》中记载的王戎小朋友和同伴们到野外游玩,看到路旁李树上结满了李子,就推断出“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其他小朋友争先恐后去摘李子,他却没动。

如何在写作中玩转演绎法?老师教你两个绝招儿。

玩转神器第一招:模仿竹子进行一线演绎推理

由一个论据推理到下一个结论,推论的过程像竹子生长一样一截一截地加长,一步一步抵达新的“未知”,这就是竹节式一线演绎推理。

接下来,请“论说达人”彭艾书源同学为我们做个示范。

一次旅游,彭艾书源同学被雪宝山的美景所折服,写下了一段论说文字,且看她是如何让演绎推理“拔节生长”的:

辜鸿铭先生在《中国人的精神》中曾讲:“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的和纯朴的。”并将“温良”一称赠予中国人。所以说,从古到今,中国人对生活最浪漫的幻想不过是和自然融为一体,过上悠然自在的田园生活。王维“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份悠闲到极点的舒畅,苏轼在“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中表现出自己骨子里对慢节奏、低转速生活的憧憬,都是中国人集体性格特征的体现。终于明白,沉浸在雪宝山的美景中,我为何心中油然而生舒适愉悦之感——花朵含苞待放,静待于柏油马路边;青山巍峨壮丽,矗立眼前;星光熠熠生辉,为夜幕点缀,在这儿,万事万物只遵从自己,遵循自然,我们推杯换盏,把酒言欢,畅谈心事,恣意盎然。祖先遗传给我的民族性格在雪宝山得到了完美的释放和关照,我怎能不爱雪宝山的一切!

——重庆实验外国语学校 彭艾书源

第一节:辜鸿铭先生在《中国人的精神》中曾讲:“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并将“温良”一称赠予中国人。(起点)

第二节:根据第一节中辜鸿铭的观点推断:从古到今,中国人对生活最浪漫的幻想不过是和自然融为一体,过上悠然自在的田园生活。王维和苏轼的名句营造出的意境和传达出的生活追求正是中国人集体性格特征的体现。

第三节:小作者由第二节内容推断出雪宝山让自己产生舒适愉悦之感的原因——祖先遗传给自己的民族性格在雪宝山得到了完美的释放和关照。得出结论:怎能不爱雪宝山。

彭艾书源同学的这番演绎从一个起点延伸生长到第二节、第三节,像一根笔直结实的竹子向深邃的未知世界生长着,读者的认知随着这种生长变得更清醒、理智、深刻。

玩转神器第二招:仿照倒金字塔进行多线演绎推理

由一个论据向多个未知进行发散推理,演绎过程如同一个倒立的金字塔,这就是倒金字塔式多线演绎推理。

我们不妨来建一个倒立的演绎金字塔。

先设置塔尖:

《虽有佳肴》中讲道,“学然后知不足”,意思是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

以塔尖为起点,从学习心态的角度延伸出第一条推理线:

这告诉我们,在知识面前要保持谦逊,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道理。物理学家牛顿在功成名就后说:“在科学面前,我只是一个在岸边捡到石头的小孩。”体现了一个伟大物理学家的认知谦逊,毕生的学习和贡献让他更清醒地认识到,物理只是广袤无垠的科学世界中一个小小的领域,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

仍以塔尖为起点,换到自身追求角度延伸出第二条推理线:

如果“学”才能知“不足”,那么对待知识就绝不能满足现状。爱因斯坦在经典力学的基础上又创立了相对论,后世的科学家又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基础上孕育出“四维时空”“弯曲时空”等全新理论。登上知识的高峰时,不要忘了抬头,更高的山峰正在不远处矗立,等待“野心勃勃”的探索者看到、来到、征服!

同样的起点,再换到自我认知角度延伸出第三条推理线:

“学然后知不足”,所以,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才会借助大小圆的比喻启发学生:大圆圈的面积代表自己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代表学生的知识,圆圈的外面代表他们未知的部分,正因为大圆圈的周长更长,所以,他接触到的未知范围更大,这就是他总是怀疑反省自我的原因,为大哲学家的自省精神点赞!

依然是这个起点,又换到人与他人角度去思考,延伸出第四条推理线:

“学然后知不足”,这里的“学”往往还意味着诚恳对待别人的批评、非难、指责。《孙权劝学》中,孙权劝吕蒙:“卿今当途掌事,不可不学”,吕蒙以事务繁忙来推托。孙权便不高兴地说:“你说军务繁多,谁有我多?我就经常读书,自觉获益良多。”吕蒙诚恳接受了意见,“乃始就学”,很快让众人“刮目相看”。

……

以 “學然后知不足”为起点,从不同角度可以发散出关于牛顿、爱因斯坦、芝诺、吕蒙等多条推理线,线与线之间互不相交,并列存在。作为“塔尖”的论据打头阵,若干推理小段紧随其后,依次排开,一次倒金字塔式多线演绎的写作就完成了。这一大段话既可以是一篇独立的论说文,也可以作为一篇夹叙夹议的记叙文中的议论部分,还可以成为小说人物的内心独白。

有没有发现,倒金字塔式多线演绎推理可以帮助我们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多立场分析问题,让写作高屋建瓴、汪洋恣肆、见解深刻。

值得一提的是,“竹节式一线演绎推理”往往不只延伸三节,“倒金字塔式多线演绎推理”的角度也可以灵活取舍,玩转演绎法的绝招更不止这两样,希望大家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创造出更多的绝招儿,成为一个论说达人!

【团队回音壁】

王 君:杨晶晶老师在语文界的聚焦研究目标是思维。这是一个很高端的语文追求。杨老师不仅在阅读教学中践行学生的思维培塑,而且在更难的写作教学中,她同样身怀绝技。杨老师做得最好的,是在写作思维建模方面的尝试。她不断通过自己的研究,把思维知识清晰化、体系化,而且把抽象的思维方式提炼成为学生非常好理解,拿来就可用的工具,让思维训练不再深奥和玄妙。这样的研究,融合了东西方思维教学的精髓,非常棒!

陈 群:杨晶晶老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论说达人,不但将演绎法条理清晰地归纳出来,还能够以形象的比喻一层层、一步步分解开来,教给学生:像竹子生长一样一截一截地加长,一步一步抵达新的“未知”,是竹节式一线演绎推理法;由一个论据向多个未知进行发散推理,演绎过程如同一个倒立的金字塔的多线演绎推理法。对于平时少于练习论说文的同学们来说,方法讲解明白,例子列举直观,快快像郝斯年同学那样,实操起来成为论说大人吧!

俞春霞:新课标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有了更明确更高阶的要求,初中阶段的学生要能多角度观察、针对性地发表观点。而对于如何指导学生写好议论性的文字,很多老师都身怀绝技,杨老师是我见过的最会指导学生抽象思维的老师。关于“演绎法”,她的方向明确,指导路径清晰,学生有法可循,有章可依,自然就能轻松地到达目的地,好老师永远就是把复杂的知识教简单。

猜你喜欢
演绎法演绎推理宝山
假说-演绎法的内涵分析
——基于科学哲学的文本考察
程宝山书法作品选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培养学生演绎推理能力的高中地理教学
例谈“假说—演绎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马宝山小小说欣赏
2014.3新高考高二数学配送练习参考答案“推理与证明、复数”测试卷
演绎推理的准确表述与另一类非演绎推理
——兼论数学证明中的推理
Surgical treatment options and its results for thoracic and thoracolumbar disc herniation with or without ossification of ligment flavum
Immunopathological observation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nd discogenic p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