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爽
(齐鲁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1)
音乐能够让人们表达自己的情感,是人类文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元素,和人们的生活存在直接关系。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出现音乐活动,音乐来自人类的生活,其中劳动起源说、异性求爱起源说等都是有关音乐起源的探讨,但是音乐的魅力不仅体现在简单的生活,同时还可以塑造人的品性和性格。
孔子创造了儒家文化,从文化精神与教育思想方面都需要得到传承和发扬。孔子不仅是一位哲学家,而且还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育家与音乐家,其提倡的“礼乐思想”到现代依然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他的教育思想同样对我国教育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在我国高等院校传统音乐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技能知识,而且还需要形成良好的价值观,提高道德素养。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开创者,提倡经过为学生教育礼仪道德来培育人才的思想人格。现代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与人文素质是高等院校传统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儒家思想的教育为当前大学生传统音乐教育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1]。
我国在世界上是拥有悠久文化历史的教育国家之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人类思维的拓展,势必会产生优秀的文化精华。就文化史而言,原始音乐教育主要来源于氏族社会的祭祀礼仪歌舞活动。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较低,人们渴望获得神灵或者祖先的帮扶,便出现图腾崇拜,氏族祭祀活动就被人们当作一种非常神圣的活动,同时为全部文化活动艺术、礼法及宗教等活动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对社会教育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音乐教育在古代社会中占有特殊地位,主要取决于在原始社会中音乐活动发展中具有的作用。上古时代,人们把“乐”的教育当作一种社会教育,因为乐舞活动和人们生活存在直接关系,致使音乐教育是无法替代的教育方式。从氏族社会开始,音乐教育就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观念对后世的教育理念产生直接影响。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氏族礼仪乐舞活动并不是简单的宣泄情感,在原始人类构成群体中,就会产生社会性的心理情感。原始乐舞是最早产生的一种乐教形式,其活动不是否认人的情感本能,主要是在社会中提升其自身的审美价值,同时在全身心投入中,从观念、理想等社会意识融入其中,让其形成人文性、社会性的情感。这主要是和整个社会文化教育有机关联的一种教育模式,并不是一种单一的乐舞技艺传授,同时是后世礼乐教育的预兆。
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很容易受到当时风气的影响。孔子从传承和发扬西周礼乐文化的立场上,提倡礼乐制度,明确指出“克己复礼”“立于礼”等思想,用尽全力主张乐教、诗教,维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天下有道”的君臣局面。
孔子主要生活的地方为鲁国。周代的很多邦国中,鲁国被称为姬姓“宗邦”,诸侯是“望国”,所以清代出现高士曰“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冀者莫如周”。鲁国作为周公的封地,是唯一一个可以使用天子礼乐祭祀天地的诸侯国,鲁国初封时既得到丰厚的赏赐,同时还获得很多特权。
在《礼记·名堂位》中明确记载:凡四代之器、官、服,鲁国都可以使用。因此,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鲁国作为当代整个中国礼仪与文化的代表,各国诸侯需要前往鲁国学习周礼[2]。吴公子季札前往鲁国,对鲁国音乐感叹不已。晋大夫韩宣子拜访鲁国,观看后感叹“周礼尽在鲁矣”。孔子之所以达到非常高的礼乐境界,与鲁国将礼乐文化作为核心的生活背景存在直接关系。
传统音乐主要是反映一定时期人们的生活与思想等,均是在相应历史背景下创作的,是每个时代音乐创作人通过艺术方式总结的实际情况。当代专家学者通常经过研究一定历史环境的音乐内涵、风格,充分挖掘当时人们的兴趣爱好、风俗习惯、经济、政治及地理等美学思想。无论哪个时代的历史发展,均会直接影响传统音乐风格,利用文化能够充分了解音乐的内涵,对每首经典的传统乐曲进行了解,能够让我们充分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文化实际情况。
传统音乐蕴藏着丰厚的情感因素,从当代传承下来的经典音乐曲目来看,均是理解和感受当时实际生活的艺术表现方式,这些经典曲目的创作具有其创作目的,并不是为了创作而创作。传统音乐蕴藏的丰富元素,能够强化人们的想象能力与审美能力。就部分音乐制作人而言,可能还会增强其鉴赏力,有利于协助他们创作当代音乐的经典曲目。若传统音乐为现代音乐的创作提供一种方式,则传统音乐就呈现出一种想象、创作的思维方法[3]。
截至当前,中华民族已经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创造出辉煌的文化历史,同时,在音乐领域中构成了专属于自己的独到风格,许多“人文轶事”均采取音乐的方式得以传承。以往音乐体现的是当时的实际,中华民族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有助于当代人树立传统的民族精神,强化人们的民族自豪感。“民族音乐、传统音乐”主要是对当代人甚至子孙后代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代表素材,采取“寓教于乐”的方法,在欣赏传统音乐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传承与发扬传统音乐。
音乐教育在高等院校课程设置中始终是边缘课程,会被主课所排挤。音乐教师对音乐课程的备课和教课方式缺少严谨性,大部分课时让学生欣赏音乐,尽管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但是因为课程设置不多,每周一节或者是两周一节的音乐课,实际上不能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缺少对音乐课的高度重视。我国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不能立即改变教学理念,学生与教师会从心理方面放松,同时不能实现教化学生的良好效果,不能快速实现音乐教育的目标,缺少对音乐教育的重视。
尽管人们不断改变音乐教育的观念,但是音乐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部分发展落后的地区,音乐资源匮乏,再加上缺少高专业素养的教师,需要长时间的培养,才能提升其综合音乐素养。
音乐课程不断随着“精英教育”的模式发展,通过对当前情况进行分析得知,为了让学生凭借一技之长当作升学的法宝,音乐教育整个市场机制越来越功利化,学生学习音乐主要是满足家长的虚荣心,并不是自身热爱音乐。若长期保持这种发展形势,不能了解现状,音乐教育注定不能成功,不能创设人人都接受音乐陶冶的良好氛围。
音乐素材可以为音乐教师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提供完善的学习材料,是音乐知识的介质。素材的好坏既可以对教师的授课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同时还会对学生的听课质量产生影响。由此可以看出,素材在整个教育环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快速发展,全球很多国家逐渐重视文化软实力所占的地位,是判断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准。大力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是各个国家文化发展领域中的主要内容。我国凭借文化大国的姿态在全球占据主要地位,这个有着五千多年发展的优秀文化和传统国家,不仅可以参考国外的优秀文化,同时还对自身传统文化提高重视程度。通过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可以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创新。根据我国具体情况来看,文化发展需要从本民族优秀文化入手,同时参考国外优秀传统文化,基于中国文化的前提下,传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优秀文化。
就高等院校音乐教育教素来说,国外拥有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我们可以借鉴这些作品,同时写入音乐教材当中。立足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人民音乐出版社发行的高校阶段音乐书直观呈现出国家对该民族优秀音乐作品的鼎力支持。例如比较钟爱音乐作品数量,中国作品数量是321首,外国作品数量是138首。根据这个数字可以看出,国家着重传承与弘扬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同时在传统音乐的基调上实现学生审美的熏陶。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指的是:诗能够振奋人们的精神,礼可以立身处世,乐有利于完美情操[4]。这就体现出“乐”在古代时期占据的重要位置。在古代,人们把“乐”的学习当作人格素养提升的最高境界,是君子之道、仁义之求。在中华五千年的发展中,音乐的陶冶始终被人们当作能够提高自我审美和价值的手段,上到达官贵人,下到平民百姓,均喜欢音乐。针对传统音乐具有的教化作用,从统治阶级方面来看就具备重大的意义,音乐具有的“移风易俗”特殊功能能够对人们的身心活动产生柔和的影响,能够让社会保持稳定,并能有效教化群众。
音乐的学习需要投入很长的时间,并不是一朝就可以完成,由聆听欣赏、演唱演奏及揣摩情意至评论内涵都需要投入很长的时间,但是这个过程充满期待和欣喜。在乐曲中,我们得到的音符信息,得到的感性信号,进而在大脑中通过自身固有的经历而形成独到的听觉感受,每个人的感受都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因为存在这种神奇的感性思维,我们可以把音符改变为文字,使人们充分了解音乐内涵。
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打造完整人格的人,“成于乐”的观念已经流行上千年,了解音乐的学生与常人相比更加细腻,因为学校教育中盛行的理性和艺术教育中流行的感性有机整合,才可以在扩展学生理性思维的同时,拓展学生的感性思维。唯有更好地整合两者,才能够推动学生身心健康的综合发展。因此,学校、教师及家长均需要对音乐课提高重视程度,主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同时在教育中研发新的活动内容,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让他们形成良好的观念。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4]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人员,既承担着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任务,同时还可以把知识文化和为人处世的道理教给学生。从古至今,教师这个职业得到人们的崇拜,就好比一位灵魂巨匠,同时还像一位技术精湛的雕刻家,亲自雕刻每块泥土,每次的雕刻都投入他们的时间与精力,主要目的是打造出非常精美的艺术珍品。但是想要更好地区分这些艺术珍品,让他们具有各自独到的属性非常难得。
音乐教师是整个教师体系的一分子,承担着帮助学生培育鉴赏美和感受美的主要责任,被人们称为“灵魂的塑造师”。音乐教师具有其他教师不具有的特点,这种特点主要取决于音乐学科的特殊性。由于音乐是艺术范围,自然就会包含一份感性成分,同时还有一份审美成分。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具备较强的审美眼光、创造力和艺术表演力,如此一来呈现出的音乐才可以打动人,同时被学生所认同。音乐教师需要全面意识到音乐这门学科具有的特点,禁止采取教条式的方法为学生讲解感性的音乐内涵,同时不能松懈,需要在大方向的指引下,使学生各自表达自己的意见,交流情感,从本质上让美育思想渗透到学生学习中,教化学生借助美的观点对待音乐和人生。
教育需要以人为本,基于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活动。高等院校教育作为学生生涯的最终阶段,需要通过音乐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大学生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正确看待高等院校音乐教育,有利于推动我国教育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孔子的乐教思想具备永恒的魅力,其叙述了音乐的特征、本质及内涵,同时采用儒家思想中优秀的观念,体现出音乐对个人品性素养提高和维护社会安定方面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更好地整合诗、乐及舞,同时采取音乐的方式为学生讲解,其中盛行的箴言,在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蕴含的思想依然安抚人们的心灵,是化育人格的动力。合理使用孔子的乐教思想,既可以传承历史文化,同时又能够倡导中国梦传承的优秀文化,形成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面貌。虽然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我们相信,经过全员的努力,在古人思想的协助下,调整好所有力量,最终可以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与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