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后中国知识界的战争与和平观
——基于报刊所见》评介

2023-01-26 07:24潘大礼邱鹏涛
关键词:二战知识分子和平

潘大礼, 邱鹏涛

(三峡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素来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情怀和使命担当。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机时刻,中国知识界是如何因应的?他们的战争与和平观是如何呈现的?赣南师范大学朱大伟博士的新著《二战前后中国知识界的战争与和平观——基于报刊所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对此作了深入细致的考察。

该书是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档案资料收集与整理研究”子课题的阶段成果。作者运用历史学、国际政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工具,全面探讨了这一时期中国知识界以“救亡图存”“金瓯无缺”为依归所塑造的国际政治思想的内涵与外延。从整体上看该书具有如下突出的特征:

首先是逻辑严密自洽的内容框架设计。全书围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缘起、战后和平建设规划以及战后和平的前景等主题进行展开,主要内容包括:九一八事变后知识界对国际政治走势和中国因应之道的省思,中国战时、战后的自强图存之路的探寻,知识界对战后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构建方案的思考,对二战结束前后原子弹的出现和世界走向冷战的忧思。该书还在比较视野下另辟专章论述战争与和平的域外视角。可以说,该书整体框架实现了历史逻辑和时间逻辑的统一。

其次是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世界史视域。从世界史的视角探讨二战前后中国知识界的战争与和平观是该书的重要特色。该研究路径体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议题背景的选择、中国知识分子国际政治思想生成的西方渊源的探究、知识分子对世界秩序的构想以及东西方战争与和平思想的比较等方面。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该书虽然是世界史的视域,但主线依然落脚在中国知识界强烈的家国情怀,心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再者是研究议题的创新性。该书另辟蹊径,从战争与知识分子的互动关系来研究中国知识界的战争与和平观的生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该书改变了既往学界重视二战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研究而轻视思想文化观念研究的倾向,从而丰富了中国抗战史研究内容,拓展了相关研究领域。该书既是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国际政治初创时期我国思想界理论成果的总结,也是对初具现代国际政治思维的战时中国知识界传统家国情怀和担当作了有益探索与揭示。

最后是文献资料的新颖性。该书主要以两次世界大战间我国刊载有知识分子战争与和平相关主题文章的报纸与期刊为主要资料来源,这种类型的资料在过去的抗战史研究和二战史研究中还未得到很好地利用。该书致力于深挖、梳理、解读这些“边缘”文献,同时兼及相关专著,建构了战时中国知识界的国际政治思想与价值观念,尤其是他们以二战为中心生成的战争与和平观,这是该书的又一学术亮点。

此外,该书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一方面,该书对战时中国知识界以战争与和平观为主体的国际政治思想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近代中国国际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脉络,对于助力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研究有着重要历史借鉴作用;另一方面,二战前后中国知识界的战争与和平观是近代中国国际政治思想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丰富思想遗产,对于我们当今思考战争与和平,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然,该书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未对研究对象知识界、知识分子身份界限做出明确的界定,对知识界国际政治思想对彼时中国政府外交决策产生的现实影响及影响机制缺少足够的交代等,但瑕不掩瑜,该书仍不失为一部我们了解近代中国知识界战争与和平观的力作。

猜你喜欢
二战知识分子和平
英军在二战中使用的轻武器(Ⅲ)
“二战”的胜负难道在餐桌上早已决定?
二战德军变身解放者?
你知道什么是知识分子吗
博弈·和平
清末民初中国新式知识分子群的形成及特点
“二战”历史漫画
期盼和平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