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的识别与管控

2023-01-25 01:23梁乔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36期
关键词:识别财务风险民办高校

摘 要:民办高校在我国社会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同时关系到经济和教育两个领域,又与广大学生群体以及产业环境密切相关。我国民办高校财务特征主要表现为集中式的财务管理模式、预算管理僵化、财务风险识别职能空缺。因此,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的识别和管控这一问题,就成为该领域相关人员关注的重点。基于此,提出民办高校财务风险识别与管控策略,一是加强民办高校的社会运营;二是将加强民办高校的社会运营作为加強校企合作的重要手段;三是加强民办高校的社会运营,为专业设置提供支持;四是加强预算的编制与反馈;五是加强财务运营管理。

关键词:民办高校;财务风险;识别;管控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36-0126-05

收稿日期:2022-01-18

作者简介:梁乔(1971-),女,广东肇庆人,讲师,会计师,硕士,从事财务管理、投融资、高教管理研究。

在我国教育事业框架之下,民办高校是一个特殊的成分,一方面肩负教育职能,另一方面作为市场经济主体而存在。这样的双重角色,决定了民办高校需要接收市场经济规则的制约,谋求经济效益,同时需要秉承公益色彩,兼顾区域经济发展,保证地区内的人才供给。在这样多重目标的影响之下,民办高校的日常运营呈现出一些独有特征,这些特征必然会在财务领域有所表达,而对应的财务风险,也产生在这样的环境之中。

从概念的层面看,广义财务风险指的是由于经济主体无法全面把握各方面环境变化,从而在运营过程中无法准确预计各类影响因素,导致其最终收益低于预期,使得经济组织面临损失的可能。这一定义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同样适用,在这样的框架指导之下,进一步对民办高校财务风险问题展开深入分析,才能对风险进行更为客观的识别,并且进一步展开行之有效的管控工作。

一、我国民办高校财务特征分析

虽然各地的民办高校在发展路径上各有不同,但是从总体上看,在财务表现方面仍然具有比较强的一致性。这些一致性有些扎根于民办高校这种经济主体的特殊性之中,有些则是源于我国经济发展大潮的时代特征,这些共同特征构成了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的土壤,因此也是对财务风险进行识别的首要环节。

整体而言,我国民办高校财务特征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关键点上。

(一)集中式的财务管理模式

财务管理采用集中式的模式,本身并无可厚非,甚至对于民办大学而言,还存在较高程度的适用性。在民办高校工作环境之中,本身工作呈现出一种相对静态的特征,学校工作日常变化比较小,因此财务工作的预算也基本落实良好。在这样的情况下,财务管理模式采用集中式,将财务权交由校长行使,对于校内各项活动所产生的财务收支等细节进行统一管理,有利于规范自身的财务工作,减少不合理支出,避免资金浪费。但是同时也要注意到,集中式的财务管理模式必然会带来整体组织环境中的僵化问题发生,即便是对于民办高校这样的特殊组织而言,这种僵化的问题也同样不能忽视。财务预算是按照自然年度或者学年度来制定的,但民办大学的一个最大优势就在于运营的灵活性,可以依据人才市场上的需求而对教育体系做出快速响应,实现积极调整。但这种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也会成为削弱民办高校运营灵活性的一个不利因素。

(二)预算管理僵化

预算工作僵化在民办高校中是个很突出的问题,并且影响波及方方面面。通常来说,预算编制以学年或自然年,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进行。董事会授权校长全面负责预算的编制,并且由学校财务处负责预算的具体落实和管控。由财务处根据学校招生计划向各学院及职能部门发放预算编制通知,组织各单位开展预算编制工作。预算草案经董事会批准后执行,各个学院以及部门进一步展开具体工作,并且在工作过程中实现信息的反馈,由学校财务处展开预算的执行监督和管理。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预算的编制基本上都是采用增量预算法,即是参考往年数据,形成新一年的预算。大多民办高校都采用这种预算编制方法,但是问题在于通常只参考往年的预算,而并没有参考往年预算反馈结果和管理评价等相关文件。这样的预算本质上是缺乏研判性的分析的,并没有形成对于现实情况的财务规划。其二,则是预算的反馈,并未能发送到对应的人员手中,甚至于很多预算并没有落实反馈环节。具体一些,就是预算总额和实际支出保持大体平衡就算是实现了反馈,或者情况好一些,确实实现了预算的管理和监督职能,但是这样的职能和结果只存在于学校财务部门之中,也会送达校长方面,并没有送达到产生预算偏差的对应环节,也没有让对应的部门和人员认识到为什么会产生偏差,以及对于这种偏差所产生的评价,也大多未能送达。

(三)财务风险识别职能空缺

财务工作中风险识别职能空缺,对于民办高校来说有点过于严厉,但是风险识别工作在民办高校中确实存在严重的不足。前面已经提及,财务风险识别同样也是帮助民办高校来落实办学过程中各方面变化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风险识别来防患于未然,保证民办高校的资金等方面安全。但在实际工作中,因为民办高校本身工作会保持相对的稳定,也会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给予一定的保护,因此风险识别的职能长此以往必然会有所削弱,也就会进一步削弱民办高校自身对于风险的防范综合水平。同时,财务风险识别能力的不足,与前两个方面问题同时存在,大多会混合在一起,很难进行明确的区分和厘清。集中的财务工作模式会导致财务部门缺乏主动性,而长期缺失的预算监督和控制也会导致财务信息闭环在校园环境中无法实现。但是风险的防范却不是仅仅存在于财务部门内部的,想要实现有效的风险防范,需要整个组织都行动起来,从各个方面同时展开观察,才能将风险防范的水平提升到最优的状态。

二、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从民办高校具体的工作细节看,其财务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筹资风险

我国民办高校与国外民办高校在筹资方面有着显著的不同,这是源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很难消除,也不值得向国外学习,但是需要对差异有清晰的认知,确定自己的位置。对于我国的民办高校而言,最主要的两个资金来源就是学生学费和政府拨款支持。除此以外,源于银行的借贷以及在产业环境中的参与等,虽然不能作為稳定的资金来源,但是在民办高校的运营环境中同样不可忽视。而国外民办高校还有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就是社会捐赠。对于这种筹资方面的差异,在此仅作简要的分析。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国外民办高校本身在发展历程和品牌化方面都呈现出更为鲜明的特征,而我国的民办高校起步较晚,对应的品牌化和发展程度也多有不足,并且教育事业在我国本身就更多倚重公立院校,因此民办院校就更难取得长足发展。除此以外,发展历史同样是影响到民办高校在社会上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国外的民办高校更容易获取到社会捐赠也属正常。与国内民办高校相比,这种从社会获取到捐赠的情况,更像是民办高校在社会范围内所展开的一种营销结果。因此如果需要国内民办高校在这一方面有所学习或者借鉴的话,应强调的是将这种捐赠同样归于民办高校从社会方面获取到的收益。具体来说,就是在国内本身没有向民办高校进行捐赠的先例和土壤,但是这种资金来源于社会的特征是不会改变的。因此对于国内民办高校而言,可以加强面向社会的营销,巩固社会地位,突出产业角色,同样可以加强从社会中的收益。

除去上面提到的一个资金来源,生源学费以及政府投入是两个比较稳定的来源,但是从财务风险的角度看,同样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民办高校招生,并不是完全依赖于教育部门的名额配给,同样还需要学校的社会认知程度、毕业之后的就业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的支持,因此逐年生源本身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些都是带来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而对于政府方面的投入,一方面要看政府对于对应产业的支持力量,不仅仅是教育产业,其他对应的产业支持状况也是影响政府对于民办高校投入力度的重要因素。如此诸多不确定性,都是财务风险存在的主要因素。

(二)运营风险

从表面看,民办高校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之下,逐年工作大同小异,鲜有大幅度的波动,但是民办高校对于公立院校的优势就在于其灵活性,能够依据市场以及产业环境对于人才的需求变化而做出快速调整,但是这种快速调整也必然会体现在运营过程之中,形成对应的财务风险。

有些学者将学费回收的速度列为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的一个影响因素,只能说有一定道理,但是不足以成为影响到民办高校资金安全的决定因素。在民办高校运营过程中,学生拖欠学费的情况确实时有发生,但是整体而言仍然是会补齐的,因此虽然会带来一些资金安全方面的隐患,却并不足以成为影响民办高校资金安全的力量。因此加强对于财务风险的识别,还应重点从其他的日常运营方面进行考察。至于学费这一笔资金的回收,虽然并无较大的风险,但是仍然需要加强回收速度,才能保证民办高校的平稳运行。

从运营的角度看,能够形成财务风险的细节众多,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专业设置是否符合市场需求。这是一个很微妙的方面,因为对于民办大学而言,其市场存在两个不同的角度,即生源市场以及产业市场,并且这两个方面市场有很多时候并不重合,因此导致专业的设置有时候会陷入尴尬境地。这种情况进一步延伸,就有可能会发生专业设置不合理,偏向于一方市场,造成招生不力或者就业不顺畅的情况发生,对应的财务风险也就不可避免。其次,师资配置的追求不合理。对于师资“单向”要求高配置,以考察应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研究水准作为主要内容来确定教师的录用,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其风险主要表现为单纯强调教师的学历以及科研能力,而忽视了其教学能力,并且在定岗定酬的时候基本也只依据学历、职称而确定,对应造成教学成本的盲目上升,却并没有因此而提升教学工作的效果和效率,这些也是产生额外财务风险的原因之一。这个问题实际上广泛存在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之中,高校评估等诸多工作,可以说成为造成此种情况发生的侧面因素。无论如何,这种师资配置方面的趋势,仍然会带来民办高校财务风险以及相关问题,必须引起重视。最后,则是教学设施设备的购置和利用问题。在展开教学设施设备采购的过程中,民办高校大多也会以相关专业课教师意见作为重要的参考来进行决策,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师对于相关设备的价值认知不够清晰,因此在该方面并无迫切需求,又例如教师在教学细节设计方面并不涉及相关设备利用问题等等。诸多问题都会导致购置的教学设备与教师的教学工作难以实现有效融合,最终导致资金使用不当以及浪费问题的发生。

(三)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对于民办高校来说,本质上应该是资金利用而未能实现其预期目标所产生的这一类风险。进一步看,这种投资风险应当归于与预算风险大体等同。这是一类与运营过程相伴而生的风险,本身并不独立存在。民办高校的投资主要是基本建设、实验室、实训基地、保本性存款等,并不会直接参与社会上其他经济组织的运营,也不会为这些经济组织进行投资,这就决定了民办高校的投资风险,基本都聚集在学校环境内部,由学校的日常运营而产生资金的投入,由这些资金的投入而产生对应的风险,即为民办高校的投资风险。

但是除此以外,还有一个细节需要注意到,就是在某些特殊的环境之下,民办高校也会参与一些对外的投资。主要是在一些校企合作的特殊环节之中,为了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可以控制的实践实习环境,学校方面有时候也会对外投资,通过资本实现对于一些企业的控制,服务于学生的实习实训。这种情况尤其会发生在一些特殊的专业环境之中,例如财会专业等,大多以人员密集型产业作为重点,通过比较少量和有限的投资,来实现最多实习岗位的回报。并且民办高校对于这种投资,大多也会保持保守态度,以服务学生发展和教学工作的质量提升作为根本出发点来进行投资,态度大多稳健。虽然如此,只要出现对外投资,那么对应的财务风险就会应运而生,同样是民办高校财务风险识别是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

对于投资风险的识别和控制,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预算的风险识别和控制,是对于任何民办高校日常运营行为从财务角度出发的监督。但是风险的识别并不等同于规避,能够识别风险并不一定能够有效展开规避。对风险的识别,是从财务角度考察预算的落实与反馈,这本身是一个计划和规划落实,以及反馈形成的过程。在民办高校运行的过程之中,计划必然会随着具体的情况而不断地展开修正,对应的预算也必然会存在执行偏差,对于这些偏差的掌握,本身就是识别风险的接口。因此,民办高校的投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与预算工作以及其反馈环节是捆绑在一起的。

三、民办高校财务风险识别与管控策略

前面已经对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展开了必要分析,对应的风险识别工作同样需要有针对性地展开,才能发挥其应有价值。但是这种针对性,不应当是一对一的那种工作补足,而应当从更为体系化的、宏观的角度出发对整个财务风险相关工作群落展开审视和分析,通过这种审视来找到诸多问题表现背后所隐藏的缺陷,进而展开相关工作。一方面固然是要加强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的识别与管控,但同时要注意的是对于民办高校发展的推动,而不能成为一种束缚。

(一)加强民办高校的社会运营工作

从表面上看,这一方面的工作与民办高校财务风险识别与管控并无直接联系,但是如果深入到该项工作内部,就会发现,很多细节都与财务风险的识别与管控密切相关。

民办高校,在我国比公立高校更加需要社会运营,他们没有天然的认知度,又需要面对更多的财政压力,因此加强社会运营,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保证学生能够顺利走上职业岗位,对于民办高校而言意义重大。应加强民办高校的社会运营,有助于改变当前民办高校筹资过于单一的问题,而筹资单一,正是直接带来财务风险的重要根源。前面已经分析过,单纯依靠学生学费,虽然看似能够保证民办高校的正常运行,也能够保持稳定供给,但是单一的收入来源,本身对于经济组织来说就是一种财务风险。而想要消除这种财务风险的方案只有一个,就是要保持筹资来源的多样化,只有丰富的资金来源,才能降低组织的筹资风险。尤其是民办高校,即便是学费这个收入来源相对比较稳定,但是逐年的生源环境和招生状况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学费筹资来源本身也并非没有风险。从这个角度看,加强民办高校的社会运营,其意义就更为重要。更为活跃的民办高校,无疑具有更为积极和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在招生方面也更具优势。除此以外,与社会关系密切的民办高校也能够以一种更为积极的姿态参与其他产业环境,在为高校这一特殊的经济组织开辟新的筹资和收益来源的时候提供坚實基础。而更为活跃的民办高校,在获取政府资金支持的时候同样具有一定优势,这种活跃不是单纯指在招生市场上的活跃,还包括在其他诸多方面,尤其是在产业环境中的活跃。

(二)将加强民办高校的社会运营工作作为加强校企合作的重要手段

校企合作对于民办高校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是与公立院校完全不同的。校企合作对于公立院校而言,单纯就只是作为学生的实习环节基础而存在,但是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则是洞悉经济市场环境特征以及其内在需求的重要途径。

对于民办高校而言,最为重要的在于其灵活性,这其中包括了课程设置以及专业安排多个层面的灵活性,运作周期也要比公立院校短很多,这已经成为民办高校毋庸置疑的优势所在。但是如果对市场需求错误理解,则无论在学生能力培养方向的调整,或者专业设置方面,都会出现偏颇,必然会给民办高校带来运营风险,而这种运营风险也必然会进一步形成财务层面的风险而存在。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加强民办高校的社会运营工作,就等于是在加强民办高校的市场调查,通过这种调查来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其中也包括学生培养和专业设置等工作细节。虽然这些工作并不是直接与财务相关,但是本质上看是提升民办高校整体稳定性的必由之路,因此也是降低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的必由之路。这其中更为重要的一个细节在于,弱化社会运营工作所带来的风险,本身并不易于从财务层面,通过风险识别的方法来进行确定。因此想要在该领域中落实民办高校的财务安全需求,唯有从更为基础的角度展开加强,才能获取理想效果。

(三)加强民办高校的社会运营,为专业设置提供支持

从本质上看,这一方面的问题和上一个方面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是并不尽相同。上一个方面强调民办高校向外的延伸,强调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及与产业环境的接触,而这一个部分则是强调民办高校内向建设,即在校园围墙之内的建设。前面已经分析过,对于民办高校来说,专业以及相关课程的设置比较灵活机动,能够在面向产业环境需求的时候做出快速反应,是民办高校的优势所在。但是同时也要注意到,民办高校在展开课程设置的时候,其会同时面对两个市场,即招生市场和就业市场,并且两个市场的需求,会因为招生市场中学生以及家长对于社会需求的错误判断而出现偏差。也会有些院校因为追求短期利益而直接选择面向招生市场而确定专业,完全忽视产业环境对于毕业生的需求。这样虽然会在短期获益,但是从长期的角度看,无论是对于学校还是对于地方产业,都会存在一定的损伤。

这同样是一种很难单纯通过财务数据来进行识别的风险,或者应该说,一旦错误的课程安排以及专业设置形成,想要再对风险加以识别,无论从财务层面还是从具体的运营角度出发,都必然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周期才能落实。等到识别了这种风险,基本已经造成了一定的损失。更为重要的是,专业设置对于民办高校而言耗资巨大,从师资力量的调配,到招生宣传,到实训基地的建设,再到毕业生完成就业,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大多一直到3—4年周期之后才能确定其合理性。这个庞大工程给校方带来巨大的成本,虽然这种成本可以以学费的形式进行回收,但是如果就业不顺利,必然会影响学校方面的口碑,对于未来招生产生不利影响。而如果专业设置本身就无法得到招生市场的认可,那么就有可能直接造成生源不足等问题,财务风险识别周期虽然会因此变短,但是风险本身的危害却无法有效规避。

(四)加强预算的编制与反馈

预算的编制和落实反馈,对于民办高校而言是一个薄弱环节,这种特征实际上并不局限于我国民办高校,而且会广泛延展到很多领域之中。预算更多的是对于第二年相关办学行为的资金预算,确保第二年的运营得以落实而不至于出现资金威胁,很少会承担其对应的监督和管控职能。这种情况在民办高校中尤其严重,主要是因为民办高校环境本身运营周期就比较长,甚至有些问题需要三年周期之久,就算比较短的通常也需要一年。过长的周期会导致资金的预算分配在后期反馈过程中难度的增加,即使是专业的财务人员,想要去追溯一年之前的预算已经不容易,如果真的要用三年之前的预算来落实当前的支出,必然也是难以实现的。

对于预算的编制而言,以往年的预算作为参照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以往年的预算反馈作为参照,并且围绕新一年的工作计划,来编制下一个财务周期的预算。结合预算的落实和反馈实现,可以发现预算的编制和落实反馈本质上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互相辅助缺一不可。在对预算进行落实、考察以及反馈的过程中,必然是要以本财务周期的预算作为依据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是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却很少能看到之前一个或者多个财务周期中预算落实和反馈情况的参与,这就形成了当前预算编制过程中的突出缺陷。如果进一步深究,问题还不仅仅止于此,但是更多的问题应当说是存在于预算的落实与反馈之中,并且通过这个环节进一步形成对于预算编制质量的影响。对于预算的落实,需要逐项进行考察,不能单纯按照时间来计算总量,通过核对预算和支出就确定落实情况,而应深入考察具体的支出形成。同样的,对于这种比较深层面的预算编制和落实反馈细节,应当具体到哪一个环节,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整体状况看,可以考虑以院、系、部门做为单位来展开关于预算的相关决策。对于这些基层教学单位来说,多会成为一个额外的工作负担,但是如果不将预算工作落实到这个层面,也很难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对于这一方面的问题,一直都是民办高校无法确定的一个环节。比较常见的做法就是将预算的编制工作交由学校的财务部门处理,而后将预算结果送达各个院、系、部门进行确认和修正。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到基层教学环境中的负责人,虽然也能做到在一定程度上纵观全局,但更多的仍然是关注教学工作,因此难免会对于预算编制工作有陌生感,从而影响到具体的预算编制工作。虽然如此,在预算落实和反馈环节中,仍然需要加强基层教学人员的参与程度,也只有这个群体才能找出预算落实过程中的微妙差异,给出尽可能精准的反馈。

(五)加强财务运营管理

这对于经济主体来说,本质上就是要落实财务的基本职能,这一方面的工作相对比较简单,与其他相关领域基本没有差异。工作重点同样在两个层面进行强调,即加速资金的回流,并且关注投资收益状况及其实现。對于民办高校来说,投资需要同时注意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

资金回流的加速,其中的重点指的就是学费的收缴,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但并不是大问题。毕竟学生还在学校就读,就免不了需要校内各种资源,对学生的家庭状况进行考察,如果确实存在困难可适当减免学费,如果属于恶意拖欠则可以考虑对其学习资源进行约束,通过多方面力量来推动学费的收缴。而对于投资方面收益情况,则采用一般性的财务管理方法进行考察即可。在这个领域之中特别需要注意,对于投资收益的考察需要分类分项进行处理,不能因为某一项对外投资具有一定的实训意义就可以忽略其投资收益。如果某项投入只是为了服务于学生实训,则应将该项投资列为教学工作的投入。对外投资的身份必须明确,不能模棱两可,这样才能推进民办高校财务体系的健康成长。

(六)关注指标体系末端细节

在对民办高校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领域中,评价指标体系是十分常见的研究手法,比较常见的方法是构建包含有多个指标的指标体系,而后赋予合理的权重,最终得到一个具体的评价值,用以说明评价主体的财务风险程度。暂且不说赋权过程是否合理,最终确定的权重是否客观,单纯说计算的过程,就有可能会掩盖一些财务风险问题。因此对于民办高校这样规模比较庞大的评价主体而言,在计算最终的评价结果的过程中,对于基层的指标群落同样需要给予充分关注。

通常来说,一个比较完整的财务风险识别与管控评价指标体系在第一层可以包括偿债指标、运营指标、盈利指标、发展指标几个大类,进一步以偿债指标为例,其下可以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资产负债率以及利息保障倍数等几个主要指标。如果只通过对应的计算方法来获取到最终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结果,尤其是偿债指标又会和其他一级指标展开运算,这样虽然能够获取到一个数值,看似得到了最简洁的结果,但是也掩盖了细节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例如,偿债指标下面的这几个二级指标,反映的经济组织,也就是民办高校自身的资金安全水平。对于这样的指标群落而言,基本能够对民办高校的资金安全水平有一个综合的反映,但是如果参与权重计算,反而会导致丧失其中的特征。因此合理的做法是,相应的计算结果固然不能忽视,但是基层的指标也应拿到分析结果中来。两个方面同时关注才能获取良好效果,才能有效实现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的识别和规避。

总之,民办高校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特殊环节,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类特殊主体,其存在价值必然也会同时从两个方面予以实现,因此保证其安全稳定运行,对于社会的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在这个过程中,财务风险的识别与管控,是民办高校必须落实的一项重要职能,唯有从细节出发展开分析,同时坚持系统性的思想,才能发现存在于民办高校财务风险工作中的不足,才能展开具体的改善,形成对于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

参考文献:

[1]  高远.高校财务风险与防范措施研究[J].财会学习,2020,(16):67-68.

[2]  卢欢.民办高校财务风险防控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21,(10):86-87.

[3]  王国英.高校财务管理的风险、成因及防范策略研究[J].商讯,2020,(30):28-29.

[4]  施娜双.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与控制办法[J].纳税,2021,(22):122-123.

[5]  巩明.基于内部控制的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时代金融,2020,(35):88-89+121.

猜你喜欢
识别财务风险民办高校
财务风险预警研究综述
青岛市中山公园园林树木易混淆品种识别
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及控制研究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论犯罪危险人格的识别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