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 本刊记者 杨燕 文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邵社刚
1973年8月5日至20日,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揭开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序幕。会议讨论通过了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以下简称《试行草案》),并由国务院批转各地、各部门实施。《试行草案》明确了涵盖交通等行业和大中型企业的环境监测工作制度、原交通部的防止沿海水域污染职责,正式开启交通行业环境保护工作。伴随我国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客货运输业的高速发展,我国交通行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历经近50余年的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得到深入贯彻和执行,“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已成为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主要目标。
公路交通作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之一,一直是交通行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领域。1986年7月,原交通部召开公路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研讨了公路交通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内容,成为我国公路交通环境保护的开端。虽然我国公路交通行业环境保护工作起步相对较晚,但在贯彻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思想、落实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及制度、践行绿色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公路交通行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盘山之路 郑琴 摄
四川省川主寺至九寨沟公路甘海子段
从1974年原交通部成立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到197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令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再到1987年原交通部修订发布的《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和《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图表示例》两个标准化文件中增加的“环境保护篇”编制要求,我国公路工程环境保护工作,三笔重墨落在了机构设立、制度建立和标准制定上。
我国陆续设立了公路工程环境保护工作的管理机构、监测机构、标准化技术归口管理机构,以及科研与学术机构,逐步完善了其管理组织架构。
管理机构
为了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1974年4月原交通部成立了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日常办公机构为原交通部环境保护办公室。1989年成立了原交通部环境保护委员会,时任原交通部副部长林祖乙兼任委员会主任,各省份交通运输行业行政主管部门也陆续成立了省级交通环境保护委员会和环保办公室。2011年11月,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设立环境保护处,交通行业环境保护工作的管理机构体系不断健全。
监测机构
第一次全国交通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充实环境保护管理和监测机构。1980年,原交通部召开了第一次环境监测工作会议。这两次会议为加强交通行业环境监测机构建设统一了思想,明确了工作重点。1985年,原交通部环境监测总站(以下简称“部环境监测总站”)在北京正式成立,主要负责行业监测网站的业务管理、交通环保信息统计、组织编报行业环境年报等工作,部分港口和航道部门相继设立了环境监测站。2013年,交通运输部印发《交通运输行业公路水路环境监测网成员单位管理办法》明确,公路水路环境监测机构由部环境监测总站、环境监测中心站及环境监测站构成,并组成交通环境监测网。
为加强公路水路交通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部利用环境保护试点建设专项资金,先后在山西、重庆、广西及北京等20个省份和上海市外高桥港区、秦皇岛港两个港口开展了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试点,并依托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建设了交通运输环境数据中心。通过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试点,逐步建立起涵盖港口、公路、航务、海事等公路水路领域交通环境监测机构体系。
标准化技术归口管理机构
1985年,原交通部标准计量委员会设立环境保护标准专业委员会,负责公路水路交通环境保护专业领域的标准化技术归口管理工作。1993年,原交通部环境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后于2015年10月更名为交通运输环境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环保标委会”)。环保标委会成立之初的秘书处设在原交通部环境保护办公室,2005年经原交通部科技司批准,调整为由原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承担。
科研与学术机构
1980年5月,原交通部水运环境保护科技情报网组建会议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选举原交通部天津水运科学研究所为网长单位,负责筹办网刊《交通环保》。我国第一本交通行业环境保护期刊杂志应运而生。《交通环保》创刊初期以刊发水运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规划、监测、防治及科学管理和环保教育等方面信息为主,后扩大到公路交通环境保护领域,在加强公路水路交通环境保护科技情报交流和技术协作及新技术推广应用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05年,《交通环保》杂志停刊。
1986年,《交通节能与环保》杂志创刊,2004年前曾用名《船舶节能》,该期刊定位于交通建设与发展中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方面的宣传报道,重点报道我国公路水运发展中能源节约技术的研究及应用,以及对环境的保护方法等。
1989年,原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率先成立环境保护研究室,新增了公路环境工程学科方向,2009年所属的“公路交通环境保护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通过交通运输部的认定,成为我国公路交通环境保护领域的首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014年依托该所建设的国家环境保护道路交通噪声控制工程技术中心通过环境保护部的验收,是交通行业唯一的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1996年,经中编办批复同意,设立原交通部环境保护中心(部环境监测总站);原交通部科学研究院、规划研究院等部属科研院所及部分省市交通科学研究院陆续成立了环境保护研究部门,公路交通环境保护领域的科研机构不断增多,相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例如:1993年8月,原交通部科技信息研究所编撰出版了《高等级公路景观美化与环境保护》译丛,并于1999年5月出版了续集(生态公路),收集整理了当时国际景观美化及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进展报道,为我国借鉴国外公路环境保护经验发挥了重要作用;2000年原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完成的《安徽省高等级公路生态工程综合技术研究》项目,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1年,原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刘书套主编的我国第一部公路环境保护专著《高速公路环境保护与绿化》,由人民交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各类机构的设立,凝聚起了公路环保人才的力量。
2003年,中国公路学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会成立,时任原交通部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李作敏兼任分会首任理事长,分会的主要任务是推进公路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技术进步、人才培养、普及知识。
2017年,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交通生态环境分会成立大会在广西南宁举行,时任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秘书长杨洪义兼任分会首任会长。分会围绕“绿色公路、绿色铁路、绿色民航、绿色管道”等绿色交通建设领域,以有效推动交通绿色发展为导向,主要开展论坛交流、行业培训、宣传推广、应用示范及标准建设。2019年,该分会更名为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交通绿色发展专业委员会。
我国关于公路工程环境保护的制度,是从公路工程规划与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水土保持,以及公路交通环境监测三方面建立起来的。
规划与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1979年9月1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令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制度,交通基本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有了法律依据。1986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联合印发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将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制度扩大到对环境有影响的一切基本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开发建设项目。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颁布《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细化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的要求。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增加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款,对路网等交通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提出了要求。至此,以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及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等为核心的公路规划与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建立起来了。
1987年,原交通部发布《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试行)》,后于1990年修订正式施行;同年,陕西西安至临潼高速公路、湖北宜昌至黄石高速公路和贵州贵阳至黄果树高等级公路等项目先后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逐渐得到贯彻执行。1993年,原交通部印发《交通行业环境保护管理规定》,规定了交通行业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机构职责、新污染防治、污染源治理、科研、设计和教育等内容。1996年,京津塘高速公路在国内首次完成了环境保护设施的竣工验收,公路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制度开始得到贯彻执行。2005年,全国首个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项目《云南省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通过了云南省环境保护厅组织的评审,次年《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通过了环境保护部组织的评审,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逐渐开展起来。2014年,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了《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点(试行)》,规定了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及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要求,建立了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
在公路施工期环境管理方面,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原铁道部、原交通部等6个部局(公司)于2002年印发了《关于在重点建设项目中开展工程环境监理试点的通知》,上海至瑞丽国道主干线(贵州境)清镇至镇宁段高速公路、上海至瑞丽国道主干线湖南省邵阳至怀化和怀化至新晃高速公路等13个重点建设项目开展了工程环境监理试点。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原交通部于2004年印发《关于开展交通工程环境监理工作的通知》,决定在交通行业内广泛开展工程环境监理工作,确立了公路工程施工环境监理制度。
各项办法和规定,为公路工程的环境保护提供了依据。
公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
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规定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修建公路需要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水土保持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水土保持法》的颁布,提出并构建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和水土保持设施“三同时”制度。2010年,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水土保持法》修订,增加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制度。
2001年,水利部与原交通部联合印发了《公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规定》,对公路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工作要求进行了进一步规范。2005年,原交通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山区公路建设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的指导意见》,从总体和前期工作、工程实施及运营养护等阶段的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至此,全面建立起以公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保持监测及水土保持设施“三同时”等制度为核心的公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制度体系。
公路交通环境监测管理
多部文件的陆续出台,逐步完善了公路环保事业的顶层设计。
1980年,原交通部环境保护办公室发布了《交通部环境监测工作条例(试行)》,并于1982修订正式施行,1987年又制定了《交通部环境监测工作条例实施细则》,规定了港口、航道及船舶等水路设施与运输工具的环境质量、污染源排放及污染事故应急等监测要求。2008年,交通运输部在修订《交通部环境监测工作条例》的基础上,印发了《交通运输行业公路水路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将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的范围扩大到全国港口、航道、公路、场站及船舶。
2015年,交通运输部印发了《全国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环境监测网规划》,提出了“形成覆盖广泛、布局科学、层次合理、衔接顺畅的交通运输环境监测网”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了交通运输环境监测的对象、范围、类型和因子,为交通运输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奠定了基础。至此,公路水路交通环境监测管理制度体系得以全面建立和完善。
我国公路环境保护技术标准体系的制定,大致可分为公路工程环境保护技术标准和公路交通环境保护技术标准两方面。
公路工程环境保护技术标准
1987年,原交通部修订发布《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图表示例》两个标准化文件,增加了公路工程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环境保护篇”的编制要求,后于1996年、2007年两次修订,扩展为“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篇”,环境保护和景观设计与公路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制度得到固化。
广西壮族自治区首条应用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的绿色高速——融水至河池高速 袁海涛 摄
1996年,原交通部发布《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JTJ 005-96),规定了汽车专用公路及其它有特殊意义公路的新建、改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求;该规范于2006年修订后正式施行(JTG B03-2006),适用范围扩展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二级公路建设项目,同时新增了术语、基本规定、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水土保持、景观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和事故污染风险分析共7章,引入了分段、分级评价原则,对社会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空气影响评价的内容做了较大调整。
1998年,原交通部发布《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 006—98),对新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有特殊要求的公路工程项目环境保护设计工作进行了规范。该规范于2010年进行了修订,更新为《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G B04—2010),深入贯彻落实了公路勘察设计新理念,水土保持、景观设计等内容均独立成章。
通过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设计等标准规范的制定,我国初步建立起了公路工程环境保护技术标准体系,为落实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及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制度提供了技术法规保障。
公路交通环境保护技术标准
2001年,原交通部启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计划”(以下简称“西部项目”),针对西部地区交通建设重大关键技术和交通行业急需解决的共性技术问题开展科技攻关,《三江源地区路域环境治理技术研究》和《西部交通建设环境工程系列标准》两项公路生态环保科研项目立项实施。2001年至2010年西部项目共支持了61个公路生态环保与节能减排科研项目,其中公路生态环保项目40项、公路节能减排项目21项。西部项目的科技成果转化标准规范,有力地支撑了交通行业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建设。例如:2004年完成的《西部交通建设环境工程系列标准》项目,编制完成了16项交通行业标准和13项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在推动公路交通环境保护标准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7年,环保标委会提出并建立了《交通运输环境保护标准体系表》,后经多次修订,形成了涵盖“100基础、200节能降碳、300污染防治、400资源循环利用、500生态环境保护修复、600监(检)测、统计、评定与监管”六大类标准的体系框架。2016年,交通运输部印发了《绿色交通标准体系(2016年)》,整合了环保、交通工程、道路运输、水路运输、航海安全及内河船等专业标委会的绿色相关标准,初步建立起绿色交通标准体系。
1988年,原交通部《关于印发和实施107国道GBM工程实施标准(试行)的通知》决定,在国道107线率先实施公路标准化、美化建设工程(简称“GBM工程”),对国道养护管理提出了“畅、洁、绿、美和管理规范化”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GBM工程可以视为绿色公路建设的雏形,其主要任务为公路养护管理的标准化与美化建设。随着以高速公路为代表的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飞速发展,自2003年起,我国公路建设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发展理念,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引领,加强“四新”(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的研发与应用,公路建设理念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建造能力不断进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建成了一批代表性工程,为深化绿色公路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3年至2013年)
这一时期为绿色公路建设的起步阶段,原交通部组织实施了公路勘察设计新理念提升行动和公路工程建设管理“五化”活动,以生态环保为核心的公路建设新理念深入人心,建成一批以四川省川主寺至九寨沟公路(以下简称“川九路”)、云南思茅至小勐养高速公路(以下简称“思小高速公路”)、江西省景婺黄高速公路等为代表的山区旅游公路和生态公路。
公路勘察设计新理念提升行动
2003年9月,原交通部按照“安全、舒适、环保、示范”的方针,联合四川省组织实施了川九路示范工程建设,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转变设计理念,实现了公路建设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成为我国环保公路建设的开端标志。川九路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不破坏是最大的保护”“设计上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施工中最小程度的破坏生态和最大力度的恢复生态”等山区旅游公路建设新理念。
2004年,全国公路勘察设计工作会议提出了“六个坚持、六个树立”的公路勘察设计新理念,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安全至上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相和谐、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树立节约资源的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树立让公众满意的理念,坚持合理选用技术指标、树立设计创作的理念,坚持系统论的思想、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成为公路建设科学发展的有力抓手。同年,原交通部《关于开展公路勘察设计典型示范工程活动的通知》决定,在全国开展以提升设计理念与质量为主题的公路勘察设计典型示范工程活动,江西省景婺黄高速公路江西段、云南省小勐养至磨憨二级公路、吉林省环长白山二级公路等6个项目被确定为部省联合组织实施的典型示范工程,湖南省吉首至茶洞高速公路、湖北省恩施至利川高速公路、贵州省贵阳至遵义公路改扩建工程等6个项目为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的典型示范工程。2005年、2007年,原交通部在全国先后选定了两批共40个示范项目,编辑出版了《新理念公路设计指南》《降低造价公路设计指南》,组织修订了《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基本文件编制办法》《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件图表示例》,勘察设计新理念拓展、固化为设计管理制度,公路设计理念得到全面提升,设计水平上了一个台阶。通过实施勘察设计典型示范工程活动,推动了“安全、环保、舒适、和谐”的设计理念全面实施。
贵州省贵阳至黄平高速公路阳宝山大桥
2006年,云南思小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成为我国首条穿越热带雨林的生态高速公路,其有三分之一的里程穿越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勐养片区的试验区,为保护公路沿线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工程建造了30座隧道和300多座桥梁,保留了野生动物的通道,降低了高速公路对保护区的分隔影响。2009年,思小高速公路被评为AA级旅游景区,成为中国第一个高速公路景区。思小高速公路的建设,形成了“安全、生态、观光、和谐”的建设理念,树立了生态公路建设的典范。
公路工程建设管理“五化”活动
2010年8月,全国公路建设座谈会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会议提出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公路建设管理工作要以“五化”——“发展理念人本化、项目管理专业化、工程施工标准化、管理手段信息化、日常管理精细化”为重要抓手,加快推进现代工程管理,不断转变公路发展方式,全面提高公路建设管理水平。自2011年开始,交通运输部组织开展了为期三年的施工标准化活动,编制了《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技术指南》丛书,推行“三集中、两准入”(钢筋集中加工、混凝土集中拌和、构件集中预制及模板、台车准入制),大大提升了工程关键指标合格率和项目管理水平。
(2007年至2015年)
这一时期为绿色公路建设的发展阶段,交通运输部先后印发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政策》《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和《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十二五”发展规划》《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组织实施了生态环保与“两型”公路科技示范工程、环境保护试点及节能减排示范,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管养运绿色化水平有效提升,公路交通领域节能环保技术全面进步,建成一批以湖北神宜公路、江西庐山西海高速公路、G4京港澳高速公路河北段改扩建工程等为代表的“两型”公路。
生态环保与“两型”公路科技示范
2007年,湖北沪蓉西高速公路和山西忻阜高速公路(忻州至长城岭段)两个科技示范工程的实施方案在北京通过评审,成为交通行业科技示范工程开端的标志。“十一五”“十二五”期间,依托国家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建设,交通运输部相继在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交通安全等领域组织实施了14项科技示范工程,提升了科技创新水平,推广了大批实用型科技创新成果,对工程建设起到了较好的支撑作用,并有效促进了工程建设理念、质量和技术水平的提升。
江西景婺黄高速公路祈福大桥
路域生态环境水平在公路工程质量评价中的影响越来越重
2007年,我国首个科技环保示范工程——湖北神宜科技环保示范工程建成通车,其也是湖北省第一条生态景观路,为保护沿线生态环境,建设标准从工可阶段的高速公路降为二级公路。项目提出了“路景相融 自然神宜”的建设目标,形成了“自然的就是最美的”“科技引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一系列新的建设理念,同时进一步提出把“保护好生态环境”作为设计的“第一追求”,把“恢复好生态环境”作为施工的“第一原则”,把“科技创新促进生态保护”作为建设的“第一动力”,把实现“自然环境原生态”作为验收的“第一关口”,着力打造安全、通畅、环保、节约的科技环保示范路,在促进行业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中进行了有益探索。
2009年,交通运输部公布《关于印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政策的通知》,明确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公路水路交通发展的使命、方式及主要政策,提出要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和大力发展绿色交通。为贯彻落实“两型”公路建设要求,交通运输部先后立项实施了湖南长湘高速公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科技示范工程、江西庐山西海高速公路安全绿色交通科技示范工程、云南昆龙高速公路运营节能科技示范工程及长白山区鹤大高速公路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科技示范工程,有力地推动了公路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及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四新”的推广和应用,在“两型”公路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其中,2011年建成通车的江西庐山西海高速公路安全绿色交通科技示范工程,紧密围绕安全、绿色两大主题开展了“1项科技攻关、2项集成创新、33项推广应用”系列工作,提出了“交通安全与环境安全协同保障,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的工程建设理念,研发了水环境敏感区高速公路运营期危化品运输事故环境风险防控关键技术,建立了一套绿色公路建设技术评价体系,建设了当时全国最长的路桥面径流收集处理系统,实现了路面雨水径流的全收集、全处理;成功打造了全国第一个绿色(低碳)服务区——庐山西海服务区,修建了当时国内最长的高速公路排水降噪沥青路面,建设了一个集中展示安全、绿色交通的科普基地,显著提升了绿色公路建设和交通安全保障理念及技术水平。
交通运输环境保护试点
2012年,交通运输部印发《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行业环保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行业环保监管体系建设、行业环保科研体系建设、行业低碳技术应用和推广、公路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水路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废弃物循环利用七大主要任务,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交通运输业制定了行动方案。
四川省川主寺至九寨沟公路
为贯彻落实该规划主要任务,交通运输部组织实施了“十二五”环境保护试点建设专项,试点内容涵盖了交通运输环境监测网络、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和保护、高速公路服务区清洁能源与水循环利用等方面,山西省交通运输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青藏公路生态建设和修复试点工程、黄黄高速公路二里湖(南区)服务区清洁能源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等试点工程首批获得立项。其中,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和保护、高速公路服务区清洁能源与水循环利用试点,针对部分早期建设或涉及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的既有交通基础设施进行。“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部共组织实施完成63个环境保护试点建设项目,其中以边坡、取弃士场生态修复为主要内容的公路生态建设和修复试点工程20个,修复总里程近1300公里,修复总面积超过5000万平方米,促进了荒漠区、高寒区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修复技术的探索和创新;高速公路服务区清洁能源和水资源循环利用试点工程16个,在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方面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这次环境保护试点建设专项行动,是交通行业第一次组织实施的既有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补短板”行动,推动了交通运输环境友好程度的逐步改善。
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示范
2011年,交通运输部印发《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提出,不断深化“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深入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研究工作,组织做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城市试点,继续开展节能减排示范工程和节能产品(技术)评选推广活动。为此,财政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了《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由中央财政从一般预算资金和车辆购置税交通专项资金中安排适当资金用于支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累计支持了六批共896个部级节能减排示范项目。
2013年,交通运输部发布《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首次针对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和邮政各领域绿色发展做出统筹安排和总体部署,提出要加快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行业,实现交通运输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自2013年起,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启动了三批共22个绿色循环低碳公路主题性项目,里程累计达到4300公里,例如G4京港澳高速公路河北京石段和石安段、吉林省鹤大高速公路及广东省广中江高速公路等首批获得专项资金的支持。此外,交通运输部还组织开展了低碳公路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公路建设、运营及养护能效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等级及评定方法、公路交通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项目温室气体减排量核证方法(ETC和温拌沥青项目)等绿色循环低碳公路的内涵、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出台了《绿色循环低碳公路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申请项目节能减排量或投资额核算技术细则》,研究建立了绿色交通制度框架和指标体系。通过绿色循环低碳公路主题性节能减排示范项目的实施,推动了以集约、节约、循环、低碳为主题的绿色公路建设。
国家的重视让越来越多的人才和资金汇聚到公路环保领域
2013年,我国首部绿色公路评价标准——云南省地方标准《绿色公路评价标准》(DB 53/T 449-2013)发布,该标准建立了一整套可持续发展公路的评价体系,涵盖了高速公路、一级、二级公路从立项到运营等各个方面内容,填补了我国公路交通领域同类技术规范的空白,为科学合理实施绿色公路评价提供了重要技术依据。
(2014年至2020年)
绿色公路建设正逐步深化,其有关政策规划也在同步推进。
这一时期为绿色公路建设的深化阶段,交通运输部出台了绿色公路建设政策与规划,建立了绿色公路评价标准,组织实施了三批共33个绿色公路建设典型示范工程,研发与推广了大量绿色公路“四新”应用,开展了美丽公路建设先行先试,有力推动绿色公路发展进入新阶段,赋予绿色公路发展新内涵,建成延崇高速公路、云南小磨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及江西广吉高速公路等一批绿色公路和浙江省美丽经济交通走廊。
政策顶层设计
2014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发展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简称“四个交通”),指出综合交通是核心,智慧交通是关键,绿色交通是引领,平安交通是基础,四个交通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的有机体系,为交通运输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6年,交通运输部印发《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十三五”发展规划》,确立了“到2020年,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推进交通运输节能降碳、强化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全面开展污染综合防治、推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加强节能环保监督管理、服务国家发展重大战略六大主要任务,决定继续组织开展绿色交通示范创建,为“十三五”时期行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为践行绿色交通,完成《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推进绿色公路建设,交通运输部于2016年7月印发《关于实施绿色公路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绿色公路的发展思路和建设目标,提出了五大建设任务,决定开展五大专项行动。此次绿色公路建设的提出是按照系统论和周期成本思想,以工程质量、安全、耐久、服务为根本,坚持“两个统筹”(统筹公路资源利用、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生态影响、运行效率、功能服务之间的关系,统筹公路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服务全过程),把握“四大要素”(资源节约、生态环保、节能高效、服务提升),以理念提升、创新引领、示范带动、制度完善为途径,推动公路建设发展的转型升级。此外,各省份相继发布了省级绿色公路建设实施方案,云南等省份印发了攻关行动计划,部省联动强化顶层设计,为推进绿色公路建设提供了行动纲领。针对“推进钢结构桥梁的应用”“积极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新技术”“拓展公路旅游功能”等建设任务和专项行动,交通运输部先后印发了《关于推进钢结构桥梁建设的指导意见》(2016年)、《关于推进公路水运工程BIM技术应用的指导意见》(2016年)、《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2017年)等文件,提出了具体的推进措施和要求。
2017年,交通运输部印发《推进交通运输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要求行业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交通运输生态文明建设,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交通运输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同年印发的《交通运输部关于全面深入推进绿色交通发展的意见》提出,构建绿色交通制度标准、科技创新和监督管理三大体系,推进运输结构优化、组织创新、绿色出行等七大工程,为全行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更明确的工作方向。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确立了“2035年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2050年绿色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的发展目标,提出了“绿色发展节约集约、低碳环保”等九大任务,要求强化交通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建设绿色交通廊道,赋予了绿色公路建设新的使命。
技术标准研制
组图:绿色公路的“绿”,是从路域环境的绿,到品质工程的“绿”。
2018年,《绿色交通设施评估技术要求 第1部分:绿色公路》(JT/T 1199.1-2018)、《绿色交通设施评估技术要求 第2部分:绿色服务区》(JT/T 1199.2-2018)颁布实施,提出了“绿色理念、生态环保、资源节约、节能低碳、品质建设、安全智慧和服务提升”七类绿色公路评估的一级指标,建立了我国绿色公路与绿色服务区的评估标准。2019年,交通运输部公路局组织编著并出版了《绿色公路建设技术指南》,系统总结了绿色公路的理念内涵,聚焦设计和施工的相关专业领域,阐释了绿色公路建设的技术方案,进一步完善了绿色公路建设的技术支撑体系。此外,广东、云南、江西及山西等省份制定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绿色公路建设技术指南与评价标准,形成了行业与地方标准协同的绿色公路建设与评价技术体系。
试点示范
自2016年起,交通运输部确定了三批共33个绿色公路建设典型示范工程,项目类型涵盖了高速公路、独立大桥及普通国省干线公路,项目性质包括了新建和改扩建。至2020年底,延庆至崇礼高速公路北京段、银川至昆明高速公路昆明至磨憨联络线小勐养至磨憨段、沈阳至海口高速公路莆田至炎陵联络线广昌至吉安段等10个部级绿色公路典型示范项目建成通车试运营。同时,湖南、广东、河南及四川等16个省份开展了省级绿色公路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福建省深入推进绿色公路建设与品质工程打造协同创建的“双创”行动。这些典型示范工程均具有一定社会影响、路网功能明确、沿线区域自然环境特点突出、工程具有代表性,在绿色公路建设方面特色与亮点突出,通过以点带面,为全行业推行绿色公路建设积累了经验。
2020年,交通运输部陆续批复了湖南、河南、河北、湖北、浙江、江苏、广西、山东、陕西、福建、上海、广东、安徽、江西、吉林、四川、山西、云南、内蒙古等省份的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这些省份试点方案中均提出了推进绿色交通发展,贯彻节能环保低碳发展理念,降低用能成本,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等内容,绿色公路进入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的新阶段。
绿色公路“四新”应用
在绿色公路建设中,交通行业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驱动与支撑作用,积极研究探索“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大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产品,湿地保护、动物通道设置、能源高效利用及节能减排、路域生态防护与修复、公路碳汇建设及公路服务区旅游服务功能提升等新技术研发提速的同时,以废旧橡胶为代表的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和隧道洞渣等废旧材料再生循环利用技术、建筑信息模型(BIM)新技术、隧道节能照明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等节能技术与清洁能源、装配化施工、穿越敏感水体路段的径流收集与处置技术及绿色服务区建设等大量“四新”应用得到广泛推广,有力地支撑了绿色公路的建设。
“四新”应用是绿色公路建设的重要抓手。
美丽公路建设先行先试
2014年,浙江公路交通超前谋划,提出了创建美丽公路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作为“十三五”全省公路交通工作的主抓手。2015年7月,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印发《浙江省创建美丽公路“五个一万”工程实施意见》,将“设施美、环境美、秩序美、服务美、行风美”作为美丽公路建设的主要任务,美丽公路建设在全省全面铺开。在美丽公路建设过程中,浙江省创新提出了“美丽公路+特色经济”“美丽公路+乡村旅游”“美丽公路+历史人文”“美丽公路+休闲体育”“美丽公路+养生健康”等发展模式,通过贴近、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形成了美丽公路建设的长效机制。
2017年,浙江省湖州市发布首个地市级《美丽公路建设规范》,积极探索“美丽公路+”的发展模式,为美丽公路建设标准提供了借鉴。2018年6月,湖州又印发全国首个美丽公路建设总体规划——《湖州市美丽公路总体规划》,全市“一核、两轴、四线、多点”的美丽公路蓝图初具雏形。2019年,交通运输部公路局批复了《湖州市全国美丽公路建设先行先试实施方案》,要求湖州市在绿色公路框架下探索美丽公路建设,为推动全国公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2020年,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浙江省开展构筑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同意将“打造美丽经济交通走廊”作为重要试点内容之一,包括:将“修一条路,造一片景,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理念贯穿于交通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全过程;围绕优化城镇布局、发展全域旅游,以自然风景走廊、科创产业走廊、生态富民走廊、历史人文走廊等为载体,打造美丽经济交通走廊,串联省级示范特色小镇、AAAA以上旅游景区、国家公园、国家级历史名镇和历史文化名村;注重典型示范引领,打造美丽经济交通走廊达标县和精品示范走廊。绿色公路进入美丽公路交通强国试点新阶段。
此外,云南省公路局于2017年发布《云南美丽公路旅游线规划》,计划用15年时间,建成9000公里的七彩旅游环线。2019年,怒江美丽公路全线通车试运行,项目主线全长288.3公里,慢行系统(骑行道、步道)全长321公里,是国省干线美丽公路建设方面又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在绿色公路的基础上,各地开始了美丽公路的试点。
江西景婺黄高速德兴枢纽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交通运输行业进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是“十四五”公路交通绿色发展的首要任务,建设绿色交通廊道、构建生态化路网、深入打好交通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十四五”绿色交通的具体举措。为此,宜从四方面做好“十四五”公路绿色发展工作。
做好《交通运输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公路水路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的任务分解落实,提出新发展格局下绿色公路建设的内涵、要素、路径及评价方法,构建表征绿色交通廊道与生态化路网的指标体系,揭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向绿色化变革的技术途径和方法,构建新一代公路基础设施绿色化建造技术指标体系。
链接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文件公路事业生态发展基调渐明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将“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确定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主要任务之一。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重点实施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要求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在大气、水及土壤污染攻坚战的基础上,增加了“深入推进碳达峰行动”“加强大气面源和噪声污染治理”主要任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与污染防治攻坚战相关政策文件密集出台,为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明确了目标任务。
2021年是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之年,这一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将绿色集约作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发展目标之一,提出了“推进综合交通统筹融合发展”“推进绿色发展和人文建设”等主要任务,要求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能源网融合发展、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构建生态化交通网络。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提出,实施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开展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近零碳交通示范区建设。这一年的10月,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绿色交通专项规划——《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公布,确立了“绿色发展水平总体适应交通强国建设阶段性要求”的规划目标,提出了“优化空间布局,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等七大主要任务,为绿色交通支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指明了方向。
以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为契机深化绿色公路建设,以高速公路改扩建、国家重大战略通道建设、生态敏感脆弱区公路建设、公路维修与养护工程为重点,打造一批绿色公路建设交通强国试点项目。加快“交通+光伏”等交能融合技术的推广应用,打造若干具有一定发电规模、碳减排潜力较大的智能光伏交通示范工程。因地制宜推进新开工的高速公路全面落实绿色公路建设要求,鼓励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按照绿色公路要求建设,引导有条件的农村公路参照绿色公路要求协同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
做好原生植被保护和近自然生态恢复、动物通道建设、湿地水系连通等工作,推动公路交通基础设施标准化、智能化、工业化建造,加强服务区污水、垃圾等污染治理,鼓励老旧服务区开展节能环保升级改造,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固碳能力,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旅游公路、旅游服务区。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行业监管,研究出台《关于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全过程监管的指导意见》,组织开展交通行业生态环境保护督查工作。
江西景婺黄高速江湾至溪头段
蔗渣纤维在G75兰海高速广西钦州至北海段沥青表面层应用。炜安 摄
加大公路绿色智能化建造与维养、生态化工程构造物建设、路域生态廊道建设与综合立体复合交通噪声污染治理等绿色公路建设技术研发力度,依托交通运输科技示范工程强化节能环保技术集成应用示范与成果转化。加快既有公路工程建设技术规范向绿色化转型,加强绿色公路建设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标准的有效供给,研制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碳排放核算、监测、评估及控制技术等方面的重大关键技术标准,推动绿色公路建设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