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高小松 图 韩毅
又是一场硬仗。“6·1”芦山地震刚过去3个多月,雅州大地再次在剧烈的震颤中惊醒。在与震中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一衣带水的石棉县新民藏族彝族乡、王岗坪彝族藏族乡、草科藏族乡,人员伤亡严重、财产损失巨大。抢通救援通道,安全转移被困群众,分秒必争。
这是对交通应急处置能力的一次“大考”,需要上下联动、科学高效的指挥体系,需要省市县各方交通力量的共同参与,更需要交通人拿出向险而行的拼劲儿和“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韧性。
“要把救人放在第一位”,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地震发生后的当天下午,雅安市交通运输局迅速激活地震应急救援机制,成立“9·5”地震交通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局领导迅速分赴受灾县指导交通抗震救灾,全面收集全市交通灾损信息,协调指导排险抢通。在受灾最严重的石棉县,雅安市石棉“9·5”泸定地震应急抢险前线指挥部会议室灯火通明,综合协调、抢通保通、灾情核查及后勤保障等小组各司其职,为排险抢通紧张准备着。
灾情排查分线开展——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交通设计院”)、石棉县交通运输局及四川省华地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安排人员前往省道217线核查灾情;雅安市运输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科副科长李赟所在的另一组,则徒步前往县道067线。
一路上,大家遭遇过余震时飞石擦肩而过的“惊魂”瞬间,也曾多次硬着头皮冒险翻越塌方体,然而为了尽快核查灾情,所有人都没有放慢脚步。
“可以说是手脚并用,连喝水间隙也要时刻留意安全。”李赟形容这种状态像“打了鸡血”。让四川交通设计院总工程师朱明感动的是,9月5日晚,灾情排查组到达新民藏族彝族乡后,迎接他们的是当地群众满满的热情和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面条。“群众热情和期待的眼神,更坚定了我们全力以赴尽早抢通道路的决心。”
地震发生的当天下午,李赟(右二)从雨城区赶到石棉县道067线核查道路灾情。
打通水上“生命通道”也刻不容缓。石棉县城至王岗坪乡的省道217线在地震中受损严重,短期内难以打通,调运船只从大渡河深入震区是最快的救援方案。接到任务后,雅安市交通运输服务中心主任张琦火速从汉源调运4艘海巡艇到石棉,连夜运送救援人员和群众。“4艘船,每艘最多能载10至14人,运力有限。”张琦反复思考后决定,协调启用龙头石库区的1艘闲置采砂船。“采砂船运力大,单次可以运送100多人和大量的应急物资,是其他船只的十几倍。”张琦说。
截至9月12日,在这条水上“生命通道”上,由张琦经手出动的救援船舶有13艘,昼夜运送救援人员3000余人,转运伤员和被困人员500余人,运送帐篷、棉被、行军床等救灾物资约6000余件。
抢通道唯有迎难而上,随着来自一线的道路灾损信息不断向前线应急指挥部汇拢,雅安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应急抢险前线指挥部指挥长余万俊倍感压力。
从14年前的“5·12”地震,9年前的“4·20”地震,到今年的“6·1”地震和“9·5”地震,综合历次地震造成的雅安交通灾情,余万俊和专家组认为,这次地震对雅安交通局部的损坏程度,仅次于“5·12”汶川特大地震。尤其是省道217线和部分通村道路,临山靠河,沿途塌方路段多、方量大,抢通作业面十分有限,人海战术效率低、安全风险大。“所有抢通队伍要化整为零,分线作业、挂图作战、日报进展。必须拿出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魄力和勇气!”
按照统一部署,由石棉县交通运输局组成两支抢通小分队,一组负责抢通国道549线,另一组与四川康藏路桥有限责任公司抢通国道108线。蜀道集团和雅安市公路建设服务中心对省道217线开展双向抢通。一时间,由数百名交通人、近200台机具设备组成的抢通队伍向震区挺进。
抢通保通组在一线设置观察哨、标识标牌、悬挂红旗,并配合开展交通管制,为抢通提供安全保障;后勤保障组,为前、后方提供后勤保障,储备应急物资,调度指挥机具设备并参与协调航运安全……很快,抢通捷报频频传来:
9月6日16时,国道549线、国道108线、国道318线雅安境内7处断道全部抢通,省道217线石棉县城至王岗坪抢通41处塌方点。
9月7日下午,石棉县两草路被抢通。
9月8日9时许,王岗坪乡到两草路口的省道217线路段应急通道被抢通。至此,王岗坪乡到草科乡的公路应急通道全部打通,确保救援车辆应急通行……
据雅安市公路建设服务中心总工程师廖学锋回忆,在此期间,为了延伸抢通作业面、加快进度,抢通小组采用了“蛙跳”的方式掘进,即前一台机具挖开塌方体迅速通过并向前推进,后面跟上的机具继续清理剩余的塌方体。“只要有可视条件,抢通一刻不停。”
相比往年因暴雨造成的道路水毁,这次地震损坏程度更大、抢通任务更艰巨。廖学锋说,仅桃坝隧道与大岗山隧道之间就有3处大的滑坡,最大方量达4万立方米。“两个组双向同步作业,花了一天时间才抢通。”廖学锋对此的感觉是,“每向前一米,就要与堆乱石激战好一阵子。”
道路抢通进入最后攻坚冲刺。截至9月17日16时,雅安市因地震中断的4条国省道公路的62处断点已抢通3条61处,15条农村公路已抢通12条……
排危抢通还在继续,攻坚还需奋进。
机具在安全员的指引下快速通过危险路段
“敢拼,能打硬仗。”地震发生后,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交通人精神令人印象深刻,没有人沉浸在消极的负面情绪中,怨天尤人不是他们的性格。
“拼命三郎”老马来了。雅安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市公路建设服务中心主任马永强,被同事们亲切地称呼为“老马”。从“5·12”“4·20”到“6·1”再到“9·5”,他都是道路抢通一线的指挥员、安全员和后勤联络员,由于始终奋战在一线,成为了大家口中的“拼命三郎”。
只要有老马在,大家干劲儿和斗志更足。但少有人知道,已临近退休的老马因为一线高强度的工作加之寝食不规律,身体已大不如前。但他从没打过退堂鼓,还时常勉励身边的年轻人要有不服输的斗志。
水上“花木兰”来了。王洪萍是汉源县唯一的一名二类女船长,地震后她迅速赶到石棉驰援,驾船在大渡河上乘风破浪,往返运送伤员、救援人员和物资,为抗震救灾架起了水上“生命通道”。没有豪言壮语,她只说,自己虽不是军人,但要把父亲身上的军人本色传承和发扬下去。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的领导、四川交通设计院的专家来了。他们中间,有蒋军这样具有丰富交通应急处置经验的“老交通”,坐镇一线督战指挥;也有朱明、刘维栋这样的交通勘察设计领域的专家,他们日夜奋战在一线,科学收集灾情信息,为道路抢通提供精准“导向”。省市县的交通人,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全力攻克每一个难点、堵点和关键点。
在石棉县抗震救灾一线的王洪萍
中国安能集团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带着动力舟桥也来了。在泸定县得妥镇大渡河流域,他们迅速架设应急动力舟桥,开辟水上通道,经过18小时持续奋战,修筑了一条长50余米、宽10米的下水平台,并将3个河中舟、两个岸边舟拼在一起,总承载能力履带机械可达72吨,轮式设备可达83吨。据了解,该应急动力舟桥可实现快速架设浮桥,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浮式结构,保障大型装备和人员通行,可有效解决涉水输送难题,大幅提升运送效率。
抢险救援中也有陌生的面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叫陈极,是雅安市交通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路桥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截至9月11日中午,他和同事已经连续奋战了54个小时,打通了石棉县新民藏族彝族自治乡马厂村四组至元宝山之间约1.6公里长的公路,正急着去下一条塌方道路开展抢通。
陈极是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人,平常他走路快,说话语速也快,以至于采访中有几次需要反复核实,才能明白他所想要表达的意思,他打趣道,“我说的是‘冕宁普通话’。”然而一谈到家人,尤其是怀孕7个多月的妻子时,他的语速就明显慢了下来,甚至变得有些语塞,“很想家也很想她,但现在是道路抢通最吃劲儿的时候,不获全胜所有人都不会走的。”这句话陈极说了两遍,尽管每次都很笃定,但眼角还是按捺不住泛起了泪光,可以想象这名硬汉此刻肩上的责任和压力……
在道路抢通一线,还有太多熟悉的亦或是陌生的面孔,他们可能来自不同的地方,但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尽快抢通道路。作为交通人,他们不仅是某人的丈夫妻子、父母儿女,也是地震后舍生忘死、破浪前行,抢通“生命通道”的“开路先锋”。正是通过他们连续24天的不懈努力,截至2022年9月28日,地震中受损中断的雅安境内所有国省干道及县乡公路应急通道已全部抢通,道路保通及灾后恢复重建前期工作也开始有序推进。行动胜于千言万语,凭借着交通人的这股强大力量,一定可以让灾区群众早日回归正常生活。